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8878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doc.docx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doc.docx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doc

成年中期个体的的心理发展

定义中年

“我已步入中年。

我将中年视为一个地方,如同河流的中央,桥梁的中部,半生已过,半路已走。

人们期望我已是盆钵皆满:

财产、责任、成就、经验和智慧。

多数人所谓的中年是什么呢?

他们可能会说:

40岁左右,并一直持续到55岁或60岁,这种说法虽然合理,但它却遗漏了35—40岁这一时期(既非青年,又非中年)且同样也未对60—65这一时期进行适当的说明。

我们把中年定义为30岁至35岁间,结束于60至65岁这一时期。

在定义、讨论中年我们所遇的困难,部分归因于中年是在20世纪才产生的人类生命周期的新阶段。

作为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的中年能够出现,极大的依赖于两个主要的生理和社会变化的发生。

首先20世纪人口平均寿命有了迅速增长,以至现在每个人都会渡过所谓的中年期,而在1900年,人们的预期寿命仅有50岁,很多人在今天所为的中年期或在此之前的时间里就已经死亡了。

当今天人们开始觉察到他们正在走向衰老和死亡时,他们还有一个更长的生命预期要继续下去。

中年生活和其他发展阶段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易受生理成熟的影响。

对人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自身的经验。

甚至可以说,个人和社会因素塑造了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

对某些人来说,中年生活涉及养儿育女,同时以事业发展为中心;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它意味着组建家庭,同时推迟事业的发展。

对步入中年的成年人而言,其最为典型的特征是,他们对自我概念和周遭世界有了新看法,其中包括对自我的重新定义,对人生作为的崭新期待,以及在生活中寻求新的满足。

第一节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

与其他发展阶段相比,成年中期最大的特点是稳定与过渡并存。

一方面成年中期个体在智力、人格等多方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另一方面成年中期个体处于人生的中段,需要瞻前顾后,要知道人生的前半段发生了什么,更要清晰确定后半段有什么目标,需要如何去做。

因此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独特的。

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发展任务代表性观点有如下几个:

一、埃里克森的观点

(一)Erikson理论中的创生对停滞(繁殖对停滞、再生力对停滞)

在Erikson看来,一个人在成年中期或者为家庭、社区、工作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或者进入停滞状态。

具有创生能力的人们努力扮演好引导和鼓励下一代的角色。

通常人民通过养育子女表现出创生能力,但其他角色也可以满足这个需求。

人们可能直接和年轻个体一起工作,充当他们的导师,或者他们通过创造性、艺术性的产品输出来寻求一种长期的贡献,从而满足创造力的需求,能够体验创造力的个体,他们的关注点就会超越自身,通过其他人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续。

另一方面,在这个阶段缺乏心理上的成长,意味着人们开始趋于停滞。

整天关注于他们自己的行为琐事,他们只是感到为社会做了非常有限的贡献,他们的存在也没有什么价值。

一些人还在挣扎着,寻找更加充实的新职业,另一些人则开始感到挫败和厌倦。

(二)Levinson的观点——生命季节理论(seasonslife)

莱文森认为,成人的发展是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构成的。

稳定期与转折期的区别就在于生活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

所谓生活结构就是个人的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综合体。

根据莱文森的观点,成年中期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巩固自己的兴趣、目标及各种承诺。

Levinson对一组男性进行访谈,根据他的观点,40出头是面临转变和危机的时期。

Levinson认为从20左右开始进入进入成年早期,一直到成年中期,成年人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离开家进入成人社会。

然而在大约40到45岁的时候,人们进入了Levinson称为的中年转变(midlifetransition)的阶段。

这个阶段是一个质疑的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什么有限的本质,质疑一些日常的基本假设。

他们体验了最初的衰老迹象,并对抗他们可能无法在有生之年完成所有目标这一事实。

Levinson看来,这一评估时期可能会导致“中年危机”(midlifecrisis),即由于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而带来不确定和优柔寡断的阶段。

面对身体衰老的迹象,男性可能会发现即使自己最引以为豪的成就所带来的满足感也没有他们期望的多。

回顾过去,他们可能试图确定哪些地方出现了问题,同时找寻改造过去错误的方式。

因此,中年危机是一个充满质疑的痛苦和骚动的时期。

(三)哈威格斯特的观点

哈威格斯特认为,成年中期发展任务主要源于个人内在的变化、社会的压力以及个人的价值观、性别、态度倾向等方面。

成年中期是人的一生中一个特殊时期,它不仅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而且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最多、最大要求的时期。

 哈威格斯特(RobertHavighurst,1972)把中年期的发展任务归纳为如下七条:

1)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

2)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

3)承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上的变化;

4)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

5)帮助未成年的子女完成他们的发展任务,使他们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

6)与老年父母保持密切的适应关系;

7)开展成年人的业余、休闲活动

以上理论表明,中年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阶段。

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自我,求个体目标的实现;另又承担着教育子女赡养父母、照顾伴侣、完成工作等多方面的责任。

在二者压力之下不少研究者认为存在“中年危机”现象,即成年早期会经历身心疲惫,主观感受痛苦的阶段。

但实证研究表明并非所有成年中期个体都会出现这一现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成年中期的智力发展

很多40多岁的人会告诉你,他们感觉自己比20年前更加心不在焉。

他们也会对自己不如年轻时那么聪明有一些忧心忡忡。

常识告诉我们,随着年龄增大,人们会失去部分头脑灵敏性。

在很多年里,当被问及智力是否在中年期下降的时候,发展学家们会提供一个明确的、不可动摇的回答。

这个回答让大多数成年人都不太乐意:

智力在18岁时达到顶峰,并一直保持到25左右,然后开始逐渐下降直到生命结束。

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大量研究基础上的,横断研究清楚的显示,年长的被试在传统的智力研究中的表现比年轻被试差。

一、智力发展的模式

智力发展的模式,即智力随年龄变化的轨迹。

关于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不论哪种研究所得结论比较一致,那就是随年龄增长智力水平呈单调上升趋势。

成年期智力发展趋势如何?

