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作文600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9130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docx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风民俗作文600字.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docx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篇一:

苗族】

  一个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典型食品主要有:

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在历史上多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

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

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

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语言:

苗语分三大方言:

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篇二: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每当这首歌响起的时候,我都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1963年,一名刚从扬州医专毕业的青年,满怀希望来到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帕米尔高原,在海拔2100米的乌恰县做了一名医生。

他就是已经退休的原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

  来自江南水乡的吴登云没有被高原恶劣的环境吓倒退缩,而是兢兢业业地在西部边陲的高原上救死扶伤38年。

他视柯尔克族牧民如亲友、如手足,忠实覆行着自己“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的诺言,前后30次为病人无偿献血,累计献血7000毫升,被当地牧民亲切称作“白衣圣人”。

  吴登云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回了不少少数民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而白克日。

卡依尔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一个汉族儿童的生命。

白克日。

卡依尔是塔什店火电厂的一位普通工人,去年为抢救不慎落入水中的汉族儿童,在救他时白克日。

卡依尔也因次现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这位优秀的维吾尔族工人眼中,汉族同胞就是自己的“吐汗吾干木”(亲兄弟)。

他不止一次伸手援助遇到困难的汉族乡邻和同事,替不认识的汉族病人垫付医药费。

他们这样的事例在各种民族群众中间传唱成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一年有四季,民族团结就是春日的鲜花朵朵;也是夏日的和风习习;又是秋日的硕果累累;还是冬日的阳光融融。

让我尽情品尝这四季的芬芳!

让我们用心浇灌民族团结的花儿!

让我们的爱,在民族团结中流淌吧!

  【篇三:

壮族的民风民俗】

  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

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

  先看看壮族人民的建筑吧!

他们的房子依山靠水。

原因是:

壮族人民喜爱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灵一起生活。

壮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头搭建而成的。

一楼是养生出的,二楼以上住人。

  壮族人民的服饰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

虽然壮族男子的服饰和汉族男子的服饰差不多,但壮族女子服饰和汉族女子的服饰相比就是天壤之别了。

壮族人民勤劳善良,特别是女子。

在壮族女子缝织衣服时同时也会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

有鸟兽;有鲜花;还有许多具有没号予以的图案……壮族女子的服饰上除了精致的图案外还会有各种缤纷的色彩。

他们的头饰也很精美别致,也有许许多多雕刻上去的图案。

壮族女子整套服饰上的色彩混起来都比彩虹没美呢!

  壮族有一个最著名的节日,那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歌墟节”,在“歌墟节”那天,每个村子都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在村口,几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们的挑战。

挑战什么呢?

当人事唱山歌啦。

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时候,台下的人也会跟着唱两句给自己村里人助威。

这些比赛时为了增进各个村子之间的友情,这也验证了那句话:

“友情第一,比赛第二”。

这也是壮族人民的品质之一。

壮族人民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

请接着听我介绍。

  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在一边唱山歌。

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

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了。

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

壮乡人民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

那歌声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了,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

  壮族真是一个豁达乐观,勤劳善良的民族啊!

  【篇四: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响彻着蒙古族男儿的声音。

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每年六月初四开始。

“那达慕”有着久远的历史。

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

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

到元、明时,射箭、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

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

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

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

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

  射箭是那达慕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

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

射箭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达慕大会一般举办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篇五:

“马背民族”──蒙古族】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善于骑射的少数民族──蒙古族。

相信大家对蒙古族也有一定的了解,那我就考考大家,请问:

蒙古族的别称是什么?

没错,是“马背民族”。

  蒙古族,分布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6849万(1990年调查)。

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

  蒙古族就像一支驰骋在茫茫草原上的庞大军队。

在族中,每个成年或青年男子都热爱骑马、射击、摔跤等多项体育运动。

因为他们历经多次迁移,所以他们发明了便捷的蒙古包,运载货物的勒勒车。

蒙古包一般高1米5到1米色,长2米多,门朝东南方向,有天窗。

看似外面小巧,里面实用体积却很大。

不怕风吹雨打,冬暖夏凉,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蒙古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势,并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法的领导下攻占了许多城池,并打败了南宋王朝。

  蒙古族也是一个拥有许多节日的民族。

传统节日有蒙古族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还有在农历八月下旬的马奶节,还有丰富多彩的那达慕,也是汉语游戏娱乐的意思,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具体时间在夏秋之交。

蒙古族喜爱红色,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喜欢红色的袍子、帽子、首饰、马缨等物品。

“蒙古”在蒙古语中表示为“永恒之火”的意思,表现了他们对火的崇拜。

  蒙古族还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如果你去做客,他们一定会端上美味的牛肉、羊肉和奶茶给你们享用的。

  大家现在对蒙古族有了一些了解了吧,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蒙古族,就请大家去实地考察一下吧。

  【篇六:

闽南的端午节】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

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

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

最后投江自尽。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

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

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

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

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

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

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

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

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

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

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

(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

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

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

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

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

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

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

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

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

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

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

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

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篇七:

民族之花——傣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今年终于有幸去西双版纳,领略那傣族的风情,见识那别具一格的傣族。

  哪里避暑成瘾,百年的大树矗立在房屋周围,山清水秀,傣家的竹楼就于中间,趴在窗户上,一切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可以看到初升的太阳,听到清脆的鸟叫,嗅到花泥土雨露的味道。

正方形的竹楼别致又落落大方,牲口关在下层,站在正中间,望着可爱的牲口,一切多么美好。

  傣族那里还有好吃的水果,你走进随便一家,年轻的姑娘就会和你打招呼热情的招待你。

桌上摆着许许多多的水果:

香蕉,西柚,特别是菠萝蜜,你可以随便的大吃大喝。

当地还产一种“百香果”,色泽鲜亮,美味可口,一定会让你垂涎三尺。

  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

当然是泼水节了,在泼水节那天,人们起得很早,不管是什么人,都穿上新衣,脸上绽放着笑容,每个人的手里端着一盆清水,喜气洋洋,大家统一聚在一块,互相泼水,泼出去的不仅仅是水,是祝福,是快乐,是每个人挚诚的心。

这个节日一般持续3到7天,这是关于水的盛会,既然是水,那肯定排出不了赛龙舟了,在这天人么都在岸边边驻足观看,龙舟手们头上绑着红布,个个跃跃欲试,他们手上的青筋暴出来,随着一声口令,选手们劈涛斩浪,勇往直前。

泼水节,人们都很快乐!

  这就是傣族,他们热情,爽朗。

有独特的思维。

那里是瓜果之乡,盛产各种水果,他们更是当之无愧的“民族之花”。

  【篇八:

广东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

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

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

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

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

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

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

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

比如:

煲汤、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