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第7集解说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9269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第7集解说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记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第7集解说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记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第7集解说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记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第7集解说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记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第7集解说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第7集解说词.docx

《记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第7集解说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第7集解说词.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第7集解说词.docx

记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第7集解说词

7纪录片《梁思成和林徽因》解说词

第一集:

父亲

旁白:

梁思成、林徽因,一对学者伉俪,在离去多年后,他们的名字,渐渐地走入公众的视野,人们传说着他们不同寻常的家世学识,传说着她的美丽、才华、爱情,传说着他半个世纪前对一座古城的痴迷和眷恋。

众多记述和传奇,让他们离我们更近,而有时,又仿佛更远。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

2007年秋天,一些尘封多年的私人收藏,把我们带到美国东北部这片浓密的森林里,这里曾经住着一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费正清,一位在西方世界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学者,他许多关于中国历史的鸿篇巨著在这里诞生,同样在这里,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半个多世纪前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和梁思成、林徽因的亲密交往。

费赫莉(费正清费慰梅的女儿):

“我带你们看看我父亲的书房,在我父母留下的档案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梁思成夫妇的信,有些是Phyllis林徽因写的,有些是梁思成写的。

这本剪贴本非常可爱,他们自己称它为“豪华版本”,手工打印制作的,文字是我妈妈写的,照片拍摄者是梁思成,我父亲也拍了一些照片。

这是我在父母哈佛大学那个家中的储藏室发现的,一件很特别的东西,我一直很好奇里面有什么,一直也没有机会看,这是一个奇特的发现。

显然,这是林徽因在1935年我父母离开中国的时候送给他们的一件礼物,里面全是这些衣物,直到今天质地都还非常好,除此之外还有些漂亮的袍子,我一会儿给你们看。

很漂亮吧,箱子里还有一个可爱的发现,有一张我妈妈和林徽因的照片,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她们刚刚认识的时候。

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信1935年:

“最最亲爱的慰梅,寄给你这只红色的皮箱,这个红色美人看上去是不是可爱至极,她在我们林家已经六十八年了,现在她要漂洋过海去到你的身边,度过她以后的日子,直到有朝一日成为一件古董。

旁白: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两对年轻人在北平偶遇,从此,持续不断的通信交往开始了。

林徽因给费慰正清夫妇的信1936年:

“最最亲爱的正清和慰梅(脸都红了),我刚刚收到了好棒的一堆信,但是我最最亲爱的傻瓜朋友,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你们不让信通过“西伯利亚”邮路,你们知不知道这三封信,每封都走了五十天?

旁白:

眼前的这些收藏、照片、泛黄的信笺、跳动的笔迹,所有这一切像是在迫切讲述不久之前发生的一个个故事:

“当我在给你们写信索要图书时……”

“发生太多太多的事情,我们不知从何说起……”

“亲爱的徽因,这已经不是那封我从去年开始就打算给你写的信……”

“我最最亲爱的徽因、思成:

徽因我亲爱的……”

旁白:

这些跨越中美两国、持续了十多年的通信,在1948年的12月北平解放前夕突然结束:

林徽因给费正清夫妇的信1948年:

“或许和美国间只有一到两个月的自由通信时间了……”

旁白:

此后,中美两国间二十多年的封冻,让这两对曾经亲密交往的朋友音信隔绝。

1972年,费正清夫妇再次来到中国,然而,信件的主人,他们最亲密的朋友——梁思成、林徽因已经离开人世,曾经熟悉的北京城变得陌生。

费正清的妻子费慰梅在七十岁时,开始遍访故地旧友,撰写梁林夫妇的传记,历时十年。

费慰梅的回忆:

“思成和徽因皆出自名门,有声名显赫的父亲……”

旁白: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国学大师、现代中国传媒的开山鼻祖。

这也是一位温暖的父亲。

1901年,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他出生的前两年,“戊戌政变”爆发,与康有为并称“康梁”的维新派志士梁启超被迫去国流亡。

