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物价波动对杭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9519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形势下物价波动对杭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形势下物价波动对杭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新形势下物价波动对杭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新形势下物价波动对杭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新形势下物价波动对杭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形势下物价波动对杭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docx

《新形势下物价波动对杭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形势下物价波动对杭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形势下物价波动对杭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docx

新形势下物价波动对杭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物价波动对杭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

 

 

 

 

 

 

 

 

 

 

 

 

 

 

 

 

杭州市发改委市场流通处

二0一一年九月十五日

新形势下物价波动对杭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

 

“十二五”时期,杭州面临的物价形势不容乐观,发展环境面临着新的形势。

从国际环境看,首先,伴随经济复苏,全球实体经济需求将趋于扩张;其次,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国际市场投机炒作推高大宗商品价格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第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加剧了国际外汇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第四,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危害已经在发展中国家逐步显现。

从国内环境看,首先,通过货币政策稳定物价受到了多重制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空间有限,提高利率又势必引发热钱大量涌入,人民币升值又将导致低附加值商品出口大量减少、失业人数增加;其次国内部分重要商品政府调控难度加大;第三,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增多,资源、土地等要素价格上升的累积效应已成为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今后一段时间最低工资的逐步提高,加强节能减排、深化资源税改革,都将提高企业成本,推升基础产品价格。

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对价格上涨的约束作用明显减弱,上下游价格传导速度加快,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将产生较大影响。

“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十二五”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

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杭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将CPI涨幅控制在4%的价格调控目标,同时提出“稳物价、保供给”的重大战略举措。

为了完成4%的价格调控目标,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成效显著。

诸如:

实时进行市场价格监测,管理好社会通胀预期;及时发放物价补贴,稳定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深化民生商品信息公开,促进经营者合理定价;认真清理收费项目,切实降低流通成本;加强市场价格检查,维护良好价格秩序;暂停政府提价项目出台,稳定社会通胀预期等。

然而,纵观杭州物价上涨特征,诸如:

居民消费价格组成中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现“七升一降”格局;食品价格仍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居住类价格高位震荡;工业消费品价格反弹;服务项目价格涨幅有所回落;翘尾因素占比较大等。

因此,面对“CPI涨幅控制在4%”、着力保障民生及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新形势,亟需大力推进物价稳定机制的完善与价格体制改革,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营造有利的价格环境。

为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物价波动与经济发展协调机制,课题组针对杭州市城市发展定位,结合杭州经济发展变动趋势,立足杭州客观实际,根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等对新形势下物价波动对杭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相关对策进行研究。

本课题研究范围为杭州市域,重点是杭州市区;围绕当前物价波动特点,本课题着重研究物价波动中物价上涨的方面。

 

 

 

目录

一、导论

1、选题背景及意义

2、研究思路及方法

二、21世纪以来杭州物价波动历史回顾及2011年物价走势预测

1、21世纪前后前二轮物价波动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2、2010年至2011年初物价波动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3、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的2011年杭州物价走势预测

三、物价波动对杭州社会经济的影响

1、物价波动对居民的影响

2、物价波动对企业的影响

3、物价波动对政府的影响

四、国内外稳定物价先进经验分析及对杭州的启示

1、国内外稳定物价的相关先进经验分析

2、国内外稳定物价的先进经验对杭州的启示

五、新形势下杭州物价波动风险规避的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生产,保障市场有效供给

2、努力减少农副产品流通环节,抓好流通体系建设

3、切实加强重要商品储备,保障市场调控能力

4、强化政府部门物价管理力度,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5、着力做好民生价格服务工作,完善价格信息发布制度

6、高度重视中低收入群体生活,完善社会保障工作

新形势下物价波动对杭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

 

一、导论

1、选题背景及意义

   物价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于宏观经济运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即是反映市场经济冷热情况的“指示器”,也是配置市场经济资源的“调节器”。

稳定物价一直是各级政府追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的经济在基本上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受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困扰,物价波动也呈现除了一些结构性特点。

