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9130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docx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docx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

(1)洪武(1368—1402A·D·)

钴料:

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

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

钴料:

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

A:

三宝太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尼勃青”或称“麻里青”的钴料使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

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运用一笔点画技巧,藉以呈现青花色泽的浓淡层次;效果极为绚丽鲜艳,清新明快;纹饰中常带有高铁低锰的结晶斑点。

渗入胎骨,用手扶摸可感凹凸之处。

此为“尼勃青”钴料在高温中自然晕化现象。

清及近现代仿品均有着重涂染,刻意摹仿。

触摸不到凹凸感。

因为"尼勃青"有晕散的特点,所以永宣青花少绘人物,多写走狩、花鸟、海涛、庭园等而收到绝佳的渲染效果。

有件典型永乐青花胡人奏乐起舞纹扁瓶堪称精绝品。

往日是“永宣器不分”今人总结为永乐器青花“体轻、色雅、纹疏”。

B、另一类,呈色清淡而雅致,很少甚至没有钴铁斑点者,则为优质之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3)宣德(1425—1435A·D·)

A、钴料与永乐相同。

品质则各有千秋,但永乐还是稍胜一筹,青花用料宣德时更多进口优质料,使用更普遍,技艺更娴熟,永乐注型,宣德重纹。

存世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对后世影响颇大,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自宣德以后,仿品日增。

已故瓷鉴定专家瀛先生,在三十年代,就已能精确地鉴别永宣青花。

仿制宣德青花非常成功、维妙信肖、形神兼备、今时黄云鹏先生主持“黄窑”及熊氏,向氏等众多窑口、技艺颇高。

流传海外。

B、国产钴料:

发色清淡,蓝色不稳定,并有流散走釉,明初青花釉面常显影青型,特别是浅色的青花常与釉面混淆不清,如菱花口缠枝莲纹盘就有此现象。

C、进口料尼勃青与国产料合用:

取其优点、去其毛病。

发色明快,浓郁与淡雅相辉。

浓郁者,色泛黑蓝或深蓝;淡雅者,色灰暗犹如隐身云雾中;亦有浅淡鲜明的色调。

这种二合一青花钴料,以浓郁的进口料渲染为主,国产料轻描为辅,突现纹饰层次的效果。

二、正统、景泰、天顺时期(1436—1464A·D·)这三个朝代,历时约三十年,其中正统,天顺均属同一位皇帝,景泰为其皇弟,其时外族进逼,社会动荡不安,官窑进入低朝的时期,甚至停烧,史称“空白期”,迄今不见署有确切纪年款识的官窑瓷器。

民窑器物还见一些延续生产,近年瓷考古研究所的“珠山出土元明官窑瓷器展览”展出九件正统地层的出土青花器。

计有:

缠枝花四楼双耳瓶,缠枝莲托八宝纹侈口碗。

九龙纹直壁碗,海涛纹侈口,海涛白龙侈口盘、瑞兽纹莲池纹盘、海鸟纹四铺首器座,海涛纹把杯,青花千彩莲池鸳鸯纹侈口碗。

钴料:

多数是国产料。

亦有宣德时留下的尼勃青进口料,色调浓艳,浓郁处有钴铁斑,深入胎骨。

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光前文物馆新收藏正统一景泰青花人物大罐。

国产料前期呈色蓝中偏黑,后期发色淡雅的较多,铁锈斑晕散较少。

三、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1)成化(1465—1487A·D·)

钴料:

此时进口料已用完,没有进口补充。

改用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浅淡而呈灰蓝。

色泽稳定,轻淡柔和,对后来青花器烧制有着深远影响。

由于釉厚润泽(俗称猪羔釉),而使青花纹饰十分含蓄,少数有因青花浓郁而造成的黑斑点。

因斗彩的出现而推动了淡描青花的技法和品种。

明代青花瓷以宣德,成化二朝最为享誉和影响久远。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官民窑况竞相仿造,盛极一进,传为佳话。

成化时期,历经进三十年正统、景泰、天顺之动荡后,社会稳定,经济日趋繁荣,官窑恢复生产,由于成化皇帝艺术鉴赏水准颇高。

绘画亦有相当功力。

青花与斗彩独树一帜,尤其是斗彩,堪称明瓷第一。

此时民窑亦深受官窑作风影响,制作精美优良。

形成了明代青花自永乐、宣德以来第二个高峰时期。

(2)弘治(1488—1505A·D·)

