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道德意识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9341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的道德意识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儒家的道德意识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儒家的道德意识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儒家的道德意识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儒家的道德意识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儒家的道德意识一.docx

《儒家的道德意识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的道德意识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儒家的道德意识一.docx

儒家的道德意识一

儒家的道德意識  

己醜年(二00九)八月 王財貴教授講于廬山東林寺

麗水遂昌王財貴經典學校廣毅班尹清召整理

二0一0年三月十八日王財貴修訂

開篇:

“意識”及其與各種教化系統的形成

(鼓掌)我很喜歡聽到有人鼓掌,因為這代表我講得很好,雖然還沒有開始講。

(先生笑、眾鼓掌)不只是我喜歡聽到鼓掌,我知道大家也很喜歡鼓掌,代表你聽得很高興,聽得高興就代表很會聽,所以為了自己,也要多多鼓掌。

(先生笑、眾鼓掌)

   因為這次在課程上公佈說要講《論語》,所以我看到有很多的朋友都準備了《論語》的課本。

一部《論語》四百九十八章,要講哪一章呢?

除非像上課一樣,要麼從第一章一直講下去,要麼就分類的講。

講《論語》大概就這兩種方式。

有些人講《論語》,從頭講起,一章接一章,講到尾。

有的人把《論語》的篇章分類,如論人、論孝、論忠、論學、論政、論交友等等。

但是我們短期的幾場講座,整本講當然講不完,就是分類,也不能全面照顧。

所以我訂了幾個大題目,做籠罩性的講。

如果引用到原文,都是隨機的,因此,我就不用課本,大家帶課本來了也用不上。

不過我相信大家對《論語》應該相當熟練,甚至對儒家的一些基本文句也很熟悉,我隨時提到應該沒問題。

假如提到比較偏僻的章節,我會詳細解說。

今天我想講的主題是儒家的基本精神,儒家的基本義理。

這個題目可以叫做「儒家的道德意識」。

什麼叫「意識」呢?

一般來說,意就是我們的心意,識就是我們的認識。

那麼意從哪里來呢?

意從起心動念中來,所謂心意、意念。

心起的念就是意。

有了意,自己對意、對起心動念有了察覺,有所認識,叫做「意識」。

所以意識就是我們對人生生命的活動的一種自我的認識。

所以,今天所講的意識不是普通的認識,不是我們認識山川草木的這種對外在經驗知識的認識,而是內在的認識。

但這種內在的認識,也不是認識到我心中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的屬於心理學層面的認識,它是更深一層的認識,這一層的認識可以說是人類心靈基本的活動,這種深度的活動也讓我們有所察覺,有所認識。

也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內心生起的很多意念中,那種更原始的,更深度的,或者說對人生有更原則性籠罩性的把握的,乃至於對人生升起指導性作用的意念,才是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意識」。

有了某種意識,就是有了對人生的基本看法,就會形成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宇宙觀。

有了宇宙觀、世界觀、人生觀,這個人的人生方向便會受其觀念的指導。

而意識越有原則性基礎性,就代表對人生的體會愈深刻;對人生的體會愈深刻,就愈有普遍性,就會形成一種人生的教導。

所以,意識有可能是自我的省悟,也有可能是得自他人教導的啟發。

人何以可以接受他人教導而啟發呢?

因為如果有智慧特別高的人,對人生有特別深刻的反省,對人生有原則性的把握。

這種深刻性原則性的把握,不是這個有智慧的人所專有的,其實是每一個人也都應有都會有,只不過一般人一時不能自我省悟罷了。

那有智慧的所省悟的,甚至在他的生命中所實踐出來的,正好合乎每一個人本來內心深處的心願,便引發了深藏的意識而覺醒過來。

因為那個有智慧的人的人生方向,也是所有人類共同的方向,他就成為一個教導者,其他人就會受他的啟發,而這種啟發有普遍性,有長久性,就形成一個教化的傳統。

這個教化的傳統簡稱為「教」,那個有智慧的人就被稱為「聖人」。

舉個例子,比如大家所熟悉的佛教,佛教的起源也是由於對人生有一種很深刻的體悟,也就是對人生有一種意識。

這種意識不同於其他的教導,是佛教特別的一種基本觀念,於是佛教就有它的特色,跟世界上的任何教導不一樣。

我們對世界上的各種教導,不管是宗教的,還是哲學的,如果與其他教導不一樣的話,我們就應該追尋他們不一樣的理由,也就是要瞭解它的本質,才能夠對其教導有真實而清楚的認識。