在面临日益开放的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物价上涨的因素也存在了多发性的特征。

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既有国内的,又有国际的;既有市场供需问题,又有体制性问题和投机性因素;既有宏观基本面的因素,也有某些商品季节性供需失衡的问题,以及灾害性的气候影响。

2010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创下2008年以来新高,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稳定价格总水平”、“管理通胀预期”作为2011年的重要工作。

如何有效地控制物价、保障民生,成为了当前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引起物价波动显得尤为重要。

在物价上升的背景下,需求因素带来的物价上升压力程度对于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方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为此,本文主要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新世纪以来杭州三轮物价波动的主要成因及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杭州未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趋势。

然后,系统阐述物价波动对杭州社会经济的影响。

同时,系统分析当前国内外相关稳物价的经验及对杭州的启示。

最后,本文通过系统的分析及总结并结合杭州实际,对杭州市稳定物价提出一些相关政策建议。

2、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研究思路遵循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本规范,即以理论研究为出发点,以事实数据为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研究结论,并针对现实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首先从新世纪两个不同时期分析物价上涨成因,并重点探讨新形势下杭州物价上涨的影响因素。

其次在通货膨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数据分析杭州21世纪以来几次物价波动的成因,主要研究2010年之后新形势下各项因素对物价波动的影响。

同时,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杭州未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趋势。

再次,对新形势下物价波动对杭州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然后,介绍国内外控制物价的先进经验及对杭州的启示。

最后,针对杭州实际提出控制物价的相关政策建议。

二、21世纪以来杭州物价波动历史回顾及2011年物价走势预测

1、21世纪前后前二轮物价波动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从2001—2009年杭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趋势图表中可发现,截至2009年,杭州在21世纪前后经历了两次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的变动,即2003—2004年,2006—2008年(详见附图)。

2003年至2004年末,杭州经历了一次物价波动,CPI保持在99.5%到102.5%之间。

从CPI结构来看,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八大类商品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幅度分别为8.3%、-0.3%、-1.9%、-3.2%、-2.6%、-2.9%、1.4%、3.8%,可见食品、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三大类商品对物价上涨贡献幅度最大。

结合当时杭州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及自身特点,可知此次物价波动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因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的强劲增长,对铁矿石、原油、棉花、钢材等大宗商品消费大量增加,导致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此外,信贷的快速增长也引发总需求的快速扩张,进而推动价格水平的上涨;同时,由于伊拉克战争和中东局势的动荡,加上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大经济的缓慢复苏对原油需求量的增加,国际原油价格急剧上升等因素造成了杭州此轮物价上涨。

2006—2008年,杭州又经历了新一轮物价上涨,CPI由101.2%上涨到104.9%,上涨幅度为4.9%。

从CPI结构来看,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八大类商品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幅度分别为4.6%、2.5%、-1.4%、5%、5.3%、-5.3%、-0.6%、2.4%,可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食品三大类商品对物价上涨贡献幅度最大。

结合当时杭州杭州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及自身特点,可知此次物价波动的原因一方面为国际输入的因素,由于世界经济已连续4年保持5%以上的增长,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快速增长,使全球初级产品需求量迅速扩大。

加上美元持续大幅贬值,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市场石油、煤炭、农产品、铁矿石及金属等基础性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另一方面为部分商品供求不平衡的因素,从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情况看,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主要集中在生猪(猪肉)、大豆、食用植物油、稻谷(特别是粳稻)、棉花等,从主要基础原材料供求情况看,供求矛盾比较突出的主要有原油(成品油)、原煤、铁矿石等;其次是成本持续上升的因素,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是成本上升的重要方面;最后是城市化带来的消费结构升级及货币量过大带来的流动性因素造成了此轮物价上涨。

2、2010年至2011年初物价波动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2010年4月,杭州CPI达到103%以上,标志着继2008年之后的新一轮物价波动的开始。

随后CPI始终保持在较高的位置,2010年11月以后更上涨到105%以上。

2010年5月——7月份、2010年10月——2011年4月和2011年6月——2011年7月,CPI均达到104%以上。

本轮价格上涨,按CPI内部分类,具有明显的结构差异,并未出现所有价格普遍上涨的局面。

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和居住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势头明显,而其它价格指数保持较温和的水平。