钴料:

大体与成化相同,使用平等青料,发色浅淡雅致。

其中少数浓艳者,则呈现深沉的灰蓝色调,接近于正德时期的青花色阶。

民窑青花亦是使用平等青,发色青淡,没有成化典雅质感。

有晕散现象。

另一类型,线条奔放,发色浓艳。

弘治青花,早期有成弘不分之感,纤巧舒展,比成化青花更为柔和飘逸。

有异工同曲之妙。

后期则与正德相比。

随着纪年器物的不断发现,弘治青花风貌逐渐被认识。

英国大维德基金博物馆收藏一件青花缠枝莲狩耳大瓶。

高62.1cm,瓶外口沿青花写款:

饶州府浮梁县里仁都程家巷信士弟子程彪喜舍香炉花瓶三件共壹付送到顺天府关王庙永远供养专保合家清吉买卖享(亨)通弘治九年初十吉日信士弟子程存二造。

瓶上粗犷的纹饰、浓郁的青花色调及纪年的写款,显示了弘治时期部分民窑青花的风貌。

此瓶与该馆所藏另一对元代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龙汶双耳大瓶相似。

弘治青花除与成化相似外,有时还容与空白期景泰青花混淆。

在八十年代有一些藏家还将弘治青花看成是元末期明初之物。

(3)正德(1506—1521A·D·)

钴料:

早期用平等青,与成化、弘治青花有相同之处。

大部份呈现浅淡灰蓝色调,虽然不浓郁,但较稳定匀净。

成化、弘治时期除淡雅的颜色外,还有发灰黑色的器物,有甚带褐色铁锈斑。

到了正德,这种现象更是日趋增多。

青花晕散,纹饰模糊。

勿看作元及明初青花,须仔细观察。

这类多呈色滞重,飘浮流散。

还有一类是色调深沉而不减鲜艳的青花器。

正德中晚期改用回青料:

也称佛头青,它的来源:

“事物绀珠”说是:

“正德间大当镇,得外国‘回青’。

”天工开物说:

“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

青料的输入是西亚回教民族地区或域外的回教国家是较为统一的说法”。

“回青”不能单一使用。

它要渗用石青(又名石子青)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正德中晚期青花使用回青后,出现与嘉靖时相似的那类淡紫色和鲜艳浓郁的深紫色。

绘画风格从明中期淡雅飘逸向明晚期粗犷豪迈写意方向演变发展。

四、嘉靖、隆庆、万历时期

(1)嘉靖(1522—1566A·D·)

钴料:

嘉靖时期,烧制年代长,数量大增,新采用最具特色的回青料。

淳回青,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则色沉而不亮,每回青一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中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

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别,上青以混水,则颜色明亮(见“古铜瓷器考”)所以调配钴料不同,青花的呈色也就不同,由于嘉靖工改进制工艺,巧妙地控制了它的科学性能,所以创新了一种“特色幽青”的风格。

嘉靖青花呈色浓重鲜艳。

浓处呈深紫色,往往图案轮廓的笔道和后加盖的青色,润化为一体。

构成了鲜名的时代特色。

呈色可分为三种:

A、嘉靖时期青花颜色深沉发灰。

呈黑蓝色调,图纹有晕散效果,类似正德晚期,为钴料中回青配方比倒过高或者窑火温度过高的缘故。

B、中期青花颜色浅淡发蓝,并且有精细之作。

及至万历,越发浅淡,而图案线条更显细密。

颇有成化遗风。

C、晚期青花色调颜色鲜发红发紫,亦称“青金蓝”颇像产于阿富汗之青金石色泽。

为嘉靖时青花典型上品,这中回青料配以石青料产生的效果。

朱琰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A·D·)利行的“说”里便提到:

“嘉靖尚浓,回青之色幽菁可爱。

”从元到明,回教文化与进口青花钴料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就像一道桥染和纽带通过海上的丝绸瓷之路,连接着东西方的文明与贸易。

(2)隆庆(1567—1572A·D·)

钴料:

嘉靖、隆庆及万历早期所用青花钴料均属回青料。

颜色亦相似,但隆庆时青花,由于工选料的精炼和技艺的娴熟,色调甚佳,回青的呈色纯正优良,蓝得发紫。

可谓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成就最显著,光彩夺目,珍稀难觅。

更胜嘉靖、万历青花一筹。

民窑青花钴料:

