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96809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8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docx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复习资料.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docx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高考生物复习资料

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1、生物体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物质基础:

指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种类基本相同。

化学元素:

C、0、H、N、S、P、Ca、Mg、K、Fe、Mn、B、Zn、Cu、Mo

化合物:

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结构基础:

生物体都有严整的结构,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

注:

1、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从化学组成上说,生物体的基本组成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2、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

注:

1、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

3、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繁殖的现象。

4、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5、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生物都有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的环境。

二、生物科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

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

第二阶段:

实验性生物学阶段: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重新被提出;

第三阶段:

分子生物学阶段:

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第一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三、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1、微量元素:

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

如:

Fe、Mn、B、Zn、Cu、Mo

2、大量元素:

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如:

C、0、H、N、S、P、Ca、Mg、K。

3、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

C基本元素:

C、0、H、N

主要元素:

C、0、H、N、S、P、

注:

1、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大约有200万种,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四、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1、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97%。

2、有的化学元素参与生物体的组成。

3、有的微量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

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当植物体内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

注:

1、微量元素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五、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差异

统一性: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一、水

1、存在形式:

结合水:

吸附或结合在有机物上的水。

自由水:

在细胞中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2、功能:

结合水:

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

①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②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③是直接参与化学反应的介质。

3、生物体内水含量及分布规律

(1)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

一般占细胞鲜重的60%~95%。

(2)不同种类的生物含水量不同,这与其生活环境有关。

(3)同一种生物的不同组织、器官含水量不同,这与其代谢强度有关。

(4)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不同。

幼年时期>成年时期。

4、含水量与代谢、抗性的关系:

①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代谢越强。

②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越大,抗性越强。

注:

1、自由水和结合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

2、晒干的种子损失的是自由水,烘干的种子损失的是结合水。

二、无机盐

1、存在形式: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少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2、功能:

①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三、糖类

1、组成元素:

C、0、H

2、分类:

单糖:

是不能水解的糖。

(六碳糖:

葡萄糖、果糖;五碳糖:

核糖、脱氧核糖)

二糖:

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植物细胞:

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

乳糖)

多糖:

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

(植物细胞:

淀粉、纤维素(不能作为能源物质供细胞利用);动物细胞:

糖元)

3、可溶性还原性糖: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动物体内的肝糖元可直接水解生成葡萄糖,在血糖平衡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而肌糖元不能直接水解产生葡萄糖。

但能为肌肉细胞提供能量。

4、糖类的作用:

①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②糖类是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成分。

四、脂质

1、组成元素:

C、0、H、N、P

2、分类:

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类脂、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3、功能:

①脂肪:

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

②类脂(磷脂):

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胆固醇:

对维持细胞膜的流动和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可从食物中获得或在体内合成。

注:

固醇不属于生物大分子。

④性激素:

对于生殖器官的发育、生殖细胞的形成与第二性征的激发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⑤维生素:

可以促进人体对Ca和P的吸收。

注、1、维生素D能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2、胆固醇在体内合成的比从食物中吸收的多。

五、蛋白质

1、组成元素:

C、0、H、N、S、P、Fe、Cu、Mn、I、Zn

2、相对分子质量:

高分子化合物

3、基本组成单位:

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注: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多种。

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

2、自然界中的氨基酸不止20种,不是所有的氨基酸都能够成生物。

4、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

①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②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

③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

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

5、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氨基酸之间由脱水缩合的方式连接成蛋白质。

脱水缩合:

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

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二肽:

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肽链:

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注:

1、脱水缩合后的肽键不再是氨基或羧基

6、蛋白质有关的计算规律:

公式:

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7、蛋白质分子的功能: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

如酶;

③调节作用:

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

如抗体;

⑤运输作用:

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9、造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根本原因:

遗传物质的不同(核酸控制的)。

直接原因:

①氨基酸种数不同;②氨基酸数目不同;

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注:

1、细胞功能不同是由蛋白质结果的不同来决定的。

六、核酸

1、组成元素:

C、H、O、N、P基本组成单位:

核苷酸

核苷酸:

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两者组分相同的是都含有磷酸基团、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三种含氮碱基。

含氮碱基:

A腺嘧呤G鸟嘌呤C胞嘧啶T胸腺嘧啶U尿嘧啶

2、核酸种类:

①脱氧核糖核酸(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在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

②核糖核酸(RNA):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3、功能:

①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②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与蛋白质构成染色体。

注:

1、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肯定都是DNA

2、若是RNA起遗传作用,肯定没有DNA。

3、细胞质中的DNA不构成染色体。

注:

1、能源物质系列:

①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

②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③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脂肪。

④动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淀粉;