而且才能明白為什麼在眾多的都是勸人為善的教導中,還有那麼多的系統,要分那麼多的教派?

世界上人人都有其人生之路向,也可以說人人都信了某種的教,我認為,在選擇尊信某一個教以前,最好應該先對人間所有的教有所瞭解,知道它們各個從哪里來,並且知道它們要引導我們走到哪里去,最後知道它們對人生有什麼貢獻,然後才可以決定自己要尊信哪一種教。

當然,要瞭解所有的教,真是談何容易?

不過,若從各教的基本意識上認識,是一條可行的路,而且也是必要的路。

依宗起教,以教定宗:

何謂廣義的宗教和狹義的宗教

剛才說佛教是一個很特別的「教」,我刻意先不用「宗教」這個詞語,因為佛教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很難完全瞭解的,很難全面把握的一個教導。

有人說佛教不是宗教,實際上說佛教是宗教,也是可以的。

因為「宗教」一辭,有廣義和狹義兩義,牟宗三先生用「依宗起教,以教定宗」來總攝廣狹兩義,而佛教在廣狹兩義上都可說。

人生有一個宗旨,有一個目的,那個人生宗旨目的就叫「宗」。

要教導人向著宗旨目的去走,必定開出一些教導,這些教導就叫做「教」。

由宗而開出教的內容,叫「依宗起教」;有了教,就定了宗的路數,叫「以教定宗」,合起來叫做「宗教」,我覺得這樣解釋非常簡捷明白。

如果只是這樣講,它是廣義的意思。

不過有些宗教,如果它所定的宗只有一個人能體悟,一般人的程度太差,不能把握那個宗,那個宗是神秘不可知的,眾人只能依照那個智慧者的啟示而信而行,那個有智慧的人就是「教主」了。

眾人必須信靠教主,自己就成為教徒。

教主對本教的宗旨是明白的,教徒是不明白的。

因為不明白,所以對教主只能崇拜,而永不可企及,所以教徒是虔誠的,乃至不敢隨便改換信仰,怕教主會降禍。

於是就會有許多入教的儀式和崇拜的禮儀定出來,所謂教儀,也必須配備教徒聚會膜拜教主的地方,就是教所。

有教主,有教眾,有教儀,有教所,這樣就形成了狹義的宗教。

最能代表狹義的宗教的是西方人的一神教。

廣義的宗教,它的宗是人生的理念,即便那理念是很高遠的,甚至是超越的,不過,它是客觀的,明白的。

提出理念的人,也可以說他是教主,但是其為教主不只是被眾人所崇拜,而是眾人也可以通過領悟也可以把握到教主所提示的理念,通過學習,所謂做工夫,也可以逹到跟教主同樣的境界,甚至當下可以體貼教主的心靈,到逹教主的境界,所以教徒修行的目的和修行的路程是自我明白的。

這樣,就減弱了宗教崇拜的氣氛,可以說有宗教的情懷,而無宗教的神秘。

不過,因為它也是依宗起教、以教定宗,既有宗有教,還是可以稱為「宗教」。

廣義地看,任何教,都可以說是宗教。

佛教當作宗教看,我們除了看到它有廣義的一面外,還看到它有狹義的一面。

佛教最基本的意識:

苦業意識

  宗教的意義跟剛才所說的意識有關,因為宗教的「宗」是根據對人生的基本意識形成的,形成而為人生的歸向所在。

所以要瞭解一個宗教,最根本切要的方法便是去瞭解它基本的意識。

佛教最基本的意識,亦即對人生最基本的看法,叫「苦業意識」。

這是新儒家牟宗三先生歸結出來的。

「苦」和「業」合稱「苦業」。

釋迦牟尼佛之所以出家,是由於他深切的感到人生的痛苦,最後瞭解到人生的苦是由於造「業」所集聚而來。

比較直接開示苦業意識的就在《雜阿含經》裏面。

《雜阿含經》的第一段,我們也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悟道以後對比丘第一次說法,佛陀開門見山的第一次上課,可以看成那是代表釋迦牟尼佛心中盤旋不去念茲在茲的一個「意識」。

經上說: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則生厭離。

厭離者,喜貪盡。

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色」,是可見之物簡單地說就是物質世界,物質世界是無常的,既然是色無常,山河大地,草木鳥獸,我們日常所應用的、所接觸的東西,乃至我們的色身,又,這裏的「色」是廣義,是包括了聲、香、味、觸、法而說的,可以說是一切的存在,包括可見的不可見的,具體的與抽象的。

凡是色,都是無常的,都會變滅。

「如是觀者,則為正觀」,這才是正確的觀察,因為它才是世界的本相。

如果有了這樣的正觀,當然對世間不會有所喜愛不會有所留戀了,不會貪求了,叫「喜貪盡」。

「喜貪」都盡了,沒有了,心就「解脫」了。

「受、想、行、識」通通如此才得到解脫。

這是佛教的第一義,釋迦牟尼佛最基本的教導就是──來自於對世界「無常」的體會。

進一步,雜阿含經中又說「無常即苦」,苦的意義就更加深刻廣大了。

這個世界為什麼叫做「苦海」?

並不是我們生活上遇到什麼苦難、不如意、不快樂,所以「苦」?

又,因為世界上充滿了這些苦難、不如意、不快樂,所以叫做「苦海」。

不是的,你就是生活上有一些快樂,甚至覺得萬事如意,你還是苦,還是在苦海中。

為什麼?

因為苦不苦,不是由我們心理上的喜、怒、哀、樂的感受來衡量的。

用什麼來說是「苦」呢?

用「無常」來規定「苦」!

你就是樂,還是無常,你能常樂嗎?

除非成佛了,常、樂、我、淨,要不然你怎麼常樂呢?

你如不能保證常樂,其一時之樂,浮泛之樂,就是個虛假,人生一切如幻如化,你的樂又在哪里呢?

所以說「無常即苦,苦即非我」,苦就不是你自己,你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個虛假的存在!

又說「非我者,即非我所」,在主觀上,世界不是你自己的,在客觀上,世界也沒恒常性,它也沒有自我。

所以你與世界到頭來都是空,甚至當下就是空,你人生的意義在哪里呢?

所以人生的意義只是一個「苦」。

為什麼人生會淪落到這種地步呢?

釋迦牟尼佛追溯人生苦的根源,追溯了十二個歩驟,一直追到「無明」,人生的苦由無明而來。

「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

」(先生背得很快)人生為什麼是苦?

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你有生命,你沒有生命就沒有苦了。

你為什麼有生命?

因為你擁有,你為什麼擁有?

這樣一步步追問,最深的理由是因為你的「無明」。

緣著無明,就有行,緣著行,就有了識,緣著識,就有名色,就這樣一步一步的習氣積累,習氣叫做「業」,習氣的積累就是「造業」。

造業就是苦的集合,叫「苦集」。

苦的集合終於有了生命形態出現。

所以人的生命是一大無明,一大苦,世界更是一大苦,所謂一「大苦聚」,大苦的集合。

對於一大苦聚你還留戀什麼呢?

