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期末问答题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8812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教学期末问答题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有效教学期末问答题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有效教学期末问答题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有效教学期末问答题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有效教学期末问答题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效教学期末问答题重点.docx

《有效教学期末问答题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教学期末问答题重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效教学期末问答题重点.docx

有效教学期末问答题重点

有效教学-期末问答题重点

问答题

1.简述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有效教学关注全人发展。

教学有效性的判断取决于人们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即全面发展。

(2)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习。

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

(3)有效教学呼唤效益意识。

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底线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4)有效教学需要反思与创新

2.谈谈你对教与学的关系的理解

1.教与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

主体不同、目标不同、活动形态不同、活动过程和方法不同、活动的时空范围不同

2.学是教的依据,即教依据于学。

(1)教必须通过学才能实现其目的——促进学生发展,教只有在引起学的情况下才发生,没有学就没有教。

(2)教是为学服务的。

(3)教,是为了不教。

3.教影响学。

(1)学常常需要教来引起、维持和促进

(2)教有时对学产生消极的限制作用

4.教与学在时空上是部分重合的。

P78

3.为什么说学是教的依据?

(1)教的功能在于引起、维持和促进学,这种“引起、维持、促进”是以学为依据,遵循学的特点和规律。

(2)教只有在引起学的情况下才发生,没有学就没有教。

(3)如何教受到如何学的制约,按照陶行知的说法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4.教学中如何安排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首先,从总体上说,学校教学应以接受学习为主,发现学习为辅。

其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

再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相应地变化。

最后,教师还必须根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来决定采用哪一种方式。

总结,并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绝对地好,也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绝对地差。

只能说这种学习方式适合这一种场合,不适合那一种场合。

而且,这两种学习方式经常还是一起发挥作用的。

5.运用“五段教学法”写出一节综合课的课堂结构。

中国教师信奉的凯洛夫版的五段教学(以综合课为例):

组织教学1-2分钟

复习旧知识5-10分钟

讲授新知识15-30分钟

巩固新知识10-15分钟

布置作业2-5分钟

6.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应考虑哪些变量?

(1)学习目的与类型;

(2)教学行为的性质;

(3)学习者差异的幅度;

(4)教学条件;

(5)教师的技巧与个人风格

7.比较正向教学设计与反向教学设计的不同之处。

正向设计是内容驱动的教学设计

教材→教学→评价

具体程序:

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目标拟定→教学策略选定→教学媒体确定→评价

反向设计是目标驱动的教学设计,从目标出发,最终是从课程标准出发,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课程标准→评价设计→教学

8.简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异同。

教学大纲是教学内容的纲要,是对教学和学习内容的具体规定,规定教学的最高要求,所以不能超大纲,对教学活动的控制是直接的、硬性的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的结果的行为描述,是对某一学段统一的基本要求,是最低标准,对教学活动的指导是间接的、柔性的

9.教学目标陈述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1)行为主体是教师,不是学生

例:

口才训练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口头表达兴趣。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丰富的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用教育目的替代教学目标,难以评价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环境、热爱动物的情感。

(3)有内容无行为

列举一堂课所涉及的课题、概念或其它内容要素。

(4)有行为无内容

采取概括化的行为方式,但不能比较具体地指明这种行为能够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

如“发展批评性思维”。

(5)目标过于琐碎

10.简述教学目标的层级关系

层级

陈述名称

制定者

特点

举例

一级

(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或培养目标

政府/国家

抽象;笼统比较关注“应然”状态

在德、智、体等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级

(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

学科专家

从“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一至二年级语文课程目标(阅读领域课程)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三级

(教学目标)

本单元/章或节课或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教师

比较具体;比较关注“实然”状态

《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

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11.简述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三大依据:

学生、社会生活、知识

两大筛子:

教育哲学、学习理论

12.简述ABCD目标陈述法

由阿姆斯特朗和塞维吉(ArmstrongSavage)1983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目标陈述技术。

ABCD法包括在以下四个因素:

A—听众(Audience):

指目标所指向的对象

B—行为(Behavior):

指表明学习的具体行为

C—条件(Conditions):

指行为出现的条件

D—水平(Degree):

指可接受的行为水平

13.论述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的变革

(参考较正确)新课程课程目标相较于旧课程而言其目标是三维的

1以往我们往往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能力和德育三个主要方面,

2而现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全新的定位。

每一门课程都提出要对以下三个目标进行有机整合: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14.学习活动设计应当考虑哪些因素?

为什么?

