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9787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93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球的博物馆正出现“集体上天猫潮”。

现已有24家博物馆入驻天猫,仅故宫就在淘宝天猫开了6家店,《故宫日历》一个月可卖6000余本。

   一直以来,博物馆都面临着文创产品品类单一供应链薄弱的难题对此,天猫平台提供了一个互联网化的解决方案,即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给文创IP的开发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调动这些品牌商与博物馆从设计开发到生产营销的深度合作,解决博物馆供应链的问题,最终推进文创IP的商业化落地。

   在这波博物馆“集体上天猫潮”中,有不少外国博物馆的面孔,大英博物馆是第一个进驻天猫的海外博物馆。

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荷兰梵高博物馆、RMN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等一串博物馆都已经在来天猫的路上。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内拥有的数千家博物馆数量相比,目前入驻天猫平台的博物馆数量并不算多。

对此,天猫平台营运事业部总经理家洛认为,天猫的目标和理想不是把博物馆全部搬到线上做旗舰店,而是如何把博物馆有价值的文化和IP有效的传递给消费者。

天猫要跟每一个文化领域,每一个细分领域内真正有影响力的博物馆机构去做深度开发,树立起文化开发的商业化标杆,以此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摘编自《24家博物馆入驻天猫》人民网2019年08月16日)

   材料二

   故宫今年599岁,颐和园269岁,英国大英博物馆26岁驻电商平台后,这些古老的博物馆们开始“逆生长”,也因此收获了更多年轻粉丝《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仅在淘宝天猫逛博物馆旗舰店的累计访问量就达到16亿人次,是全国博物馆接待人次的1.5倍,其中有1亿用户是“90后”。

   记者注意到,目前入驻天猫的博物馆中,有不少外国博物馆的面孔。

英国大英博物馆是第一个进驻天猫的海外博物馆,仅仅16天,在天猫首发的所有商品就全部售罄。

   围绕历史文化IP的开发和授权,在国外已经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丰富的历史文化IP开发成为博物馆运营收入中重要的一环数据显示,仅在2015年,大英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营业收入就达到年均2亿美元。

相较之下,中国的这项事业尚在起步阶段。

   比起博物馆的自营文创产品,年轻人更喜爱博物馆与其他品牌的跨界产品《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跨界衍生品在整体文创产品市场份额高达72%,也就是说,博物馆跨界衍生品的规模是博物馆自营产品的3倍。

   今年以来,故宫口红、江南四大才子春茶中国探月计划棒棒糖3款跨界产品,成为网友抢购的“爆款”。

其中,江南四大才子春茶是苏州博物馆和茶品牌的跨界合作,中国探月计划棒棒糖则是中国探月和棒棒糖品牌的跨界合作,上线当天就卖出10万份。

   “我逛博物馆,一定要考察它的文创商店,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开发的很多文创产品中看不中用,跟我们的生活离得太远《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总编辑、故宫文具董事长王翔坦言。

   摘编自《博物馆文创跨界“逆生长”》《北京日报》2019年08月16日)

   材料三:

   在当代影视产业中,可以惊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导演、演员和制片人对我国固有文化充满由衷喜爱、尊重乃至敬畏。

无论是《延禧攻略》里博物馆级别的刺绣,还是《长安十二时辰》里学术级别的对长安生活复原,都在引发作者和读者在文化和审美层面共鸣以致共情。

影视行业里由文化自觉深刻体现出的文化自信,让人们对未来涌现更多富有民族文化审美的影视艺术精品充满信心。

   如何在当代电视剧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在于要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

”中国传媒学教授倪学福认为,“融入”不是指“古香古色”的场景布置、“仙风道骨”的人物造型,甚至也不是“之乎者也”的台询风格“这些都是比较外在的。

我更推崇的是内在的、精神性的融合与传承。

这虽是一种润物无声水过无痕式的转化,但一定是内在的精神性传承”。

   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何监将贺知章诗句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剪”和“裁”抽炼出来,烘托出故事杀的背景;将李白诗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中恰当地嵌入了激烈、残酷却侠义的剧情,对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性转换。