所以要「滅」,歸於寂滅,歸於寂滅是有方法的,這個方法叫做「道」。

合起來是「苦、集、滅、道」四個觀念,這是佛教化的基本觀念,是最高的真理,叫「四聖諦」。

苦集是消極的,道滅是積極的。

苦集滅道的最原始觀念是苦和業,首先意識到苦和業,這個意識叫「苦業意識」。

佛教的這種意識是所有其他的教導──其他的學問,或哲學,或宗教──所沒有的。

因為「苦業」確實是人生一大迷惑,確實是普遍的感受,而佛教發現了它,並解決了它,所以佛教是個大智慧,獨樹一幟,成了大教。

西方以基督教為代表的一神教的怖栗意識

  另外,我們看看西方的宗教主流──「一神教」,也是一個大教。

西方宗教的勢力如此之大,有那麼多信眾,也是有道理的。

為什麼?

因為它也起因於對人類生命的一種深度的普遍的認識。

什麼深刻的認識呢?

牟宗三先生就把它歸結為「怖栗意識」。

「怖」就是恐怖,「栗」就是「戰慄」,發抖,恐懼以至於發抖的意識就叫「怖栗意識」。

它起源于人生的一種恐怖與不安,為什麼會恐怖不安呢?

恐怖感跟釋迦牟尼佛的苦業感是不大一樣的。

人生為什麼會有恐怖感?

因為人生是很渺小無奈的,為什麼人生會感到自己很渺小無奈呢?

我們在生活很順利的時候,或許不會有這種感覺,但是遇到生活挫折或天地變化的時候,比如遇到狂風暴雨的時候,你便會感到人生的渺小了,乃至於在生死關頭你也會感覺到人生的無奈。

這種感受,會升起一種「除了人生所處的世界之外,好像有更高明者的存在,而這更高明的存在好像時時在監控著人間」的感覺。

人類所有的民族在其原始的時期,都曾經有過這種意識,有了這種意識就會升起一種敬畏感,同時涵有一種恐怖感。

這種敬畏恐怖感如果停留在比較直接比較粗淺的階段,就認為人生所遭遇的各種不可理解的現象,都有個神。

比如遇到大風,對人類造成很大的傷害,人類沒有辦法抗拒,就認為風的背後有個神在主導,稱為風神,乃至於雨神、雷神等等,什麼都有神,這就叫「多神論」。

「多神論」會引發人類去思考一個問題:

如果是多神的話,神的背後會不會還有神呢?

誰來統治這些神呢?

這個想法是相當合理的,因為人間就是這樣,一個縣官上面有一個省長,一個省長上面有一個中央總理。

我們就類比於人間的組織,設想神靈界也有這樣的組織,比如希臘的神話和中國的道教。

這樣的組織系統,越往高位上綱,是無止境的,於是提煉到最後,必有一個最高的統治者存在,那是超越于人生,超越于現實世界,超越于諸神的,乃至於賦與祂無限的品質,說祂是世界的源頭,世界是由祂而創造,宇宙中只有這個神,這個神是萬能的不必有其他的諸神了,他通管一切,稱為「上帝」。

這就是「多神論」的提煉,提煉到最後是「一神論」。

所以從「多神論」而來的多神教,是比較原始而粗淺的宗教;從「一神論」而來的一神教,總是比較精緻而高級的宗教。

這樣,我們就知道西方人為什麼看不起東方人的宗教的原因了,就因為東方人是「多神教」,乃至於全世界所有的多神教,西方人都看不起,認為多神教所崇拜的神是低能的,甚至將它們貶之為「魔」。

從哲學思考的觀點來看,「唯一真神」的思考的確比「許多諸神」的思考來得高明,西方人在宗教上的驕傲,是有其相當的道理的。

  不管多神一神,凡是有「神」的思想,人相對就是渺小的,受管束的,而神格愈高,距離人愈遠,高高在上,人類愈顯蒼白無力,到最後,人類只能匍匐在上帝的腳下,只能夠祈禱,什麼事也不能自主,一切的幸福來自神的恩典,人生一切作為的目的就是要榮耀神,人生的唯一希望就是等待上帝來做最後的審判。

這是由於對人生渺小的恐怖的一點意識,迤邐而來,所必然形成的一種宗教教義。

一神教以基督教為代表,雖有多種類型,但,不管是那一類型,他們的教法都是差不多的。

既然是只容許一個神,所以,一神教會帶有一個特色:

對內,都強調祈禱與救贖,對外,都有很強烈的排他性。

這是必然的。

  剛才說佛教是人類的大教,它必定流傳久遠,必定信眾廣大,為什麼?

