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9339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2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题和答案.docx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题和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题和答案.docx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初三化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题和答案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2021初三化学中考最后一次模拟压题试题和答案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Mg3SOJ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

作。

其中错误的操作顺序是()

①过滤,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CO,溶液,⑤加过量Bad,

要先除硫酸根离子,然后再除钙离子,碳酸钠可以除去过量的钢离子,如果加反了,过量的钢离子就没法除去,至于加氢氧化钠除去镁离子顺序不受限制,因为过量的氢氧化钠加盐酸就可以调fj了,只要将三种离子除完了,过滤就行了,最后加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

2.下列各物质中,不能满足下图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A.X:

CuY:

CuOZ:

CuSOd

B.X:

CO2Y:

O2Z:

CO

C.X:

CaCO3Y:

CaOZ:

Ca(OH)2

D.X:

NaOHY:

NaClZ:

Na2CO3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铜在加热条件下能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锌、镁、铝、铁等反应能生成铜和相应的盐,Cu玲CuO玲CuSCU玲Cu,前面的物质能够通过一步转化生成后面的物质,选项正确;

B、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前萄糖和氧气,碳不完全燃烧时能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完全燃烧,或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时能生成二氧化碳,

CO?

玲02玲CO玲CO?

前面的物质能够通过一步转化生成后面的物质,选项正确:

C、煨烧碳酸钙时能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或与可溶性碳酸盐反应时,能生成碳酸钙,CaCO3-»CaO-»Ca(OH)2玲CaC03,前而的物质能够通过一步转化生成后面的物质,选项正确;

D、氢氧化钠和氯化镁、氯化铜、氯化亚铁等物质反应时,能生成氯化钠和相应的盐,氯化钠和其它物质不能通过一步转化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NaOH能够通过一步转化生成NaCl,Na2cO3能够通过一步转化生成NaOH,但是NaCl不能够通过一步转化生成Na2c选项错误,故选D。

3.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一一”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

“一一”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

甲T

乙►丙

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

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

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领

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若甲是碳酸钙,则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程中放热,因此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选项A正确;

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水分解生成氧气,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且碳和水也能反应,因此丁可以是单质碳,选项B正确;

C.若甲是碳酸钠,如果跟硫酸反应则乙是硫酸钠,但硫酸钠转变成的丙不能和氯化钢反应,则丁不可以是氯化钢,选项C错误:

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是复分解反应,选项D正确。

故选C。

4.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向pH=2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

B.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m表示食盐的质量,A%表示溶质质量分数)D.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

【答案】D

【解析】A.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

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pH等于7,溶液呈中性。

向pH=2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使溶液的酸性变弱,溶液pH变大,但是始终呈酸性,不会出现pH等于7或pH大于7:

B.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开始是氢氧化钠溶液,pH大于7;随酸的加入,pH不断减小,刚好完全反应pH等于7:

酸过量时,溶液呈酸性,pH小于7;C.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开始,随食盐的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饱和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D.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锌先反应完,但是铁比同质量的锌生成氢气多。

选D

点睛:

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5.金属钠非常活泼,常温下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也易与水反应。

现将5.4g部分氧化的金属钠样品放入150gl6%的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9.8g蓝色滤渣。

(已知样品成分仅为Na和Na2O,相关反应①2Na+2H2O=2NaOH+H2T②Na/)+H2O=2NaOH),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A.最终所得溶液中存在两种溶质

B.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45.5g

C.原混合物中钠元素质量为4.6g

D.原混合物中钠和氧化钠的质量比为46:

31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将部分氧化的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2Na+2H2O=2NaOH+H2?

t

Na2O+H2O=2NaOHtCuSO4+2NaOH=Cu(OH)2+Na2SO4,充分反应后过滤,得9.8g蓝色沉淀,则该蓝色沉淀为氢氧化铜沉淀,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为y

CuSO4+2NaOH=Cu(OH),J+Na,SO«

1608098

yx9.8g

y=16g<150gX16%=24g

80_x

调"区x=8g

故硫酸铜过量,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最终所得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硫酸钠和

过量的硫酸铜,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共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可得氢氧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二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氢氧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为:

23

8gx—x100%=4.6g

设样品中氧化钠的质量为a,钠的质量为5.4g-a,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为:

46

(5.4g-a)+ax-xl00%=4.6g,a=3.1g,钠的质量为:

5.4g-3.1g=2.3g

62

设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m

2Na+2H.O=2NaOH+H,T

46

2.3g

462.3g

——=-m=0.1g

2m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

=5.4g+150g-9.8g-0.1g=145.5g,不符合题意:

