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880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历史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历史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历史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历史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科.docx

《中国历史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科.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历史科.docx

中国历史科

 

學習重心:

珠江與中外接觸

建議分析內容:

∙珠江流域的自然環境與農業開拓。

∙廣州的海外貿易與工商業發展。

探討問題建議:

∙珠江流域的地理形勢與明清商貿的發展有什麼關係?

∙從漢朝到明朝,為何廣州一直是對外貿易的重鎮?

探討問題建議

(1):

珠江流域的地理形勢與明清商貿的發展有什麼關係?

《舊唐書》,卷160,〈韓愈傳〉,記述韓愈被貶往潮州後,上表述及在潮的情況:

「臣今年正月十四日蒙恩授潮州刺史……臣所領州在廣府極東,去廣府雖云二千里,然來往動皆踰月,過海口,下惡水,濤瀧壯猛,難計期程,颶風鱷魚,患禍不測。

州南近界,漲海連天,毒霧瘴氛,日夕發作。

臣少多病,年纔五十,髮白齒落,理不久長……居蠻夷之地,與魑魅同群。

引文大意:

臣於本年正月十四日蒙皇上恩典委任為潮州刺史……潮州在廣州府的極東位置,雖說距離廣州只是二千里,但是兩地往來卻往往超過整月的時間。

在路程中要渡過波濤洶湧的河海,難以預算日程;又要面對風暴和鱷魚的襲擊,生命隨時有危險。

在潮州的南部邊界海面,每天更受到海浪的摧打,以及瘴氣毒霧的侵襲。

臣從年少開始已多病痛,現在年紀才剛過五十,已是頭髮斑白,牙齒脫落,相信命不久矣。

……在蠻夷的地方居住,可謂與妖魔相處一樣。

 

唐代黨爭激烈,「牛李黨爭」時,李德裕得勢時,將反對者貶謫嶺南;其後,他失勢時,亦遭貶謫潮州,後來又被再貶往崖州。

又李宗閔及其同黨在黨爭中失勢,亦是被貶嶺南。

參考:

曾華滿:

《唐代嶺南發展的核心性》(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1973年),頁41-48。

 

《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頁1670,描繪嶺南的風俗:

「處近海,多犀、毒冒、象、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焉。

番禺,其一都會也。

引文大意:

嶺南位置近海,出產犀、毒冒、象、珠璣、銀、銅、果、布等等,是商賈採購商品的地方。

其中番禺,為一都會。

 

《隋書》卷三十一,〈地理志下〉:

「自嶺已南二十餘郡,大率土地下濕,皆多瘴厲,人尤夭折。

南海、交趾,各一都會也,並所處近海,多犀象瑇瑁珠璣,故商賈至者,多取富焉。

引文大意:

嶺南地方有二十餘郡,大部份的地方潮濕,而且山林瘴氣大,令當地人頗多夭折。

南海和交趾是重要的都會,它們地處近海,出產犀、象、瑇瑁、珠璣等,因此到該地貿易的商人,大多致富。

 

《南齊書》,卷三十三,〈王琨傳〉:

「南土沃實,在任者常致巨富,世云『廣州刺史,但經城門一過,便得三千萬也。

』」

引文大意:

南方土地肥沃,出任地方官常常因而致富,故常言道:

「出任廣州刺史的官員,只要一進廣州城,便身家暴漲三千萬。

 

乾隆三年(1738)八月二十二日,廣東海關副監督鄭伍賽奏:

「粵東僻處海濱,每當夏秋之際,颶風旋作旋息,居民廬舍,往來舟楫猝被損傷。

引文大意:

粵東地方地處海濱,每年夏秋之間,颶風來去無定,令往來這個地方的船隻常常因此受到損傷。

參考:

水利電力部水管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清代珠江韓江洪澇檔案史料》(北京:

中華書局,1988年),頁58。

 

乾隆四年(1739)七月十二日,廣東廣西總督馬爾泰奏:

「查粵東一省逼近海濱,地居下游,每年三、四月,六、七月間春漲伏汛,西、北、東三江之水應期而發,一遇風雨稍多,沿河田廬船只等項,即有損壞倒塌之處。

引文大意:

粵東地方近海,而且屬於珠江下游地區,每年的三四月,和六七月間,每當河水上漲之時,西江、北江和東江三河同時發大水。

一遇風雨稍多,沿這三河的農田、房舍以及船隻等等,即有損壞和倒塌的危險。

參考:

水利電力部水管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清代珠江韓江洪澇檔案史料》(北京:

中華書局,1988年),頁59。

 

乾隆六年(1741)五月,王安國奏:

「查粵東之水,西南自廣西梧州府東流,經肇慶府地方,名曰西江,至廣州府之三水縣會南韶北江之水,過省城東入於海。

向來廣、肇兩府沿江築有堤岸,每年遇夏秋水漲,恃以保護田廬,名曰圍基。

引文大意:

有關粵東的河水如下:

在西南方,有河自廣西梧州府向東流,經肇慶府地方,稱為西江。

西江流至廣州府之三水縣,則與南韶北江會合,再過廣州省城,東注入海。

一直以來,廣州和肇慶兩府沿江築有堤壩,稱作圍基,使農田和房屋在每年夏秋河水上漲之時得到保護。

參考:

水利電力部水管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清代珠江韓江洪澇檔案史料》(北京:

中華書局,1988年),頁65。

 

「沙田即指由河海沖積土發展並開墾而成的田土。

河海沖積土剛形成時,名為沙坦,及後可以種植農作物時,名為沙田。

沙田是明清以來中國江南以至華南一帶的一種既普遍又特殊的田土。

參考:

黃永豪:

《土地開發與地方社會——晚清珠江三角洲沙田研究》(香港:

文化創造出版社,2005年),頁2。

 

「珠江三角洲沙田的迅速擴展,與堤圍的修築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史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堤圍史,為了適應人口的增長,為了改善生活的環境,人們修築了堤圍。

堤圍的修築,使人們從被動變為主動,這是人們認識自然,開發自然的過程。

參考:

譚棣華:

《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頁19。

 

「入明以來……人們在築堤和圍墾的同時,對圍內土地大力開展治澇治漬的活動,把低窪水地挖深擴築為塘,將泥土覆蓋在塘的周圍堆砌成基。

參考:

《珠江水利簡史》(北京:

水利電力出版社,1990年),頁158。

 

「由於清政府封閉了江、浙、閩三關,獨留粵海關(設在廣州)為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貿易口岸,又加上限制湘絲和其他絲織品出口,於是外國商人大量採購廣東生絲,因而粵絲銷量激增,蠶價日昂。

參考:

《珠江水利簡史》(北京:

水利電力出版社,1990年),頁159。

 

十八世紀初廣西巡撫韓良輔指出:

「廣東地廣人稠,專仰給於廣西之米。

「在廣東本處之人惟知貪射重利,將地土多種龍眼、甘蔗、烟葉、青靛之屬,民富而米少。

參考:

〈雍正五年四月十三日常賚奏〉,《宮中檔雍正朝奏折》,第8輯(台北:

故宮博物院,1978年),頁25。

 

說明:

圖中地名旁的數字,乃乾隆年間每石(擔)白米的價錢。

參考:

陳春聲:

《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年),頁40。

建議討論問題:

1.據資料一、二,嶺南這個區域有什麼特點?

何以它是唐代貶謫官員的地方?

 

2.依資料三、四、五,嶺南既被朝臣視為畏途,成為貶官流放之所。

何以早在漢朝至隋朝一直有不少商賈前往?

這與南方貿易的發展有什麼關係?

 

閱讀資料六、七、八,回答以下三問:

3.珠江流域的氣候怎樣?

因應這種氣候,嶺南的農業有什麼特點?

 

4.在珠江流域發生的自然災害,主要是哪幾類?

 

5.粵東人民以什麼方法應付珠江流域這些自然災害?

你認為這些方法有效嗎?

 

6.據資料九、十,堤圍的修築,如何有助增加農田的面積?

(堤圍的修築,將河海的低窪地方圍起來,在進行自然的沙泥沖積或人為的泥土堆填,有助於農田的擴大。

 

7.參閱資料十一、十二,若果你是清初廣東擁有「基塘」的農民,面對粵絲銷量激增,蠶價日昂,你會怎樣改良「基塘」的經營?

(改為桑基魚塘,塘中養魚,基上種桑,並在家中以桑葉養蠶取絲,蠶虫可以用來養魚。

 

閱讀資料十三,回答以下兩問:

8.據廣東巡撫韓良輔所言,廣東何以要依靠廣西米糧的供應?

 

9.韓良輔認為,廣東糧食產量不足,與該地區人民種植龍眼、甘蔗、烟葉、青靛有何關係?

10.試據資料十四的地圖,從不同地點的米價,推論出米糧的貿易路線。

(白米在運輸的過程中,因運輸成本的緣故,價格會慢慢增加。

兩廣的米糧貿易路線是西江,從廣西的梧州入廣東,經肇慶到達廣州和佛山。

在梧州,西江一分為二。

向北一支是桂江,可達廣西省的桂林;而向西一支是潯江,沿著潯江西去,在潯州可北上柳江,而到達廣西的另外一個重要城市柳州。

〔見上圖〕每年,西穀船運至廣東,便是沿著桂江、潯江和柳江,先匯集於梧州,再沿西江入廣東省。

探討問題建議

(2):

從漢朝到明朝,為何廣州一直是對外貿易的重鎮?