一般来说,一项独立的学习活动如基于问题,项目学习,参观,考察活动等,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一下这些:

学习主体,活动内容,活动任务,活动流程,活动组织,活动成果,活动时间长度,活动规则,活动工具和活动对应的教学工具。

上述各个要素并非各自独立,在活动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是彼此联系的。

(P120~121)原因不清楚

15.说出板书的应用策略

(确定)板书的运用策略

1.课前应预先设计好板书

2.课堂上要不断地观察学生的反应

3.板书的字迹应清晰、醒目

4.板书时应尽量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5.不要连续长时间板书

16.说出有效提问的策略

(参考)按着发问候答叫答和理答的基本流程进行提问。

1.设计提问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

2.问题的措辞必须清晰。

明确

3.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4.要有逻辑地,连续地提问问题

5.设计的问题要有水平区分度

6.问题要紧跟学生的反馈

7.回答问题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8.采用能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问题

9.鼓励学生提问

17.讲述的运用策略及注意事项:

运用策略:

(1)语言准确、清晰流畅、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2)利用手势、教具、语言的变化,以及重复、提示等明确重点,维持兴趣。

(3)举例明确、具体,数量适当,提供正反例。

(4)内容要有科学性、组织性、逻辑性。

(5)要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6)提供质疑的机会,讲述要具有启发性。

注意事项:

(1)规定的时间中呈现适当的信息

(2)讲述时间不要太长,不要超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

(3)内容要有组织性、逻辑性

(4)要顾及学生的知识基础

(5)要激发学生有意义地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

18.结合教师期望效应的特点阐析教师期望的策略。

P196201

教师期望效应的特点:

1.暗示性:

(1)教师的自我暗示

(2)教师的趋向暗示(3)学生的自我暗示

2.层次性:

(1)年龄层次

(2)基础层次(3)时间层次

3.情感性

4.激励性

策略:

1.在客观基础上积极期望:

由于教师期望效应的暗示性特点,这种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积极期望,将创造一种良好的“暗示环境”,促进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趋向暗示,使之较好地转换化为学生的自我暗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行为。

2.在教学中倾注情感与爱心:

由于教师期望效应的情感性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其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其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内化和实现良好的教师期望。

3.在循序渐进中欣赏学生的成功:

由于教师期望效应的暗示性,层次性,情感性和激励性的综合特点,教师要合理地分解教学目标和期望目标,采取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目标;要学会欣赏学生的成功,分享教学的乐趣;教师的期望目标也随着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努力实现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

19.列举常用的课堂强化技巧。

1.言语强化

(1)言语与语言

(2)口头语言强化与书面语言强化

2.非言语强化

(1)眼神:

最有意义强化

(2)手的摆放位置

3.替代强化:

强化榜样

4.延迟强化:

强化早先行为

5.局部强化:

强化亮点

6.符号强化(标志强化)

(1)打勾;评等级;画五角星……

(2)代币制:

如五角星、小卡片、小红花等,可兑换

20.简述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1)正确鉴定课堂气氛:

鉴定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

鉴定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等。

(2)建立正确的舆论与规范:

教师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理应时刻把握班级风气的方向,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舆论与规范,预先进行正方的培养。

(3)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班级心理气氛息息相关,会对健康的班集体气氛起促进,干扰或破坏作用,所以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a.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予以扶持。

(可以利用其成员间感情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利用其成员相互信任,言语投机的特点,引导他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利用其成员间的信息沟通迅速的特点,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掌握情况;利用其归属感强,爱好社交的特点,使之分担班级工作;利用其自发形成的领袖任务,威信高的特点,可授予适当的合法权力,使之纳入班级目标的轨道。

b.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需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正确舆论导向,使之投入到班级目标之中。

c.对于消极型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

(4)抓典型,树榜样,立威信:

(1)充分利用自己的积极个性品质和教学风格去创造良好的集体气氛。

(2)鼓励和提倡积极性个体行为,以保持健康的集体气氛的发展。

(5)妥善处理矛盾冲突:

(1)调查研究,与学生一起搞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

(2)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双方在理解接受的基础上去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在处理师生之间矛盾冲突时,教师要高姿态,主动承担责任,给学生做出良好榜样。

(6)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气氛的重要变量。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其去感染和打动学生。

21.如何有效制定和建立课堂规则

基本准则:

第一,让学生参与。

第二,为规则提供理由。

第三,规则数量以五条为宜。

第四,清楚和明确地称述规则。

第五,一并考虑不遵守规则的结果。

超前反应——学期开始之初。

以法律为基础来制定,提供规则的原理,解释规则存在的原因。

与学生共同制订规则,或向学生做出清晰的解释。

(“让学生参与”P230)

清楚地叙述规则,不能用含糊的语言。

以肯定方式陈述规则,避免否定性表述。

规则要尽可能少。

(P231“以五条为宜”)

讨论规则的价值。

让学生做出承诺。

22.针对某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说话这一问题行为,建立一个合理的干预层次。

根据干预的破坏性程度排列干预手段,在尝试破坏性较小的手段之前不要使用破坏性较大的干预手段。

注视——接近或触摸——提问——直接要求停止说话——与该学生进行辩论

23.为什么在干预课堂问题行为时,干预应当针对行为而不是行为者本身?