从2010年1月—20111年7月杭州市居民分类消费价格指数变动趋势图可以看出,食品价格指数在各项指数中一直处于最高水平,保持在105%以上,甚至在2010年11月达到110%以上。

同样,居住消费价格指数在2010年5月之后指数突然上涨,成为继食品消费价格指数之外的另一推动CPI上升的主要动力,保持在105%以上。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指数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成为物价上涨的第三大推动力,2011年1月——7月则略有回落。

以下从货币因素、需求因素、成本因素三个角度对2010——2011年物价上涨成因进行分析:

⑴货币因素

从宏观层面来说,货币供应量过大是此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是巨额外汇储备的人民币占款。

我国外汇储备从2006年的1万亿美元猛增至2010年底的2.8473万亿美元,4年间净增1.8473万亿美元。

按平均7.2∶1汇率计算,即投入市场约13.3万亿元人民币。

其次,为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政策,投入巨资“救市”。

2009年除投入4万亿财政资金外,还增加了9.6万亿信贷资金,其数额之大几乎超过了上年新增贷款额5万亿元的1倍;2010年又继续新增贷款7.95万亿元,虽比上年少增1.65万亿元,但仍超过2008年新增5万亿的59%。

如此巨额资金投入市场,对缓解金融危机,刺激经济迅速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也造成了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

仅就广义货币(M2)来讲,2007-2010年各个年末余额同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6.73%、17.79%、28.42%、18.94%,都分别大大超过了同年GDP增长的幅度:

11.4%、9%、9.2%、10.3%。

从货币供应量的绝对额来看,2010年12月M2的余额高达725774.05亿元,约合近11万亿美元,而美国同期货币供应量M2只约8.8万亿美元,我国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3,货币供应量却超过美国1/4。

如此多的货币不可避免地促使物价上涨。

不仅如此,西方各国政府为摆脱金融危机纷纷增发货币,对我国也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

2008年以来,西方各国投入数以万亿计的美元、欧元,大大增加了世界市场的流动性,从而推高了全球物价水平,同时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又两次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由于美元占据世界储备货币的霸权地位,美国增发的货币很大一部分迟早会流入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寻求更高回报,使新兴国家面临货币汇率上升压力,制造资产泡沫,推高商品价格,流入我国的“热钱”活动就是其表现之一。

据估计,近两年来有上千亿美元的“热钱”涌入股市、楼市、农产品等领域兴风作浪,干扰我国经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游资“也将愈来愈壮大,面对农产品比较落后的流通形式,外来的“热钱”和国内的游资利用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产地集中、季节性强、产量下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特点,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

⑵需求因素

当总需求持续上涨,而总供给相对总需求变化不大时,就可能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

当前价格水平上涨较大的产品都不同程度受到总需求膨胀的影响。

①农副产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影响。

从需求方面看,随着杭州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刚性增长。

杭州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时期,大大增加了对农副产品的需求,诸如:

粮食、生猪、蔬菜、植物油等。

以粮食为例,据相关单位测算,2009年杭州全市粮食需求总量为349.01万吨,总产量为107.24万吨,产需缺口为241.77万吨;同时,全市油料产量为97442吨,折合成品油30468吨,食品油消费总量为169638吨,产需缺口为139170吨。

由于粮食的需求弹性较小,即使较小的供给波动都易导致粮食价格大幅波动。

②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影响。

从需求方面看,2011年4月份受需求回暖提振,钢价出现连续多周反弹,前后涨幅更有高达近200元/吨,市场在各种利空和利好因素存在下纠结两难,但总体呈盘整向上的特征。

随着保障房建设的全面铺开,钢材需求将越发强劲。

在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和煤、运、矿石等价格上涨对钢材生产成本的推动下,下半年钢材价格将保持上升趋势。

建筑业和机械制造业所消费的钢材占杭州钢材消费总量的80%左右。

三季度,房地产、内燃机、机床、电动工具,拖拉机、发电设备和家电等加工制造业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对钢材需求依然强劲。

煤炭、成品油、发电量等主要能源产品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受经济较快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增长的带动,能源需求依然旺盛。