主要用回青,呈色纯蓝稳定,另一类色调在淡。

青花色调的浓郁比之官窑毫不逊色。

图案纹饰运用明代流行勾勒点染技法,较之官窑,更为简单随意奔放。

(3)万历(1572—1620A·D·)

钴料:

万历青花早期用料与嘉靖、隆庆相同,颜色与嘉靖、隆庆基本一致。

亦系蓝中泛紫;像隆庆时那种浓艳深重色调日趋少见。

中期开始回青料消失,代表以石子青,蓝中带灰,呈色渐浅;晚期使用石子青,蓝色灰暗,多有晕散。

及至万历末期青花颜色更加浅淡,一直延伸至天启。

万历时期是晚期最常见及数量最多时期,外销驰誉海外,欧洲、亚洲、非洲、美洲都见踪迹。

东南亚印尼巴达维亚(今首都雅加达)更是兴盛中国瓷及香料交易中心,各国沿海,更是众多沉船藏宝海域,近年更有陆续打捞发现。

五、天启,崇祯时期

(1)天启(1621—1627A·D·)

钴料:

天启时期青花料与万历后期青花用料相似,以石子青为主,青花颜色多种多样,有万历时的淡描青花,亦有纯净艳丽与浓郁的色调,有着明清过度时期的特色。

一些青花器物有浓郁的东邻日本和风即所谓的“日本风”别具一格、别有情调两支笔的分水(混水)技法流行与当时青花料十分配合。

天启官窑青花极之罕有常见多为民窑产品,绘纹草率写意,青花晕散或带有浓褐现象,很像明清青花瓷,而民窑中青花精品,绘画别致,工艺精细尤为别致可爱。

青花常见以下四类:

A、青花发色不稳定,绘画的线条与釉面混淆不清,与明初之青花不同,没有渗入胎骨,无凹凸感,和万历民窑青花相类似。

此类青花多为祭品,如香炉、供瓶、罐类等。

B、青花色调清淡,呈色稳定,青中闪浅灰,绘图工整,线条纤细。

淡描技法与万历晚期如出一辙。

还有更浅淡者,影响到清代。

C、青花色调浓郁,带泛黑蓝及黑灰,此类多见于厚重青花器,彩瓷及写款上。

其釉面多数稀薄且泛青色。

D、青花颜色浅蓝、鲜艳、稳定。

其青花泽明快类同万历时特征,在工艺及图纹颜色上,又有明清过度的特点,多见于罐炉类器物。

(2)崇祯(1628—1644A·D·)

钴料:

沿用石子青,色泽鲜明的少见。

一般发色清淡、呈青灰色。

崇祯至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有一些花瓢、简瓶、笔筒上的青花颜色,分水浓淡。

从勾勒点染向斧劈皴法过度。

颇有明末老莲画风影响,色泽向青翠欲滴方面发展,创新风格。

常见有如下四种青花呈色:

A、最普遍,呈色灰暗并有晕散。

浓郁中掺染黑斑,与明初青花自然产生那种黑斑不同。

晕散严重,会影响到图纹及款识的清楚,模糊莫辨。

此时的青花瓶、罐、炉、砚、盘碗,时时可见。

笔者曾藏一崇祯干支年款青花瓷砚、秋江策杖图,写意草率,青花晕散且有漏釉之缺点现象。

落款笔道遒劲,与清初写款近似。

B、色调纯净、深沉,工艺制作颇细致。

有瓶、炉、罐、盒、盘、碗等器物。

特别有署崇祯官窑年款,笔者现藏一件崇祯青花大罐、长颈、丰肩收腹。

上下两道暗花,主纹青花深沉纯净。

为周文王谓水访贤阁,宽削平切圈卷,底部砂底敛。

青花的皴染及底足处理已带有清初顺治的特征。

C、青花呈色稳定,现灰蓝或黑蓝色调,相似万历青花。

器物有瓶、炉、罐类。

有些青初顺治、康熙早期民窑青花亦有类似之作。

D、青花颜色鲜艳明快。

此类色泽的器物有罐、钵、炉、花瓢、筒瓶等日常用品及法器,图纹多绘人物故事,花鸟洞石走狩芭蕉等,明清过度期风格特别明显。

近年来从欧洲到中国、港、澳、台、日本、东南亚各国、形成了新一波收藏研究热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