梁思成和儿女日本1904年(照片):

在这张照片中,叱咤风云的梁启超放佛了无踪影,你所看到的,是父亲温柔的亲情。

林徽因比梁思成小三岁,祖籍福建的林徽因1904年出生在杭州。

她的父亲林长民同样是清末民初活跃的政治家,这也是一位侠骨柔肠的父亲。

在这幅小徽因和表姐妹的合影照片四周,林长民细细描绘每一个孩子的音容笑貌,他写到:

白衫黑裤的徽因牵着表姐的手,看来好亲密,其实她俩时常争抢糖果,为了调停,我可没少费口舌。

儿时的林徽因不常见到父亲,她两岁时,二十八岁的林长民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

和他两位投身革命、名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堂弟林觉民、林尹民不同,林长民希望通过从政,开启中国的立宪政体。

共同的政见,使他成为梁启超的密友。

1907年,梁思成六岁那年,流亡中的梁启超全家搬到日本须磨,居住在海边的华侨别墅,房后是一片松林,从早到晚都能够听到松风和海潮,梁启超把此处命名为“双涛园”。

双涛园群童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林徽因的童年,没有这么多的阳光、涛声和欢乐,这是保存在梁家的林长民日记,在日记本的后面,林徽因把童年时候父亲写给自己的信贴在上面。

林长民给女儿徽因的信:

“徽儿知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

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

旁白:

天资聪颖的徽因,从小深得父亲的疼爱,但由于没有子嗣传承香火,在她八岁那年,父亲另娶程氏,之后生下一个女儿和四个儿子,林徽因的母亲何氏失宠。

家庭关系的阴影,久久隐藏在徽因性格的深处。

1909年,三十三岁的林长民从日本回国。

两年后,辛亥革命爆发,熟悉议会规则的林长民,被推举为临时参议院秘书长。

林长民给女儿徽因的信:

“我不在家,汝能为我照应一切,我甚喜也。

旁白:

共和,宪政,约法,小女儿只见父亲匆匆来去,还不能读懂父亲为之兴奋和操劳的这些国家大事。

1911年,结束了长达十三年的流亡生活,梁启超返回中国。

那是一个风气大开、社会急速转型的年代。

梁启超、林长民,两位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士子,在走向世界,拥抱西学后,以自己的见识和眼光,试图建设一个全新的宪政国家。

同时,还期望培养中西合璧的全新的儿女。

1915年,十四岁的梁思成进入了清华学堂,和梁思成同届的同学,有闻一多、梁实秋、黄自、孙立人。

在清华学堂的1923届学生毕业册里,我们看到了当年在校异常活跃的梁思成,他是清华管乐队队长兼第一小号手、清华合唱团第二男低音,具有出色的美术天赋的梁思成,是清华美术社的编辑,也是这本23届毕业同学册的美术设计和插图作者。

在毕业同学册上,梁思成被称作是“一位具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满腹经纶但从不缺乏浪漫体验。

梁思成进入清华学堂的第二年,十二岁的林徽因进入北平培华女中,一所由英国教会创办的学校。

当年大宅门里的小姐妹们,出落成了一群亭亭玉立的少女。

就在培华中学和清华学校回荡着欢声笑语的时候,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

为了维护共和,梁启超两次挺身而出。

梁思成、林徽因的中学时光,正是父辈们沉浮于狂涛骇浪之时。

1919年5月4日,一场震惊中外的学生运动爆发,而事件的直接促发者正是这两位父亲——梁启超和林长民。

上一年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梁启超出游欧洲,活跃在巴黎和会召开的外交圈中,力争将战败的德国在山东所占的权益归还中国。

梁启超没有想到,日本和段祺瑞政府已签订了密约,战后将获得在山东的特权。

万分失望的梁启超,一面极力劝阻代表团签字,一面急电通告在国内的担任外交委员会委员的林长民等人。

1919年5月2日,林长民在北京《晨报》发表了“外交警报,敬告国民”:

“今果至此,则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两天后的五月四日,北京三千名学生走上街头,那年的林徽因还只是一名中学生。

然而她的成长道路,也被“五四”这一天改写。

父亲林长民因其“点火”行为,辞去外交委员会委员一职,被安排作为国际联盟观察员,在1920年赴欧洲考察。

这一次,他带上了十六岁的爱女林徽因。

林长民游欧日记1920年: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繁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旁白:

父女同游欧陆,十六岁的徽因成了随行的翻译和秘书

林长民游欧日记1920年:

林长民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旁白:

在伦敦,女儿进入圣玛丽学院读书,才情斐然的父亲常有各路朋友到访去,其中一位是徐志摩。

此前两年,怀着实业救国梦想的徐志摩,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

留学前徐志摩撰文力述宏图大志:

方今沧海横流之际,固非一二人之力,可以排而砥柱,必也集同志,严誓约,明气节,革弊俗。

身在异国,空前活跃的各种学术思想,猛烈冲撞着这位中国青年。

最终,西方哲学大师尼采和罗素牢牢占据了徐志摩的头脑。

1920年,二十四岁的徐志摩,弃唾手可得的哥大博士学位,只身前往伦敦,追寻英国哲学家、剑桥大学教授罗素。

此前徐志摩由父母做主在家乡娶妻生子。

在伦敦邂逅十六岁的林徽因后,徐志摩陷入不能自拔的爱恋。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

她身上有朱砂梅般的清香。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伦敦邂逅,像是忽然吹来“一阵奇异的风”,十六岁的少女被诗人引入英国文学的殿堂,热爱上雪莱、拜伦、济慈这些文学巨匠。

但在1921年的英国,那奇异的风戛然而止,林家父女不辞而别。

一年多前,当林长民和林徽因父女启程去欧洲时,梁启超刚刚结束在欧洲的游历返回中国,那是梁启超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决定离开纷乱的政坛投身文化与学术。

梁启超开始频繁讲学,梁思成清华的同学梁实秋回忆: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学问精深、感情奔放的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有一次,梁启超在清华演讲“中国韵文里头表现的情感”,时而掩面,时而顿足,时而狂笑,时而太息。

他在黑板上写一段讲一段,每告一段落,就高喊坐在第一排的儿子,“思成,黑板擦擦”,梁思成便一再跳上讲台,帮父亲将黑板擦干净。

1921年11月,结束一年半旅欧生活的林家父女回到北平。

不久,位于雪池胡同的林家开始多了一位常客,他就是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

林长民给梁思成的信1923年:

思成足下,你到家想都好,徽病情已略轻减。

徽命令我详细写信给你,这爸爸真是书记翩翩也,比你的爸爸如何?

旁白:

交往密切的父辈,有意结为儿女亲家。

1924年的春天,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他是梁启超和林长民创办的讲学社邀请的客人。

徐志摩和林徽因是陪伴泰戈尔左右的翻译。

志摩依然热恋着徽因,在给自己恩师梁启超的信中他这样写到: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这颗赤裸裸的心,请收了吧,我的爱神!

因为除了你更无人,给他温慰与生命,否则,你就将他磨成粉,散入西天云,单他精诚的颜色,却永远点燃你春潮的新思,秋叶的梦境;怜悯吧,我的爱神!

“(徐志摩《一个祈祷》)。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湛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林徽因《那一晚》1931年)

徐志摩,林徽因,这一对在人们看来珠联璧合的才子佳人,终究未能走到一起。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林徽因《那一晚》)

泰戈尔细细体察了眼前的一切,临别时赠诗给林徽因:

“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旁白:

1924年,在父辈的建议下,梁思成和林徽因双双赴美留学。

父亲希望他们能够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增进了解,培养感情,以决定终身大事。

梁思成、林徽因赴美留学,共同选定的专业方向是建筑学。

梁思成赴美期间,他的弟弟梁思永进入了哈佛大学研习考古学,妹妹梁思庄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图书馆学。