③居住类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影响。

当前住房需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居民住房消费的升级换代,随着杭州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加、人口的自然增长,居民为改善和提高住房条件,对住宅产生新的需求。

二是旧城改造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房屋拆迁保持一定规模,随着城市改造和拆迁力度的加大,在拆迁货币化的推动下,居民“不得不”买房或租房的需求;三是外来人员购房。

城市化进程中,外来人员进城务工及经商,要求租房或买房的需求。

④投资需求增长。

杭州正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旦进入这一阶段,对重化工业产品需求将大幅增加,投资迅速增长,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速度将显著加快。

能源需求增速、特别是电力和煤炭需求增速,主要受当期工业增长速度影响。

2010年以来,随着杭州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

2010年全年杭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

由于投资增长过猛,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突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投资膨胀助长了信贷规模过度扩张,信贷扩张反过来又推动投资更快增长。

投资膨胀加剧了煤,电及运力紧张,进而拉动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加大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影响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增大了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

⑶成本因素

在总需求既定的条件下,产品供应者的生产成本增加有可能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

①农资价格高企带来的成本因素影响。

粮食价格上涨既有需求方面的因素,也有供给方面的因素,但供给方面是主要的。

从粮食供给来看,杭州粮食呈现出供给不足的现象。

杭州粮食是求大于供,2009年杭州全市产需缺口241.77万吨,据相关测算2011年杭州市区粮食需求量为94.77万吨,产量2.39万吨,产需缺口达92.38万吨。

因此导致杭州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其主要原因,一是粮食减产。

二是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上涨,2011年1月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宣布,2010年12月国际粮食价格指数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我国进口的粮食价格自然会随之上升。

不仅如此,在国内粮食市场上,还由于外资进入后垄断、操纵市场也促使价格进一步上涨。

同时,农业投入比重相当大的物资等石油产品,如化肥、农药、薄膜等价格高企,从这个角度去讲,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上涨,直接影响了粮油加工企业的成本,促使粮油产品进一步涨价。

②流通环节成本高企带来的成本因素影响。

流通成本增加是推动农副产品价格高企的长期因素,据统计,中国蔬菜在流通环节的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至3倍。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构成比较复杂,物流成本占到农产品成本一定比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高地价造成的高房价、高房价导致的批发商承受的高额摊位费、租房费及其他生活成本转嫁到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其次是,高燃油价、远距离配送及高额过路费和过桥费等转嫁的高运输成本,高燃油价使得运输成本水涨船高,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物流都是远距离输送,距离的长短决定了运输成本的高低,距离越远配送成本越高;最后是,高额的超市终端入场费转嫁的流通成本,即通常所说的"最后一公里"是农产品运输的老问题,对农产品搞物流成本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终结果导致两个终端市场的"极度不平衡":

消费者购买高价农产品,广大分散的小规模菜农只能出售低价农产品。

③土地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因素影响。

随着杭州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相关土地因“级差地租”变化造成土地出让价格的上涨。

在当前杭州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土地价格仍有一定上升空间.土地价格上涨,将导致房地产业成本上升,居住类价格进一步上涨。

另外,必须看到,新建住宅成本的上升也导致住房供给成本的上涨。

这里所说的成本上升,并不单指建材等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还包括新建住宅品质提升所带来的成本增加。

④工资上涨压力带来的成本因素影响。

我国经济现已进入“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供给由过剩转向局部和结构性短缺。

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失衡,成为推动劳动力价格上涨的直接动力。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在城市要逐步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在农村要逐步形成务农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这两种机制也是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前一种机制直接增大了农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后一种机制也会间接导致劳动力价格的提高。

⑷国际因素传递

中国是当前世界经济中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目前已经成为拉动部分商品世界需求,影响价格波动的主要力量之一。

由于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中国国内市场价格也同样会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资料显示,我国现己成为世界铜,铝,棉花,天然橡胶等产品的最大消费国之一,近来的物价波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影响,这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必然结果。

近期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的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影响,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由于受资源察赋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供给缺乏弹性,需求则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