在干预的过程中应坚持对行为不对人的原则。

你信息(You-Messages)。

将原本应是对行为的干预变成了对行为实施者的指责,甚至是对行为实施者人格的指责,而这会导致学生的抵触和敌意。

“你又在干扰我上课。

我信息(I-Messages)。

积极的、与人为善的方式,包括三个部分:

对行为的描述,陈述该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感受,这种行为如何影响自己。

24.处理课堂行为时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1)提出清晰而明确的要求,使干预过程尽可能简短

(2)建立合理的干预层次

(3)对行为不对人

(4)保持公正和一致

(5)坚持到底

25.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1.教师的问题

(观念因素,业务水平有限,工作不负责任,要求不连贯、不一致,随便许诺,但总不兑现,软弱,缺乏魄力,缺乏自我批评精神)

2.学生的问题:

(1)学生的情绪问题:

寻求关注,寻求权力,寻求报复,寻求逃避

(2)学生的任性行为:

①年龄因素②性别因素③人格因素

3.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2)大众媒体

(3)课堂环境:

①物质环境:

教室的大小,形状和布置,座位的摆设,设备和资料的有无和放置

②心理环境(课堂气氛):

课堂的感情基调,学生对教师、学习任务和其他同学的感受(p221)

26.如何对课堂问题行为实施干预

(1)提出清晰而明确的要求,使干预过程尽可能简短(明确、清晰、正面)

(2)建立合理的干预层次:

根据干预的破坏性程度排列干预手段,在尝试破坏性较小的手段之前不要使用破坏性较大的干预手段。

(3)对行为不对人

(4)保持公正和一致:

公正性是儿童最为注重的品质之一。

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不能朝令夕改,不能因时间、自己的心情或其它个人因素而随意实施干预。

而一致性的关键在于态度和内容的一致

(5)坚持到底:

不彻底的干预也会导致其他学生的不满及对规则的轻视,从而产生更为消极的影响。

坚持到底应当避免采取威胁或最后通牒的方式;坚持到底也并非指以强制或惩罚使学生屈服。

27.简述有监管功能的教学的特征

(1)预防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教学。

(2)良好的教学应当是同时兼顾监管的教学。

(3)随时保持对学生活动的警觉(明察秋毫);

(4)同时兼顾多种课堂活动(同时处理);

(5)保持教学进程的流畅(保持课程进行的动能和过程流畅);

(6)维持团体的高度注意

28.标准化测验容易产生哪些问题

(1)所要测量的必须是客观的东西

(2)只要求简单地再生已学的材料,关注孤立的片段的知识

(3)考试的结果主要用于学生之间的比较

(4)强调考试的区分度,期望结果呈正态分布

29、如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1)直接将目标告知学生:

•在教学之前;

•运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

•解释:

“我们要学习推断,也就是要学习运用一些线索作出合理的猜测。

•提供目标列表:

“我们要学习分数。

要读出和写出1/2、1/3、1/4、1/10;读并写出混合数;将十分之几转换成小数。

•运用评分规则

(2)运用良好的作品样例:

•让学生知道我们期望的优质表现。

•优秀的样例;有普遍性问题的糟糕样例

•一个程序:

•展示一个匿名的良好作品的样例。

学生按评分指南的一个指标独立评分;

•学生在小组中分享分数,用评分指南上的语言解释理由;

•班级共同确定分数,让学生自愿解释理由;

•就差作业重复同样的过程。

30、如何运用评价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1)教师能基于证据调整教学,做出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改变或改善;

(2)学生能运用证据主动管理和调节自己的学习。

(3)可通过学业成就评价,它可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反馈,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主要方式有:

日常检查,考试考查或测验

31.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有哪些,为什么它们必不可少?

主体:

1.同行评价

2.学生评价

3.自我评价

原因:

若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评价,任何单一途径的评价都是不够的,即使同行中的专家评价也是有缺陷的。

因此,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准确的评价,准确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并向教师提供有效的反馈,就必须是综合运用通过多种评价途径所获得的结果。

除了用于人事决定,来自于不同途径的评价结果不宜运用简单加权的方式提供给教师,因为一个无法解释的数字(如分数和等级)对于教师改善其课堂教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2.简述课堂评价的核心理念和内容框架

理念:

1、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的改善为目的

2.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基于专业思考

3..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基于协商参与

框架:

1.课堂教学的输入

2.课堂教学的过程

3.课堂教学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