此外,剧中许多人物、名词、言语、习俗诸如李必、、靖安司、叉手礼等,都在网上引领了一股“长知识”潮流。

这些剧集中传统文化的成功转化,都有很高匹配度和话题性,在多元化现代传播中创意袭人,还难得地使传统文化获得了鮮活生动的当代性。

(摘编自《电视剧如何打通文化血脉》《济日报》2019年08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互联网化的解决方案给文创IP的开发提供参考,并且推进其商业化落地,借此改变博物馆文创品类单一、供应链薄弱的状况。

B. 大英博物馆、冬宫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等海外著名博物馆入驻天猫,让这次“集体上天猫潮”具有了更广泛的国际影响。

C. 天猫与博物馆合作,主要注重的不是数量而是其影响力和能深度开发的文化资源,这样才能把更具有价值的文化传递给消费者。

D. 过去一年博物馆电商平台访问量远远超过全国博物馆接待人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年轻用户,这让古老的博物馆焕发了新生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介绍了电商平台和博物馆的合作大大推动了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材料二进一步反映出文创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巨大潜力。

B. 博物馆跨界衍生品往往因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而更受年轻人喜爱,成为网友抢购的“爆款”,占据了文创产品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C. 《长安十二时辰》里对长安生活复原,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电视剧创作中,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

D. 《长安十二时辰》中对贺知章、李白诗句的解读并不符合历史真实,但这种高匹配度的转换在多元化现代传播中是很成功的创意。

(3)我国文创产业如何让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1)B

(2)C

(3)①借助互联网技术把历史文化传递给消费者,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②将历史文化与日常生活结合,带动文化传承,提高审美情趣。

③注重历史文化的精神性传承,恰当转换使其获得鲜活的当代性。

④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建立起历史文化商业开发的商业链。

【解析】【分析】

(1)B项,“冬宫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等海外著名博物馆入驻天猫”错误。

原文为“冬宫博物馆、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已经在来天猫的路上”,冬宫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尚未入驻。

故选B。

(2)C项,“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理解错误。

原文有“对长安生活复原,都在引发作者和读者在文化和审美层面共鸣以致共情”;“如何在当代电视剧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在于要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

可见“长安生活复原”不是“根本性联系”。

故选C。

(3)本题问“我国文创产业如何让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文中相关信息有:

“天猫平台提供了一个互联网化的解决方案……把博物馆有价值的文化和IP有效的传递给消费者,以此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围绕历史文化IP的开发和授权,在国外已经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丰富的历史文化IP开发成为博物馆运营收入中重要的一环”;“跨界衍生品在整体文创产品市场份额高达72%,……跟我们的生活离得太远……引发作者和读者在文化和审美层面共鸣以致共情,更多富有民族文化审美……”;“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内在的、精神性的融合与传承,这虽是一种润物无声水过无痕式的转化,但一定是内在的精神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传统文化的成功转化,使传统文化获得了鮮活生动的当代性”。

概括整合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⑴B;⑵C;

⑶①借助互联网技术把历史文化传递给消费者,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②将历史文化与日常生活结合,带动文化传承,提高审美情趣。

③注重历史文化的精神性传承,恰当转换使其获得鲜活的当代性。

④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建立起历史文化商业开发的商业链。

【点评】

(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一名叫孙赫的男子在高铁霸占他人座位,出言不逊,并不听警察劝阻。

此后网友又陆续曝光出各种各样的“坐霸”。

铁路部门翻遍了整本《铁路安全管理条例》都没有发现什么好用的条款,于是只好回应说:

“涉事男乘客的行为属于道德问题,不构成违法行为。

   (摘编自2018年9月3日《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二:

   

   材料三:

   新京报:

道德“滑坡”的观点是转型后才出现的,很大程度上是将此归因于市场经济。

在你看来,事实是这样吗?

   高兆明:

尽管社会道德状态与市场经济实践有关,但不能将社会普遍道德失范现象归罪于市场经济。

   第一,在市场经济建立以前的几千年历史上,也有道德败坏、拜金主义、极端自私自利的现象,建立起市场经济的社会,未必是道德风尚败坏的社会。

   第二,市场经济本身是否就没有积极的人文价值?