建筑学、考古学、图书馆学,都是那个时代的最新学科。

梁思成最终选定建筑学专业,还深受林徽因的影响。

在几年前随父旅欧的过程中,林徽因已经先期爱上了这个能够满足她将艺术和技术如此完美结合的专业。

但是这个在少女时代萌生的梦想,却在她专业申请的时候遇到了障碍。

在梁林赴美留学半年前,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就开始通过一些留学团体和驻外机构,帮助咨询女儿进入宾大艺术学院建筑专业的可能性。

在这封宾大建筑系主任Laird的回信中写到:

宾大的艺术学院建筑系不招收女生,理由是建筑系的学生经常加夜班绘图,女同学无人陪伴不甚方便。

但是艺术学院的其他专业却向女生敞开大门。

1924年,初到美国的那个夏天,梁林选择了在康奈尔大学度过。

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馆员伊莱恩: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先期到了康奈尔,他们选修了绘画,选修了数学,这是他们两人暑期班学习的成绩册。

旁白:

暑期后,他们来到了费城,进入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

梁思成和林徽因分别进入了宾大艺术学院的建筑系和美术系。

距今一百年前,当时建筑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被建筑界称作“布扎艺术”的法国巴黎古典美术主义,一些法国建筑大师纷纷被美国大学引入。

当时,拥有保罗克瑞的宾大建筑系在美国建筑教育领域声名显赫。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教授托尼阿特金:

于是很多中国的优秀学生来到美国学习,而学习建筑最好的地方就是宾大,因为保罗克瑞。

宾大建筑系吸引了大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档案馆负责人威廉惠特克:

我们可以看看这些学生档案,从中发现一些历史。

旁白:

在宾大建筑系的档案中我们看到,第一位到来的中国学生是1918年来自广东的朱彬,以后有赵深、杨廷宝、陈植、童、梁思成等。

他们日后无不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方面创立赫赫成就。

从1918年到梁思成毕业的1027年间,大约有二十五名中国学生进入宾大建筑系学习。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档案馆负责人威廉惠特克:

(梁思成宾大成绩单)你们看到这里有很多“D”,“D”在今天是很差的成绩,但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D”的意思是“DISTINGUISH(杰出)”,是最高的成绩,说明他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成绩非常好。

旁白:

巴黎古典主义教育以基本功训练严格而著称。

古典建筑绘画技巧是当年的学生们必须反复研习的内容。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约翰布拉托:

画渲染画时一次水彩渲染无法完成,你得重复渲染五到十次。

旁白:

当时的学生生活很紧张,课业负担非常重。

美国马里兰摩根州大城市规划助理教授前宾大规划讲师黄振翔:

我仔细查看了当时的学生课业安排计划,每周光上课时间就有将近四十个小时。

旁白:

如果加上建筑系学生课外的大量绘图练习,每周学业时间近六十个小时。

宾大建筑专业课程设置:

素描画水彩画建筑设计

建筑绘图建筑史油画史

雕塑史画法几何学

透视学建筑结构力学‘

木工石工建筑环境学

采暖通风英文写作英国文学史

初级法语代数微积分等

美国马里兰摩根州大城市规划助理教授前宾大规划讲师黄振翔:

这是一种重复的练习,反反复复,教授不断发出各种指令,有时会要求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完成一些设计作业。

旁白:

梁思成写信给父亲抱怨,这样的终日伏案绘图,怕自己以后成为一个只知绘图的匠人。

梁启超家书:

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功夫,生怕会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是喜欢极了。

孟子说: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现。

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旁白:

我们在宾州大学档案馆林徽因的档案中发现了一张卡片,助教,在美术系注册入校的林徽因,却能成为建筑系学生的助理教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档案馆负责人威廉惠特克:

当时建筑系不收女生,所以尽管她几乎选修了所有建筑系学生的专业课程,但她最后是从美术系毕业,她实际上接受了成为一名建筑师的训练。

旁白:

显然,建筑系不招女生的规定,并没有能阻止这位中国姑娘学习建筑的梦想。

林徽因的文件夹中还收藏了一份1926年当地《蒙大拿报》对她的一篇访问。

文章标题“中国女孩致力拯救祖国艺术”(CHINESEGIRLDEDICATESSELFTOSAVEARTOFHERCOUNTRY):

这位中国女孩告诉记者,等我回到中国,我要带回什么是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

令人沮丧的是,在所谓的“和世界接轨”的口号下,我们自己国家独创的原创艺术正在被践踏。

应该有一场运动,去向中国人展示,西方人在艺术、文学、音乐、戏剧上的成就,但是绝不是要以此去取代我们自己的东西。

采访的最后,林徽因说,在中国,一个女孩的价值最多体现在家庭中,我崇敬这里的民主精神。

(截止30.27)

旁白:

美国同学回忆,大部分的中国学生都不苟言笑,只有两个人除外,他们就是BenjeminChen和Phyllis,陈植和林徽因。

陈植是梁思成在清华学堂里的同班同学,当年就异常活跃,担任清华学堂青年学会会长,但由于他身材矮小,在清华同学毕业册的人物介绍专栏这样写着,他是“青年不会长”。

梁启超家书:

孩子们,我像许久没有写信给你们了,但是前几天寄去的相片,每张上都有一首词,也抵得过信了。

今天接着大宝贝五月九日、小宝贝五月三日来信,很高兴。

那两位“不甚宝贝”的信,也许明后天就到罢。

旁白:

四个孩子远在国外,洋溢着父爱的信不断地飞到大洋的对岸,梁启超几乎每封信的结尾都要提到的老BABY,指的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思礼。

身边的大孩子们纷纷留学海外时,小儿子成为梁启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

梁思礼是我国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也是梁家九个子女中的第三位院士。

梁启超之子梁思礼:

他做很多事情不是因为我被逼着去做,而是从兴趣出发。

现在很多家长望子成才,叫他干这个,干那个,他毫无兴趣的话,逼着干实际上不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旁白:

在写给孩子们的每封家书中,梁启超都寄托着深深的父爱,和孩子们分享他们海外求学的见闻,同时,在孩子们面临事业选择、感情波折、人生困顿之时,他都会最及时地将自己的人生感悟,用最温婉的方式传递给孩子。

梁启超家书:

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点常识,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

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

旁白:

当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大洋彼岸留学的时候,他们的爹爹梁启超正步入学术生涯的巅峰。

梁启超家书:

今天的报纸上传出可怕的消息,我不忍告诉你,又不能不告诉你,你要十二分镇定。

旁白:

就在梁林赴美留学仅仅一年半后。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卷入东北军阀内部战争,不幸身亡。

梁启超家书:

你要自己十分镇静,不可因刺激太剧致伤自己的身体,徽因遭此惨痛,惟一的伴侣、惟一的安慰就只靠你。

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你们两个的关系。

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一样的看待。

旁白:

像朋友一样的爹爹走了,没有来得及说一声再见。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悲愤,先做到友谊的了解”(林长民语)。

在梁启超的劝阻下,林徽因放弃了回国奔丧的计划,和梁思成一道继续留在美国完成学业。

梁启超家书:

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住他,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

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习。

旁白:

回忆在宾大的生活,梁思成的同学陈植写到,除建筑设计外,思成兄对建筑史及古典装饰饶有兴趣,课余常在图书馆翻资料、做笔记、临插图。

在掩卷之余,发思古之幽情。

旁白:

宾大的博物馆与建筑系近在咫尺,藏有我国古代铜、陶、瓷等文物,其中最令人感叹的是,唐太宗陵墓的六骏之一,竟被倒卖而存于异邦的博物馆。

梁启超家书:

思成看着许多本国古代美术,真是眼福,令我羡慕不已,昭陵石马怎么会已经流到美国去,真令我大惊!