C、由B的分析可知,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为4.6g,不符合题意;

D、由B的分析可知,原混合物中钠的质量为2.3g,氧化钠的质量为3.1g,则原混合物中

钠和氧化钠的质量比为2.3g:

3.1g=23:

31,符合题意。

故选Do6.如图所示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图中“一”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

其中A是紫红色金属,B常温下是气体,C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E一定是二氧化碳

B.B可能为氢气或一氧化碳

C.该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复分解反应

D.D转化为A的反应可以为置换反应

【答案】D

【解析】

A是紫红色金属,那么A是铜:

C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那么C是盐酸:

B常温下是气体,盐酸能与某物质反应得到B,根据盐酸的性质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或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不能转化为铜,故B是氢气;要得到金属铜,除了通过还原反应外,还可通过置换反应得到。

盐酸能转化为D,D能转化为铜,故D可能氯化铜:

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氯化铜和铁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盐酸还能转化为E和F,E和F能发生反应,根据盐酸的性质,那么酸能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A、E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水,错误;B、B一定是氢气,错误;C、盐酸与碳酸盐反应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属复分解反应,错误:

D、氯化铜与铁反应转化为铜属置换反应,正确。

故选D。

点睛:

做推断题时首先要找题眼,如物质的颜色,具有特殊性质的物质或特殊的反应条件等,再根据转化关系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解答。

7.将Mg和Ag的混合物放入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预测其充分反应后所得滤渣和滤液的组成成分如下,其中不合理的是()

A.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含有2种固体

8.若滤液为无色,则滤渣中可能含有3种固体

C.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液中最多含有2种溶质

D.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则滤液中至少含有1种溶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将Mg和Ag的混合物放入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镁先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铜,待硝酸铜完全反应后,镁再与硝酸锌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锌。

【详解】

A、若滤液为蓝色,则硝酸铜未完全反应,镁已经完全反应,故滤渣中只含有铜、银两种固体,不符合题意:

B、若浓液为无色,则硝酸铜已经完全反应,可能是镁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这时滤渣中含有铜、银,也可能镁置换了部分硝酸锌或恰好和硝酸锌完全反应,这时滤渣中含有锌、银、铜,也可能镁过量,这时滤渣中含有镁、铜、银、锌,故滤渣中可能含有三种固体,不符合题意;

C、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滤渣中含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能是镁置换了部分硝酸锌,这时滤渣中含有铜、银、锌,滤液中含有硝酸镁、硝酸锌,也可能镁恰好与硝酸锌完全反应,或镁过量,这时滤液中只含硝酸镁,故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液中最多含有2种溶质,不符合题意;

D、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则滤渣中不含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故灌渣中一定不含锌、镁,可能是镁置换了部分硝酸铜,这时滤液中含有硝酸镁、硝酸铜,硝酸锌,也可能镁恰好和硝酸铜完全反应,这时滤液中含有硝酸锌、硝酸镁,故至少含有2种溶质,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涉及到了优先反应原则,当金属与几种盐的混合溶液反应时,金属中最活泼的金属优先置换出最不活泼的金属。

8.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

+、Mg2\SO?

■及泥砂,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

②加过量NaOH溶液:

③加适量盐酸:

④加过量Na2c03溶液:

⑤加过量BaCL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

A.②④⑤①③B.⑤④②③①C.⑤②④③①D.②⑤④①③【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钢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钢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钢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钏,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

⑤加过量的BaCh溶液,④加过量的Na2c。

3溶液,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①过滤,③加适量的盐酸:

或者,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⑤加过量的BaCL溶液,④加过量的Na2c。

3溶液,①过灌,③加适量的盐酸.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⑤④②①③或②⑤④①③故选D.

考点:

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实验步骤的探究.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注意除杂的最后不能再有其他杂质,过滤要放在所有沉淀步骤的最后.

9.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FeCb、CaCCh、NaOH、Ba(OH)2,BaCl2,Na2sCU中的几种。

为确定其组成,取适量试样进行下列实验。

请根据实验现象判断:

.

