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中考总复习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课后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8880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历史中考总复习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课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历史中考总复习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课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历史中考总复习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课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历史中考总复习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课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历史中考总复习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课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历史中考总复习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课后练习.docx

《最新历史中考总复习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课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历史中考总复习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课后练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历史中考总复习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课后练习.docx

最新历史中考总复习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课后练习

教学资料范本

【2020最新】历史中考总复习:

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题纲+课后练习

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①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

②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③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

⑤印度独立的基本史实。

⑥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

考什么?

---考点表述

考点全解

考点一:

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作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时间:

1918年到1920年。

背景:

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国内地主资本家和沙皇军官掀起叛乱。

主要措施:

余粮收集制。

2.新经济政策。

背景:

苏俄进入和平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实施时间:

1921年。

内容(措施):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作用和成效: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考点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1.成就:

1928年—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2.问题:

“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时间: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斯大林模式”形成。

形成背景:

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特点: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评价:

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重失调;②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④经济效益低下。

考点三:

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1.匈牙利的改革内容:

在政治上:

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

在经济上:

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革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启示: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政策、加强

执政党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考点四: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

主要内容:

在经济上,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同时,对工业也施行改革。

在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改革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

80年代后期,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使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后果:

①政治体制急剧变化,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②国家权力分散。

③使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民族分离主义加强,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解体。

时间:

1991年底(苏联存在的时间:

1922年——1991年)。

起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

过程:

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倾向加强——八·一九事件后,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苏联解体。

标志:

苏美争霸两极格局结束。

考点五:

印度独立的基本史实。

1.背景:

二战后,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

2.印巴分治:

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印、巴分别成立共和国,尼赫鲁任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3.独立成就:

印度独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工农业都有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的成就卓著。

考点六:

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

1.纳米比亚独立。

时间:

1990年3月。

标志(意义):

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2.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人民为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展开了不懈的斗争。

逐步收回主权:

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巴拿马逐步收回运河的海关、邮政、司法等权力。

到19xx年底,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全部主权。

问题导学

1.十月革命与辛亥革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

①都是武力推翻旧政权的革命;②革命胜利后,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③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不同点:

①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辛亥革命是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②十月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政党,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③十月革命后建立的无产阶级的政权,辛亥革命建立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④十月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得以建立并巩固,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被北洋军阀窃取,国内再次陷入混乱。

2.苏联的前两个五年计划与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目标都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②都把重工业作为重点。

3.列宁和斯大林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作出了怎样的探索?

效果如何?

列宁:

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斯大林:

建立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不协调,经济效益低下。

4.结合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失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谈一谈我们的感悟。

①要充分照顾本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要使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不能过于偏重;

③要保证人民群众得利益不受损害,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④不能墨守成规,要用于改革创新。

易错警示

易混点:

①沙俄、苏俄、苏联;②冬宫与斯莫尔尼宫;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易错点:

①十月革命推翻的不是沙皇专制,而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②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如何备考?

--应考训练

一.考点过关:

自我评价

共31空

填写正确空

正确率%

1.1917年8月,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_武装起义_的方针。

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_斯莫尔尼宫_,领导起义。

_11_月_7_日,起义取得胜利。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_人民委员会_,列宁__当选为主席。

3.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__彼得格勒__迁到_莫斯科_。

4.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_社会主义_国家。

它沉重打击了_帝国主义_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_殖民地半殖民地_人民的解放斗争。

5.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_新经济政策_,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6._1928—1937_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_重工业_。

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_工业_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_的步伐。

7.“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_帝国主义_包围,国内_经济_、_文化_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8.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后,印度人民不断发动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

二战后,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当时其著名领导人是尼赫鲁。

9.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是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分治。

10.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最先在北非展开。

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国家的真正独立,并于1956年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1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独立,其中仅1960年一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二.基础演练:

自我评价

共15题

正确题

正确率%

1.1917年,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是()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

2.十月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成立了巴黎公社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标志着苏联解体

3.“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苏俄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A.夺取十月革命胜利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推动工业化建设D.对付美国的“冷战”

4.“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材料主要论述了新经济政策()

A.实施的背景B.实施的内容C.实施的过程D.实施的结果

5.有人说:

“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

A.推行农奴制改革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施新经济政策D.形成斯大林模式

6.1921年,苏俄面对困境实行新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新”在何处?