因為人生確實有「苦」有「業」,任何人不能否認人生的「苦業」,所以講苦業必定打動人心。

而西方的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等一神教,它們也必定會擁有很多的信眾,而且流傳久遠。

西方人說他們的教是普世的,也就是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應該信他們的教。

為什麼可以這樣說呢?

因為天下所有的人都很容易感受到自我生命的渺小,都會對生命之外的大能力有所敬畏,這是很難否認的。

如果不能否認,就容易受恐動而信奉它。

除非你超脫了這一種意識,你如果不認為人生是渺小,而認為人生可與天地同在,就不會去信一神教了。

儒家的基本意識:

道德意識

  講了佛家與基督教兩種意識,我們就比較容易來理解儒家的意識。

理解了儒家的基本意識,就可以分辨儒家跟西方宗教的不同,乃至於可以分辨儒家跟佛家道家的不同。

這種不同要從基本意識來看,其他所有方方面面的不同,都是由於基本意識引申出去的。

所以,世間的各種學說或宗教,並沒有很多的不同,只有基本點上一點點的不同。

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如果一個人有了儒家的基本意識,他就可以走儒家的路。

如果他的意識非常明白,他走的就很確實,很堅定,他就是一個儒者,一個儒家的信徒。

假如對這個基本意識不太瞭解,那叫做「道聼塗説」,很可能「似是而非」,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儒家之徒。

對一種意識的清楚把握,是信一個教,或者說去走他人生之路的一個關鍵。

因此現在我們要講儒家,要瞭解儒家,我認為首先要瞭解儒家的基本意識。

儒家的基本意識是什麼呢?

儒家的基本意識,我們可以稱為「道德意識」。

這種從「道德意識」而立教,是世界上少有的,不只是少有,而且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儒家是獨一無二的。

道德意識也很內在而深刻,這內在的感受有普遍性,也就是說它是所有人類都會有的共同感受,凡是人類有的共同感受,必定感應萬方,而形成一個大教,乃至於是普天之下最大的大教,因為人人都必有道德意識。

行道有德

  什麼叫做「道德意識」?

「道德」這兩個字如果依照它的原始意義,依照他的字面意義來看,可以簡單的講,叫做「行道有德」。

在這裏,我們難免要追問什麼是「道」?

「道」者「路」也。

什麼叫「路」?

本來是我們在生活中從這裏到那裏,所走的「道路」。

現在,「道德」的「道」,是道路的「道」的引申義,不是我們現實生活中走的那個路,而是我們生命要走的路。

既然是我們生命要走的路,就有一個理在那裏。

理就是道中的紋路條理,所謂「道理」,也就行道應遵循的脈絡。

遵循著理,走上了路,所走的路叫做「道」。

而順著人生之道一直走下去的終極點,就是人生這條路的最高目的,乃至於是天地的最高真理,也叫做「道」。

對道的體會,不僅要認識它,而且還要實踐它。

孔子說「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對於人生之道,不僅要「智及之」還要「仁守之」。

「智及之」就是你的智慧可以洞見到「道」,可以洞見到你所認定的人生最高的目的,也就是天地宇宙間最高的真理。

能「智及之」,你的生命就有了方向,能順這個方向而達到目的叫「止於至善」,「止」者「安」也。

你能夠認識到「至善」所應「安止」的地方,就能夠「知止而後有定」,人生就有了定向,接著「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從「知止而後有定」到「慮而後能得」的「得」就是「有得於心」「有得於己」。