①取试样溶于水,搅拌、过浓,得到无色澄清溶液A和白色沉淀B;

②取上述无色澄清溶液A,通入适量的COz,生成白色沉淀C;

③取上述白色沉淀B,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消失。

综合上述实验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由①得原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FeCb,一定含有CaCCh

B.由②③得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Ba(OH)z,一定不含有Na2so4

C.由实验现象判断,白色固体中最多含4种物质

D.由实验现象判断,白色固体的组成最多有3种情况

【答案】C

【解析】

【分析】

FeCb溶液呈黄色,其沉淀为红褐色,而实验中得到的是无色澄清溶液A和白色沉淀B,所以一定不存在氯化铁:

根据①取试样溶于水,搅拌、过滤,得到无色澄清溶液A和白色沉淀B;白色固体中可能含有碳酸钙或硫酸钢中的一种或两种:

氢氧化钢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可以生成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碳酸钢,氢氧化钠与氯化钢的混合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也可以产生碳酸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再与氯化钢反应生成碳酸钢沉淀;而根据③取上述白色沉淀B,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消失,可判断白色沉淀不可能为硫酸钢,故判断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硫酸钠。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氢氧化钢(或氢氧化钠和氯化钢),一定不含氯化铁和硫酸钠。

白色固体若含两种物质,则根据②取上述无色澄清溶液A,通入适量的CO2,生成白色沉淀C,而在几种物质的溶液中,能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产生沉淀的只有氢氧化粗,因此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钢,则这两种物质为:

碳酸钙和氢氧化领;若

白色沉淀含有三种物质,则三种物质可能的组合为:

(1)碳酸钙、氢氧化钢与氢氧化钠;

(2)碳酸钙、氢氧化钢与氯化钢;(3)碳酸钙、氢氧化钠与氯化钦;

如果白色固体含有四种物质,则它的组合为:

碳酸钙、氢氧化钢、氢氧化钠和氯化钢,最多含有这四种物质。

【详解】

A.由分析可知,由①得原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FeCk一定含有CaC03或BaSCU中的一种或两种。

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以上分析,由②③得原白色固体中不一定含有硫酸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钢。

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以上分析,白色固体可能含有四种物质,则它的组合为:

碳酸钙、氢氧化钢、氢氧化钠和氯化钢,所以白色固体中最多含4种物质。

故C符合题意;

D.根据以上分析,白色固体的组成最多有5种情况。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关键是根据题意先把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排除,一定存在的物质,和可能存在的物质,再根据题意组合可能的物质种类。

10.下列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是()

A.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先加入足量的水,然后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B.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CUZ一离子

C.将CO、CO?

、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NaOH溶液,浓硫酸,灼热CuO后(假设每次反应均完全),最后得到Nz

D.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NaOH、H2so4、Mg(N03)2、FeCb、NaNO3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碳酸钙不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先加入足量的水,然后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得碳酸钙,再将滤液蒸发结晶得氯化钠,选项错误:

B.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离子,也可能有银离子,因氯化根、硫酸钢都是白色的不溶于硝酸的

沉淀,选项错误;

C、将CO、C02、N2的混合气体,通过浓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通过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

通过灼热CuO,一氧化碳能与灼热CuO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最后得到Nz、COz,选项错误:

D、NaOH、H2so4、Mg(N03)2、FeCl3,NaNOs中黄色的是氟化铁溶液,能和氯化铁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能和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的是硝酸镁,能和上述两种沉淀反应,将沉淀溶解的是硫酸,余下物质是硝酸钠,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选项正确。

故选Do

11.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现取一定量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100g14.6%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111.4g溶液,将溶液蒸干得到20.6g固体,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含量约是()

A.77.5%B,63.3%C.46.7%D.22.5%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意:

发生的反应是:

CaCO3+2HCI=CaCl2+H2O+CO2T,Mg(OH)2+2HCl=MgCI2+2H2O11L4g溶液,将溶液蒸干得到20.6g,水的质量是:

111.4g-20.6g=90.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90.8g水来自三部分:

1、盐酸中的:

100g-100gxl4.6%=85.4g;2、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水:

利用氢元素守恒:

2HCI-H2O,即每73份质量的盐酸得到18份质量的水,盐酸:

100gxl4.6%=14.6g,水的质量:

3.6g:

3、氢氧化镁中的氢元素产生的水:

90.8g-85.4g-3.6g=1.8g,利用氢元素守恒:

Mg(OH)2~H2O,即每58份质量的氢氧化镁得到18份质量的水,则氢氧化镁的质量是5.8g:

根据反应:

Mg(OH)2+2HCl=MgCI2+2H2O,计算氯化镁的质量,设氯化镁的质量为x,则:

Mg(OH)2-MgCl2

5895

5.8gx

58_5.8g95"~

解得x=9.5g,

则氯化钙的质量:

20.6g-9.5g=ll.lg,设碳酸钙的质量为y,则有:

CaCO,-CaCl-,

100111

yH.ig

100_yTTT-ii.ig解得y=10g,

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含量约是三芈「X100%土63.3%。

故选B.