班固(32-92),《漢書.地理志》:

「粵地,……處近海,多犀、象、毒冒註一、珠璣註二、銀、銅、果註三、布註四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

番禺註五,其一都會也。

註一:

「毒冒」,同玳瑁。

註二:

「珠璣」,是珍珠。

註三:

「果」,謂龍眼、荔枝之屬。

註四:

「布」,即葛布。

註五:

「番禺」,即廣州。

李肇(806-820),《唐國史補》:

「南海舶,外國船也。

每歲至安南、廣州。

獅子國舶最大,梯而上下數丈,皆積寶貨。

至則本道註一奏報,郡邑為之喧闐。

有蕃長為主領,市舶使註二籍其名物,納舶腳註三。

註一:

「道」,應指嶺南道,唐太宗貞觀元年(627)設置,廣州歸其管轄。

註二:

「市舶使」為唐代在廣州設置官方的貿易機構,大概在玄宗開元以前就有了,但準確年代未見記載。

(參考陳正祥:

《廣東地誌》,香港: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頁185。

)。

註三:

「舶腳」為唐朝時進入中國國境的船舶所繳納的過境關稅。

引文大意:

南海舶,是外國船。

每年開往安南和廣州。

其中最大的是獅子國舶,船艙分上下層,每層高數丈,皆積名貴的貨物。

至廣州時則由嶺南道官員負責上奏,整個郡邑也因外商到來而突然哄動起來。

交易以居住於廣州的外蕃首領作主導,並由市舶使向外商徵收入境關稅。

834年(大和八年),唐文宗頒佈對外貿易的詔令:

「南海番舶,本為慕化而來,固在接以恩仁,使其感悅。

如聞比年長吏多務徵求,嗟怨之聲達於殊俗,思有矜恤,以示綏懷。

其嶺南、福建及揚州蕃客,宜委節度觀察使,常加存問;除舶腳、收市、進奉註外,任其來往通疏,自為交易,不得重加率稅。

」(引自《全唐文》,卷75。

註:

「舶腳」、「收市」、「進奉」,均是當時稅收名目。

引文大意:

南海番舶,是為著仰慕唐文化而來,所以我們應以恩仁接待,讓他們感到愉快。

聽聞以往負責接待的官員對外商諸多苛索,令他們頗多嗟怨之聲,希望朝廷有恩恤的措施,以表示關懷。

對於那些在嶺南、福建及揚州貿易的外商,我們應該委派節度觀察使,多加照顧;當他們已經繳納舶腳、收市和進奉這些稅項外,便應讓其自由將商品運到目的地,不得再加稅率。

廣州懷聖清真寺,俗稱光塔寺,相傳是唐朝初期(公元七世紀初)阿拉伯著名傳教士艾比‧宛葛素來華時所建,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

寺名懷聖是懷念穆罕默德聖人之意。

寺內有一具阿拉伯建築風格的光塔,高36.3公尺,下有兩門,各有梯級可達塔頂。

光塔原稱「邦克塔」,即宣禮塔,是每次禮拜前由專人登高喊「呼喚詞」,叫人快來禮拜之用。

資料來源:

《懷聖清真寺簡介》,廣州市伊斯蘭教協會編印,缺年份;照片為「廣州懷聖清真寺光塔」,攝於1999年。

《宋史.食貨志》:

「〔開寶〕四年(971),置市舶司於廣州,後又於杭〔州〕、明州置司。

凡大食、古邏、闍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齊諸蕃,並通貨易,以金銀、緡錢、鉛錫、雜色帛、瓷器,市香藥、犀象、珊瑚、琥珀、珠琲、鑌鐵、鼊皮、瑇瑁、瑪瑙、車渠、水精、蕃布、烏樠、蘇木等物。

紹興二年(1132),廣南東路經略安撫提舉市舶司報告說:

「廣州自祖宗以來興置市舶,收課入倍於他路。

」(《宋會要輯稿.職官》)

紹興十四年(1144),提舉福建市舶樓琦奏:

「臣昨任廣南市舶司,每年於十月內,依例支破官錢三百貫文,排辦筵宴,系本司提舉官同守臣,犒設諸國蕃商等。

」(《宋會要輯稿.職官》)

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在寧波、泉州和廣州設市舶司。

史稱:

「因設市舶司,置提舉官以領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釁隙也。

……寧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廣州通占城、暹、西洋諸國。

琉球、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