故所謂「有得于心有得於己」,首先是「智及之」的認識,亦即在智慧的光照上看到了道德之所以為道德而有所感受,有了感受,「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那真實的感受必定帶動真實的行動,就是「仁守之」的實踐。

實踐,使人的現實生命所作所為都合於道,就叫「行道有得」,叫「道德」。

所以,「道德」並不只是一般人說的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當然也不離這些。

但「道德」的實義,是對於人生之道有清楚的認識,而且念茲在茲,一步一步的實踐,漸漸的接近人生的理想,而安身立命。

    

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說「道德」是「行道有得」,這只是一個形式的說法,因為每一家都可以說「行道有得」呀?

基督教也可以說道,可以說行道,耶穌可以說「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生命」。

有真理處就有道路,有道路,才能有真實的人生,所以耶穌說這句話沒有錯。

但是他自己說自己就是道路,就是真理,就是生命,有人信有人不信就是了。

他如果真是「三位一體」的存在,而我們對又信仰上帝的話,那我們就可以相信耶穌所說的話是真理了,耶穌可以代表上帝,耶穌就是真理,既然是真理,他便提供了道路,既然是道路,當然是生命的依靠,要得到永生,必定要遵從這個道理。

從這個觀點上,耶穌和所有的基督徒也可以說是「行道有得」,因為他們由上帝的啟示而有他們所認定的「道」,他們依照其「道」而行,他們或許也行有所得,所以他們也可以說「道德」。

佛教也可以說道德,為什麼?

佛有的道,叫佛道,依照佛道而行必定有得,所以也可以叫做「道德」,只是佛教的道德特別稱為「功德」,對行道有得對眾生有功,就叫功德。

道家處處談道說德,更可以說道德了。

但儒家的道德跟其他各家的道德意思是不一樣的。

  韓愈有一篇文章叫《原道》,他就指出來說「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講「道」說「德」,是虛的,它們只是個空位子,只是個形式。

凡是對人的教導,都會指出一個「道」來作為歸宗,教導人走向這條道,最後合於道,在前進的路程中,就漸漸有所得,就可以稱為「道德」,這樣講,道跟德是一個虛立的位子,是一個空架子,一個形式,各家可以往裏面填自己的東西。

由於道跟德的規定各家不同,於是走向道跟德的路程也就不一樣了。

而儒家道德的意義,跟別的家所說的道德不一樣,那不一樣,是內容的不一樣,韓愈就指出儒家道德的內容是「仁與義」,「仁與義」是儒家獨有的,所以說「仁與義為定名。

」所以,「道德」一辭是各家都可說的,但因為儒家用「道德」這個詞語特別多,是其主題所在,所以一般人一看到「道德」兩個字,往往會以用儒家的道德意義來瞭解,但有些時候會解不通,所以在這裏必須說明清楚。

反而求之,即此而在:

孔子的成德之教是由道德意識開出的

  我們說儒家的道德意識不是普通人認為的做好人、做好事、說好話,而說是「行道有德」。

儒家的「道」在那裏?

我們要體什麼「道」,得什麼「德」,我們如何意識到道德?

如果孔子意識到道德,孟子也意識到道德,他們以道德來教化人生,我們就要問,孔子孟子所意識到的道德是不是人類永恆而普遍的意識?

如果不是,它何以成為大教?

而我們當今提倡儒家還有何意義?

如果是,怎麼證明而讓人相信?

這是難以說明清楚的,世間人也難以相信的。

如果講佛教的「苦業」意識,倒是比較容易說明,比較容易被接受的,為什麼?

因為人的現實上真的有很多苦啊,所以人們一聽到「苦海」「業障」,便很容易接受。

西方的宗教說的「怖栗」,說人生是渺小的,一定有一個超越的存在來創造世界,來掌管世界,來安排世界的命運,這也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因為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對生命有或多或少的疑慮啊。

至於儒家說的道德,是比較令人難以立即接受的,假如一般人有那麼一點感受,所謂道德感,也是很飄忽的,並不一定有清楚的意識。

  人到底容易不容易有道德意識,或者說道德到底是不是人類基本的心靈特質,或者說道德感在人生中,是不是普遍的、常在的、顯明的?