()

A.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国家干预经济

C.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无限制的发展D.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7.右图为《1913年和1937年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例图》,其中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产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

A.俄国农奴制废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

C.新经济政策实施D.斯大林模式推动

8.右图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颁布新宪法

9.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

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

这说明()

①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②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③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④苏联继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全球通史》写道: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A.斯大林体制的形成B.二战的影响C.与美国军备竞赛D.西方国家封锁

11.某班举行辩论会,右图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

据此判断辩论会的主题是

A.农奴制改革的利弊B.罗斯福新政的利弊

C.马歇尔计划的利弊D.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12.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立“苏联”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十月革命

C.十月革命—成立“苏联”—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

13.下列属于二战后亚非国家独立和振兴洪流中取得的成果是()

①印度独立②纳米比亚独立③委内瑞拉独立④哥伦比亚独立

A.①②B.①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4.1947年,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方案》,承认印度独立,但又宣布将“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仇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国家”。

这一材料反映了英国制造“印巴分治”的主要依据是()

A.宗教信仰B.地区差异C.人口多少D.制度优劣

15.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给非洲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1990年3月纳米比亚宣布独立,这标志着()

A.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三角贸易”的结束        D.多极格局的形成

三.综合提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漫画《列宁同志清扫地球》

材料二:

“战争使最文明的、文化最发达的国家陷于饥饿的境地。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战争这一巨大的历史过程又空前地加速了社会的发展。

——列宁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

“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的现成办法。

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问题一:

材料一漫画列宁同志清扫地球的行动指什么?

列宁与这一行动有什么关系?

扫除的对象是什么?

问题一:

十月革命;列宁是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帝国主义。

问题二:

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第一个“战争”指的是哪一场战争?

第二个“战争”指的又是什么?

问题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

问题三:

根据材料三,列宁同志进行了什么实验?

取得了什么效果?

问题三: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识读右图,回答问题。

问题一:

请正确写出图中甲、乙两位人物的名字.

问题一:

甲:

列宁;乙:

斯大林。

问题二:

请你说说人物甲有哪些重要的事迹。

问题二:

①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领导俄国人民打败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领导苏俄人民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④建立了苏联。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问题三:

对于人物乙,有历史学家评论说:

“他功勋显著卓著,错误极其严重。

”你能替这位历史学家说出其中的“功勋”和“错误”分别是什么吗?

问题三:

功勋:

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颁布1936年宪法,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错误: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成为后来阻碍苏联社会主义进步的障碍。

(说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亦可)

【第24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答案

【中考热身】

【考点过关】

【基础演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综合提高】

【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课后巩固作业】

1.识读《列宁与回到彼得格勒》图,回答问题。

问题一:

列宁在讲什么?

问题二:

倾听者的反应如何?

他们来自哪里?

问题三:

他们手里拿着枪意味着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苏维埃俄国农业总产值在1925年至1926年度约为97.46亿战前卢布,而1913年到1914年度为102.25亿战前卢布。

1925年谷物生产达到45亿普特,超过了战前的平均收获量,战前最后10年全国的平均收获量约为40亿普特。

1921年至1922年度苏联的粮食采购量是3814.07万公担,而1925年至1926年度就增加133%以上……资本主义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国),为了使农业达到战前水平,花了1年以上的工夫。

德国在10年之内才把主要谷物作物的产品增加了21%。

法国甚至于到1931年还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

苏维埃俄国在5年内把谷物产品增加了77%。

——《苏维埃经济的发展》学习杂志社1955年出版

问题一:

根据材料回答,苏俄经济在1925年几乎达到战前水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

苏俄实施该政策的背景是什么?

问题三:

该政策的实施有何意义?

3.简答题:

问题一:

苏联为什么会出现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问题二:

这一模式有哪些严重的弊端?

【第24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振兴”课后巩固作业】答案

1.问题一: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要和平与面包。

问题二:

热烈欢迎列宁的归来,支持列宁的主张。

他们来自工、农、士兵。

问题三:

武装推翻临时政府。

2.问题一:

1921年起,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问题二: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问题三: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3.问题一: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问题二: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因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造成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