⑤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P~P~P);生物体内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2、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同的元素是C、H、O三种元素,蛋白质必须有N,核酸必须有N、P。

蛋白质和核酸的关系

(1)核酸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2)DNA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注:

①核酸和蛋白质均存在物种特异性,可作为鉴别不同物种的依据。

②生物体内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所以同一生物体不同。

细胞内的DNA虽然相同,但mRNA和蛋白质不一定相同。

细胞的功能和结构

一、细胞的功能和结构

1、细胞的分类: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不同点

大小

较小

较大

本质区别

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有核膜包围的真正的细胞核

细胞壁

多数有,主要成分是由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肽聚糖

植物细胞有,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其性质是全透的。

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核仁,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没有染色体。

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质(体)

转录与翻译

可同时进行

先在细胞核内转录,后在细胞质中翻译

主要变异类型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增殖方式

二分裂(细菌)

主要是有丝分裂

相似点

①都有相似的细胞膜

②都有遗传物质DNA

③都有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核糖体

原核生物:

蓝藻、绿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最小)真核生物:

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履虫、疟原虫等

注: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木耳、金针菇等为真菌)是真核生物。

4、草履虫、变形虫为单细胞真核生物。

5、虽然原核生物无叶绿体、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和有氧呼吸(如硝化细菌)。

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分子结构:

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

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

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2、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功能特性:

具有选择透过性。

注:

1、“一定的流动性”为物质进出细胞膜的生理基础。

2、选择透过性是指细胞膜等生物膜由于膜上具有载体等结构,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上的选择性。

3、当细胞死亡时,细胞膜便失去了选择透过性,变为全透膜。

3、主要功能:

与细胞的物质交换、细胞识别以及分泌、排泄、免疫都有密切关系。

三、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1、分类:

细胞质基质、细胞器

2、细胞质基质:

功能:

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提供所需的物质和一定条件。

3、细胞器

名称

化学组成

存在位置

膜结构

主要功能

线粒体

蛋白质、呼吸酶、RNA、脂质、DNA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叶绿体

蛋白质、光合酶、RNA、脂质、DNA、色素

植物叶肉细胞、嫩茎

光合作用

内质网(粗面、滑面)

蛋白质、酶、脂质

动植物细胞中广泛存在

单层膜

与蛋白质、脂质、糖类的加工、运输有关。

蛋白质的运输通道。

高尔基体

蛋白质、脂质

动物:

分泌物的形成并有运输作用。

植物:

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溶酶体

蛋白质、脂质、酶

催化作用,促进物质的合成、分解

核糖体

蛋白质、RNA、酶

无膜

合成蛋白质

中心体

蛋白质

动物细胞

低等植物细胞

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液泡

其中有细胞液

成熟的植物细胞

单层膜

功能:

调节细胞的内环境,使细胞有一定的渗透压,保持膨胀状态。

注:

1、含DNA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含RNA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2、能产生水的细胞器:

线粒体(呼吸)、叶绿体(光合)、核糖体(产生蛋白质)

3、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

4、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

5、代谢过程中能产生ATP的结构有:

四、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核的简介:

(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

(2)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3)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

(4)有的细胞有2个以上细胞核。

2、细胞核结构:

a、核膜:

双层膜,允许离子和较小的分子通过。

如:

氨基酸、葡萄糖

b、核孔:

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

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如RNA。

注:

1、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

2、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3、核膜和核孔都有选择透过性。

c、核仁:

匀质的球形小体。

特点:

①折光性强。

②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

d、染色质:

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3、细胞核的功能:

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

注:

1、但只有保持细胞的完整性,才能正常的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人的成熟红细胞不能生长的原因:

人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不能进行生长所必需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

2、只有真核生物细胞中存在细胞核,一些特殊的真核细胞(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和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中没有细胞核。

3、核孔的数量、核仁的大小与细胞代谢有关,如代谢旺盛、合成蛋白质量大的细胞,核孔数多,核仁较大。

细胞增殖

一、细胞增殖

1、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2、细胞增殖的原因:

①受细胞体积和表面积之比的限制。

②维持细胞与细胞核之间的平衡。

③细胞内物质扩散和运输的限制

3、细胞增殖的意义:

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二、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

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一周期:

分裂间期(90%—95%)+分裂期(5%—10%)

间期:

G1:

DNA复制前期

S:

DNA复制(数目加倍)染色单体复制(0→4n)

G2:

复制后期——准备分裂

注:

1、每个细胞周期必须以分裂间期为起点。

2、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存在细胞周期;成熟的细胞不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

3、不同生物,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细胞周期不同。

2、几个概念

①染色质:

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

②染色体:

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染色体的个数数着丝点数目。

③姐妹染色单体:

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

(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

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④纺锤体:

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⑤赤道板:

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解

图像

时期

主要特点

 

间期

①完成DNA分子的复制

②合成有关的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

①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②核膜解体,核仁消失

③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中期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后期

极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

①染色体伸展重新变成染色质状态

②纺锤体消失

③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

④出现细胞板并扩展为细胞壁

注:

、1、DNA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出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2、赤道板是假想出来的;细胞板是真是存在的细胞壁的雏形。

细胞板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的一种具体结构,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细胞板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4、㈠DNA数、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组数变化(二倍体生物)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DNA数()

2C→4C

4C

4C

4C

4C~2C

染色体数(2N)

2N

2N

2N

4N

4N~2N

染色单体数

0→4N

4N

4N

0

0

同源染色体对数

N

N

N

2N

N

染色体组数

2

2

2

4

2

㈡DNA、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

(1)a→b、l→m的变化原因都是DNA分子复制。

(2)g→h、n→o变化的原因都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

(3)m→n表示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包括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

㈢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之间关系

注:

①DNA加倍时期——间期;②染色单体形成时期——间期;

③染色体数目加倍时期——后期;④染色单体消失的时期——后期;

⑤中心粒加倍时期——间期(动物细胞)。

5、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相同点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1)分裂间期都完成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2)分裂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行为的变化规律相同,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不同点

前期

动物细胞是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末期

动物细胞膜从中部向部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植物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6、意义(特征):

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三、无丝分裂

1、过程:

细胞核延长,核的中部向内凹进,缢裂为两个细胞核,整个细胞从中缢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2、特点:

在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但是有遗传物质的复制。

注:

无丝分裂是最早发现的一种细胞分裂方式,这种分裂方式主要见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如蛙的红细胞等。

四、细胞有丝分裂图像识别(以二倍体为例)

(1)根据细胞形态和有无中心体判断

(2)根据形成子细胞的方式判断

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特点:

①普遍性:

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②持久性:

发生在生物体整个生命过程中,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③不可逆性:

在自然条件下,已分化的细胞不可能恢复到未分化的状态。

3、本质: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细胞分化的结果:

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器官

4、细胞分化的基础:

各种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

5、意义:

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注:

1、细胞分化程度越高,细胞分裂能力越弱。

2、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分化不表现为细胞间的差异,而是在生活史中有规律地发生形态、生理上阶段性变化。

二、细胞全能性

1、概念:

指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注:

在此讲的发育指的是发育成完整的个体,而不是单个器官或组织。

2、原因:

细胞核内含有保持物种遗传性所具有的全套遗传物质。

3、全能性的表达条件:

①离体②适宜的水、无机盐、有机营养及激素、适宜的温度等。

4、表现:

①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具有发育成植株的能力。

②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注:

1、全能性: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对于同一生物:

全能性:

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

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分裂能力越强,全能性越高。

2、卵细胞和花粉的分化程度很高,但仍然具有较高的全能性。

三、细胞的癌变

1、概念:

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2、癌细胞的特征:

①能够无限增殖(一般细胞分裂50—60次);(癌细胞失去接触抑制的特点,即正常细胞相互接触后,其运动和增殖都会停下来)

②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

③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使细胞间黏著性减少,导致细胞易转移。

3、机理:

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

(人和动物普遍存在原癌基因,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于抑制状态)

4、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

主要是辐射致癌;

化学致癌因子:

如苯、坤、煤焦油等;

病毒致癌因子:

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注:

1、有致癌因子时,细胞癌变的几率升高,但并不是一定发生癌变,无致癌因子时也不是一定不发生癌变,只是发生的几率较低。

三、细胞的衰老

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1、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

“一大”:

细胞核变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一小”:

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

“一多”:

细胞内色素逐渐积累、增多,阻碍了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

“三低”:

膜的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及代谢速度降低。

注:

1、细胞的衰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等同与生物体的衰老。

2、细胞衰老发生在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各个时期,对机体的影响是有利的。

二、生物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与酶

一、酶的发现

1、酶

⑴概念:

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⑵来源:

所有活细胞,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活细胞中的核糖体。

⑶合成原料:

氨基酸和核苷酸

⑷作用:

生物催化剂,只起生物催化作用。

2、相关概念:

酶促反应:

酶所催化的反应。

底物:

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

注:

1、酶是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

2、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

3、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

4、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二、酶的特性

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①高效性:

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酶只能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

②专一性:

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1)在A底物中加入酶A,A底物快速减少,说明酶A催化底物A参加反应。

(2)在B底物中加入酶A,B底物浓度不变,说明酶A不能催化底物B参加反应。

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