黑格尔、斯密、马克思等思想大家对市场经济人文精神的分析很充分,都有自己基本的看法,对市场经济的人文价值并没有取绝对否定的态度,相反,还在相当程度上给予积极肯定。

主体、主体性精神、权利、契约、规则、法治、合作等精神,是市场经济建设对社会人文价值精神的积极贡献。

   (摘自2016年12月3日《新京报书评周刊》)

   材料四:

   黑格尔曾明确区分“道德”与“伦理”。

黑格尔的“道德”指向个体自我立法、良知美德,“伦理”指向社会自我立法、秩序规范、正义制度。

黑格尔强调“道德”须以“伦理”为内容并在“伦理”中实现,其目的之一是要揭示:

只有在正义的社会秩序中,个体的理性能力才能正常发挥,才能真正谈得上自由意志。

   道德类型奠基于互为目的的合作性社会关系。

合作性社会关系以“相互性”为规定之一。

“互善”的相互性尽管不同于“互利”的相互性,但是在根本上却离不开“互利”的滋润。

在一个开放性社会过程中,如果“善意”是单向的,如果“善意”始终没有“互善”“互利”滋养,那么、除非是在纯粹宗教精神的意义上,否则就是不可持续的。

   (摘自2017年7月4日《新京报书评周刊》)

   材料五:

   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

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

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

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

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

这恰恰表明,人是其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

(摘自2018年08月24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中“道德”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市场经济不一定会带来道德败坏,相反它还伴随主体、主体性精神、权利、契约等积极的社会人文精神。

B. 道德体现个体自我立法、良知美德,我们应该期待来自个体美德方面对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抵抗与克服。

C. 道德是人们反思和选择的产物,想要让我们的意志按照道德要求来行动,我们必须掌握道德的知识和原则。

D. 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因而人类能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做出选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平确的一项是(   )

A. 黑格尔等对市场经济人文精神的分析,可以证明将社会普遍道德失范现象归罪于市场经济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B. 大多数人会在高铁上抵制类似“霸座”这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说明公众普遍追求公共道德与秩序。

C. 在合作性的社会关系里,“善意”通常不能是单向的,它始终需要“互善”“互利”滋养,否则不可能持续。

D. 人类不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会受到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等影响,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3)依据材料四中关于“道德”与“伦理”的阐述,对材料一中“孙赫霸座”这一现象加以评析。

【答案】

(1)A

(2)B

(3)①孙赫霸座的行为表明他在公共场合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没有良好的道德;铁路部门缺少相应的法律条文对他进行处置,表明我们的伦理秩序还不够完善(或缺少正义的社会制度)。

②对霸座行为有相对应的合理的法律条文,可以保障个体能够更好地约束自我行为,加强自我修养。

【解析】【分析】

(1)B项,“道德体现个体自我立法、良知美德”错误,根据原文“黑格尔的‘道德’指向个体自我立法、良知美德,‘伦理’指向社会自我立法、秩序规范、正义制度”,选项混淆了两个概念。

C项,“想要让我们的意志按照道德要求来行动,我们必须掌握道德的知识和原则”错误。

根据原文“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可见,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D项,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

这恰恰表明,人是其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可知,“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是得出的结论,是结果而不是原因,选项颠倒了因果。

故选A。

(2)B项,“大多数人会在高铁上抵制”错误,根据材料二图表可知,只有38%的人在高铁上抵制不文明行为,可见只有少数人会在高铁上抵制不文明行为。

故选B。

(3)解答本题,首先分析材料四中“道德”与“伦理”的区别和联系,抓住以下关键句:

“‘道德’指向个体自我立法、良知美德,‘伦理’指向社会自我立法、秩序规范、正义制度”“黑格尔强调‘道德’须以‘伦理’为内容并在‘伦理’中实现”“只有在正义的社会秩序中,个体的理性能力才能正常发挥,才能真正谈得上自由意志”。

然后分析孙赫霸座的行为属于道德不完善,铁路部门缺少相应的法律条文对他进行处置,表明我们缺少正义的社会制度。

强调法律条文对自我约束的作用。

故答案为:

⑴A;⑵B;

⑶①孙赫霸座的行为表明他在公共场合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没有良好的道德;铁路部门缺少相应的法律条文对他进行处置,表明我们的伦理秩序还不够完善(或缺少正义的社会制度)。

②对霸座行为有相对应的合理的法律条文,可以保障个体能够更好地约束自我行为,加强自我修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⑶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评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析,评析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露天教室