众多研究表明:

中年人的智力发展模式是晶体智力继续上升,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能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

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卡特尔依据智力发展与生理和文化教育的关系,把智力区分

两大类:

晶体智力(crystallizedintelligence)是人们通过掌握社会文化而获得的智力。

是由经验而习得并应用于问题解决情境中的信息、技能和策略的积累,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流体智力(fluidintelligence)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

当发展学家分析这两种智力时,他们也得到了关于智力是否岁年龄下降的新结论:

既是,也不是。

流体智力确实会随着年龄下降,而晶体智力会保持稳定,而且在某种情况下确实会提高。

这一结论在西雅图追踪研究中得到证实。

(412页)

卡特尔区分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分别考察其发展轨迹,有重要意义。

(二)有关成年中期智力发展模式的问题:

代群效应与个体差异

“群伙效应”(cohorteffects)即实际经历的社会历史事件,社会历史因素对智力活动产生的影响效应。

群伙指的是同一时代出生的人,如均为1950年出生者,他们的基本背景相同或极为相似,如营养条件、受教育水平、大众媒介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或生活风格的改变等。

不同群伙之间,由于所处文化背景及人生经历的差异,在智力活动上也会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别。

沙依对西雅图追踪研究的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分析比较后发现,处于同一年龄的不同群伙在基本心理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Schaie,1996)。

比方说,1910年出生的人在20岁时达到的智力水平低于1924年出生的人20岁时达到的智力水平。

也就是说被试的基本心理能力水平与其出生年份密切相关,出生越晚,基本心理能力水平就越高。

沙依认为,这是由于社会文化历史不断发展导致的结果。

人类社会总是越来越进步,人们的营养和医疗保健条件越来越好,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受大众媒介与科学技术的影响

来越大,因此,人类的整体智力水平也就越来越高。

 弗莱恩(Flynn,1987)比较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欧洲数个国家不同年代18岁公民的智力测验结果,发现年代越近智力水平越高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且这种智力水平因时代演进而提高的幅度特别大(如有的国家的智商分数最大可提高25分),在流体智力测验上的提高幅度要大于在晶体智力测验上提高的幅度。

有意思的是,相距30年的代际间智力差异相当于相差30岁的人(如20岁和50岁)在横断研究中的智力差异。

弗莱恩的研究结果因影响了很多研究者对智力发展及智力测验的看法,故往往又被人称为弗莱恩效应(Flynneffect)。

1996年,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1928—)曾组织过专门的研讨会对此效应进行解释。

相当部分人认为应该排除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从文化历史变化角度去理解这种效应的产生。

因为遗传进化的效果一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体现出来,而是往往要经过许许多多的世代。

一些研究者指出,产生这种效应的文化历史因素主要体现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营养状况不断改善,童年生理疾患愈益减少,父母对个体成长越加关心,以及学校教育条件愈发优越等。

很明显,这与沙依的观点基本一致。

二、智力活动的性质

智力发展模式强调智力水平的变化,也即他关心的是各种智力成分如何随年龄而变化,是一种量变;然而今年关于中年人智力活动的性质也是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话题。

大量的实验研究的理论分析中,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中年人的智力活动性质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力活动的性质

1、智力是一种心理机能,它具有适应意义

Piaget指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中年人的智力水平特点是与其对环境的适应分不开的。

环境对个体有什么要求,个体相应的智力功能就得到发展。

Schaie:

成人智力适应理论。

把人一生的智力划分为不同阶段:

(图10-4人类认知发展阶段)不同时期,智力活动的任务不同。

2、智力的主要成分

智力的外显理论:

心理测验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都是基于研究者某种智力观,通过外在刺激材料进行测量评定;它们对智力的研究更多侧重智力的量变,考察某种智力成分水平的变化未能涉及到智力活动性质的变化。

智力的内因理论:

以斯滕伯格为首心理学家提出,指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保留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人类智力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

进行的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中年人智力活动所表现的方面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得人,不仅有与学术有关的能力,还有与生活、社会有关的能力,这与中年人智力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一致的。

3、智力的操作方式

中年人智力活动的内部特征,或者说认知加工方式,涉及智力活动的内在过程,具体来说就是个体如何加工信息。

皮亚杰智力发展四个阶段以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其结论(思维发展的最高级形式形式运算)是否适用与成人有不少争议。

里格尔提出,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辩证运算,个体可以从皮亚杰划分的四种水平中的任一水平直接发展与之对应的辩证运算形式达到思维的成熟阶段。

强调发展心理学家应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分析个体的具体行为;矛盾及非平衡状态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动力,更高水平的成人思维表现为能用新的眼光去看待矛盾和有效利用矛盾,而不是像形式思维那样将矛盾视为必须清楚的障碍。

辛若特提出相对后形式运算作为成人智力发展的最高形式。

拉鲍维维夫:

成人背景模式,成熟的问题解决者的思维形式已超越了抽象的、去情景化的形式运算,而更多地转为对具体情境、观念以及情绪等主观维度的反省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