我們以下說明這個問題:

  大家知道孔子的教導以「仁」為核心──「仁」是一個「人」加一個「二」的那個字(用手比劃)。

孔子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有「仁德」,對「仁德」的追求是人類最基本的願望。

再進一步說,對「仁德」的追求,或者說人對「仁德」的體會是當下就可以坦然明白的。

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話就是孔子說的「仁遠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欲仁」,一個人想要瞭解仁,或者說想要成為一個仁者,一個人只要有這樣的想法,只要有這樣的需求,有這樣的願望──「我欲仁」──「斯仁至矣」,這個人的仁德就來到了,來到哪里呢?

就來到他的眼前,來到他的心裏,來到他的生命中,就這麼簡單明白快速自然。

所以孔子先自問:

「仁遠乎哉?

」仁難道很遠嗎?

然後自答:

不遠的,「我欲仁,斯仁至矣」。

朱子注解「斯仁至矣」,說:

「反而求之,即此而在矣」,把那個「至」字,用「在」來解釋,「在」有本來就在的意思。

我對於仁德有所追求,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仁者時,仁德和仁者就都在我這裏了,就在我的生命中了,為什麼呢?

因為仁德不是從外而來,仁德本來就在我們的心底裏。

在這裏,孔子的整個教導,就表示了這樣一個意思:

人人心中本來就有仁德的存在,如果有了仁的意識,或者說有了仁的願望,有了仁的需求,依照仁的意識而行,就是所謂的君子了;行之有所得,有某種操守境界,就是一個所謂的賢者了;把仁德完全展現,渾然與仁同在,他就是一個所謂的聖人了。

孔子就這樣開出了一個「成德之教」,這個成德之教是由道德意識開出的。

人皆有四端之心:

孟子對本然的、真實的、普遍的、必然的道德意識的證明

  由此可見:

要體會欲仁是否即仁至,每個人都必須回歸他自己,回歸到他自己的內心,才能自我領悟,自我證明。

這種領悟和證明,是自悟自證。

但是,是我們去領悟仁呢?

還是仁來讓我們領悟呢?

是獨特的人才能有所領悟呢,還是人人都可以?

如果不是仁來讓我們領悟,而要我們去領悟它,那在什麼條件下我們才能去領悟到它呢?

如果只有某些特別的人才可以領悟,那哪些人是特別的人呢?

也就是那道德的意識是否是本然的、真實的、普遍的、必然的?

如果孔子的話還不能讓我們明白:

仁德是每個人內在生命裏老早存在的,而且它是活的,讓人不得不有所意識、有所省悟、有所實踐、有所成就──如果孔子的話,還不能讓我們完全明白──那我們還可以用孟子的解說來解釋:

人本來就有這種道德本質的存在,而且它是活的,必形諸於意識。

這種意識是人類基本的意識,也就是:

人人皆有且不得不有的既普遍而必然的本在的意識。

孟子說:

「人皆有四端之心」,什麼叫「四端之心」?

「四」就是從四方面來看,「端」就是從他表現出來的「端倪」看,「四端之心」就是表現在現實中的四種心靈活動,這四種心靈活動是道德心靈的活動。

心靈的內容在心靈中,不容易讓人明確地指認出來,而既在現實有所表現,則可以明確地指認出來,所以孟子從現實的四個表現作端緒,來發現人心的內涵,來證明人心的品質,叫做「四端之心」。

這四端就是「惻隱之心,辭讓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人類為什麼會有這四種表現呢?

這是很自然的。

為什麼說他很自然呢?

孟子有一個比喻最為親切明白,他說: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邀譽于鄉党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孟子舉這個事例,說明人都有「惻隱之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