李汉荣

   记得那是秋天,我刚上小学一年级。

   我们坐的那个教室,低矮,潮湿,光线昏暗。

窗玻璃碎了,就用报纸糊上,好像舍不得用白纸糊。

学校太穷了,但我们不怨学校,因为同学们都是农家子弟,都穷。

学校再穷也有这么大的教室,我们家里可没有这么大的房子。

   但是,几十个小孩子挤在教室里,又闷又暗,这可比不上家里那么自在、随便。

我和同桌喜娃都感觉上学不好玩了。

   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姓王,别的老师叫他岳仁老师,他好像是忍不住了。

   那天上语文课,王老师扶扶眼睛,擦擦脸上的汗,说,同学们,闷不闷呢?

   大家齐声说:

闷。

热不热呢?

热。

暗不暗呢?

暗。

怎么办呢?

教室默然。

   王老师看看大家,说,我有一个想法,校长也同意。

我上语文课的时候,如果天不下雨,就到野外去上。

这一段主要是识字,许多字在大自然里都能找到,我们的祖先就是在大自然里受到启发,发明了这些字,那么,我们也可以在大自然里体会先人们造字的艺术。

同时,野外敞亮,空气好,对大家身体有好处。

你们愿意吗?

愿意!

   于是,刚刚“圈养”起来的这批乡下孩子,就有了“放生”的机会。

   那个露天教室距离学校约有三百米,是一块比较平坦的坡地,四望皆山,中间是一小块平原,一条小河朗诵着一组费解然而好听的句子蜿蜒北去。

   我们坐在草地上,抬头看天,天好像也在低下头,面对面的看着我们。

这时我们已有一点点“文化”了。

忽然在没有文化的天底下、野坡上学文化,一切都变得陌生、神秘起来。

   我们把目光从天上收回来,哪个字是“山”?

同学们都认识了“山”,老师说,是啊,我们的四面八方到处都写着山,这就是象形字,模拟自然物象发明的字,发明这个字的古人,说不定与我们一样,也是个山里人。

   再看“水”,随着老师的提示,我们的目光都投向了前面的那条小河是的,我们看见了水,认识了水,水,从河里流进书里,又流进我们的记忆里。

   最有意思的是这几节课。

那天早上第一节是语文课,我们早早就来到坡地。

   当我们打开课本,天空也哗啦一下子打开课本。

蓝莹莹的黑板上,写着亮灿灿的一个“日”字。

而离开“日”字不远,蓝黑板上还隐隐约约写着一个“月”字。

   这白昼的月亮,夜晚的字迹还没有从黑板上擦去。

   老师兴奋地望着我们,望着天空。

他几乎是手舞足蹈领着我们齐声读起来。

   我们都离开课本,望着天上的旭日和残月,此时的我们,使用的是多么大的课本啊。

   太阳渐渐靠近了月亮。

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看,天上的板书,那是一个什么字?

   坡地上响彻着童声:

明,光明的明,明天的明,明白的明。

   就这么我们认识了日,认识了月,认识了明。

那个蓝莹莹的黑板,就写着这三个字。

三个字,再过一万年都在记忆里刻着。

还有一次,老师教我们读写“人”字。

一撇一捺,很好写。

但做人可不容易啊。

同学们,我们一生一世都要写好这个人,做好这个人啊。

   正在这时,一个农民扛着一根扁担从坡地不远的玉米地边走过。

老师让我们注意,看前面,一个字走过来了,大家快认啊

   那不是一个“人”字吗?

是的,那个人的肩上多了个什么?

一根扁担。

   是的,也是多了一横,这个人字就变成“大”字了。

   老师继续说,这就是说,劳动使人变大了,或者说,大人们总是很辛苦地劳动。

   我看那个人,似乎很熟悉,仔细读了一会儿,才知道,他就是我父亲。

   父亲始终不知道,多年前他是我们的一个象形字,他被很多孩子写进了记忆的黑板上。

   老师接着说,是的,人的肩上扛根扁担就成了大字,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劳动使人变得伟大了,但能不能说,人就是最大的东西呢?

   我们回答不上来。

   老师指着远处渐渐变小了的人字(我们的象形字,就是我的父亲),说,这位叔叔,也就是这个“人”字,因为劳动(那多出的一横,那根扁担)是“大”了,你们再往高处移动一点点,是个更大的东西,你们看见那是什么?