10g+5.8g

12.将CO通入盛有12.0g的FezO3的试管内,加热至固体完全变黑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试管冷却,并同时将反应后的气体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溶液质量增重6.6g。

Fe?

O3还原过程中转化过程:

Fe203.Fe304-Fe0.Fe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后的黑色固体为混合物

B.试管中残留固体质量为10.8g

C.实验过程中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为4.2g

D.反应后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15g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6g,生成的二氧化碳分子中,有一个氧原子来自于氧化铁。

6.6g

二氧化碳中来自氧化铁的氧元素的质量为6.6gx£xl00%=2.4g,试管中残留固体质量44

为12g24g=9.6g;

如果试管中残留固体全部是FeO,设FeO的质量为x

A

Fe2O3+CO=2FeO+CO2

160144

12gx160_12g

144^^T

x=10.8g

设12gFe2O3完全反应生成Fe的质量为yA

Fe.O.+3CO=2Fe+3CO.

160112

12gy160_12g

y=8.4g

=5.4g

试管中残留固体中含FeO的质量为(9.6g-8.4g)+12xl00%

设反应后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为z

Fe+2HCl=FeCL+H,t

562

9.6g-5.4gz

56_4.2g

2z

z=0.15g

【详解】

A.反应后的黑色固体质量是9.6g,9.6g>8.4g,反应后的黑色固体为混合物,故A正确:

B.试管中残留固体质量为9.6g,故B错误;

C.实验过程中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为:

6.6g-2.4g=4.2g,故C正确;

D.反应后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15g,故D正确。

故选:

Bo

13.下列四个图像分别表示对应的四个操作过程,其中与事实不相吻合的是:

A.一定量Ba(NO5):

溶液中滴加稀HBOi

B.一定量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

C.一定量不饱和KNO,溶液中加固体KNO,

D.质量相同的KQ0,中加入催化剂(MnOJ与不加入催化剂加热制取0:

【答案】C

【解析】A.一定量Ba(NOS):

溶液中滴加稀H:

SO”生成硫酸钢沉淀,硝酸钢反应完后硫酸钢的质量不再增加:

B.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

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pH等于7,溶液呈中性。

一定量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由酸性逐渐变成碱性,溶液的pH增大,组后溶液的pH大于7:

C.一定量不饱和KNO,溶液中加固体KNO,,开始时硝酸钾的质量分数大于零,加入硝酸钾固体时,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饱和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图像错误;D.质量相同的KClOs中加入催化剂(MnO二)与不加入催化剂加热制取0二,二氧化钻在氯酸钾分解的反应中作用是加快反应速率,所以有催化剂时,反应速率比没有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但是催化剂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

选C

14.实验室使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的CO:

是不纯净的,为证明该气体中含有多种物质,所用的试剂及使用顺序正确的是()

A、气体先通入无水硫酸铜,无水硫酸铜变蓝,证明有水存在:

再通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氯化氢存在:

最后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二氧化碳存在,正确:

B、浓硫酸可干燥气体,不能证明水的存在,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氯化氢反应,除去二氧化碳和氯化氢,无法证明有水、氯化氢,错误:

C、先通硝酸银溶液,会使气体中混有水蒸气,无法判断原来有没有水蒸气,错误;D、氯化钙干燥气体,氯化氢和二氧化碳通入水蕊试液都能使石苍试液变红色,无法证明有水和氯化氢,错误。

故选A。

点暗:

实验室使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制取气体中含有水蒸汽,盐酸挥发出氯化氢和制取的二氧化碳,证明水的存在选择无水硫酸铜,证明氯化氢存在选择硝酸银溶液,证明二氧化碳存在选择澄清石灰水。

15.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

 

A.X的值为44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W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

3

【答案】D

【解析】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所以反应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64g+5g+8g+23g-32gT6g=52g,故A错误;反应物的质量减少,生成物的质量增加:

所以水、二氧化碳是生成物,氧气和W是反应物。

由一中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水、二氧化碳是都是化合物,所以不是置换反应,故B错误;此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评+0二-<()二+40。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反应表达式可以看出W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则要通过生成物中的氧元素与反应的氧气质量进行比较,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27gX(16+18x100$)=2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

44gX(324-44X100%)=32g,两者的质量和为56g,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64g-16g=48g,所以可判断W中含有氧元素,故C错误:

由C的分析可知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4g-32g)/12:

(27g-24g)/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