从国际能源来看,能源是一切生产企业都必需的燃料和重要成本构成因素,我国目前消费的石油约一半需要进口。

2011年初以来,西亚、北非地区不少国家政局出现动荡,导致国际社会对石油供应的担心,国际油价急剧上升,导致石油有互替关系的电、煤等能源的价格也随之上升。

例如2010年3月国际炼焦煤的价格同比上涨55%;我国去年的煤炭价格亦大幅上涨,在10月份就比上月上升50%以上;从国际矿产价格来看,矿产品是钢铁、金属产品的主要原料和主要成本因素。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钢产量最大的国家,2009年粗钢达5.678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7%。

但我国铁矿石十分缺乏,有一半以上需要进口,而且从2003年开始就成为了世界进口铁矿石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进口总量的25.9%,由于国际铁矿石受三大国际垄断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和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公司)的垄断和各需求国家的竞购,甚至国内各钢铁公司之间也相互抬价竞购,使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甚至不断攀升;从国际粮价看,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我国人口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在日益增加,这一矛盾的存在导致我国粮食依赖进口的比例日益上升,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口谷物占全国消费量得15%以上。

由于粮食主要出口国俄罗斯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及国内遭遇的天灾都导致了粮食产出量的减少,供需严重不平衡,故而导致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

随着粮价上涨,相关食品乃至蔬菜等农产品也会应声上浮。

3、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的2011年杭州物价走势预测

⑴马尔可夫链模型介绍

某一时间序列在

时刻的状态只与

时刻的状态有关,而与

时刻以前的状态无关,就称这一时间序列是马尔可夫链过程。

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设时间序列

t∈T的状态空间S是一整数集,若对S中的任意n个整数:

和T中任意n个整数:

都有:

则称时间序列

t∈T是具有马尔可夫链性质的随机过程。

其中,条件概率

称为由

时刻状态

时刻状态

的状态转移概率,记作

分别计算出各个状态之间相互转移概率后,就可以构建一个n×n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其中

运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经济问题,其基本的步骤如下:

①证明时间序列变量是否是具有马尔可夫链性质的随机过程。

②构造状态并计算相应的状态转移概率。

③建立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并计算各个状态的持续期。

④运用状态转移概率矩阵进行预测分析。

⑵实证分析

①物价变动的马尔可夫性质证明

为了保证本文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在运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物价波动趋势规律前,需要验证物价变化过程是否具有马尔可夫链性质,如果具有马尔可夫链性质,才能运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物价波动趋势。

关于物价变量的指标,本文选取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增长率指标来衡量物价波动走势。

CPI数据样本空间为2006年1月至2011年7月,有67个样本。

CPI数据来源于杭州统计局社会公布数据库。

表一    CPI自回归方程结果

 

t-1

t-2

t-3

C

D-W值

F值

CPI

1.124***

(13.724)

-0.038

(-0.319)

-0.128

(-1.525)

0.058

(0.539)

0.926

1.894

740.728***

注:

***、**、*分别表示统计量在1%、5%、10%水平条件下显著;C表示常数项;t表示时期;小括号中的值表示t统计量。

根据表一可以发现,CPI自回归方程的

值在0.90以上,F检验也通过了,D-W值都很接近2,这表明表1中的四个回归方程结果都是可信的。

另外,在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CPI(-1)的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下是显著的,CPI(-2)、CPI(-3)它们的系数在10%的置信水平下都是不显著的。

这说明:

t期CPI的变化只与t-1期CPI的值有关,与t-2、t-3期的值都无关。

也就是说,CPI的变化过程具有马尔可夫性质。

②转移概率矩阵的计算

在计算CPI和RPI的转移概率矩阵前,需要对CPI和RPI进行状态划分,本文将CPI和RPI划分为6个状态{S1,S2,S3,S4,S5,S6},具体见表二。

根据表二和表三(详见附表)可以发现:

从2006年1月到2011年7月,CPI的波动趋势大多数处在状态S5,其次

是处于状态S3、S4。

表二   CPI变化的状态划分

 

状态

S1

S2

S3

S4

S5

S6

<-2

[-2,0)

[0,2)

[2,4)

[4,6)

6≤

CPI

6

5

15

15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