   老师指着我渐渐变小的父亲,那个移动的大字和大字上方,领着我们齐声读出一个字:

天,天空的天,天亮的天,天天向上的天。

   在坡地,在露天教室里,我们只上了不到十节课,这位王老师就被调到别处了,我们也就结束了这段快乐有趣的日子,重新回到低矮、潮湿、昏暗的教室。

由“放生”回到“圈养”,回到小小的课本里。

   这些年,已是中年的我,常常回想往事,把日历一天天倒着往回翻,翻着翻着,就翻到了童年的那些日子。

我也曾访问过我当年的中学小学,令我伤感的是当年的教室都拆了,校址也搬迁了,竟然找不到往日的一石一瓦,那多梦的年华,全都深埋进岁月的厚土里了。

   去年,我回到故乡,找到了当年那个露天教室,那个平缓的山坡、这不起眼的地方,却是我心中的名胜古迹。

   它还保持着当年的样子,平缓,略微倾斜。

王老师当年讲课的位置,稍高一些,在这样的角度面对他的学生,面对我们身边摊开的无限延展的课本,他可能找到了一种奇妙而宽阔的美感。

现在想来,王老师虽只是个小学教师,但是他是深有教养、别有胸襟的人。

从今天的眼光看,他也是个另类,是高品位的另类。

我深深的想念着王老师,岳仁老师。

   坡地四周有许多树,柏树,松树,槐树,香椿树,青冈树,是个杂木林。

我坐在被树木的绿荫和香气笼罩的坡地上,闭起眼睛,让时光倒流,流到那露天的童年,流到那鸟飞草香的童年,流到那写满象形字的童年。

   山还在那里写着山,水还在那里写着水,云还在写云,雾还在写雾,田还在写田,苗还在写苗,虫还在写虫,羊还在写着、念着自己:

羊羊羊。

   我用手掬起一捧土,贴近耳朵,我听到一片童声,由远而近。

   我伏下身子,注视一丛苜蓿花,那细微的香气向我心里吹送,与我身体里藏得很深的那些香气汇合了。

我被这单纯的香浓缩成一个简单的思想,一个简单的字。

我知道,这丛苜蓿花认识我,多年前,它就望着我笑,笑着笑着就凋零了。

它把那段记忆藏在泥土里,年年都要捧出来复习一次,然后又珍藏起来。

   到黄昏,我仍然坐在坡地上,一一辨认着写在高天厚地、刻在青山流水上的无数象形字,直到银河哗啦啦打开。

抬起头,我看见宇宙的大书如此浩瀚,多少深奥的文字我们都不认识。

我忽然意识到:

我们人类懂得什么呢?

顶多只是认识了几个常用字。

在时间的滔滔辞源、空间的滚滚辞海面前,我们,只是牙牙学语的顽童。

   是的,再豪华的殿堂,再排场的教室,都会被时间拆掉、被岁月夷平。

但是,有一种教室永远坚固,永远存在。

(有删节)

(1)结合全文,概括王老师的教学特点。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文章结尾说:

“有一种教室永远坚固,永远存在”对此,你怎么理解?

(4)联系全文,谈谈为何以“露天教室”为题。

【答案】

(1)①生动有趣,寓教于乐;②贴近生活与自然;③重启发,重交流。

④富有奇妙而宽阔的美感。

(2)①运用拟人的手法,借写苜蓿笑着凋零又年年温习记忆,表现了“我”对童年求学经历的念念不忘;②通过“掬起”“贴近”“伏下”“注视”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我”对故乡的深情与对往事的珍视;③通过想像,写听到童声由远而近,写苜蓿花的香气与“我”体内的香气汇合,表现了那段学习经历给“我”留下深刻而持久的记忆和影响。

(3)①“有一种教室”特指“露天教室”,不会被拆除、搬迁。

②“有一种教室”所代表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美好感受成为心灵永不磨灭的印记。

③“有一种教室”承载了无限延展的知识,引领人们永远保持对宇宙的探索和敬畏。

(4)“露天教室”是贯穿全篇的中心意象,也是全文的线索;“露天教室”是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主要场所),塑造了一群让人印象深刻的师生,使另类有趣的王老师跃然纸上;通过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