若在别国,新闻纸不知若何鼓噪。

在我们国里,连我恁么一个人,若非接你信,还连影子都不晓得呢?

可叹,可叹!

陈植的回忆:

思成兄、徽因与我每往,必对这一浑厚雄壮的浮雕凝视默赏。

思成兄本人又常徘徊于汉唐冥器之间,考古已开始从喜爱逐渐成为他致志的方向。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教授夏南悉:

梁思成来美国学习建筑,但是他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他日后做一名建筑师和建筑史学家的使命。

他自己的国家正在艰难地步入到近代化过程中,当他亲眼目睹了西方的建筑学之后,他开始有了方向。

旁白:

在宾大,梁思成接受了成为一名建筑师严格的基本功训练,系统地学习了西方建筑史。

之后,他的注意力开始转到学术上几为空白的中国建筑史。

1927年,梁思成从宾大建筑系毕业后,申请前往哈佛大学人文学院学习。

他希望在回国前,系统掌握此前国外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

同样在这年,林徽因从宾大美术系毕业,她选择了距离哈佛大学近两百公里的耶鲁大学艺术学院,师从当时赫赫有名的戏剧舞台大师贝克教授学习舞台布景艺术。

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档案馆:

这就是当年林徽因参与舞台设计的那出戏,这是当时由林徽因设计的那一幕的布景照片

旁白:

1928年,经过四年留学生涯,孩子们即将学成归国,欣喜的父亲开始张罗他们回国后的工作

梁启超家书:

现在觅业之难,恐非你们意想所及料,所以我一面随时替你们打算,一面愿意你们先有这种觉悟,纵令回国一时未能得相当职业,也不必失望沮丧。

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身不许他入侵。

旁白:

梁思成在宾大的同学杨廷宝前期回国,受邀前往东北大学创立建筑系,由于他已经加盟天津基泰工程司,故向东大推荐了梁思成。

此时梁启超也向清华提议,梁思成毕业后前往开设建筑图案讲座。

之后梁启超思虑再三,认为东北大学是更好的选择。

1928年初,梁思成、林徽因结束了他们的留学生涯,也最终收获了爱情的果实。

新婚夫妇按照父亲设计的路线,开设了他们归国前在欧洲的古典建筑蜜月旅行。

旅行期间,他们收到父亲的一封信。

梁启超家书:

思成,徽因,我将近两个月没有写“孩子们”的信了,今最可以告慰你们的,是我的体子静养极有进步,半月前入协和灌血并检查,灌血后红血球竟增至420万,和平常健康人一样了。

你们远游中得此消息,一定高兴百倍。

旁白:

而实际上,梁启超一个月前在协和医院,刚刚做完一次失败的肾脏切除手术,生命留给梁启超的时间已经不到一年,他在满心欢喜地等待着远方归来的孩子们。

梁启超家书:

思成,这几天为你们聘礼,我精神上非常愉快,你想从抱在怀里的“小不点点”,是经过千灾百难的,一个孩子盘到成人,品性学问都还算有出息,眼看着就要缔结美满的婚姻,而且不久就要返国,回到我怀里,如何不高兴呢?

旁白:

1928年8月初,梁思成、林徽因回到阔别四年的北平,他们在天津和父亲短暂团圆之后,九月份双双应聘前往东北大学。

就在他们离开一个月之后,父亲病重住进医院。

第二年一月十九日,梁启超病逝。

梁启超十八岁时才第一次见到世界地图,在此之前,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五大洲。

然而,就是这个年轻人,以非凡的活力,成为万马齐喑年代的异数,成为古老帝国革故鼎新的先锋勇士,引领一代风骚。

他的思想,传统与现代交织,激进与稳健更替。

他一生多变,常“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像一条激流,生命里从没有停滞和封冻,时时浪花飞溅,涛声如歌。

梁家儿女是如此幸运,他们有这样一位至性至情的爹爹,温暖,亲昵,充满仁爱和责任,他为儿女们留下了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人格的力量!

梁启超家书:

我是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只有个零了。

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

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