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5 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8897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5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5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5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5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5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5 教案.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5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5 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 15 教案.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15教案

15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十分坚固,任何矛都戳不破,又夸耀自己的矛十分锐利,任何盾都能戳得穿,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

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本篇课文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叙述了主要事件:

一个楚国人在卖盾和矛时,一边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破,一边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有个围观的人问他,若是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会怎样,结果他无言以对。

第二层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话,点明了由此事引发的议论:

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读来很有趣味,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比如,一个“誉”字,就可以让人想到卖者那自吹自擂、得意忘形的模样;“何如”一问,能让人联想到围观者质问卖者时从容不迫的样子;“弗能应也”则使人想象出卖者无法回答时的尴尬和窘态。

课文插图描绘的是卖者和围观者对话的场景。

图中围观者质问卖者的神态、动作及卖者哑口无言的尴尬模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并引发学生对卖者言过其实、前后表述自相矛盾的行为的反思。

教学目标

1.会认“吾、弗”等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通过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2.通过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

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

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吾、弗”可以通过形近字对比方法识记,“吾”结合“语、悟”来识记,“弗”结合“佛、费”来识记。

多音字“夫”,可指导学生根据意思辨音。

生字书写教学时,可以从字书写结构的角度进行指导。

如:

“矛”字是独体字,注意提醒学生不要将字写成上下结构;“盾”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个“目”;“誉、吾”是上下结构。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大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2.朗读指导

古文的朗读,首先是朗读正确,读准字音,避免读错;其次是朗读流利,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做出正确的停顿,整体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

在初读课文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音和注释,一边朗读课文,一边了解课文大意,试着在句中停顿处做记号。

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可采取以朗读为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句子、说句义,以了解学生对停顿的把握、对句子的理解是否恰当,并在交流互动中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意思,进而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

比如,课文的开头,学生正确停顿可能有难度,教师可以读给学生听,再让学生先试着读读,然后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大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正确、读流利,如“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又如,课文最后一句话比较长,也需要教师先示范读,然后引导学生在把握句义的基础上正确朗读,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逐步引导学生能读出古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教师可以借助“誉”字,引导学生读出卖者夸耀他的盾和矛时的得意心理;借助“何如”这一问句,引导学生读出围观者质问中所带的嘲讽语气;借助“夫”字在句首的作用,引导学生读出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语气。

3.阅读教学

文言文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在阅读本篇课文时,可以想象画面,具体想象人物说话的神态、语气等;抓住关键词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表达运用

课后第四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这一方面能增进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

教师可以提出相关要求,即在完整讲述故事内容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想象为故事增加一些生动的情节,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

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卖者来到闹市叫卖的场景;或者根据插图,想象卖者和围观者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及两个人的心理活动;还可以想象卖者受质问“弗能应”后的表现和围观者的表现。

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示学生尝试展开想象,把故事内容讲得更丰富。

课前准备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故事的出处。

2.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

3.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4.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通过注释理解课文意思。

5.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吾、弗”等字,会写“矛、盾”等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掌握关键字意思,理解大意。

3.了解文言文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例如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等寓言故事。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由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它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具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的特点。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2.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

自相矛盾)

3.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及资料介绍,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

矛:

长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

盾:

盾牌,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用于进攻时防御。

4.根据“矛”与“盾”的资料介绍,让学生自行猜测课题意思。

5.作者介绍,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韩非(约前280年—233年),战国时期韩国人,荀子的学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为韩国公子,后人称韩非子或韩子。

主要作品有《孤愤》《解老》《说难》等。

《韩非子》是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

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板块二 生字教学,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文章意思。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弗”读fú,不要读成fó。

“夫”为多音字,在本文读fú,不要读成fū。

3.师生合作,运用合理的方法识记生字。

“吾、弗、矛、盾”可以通过形近字对比方法识记,“吾”结合形近字“语、悟”来识记,“弗”结合形近字“佛、费”来识记,“矛”结合形近字“茅”来识记,“盾”结合形近字“质”来识记;“誉”可以通过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如:

兴+言=誉;“吾”也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如:

五+口=吾。

4.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易错字的书写。

“矛”不要漏了第二笔的点,横钩要写长,弯钩不宜过长。

“盾”平撇宜短,竖撇宜长,内部的第一横要写长,下面是个“目”。

“誉”上面的“兴”略扁宽,撇、捺伸展到位,不要写出头;“言”略窄。

“吾”上下两部分字形都要写扁,“五”末横拉长,“口”上面稍开,下面两竖往内收。

5.过渡:

本篇课文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6.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停顿。

7.教师出示画了停顿符号的课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8.男女生赛读,教师指导评价。

9.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边读边思考问题:

故事中主要人物有哪些?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

10.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1)主要人物:

卖盾与矛的楚国人和提出质问的围观者。

(2)故事发生在集市上。

板块三 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

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工具书,疏通文意。

3.小组交流,讨论分享,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其他小组补充,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句段1: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指名学生读,教师对停顿的节奏进行指导。

(2)学生再齐读这段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3)指名学生说加点字的意思,其他学生纠正,教师适时引导。

(4)教师出示加点字的意思,并相机指导。

①“鬻”在教材中已经给出了意思,也可以通过查字(词)典的方式进行理解意思。

②“者”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鬻盾与矛”进行理解。

③“誉”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先明确楚人说的话的意思,都是在夸耀、吹嘘自己的矛和盾;“之、其”可以结合理解。

④“曰”可以通过观察后面的标点符号和“吾”字看出后面是直述的内容,得出“曰”是“说”的意思。

⑤“坚、利、陷”可以结合盾与矛的特点、作用来猜测意思。

⑥“物能陷也”很明显正好和“坚”想要表达的意思相反,由此推出“莫”的意思。

鬻:

卖。

者:

……的人。

誉:

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之:

代词,他的。

曰:

说。

坚:

坚固。

莫:

不,表否定。

陷:

刺破。

其:

他的。

利:

锋利。

 

(5)小组交流,结合重点词语意思翻译整句话的意思。

(6)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并明确。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东西能刺破它!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被它刺破!

句段2: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1)男生读,女生读,注意停顿的节奏。

(2)指名学生说加点字的意思,其他学生纠正,教师适时引导。

(3)教师出示加点字的意思,并相机指导。

“或、以”可以通过查字(词)典加以理解;“子、之”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这里的“其”要与前文的“其”区分,这里的意思是“那个”,代指卖矛与盾的楚国人;联系上下文“能应也”推出“弗”的意思是“不”;利用组词的方法得出“应”的意思。

或:

有的人。

以:

用。

子:

你。

之:

的。

何如:

怎么样。

弗:

不,表否定。

应:

回答。

(4)小组交流,结合重点词语意思翻译整句话的意思。

(5)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并明确。

有的人说:

“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这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句段3: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分小组读,注意停顿的节奏。

(2)指名学生说加点字的意思,其他学生纠正,教师适时引导。

(3)教师出示加点字的意思,并相机指导。

夫: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夫”放在句首是句首发语词,无实际意义,并且读音念二声fú。

立:

存在。

(4)小组交流,结合重点词语意思翻译整句话的意思。

(5)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并明确。

不被任何东西刺破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能同时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