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择题.docx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择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考试题目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无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C)
A.文艺学B.文学学C.诗学D.文学理论
2.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独立的分支是在(D)
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
3.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A)
A.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B.文学理论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
C.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史D.文学理论、文学学、文学批评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
在文学研究中提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D)
A.亚里士多德B.黑格尔C.英伽登D.艾布拉姆斯
在中国古代提出“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B)
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C)
A.社会生活的反映B.精神生产
C.人的生活活动D.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B)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
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马克思主义解答文学源泉问题用的是(C)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
C.反映论D.辩证法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艺术生产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
C.精神生产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
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石之一的文学艺术交往论把文学看成是(C)
A.人的生活活动B.社会生活的反映
C.一种社会意识形态D.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与交往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C)
A.社会生活B.文学作品C.人D.摹仿
文学活动的前提是(B)
A.生活的积累B.人的生活活动C.知识的积累D.作家的出现
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C)
A.发生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形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C.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D.形成对立关系
马克思说“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个尺度是指(A)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
马克思说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这个尺度是指(B)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深刻性D.丰富性
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
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B)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
从作品自身要素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C)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
从作品与读者关系的角度认识文学的本质,所形成的文学观念是(D)
A.摹仿论B.表现论C.文学本体论D.读者反应论
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正式出现于(C)
A.15世纪B.16世纪C.17、18世纪D.19世纪
创造“文学本体论”这一术语的是英美新批评的(B)
A.英伽登B.兰瑟姆C.萨特D.伽达默尔
西谚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中国古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已触及读者阅读的(B)
A.创造性质B.再创造性质C.意识形态性质D.反映论性质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兴起于(D)
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C)
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
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的是(D)
A.英伽登B.兰瑟姆C.姚斯D.伊瑟尔
用哈贝马斯的理论来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B)
A.系统结构B.交往结构C.读者反应系统D.创造系统
在文学活动发生问题上提出巫术发生说的是(C)
A.康德B.席勒C.弗雷泽D.格罗塞
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同类相生或同果必有同因”称为(A)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
在弗雷泽《金枝》有两条巫术原理,其中“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称为(B)
A.相似律B.接触律C.必然律D.可然律
最早在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A)
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
系统地阐述游戏说,并作为游戏说代表的是(B)
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普列汉诺夫
文学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D)
A.巫术B.游戏C.宗教D.劳动
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的是(B)
A.文学发展与经济的关系B.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C.文学发展与情感的关系D.文学发展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关系(C)
A.总是平衡B.总是不平衡C.并不总是平衡D.基本平衡
经济是支配文学发展的(D)
A.惟一因素B.一般因素C.次要因素D.最终因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章炳麟认为:
“文学者,以有文字着之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其文学的概念是(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符号学的
中国最初关于文学的定义所体现的文学含义是(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符号学的
《论语·先进》:
“文学,子游子夏”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
在西方18世纪之前所使用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基本上是(A)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
在中国,文学的审美属性被正式确认是在(B)
A.先秦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
鲁迅所称的“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指(B)
A.先秦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
在西方,狭义的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是在(C)
A.古希腊时期B.古罗马时期C.18世纪D.19世纪
在现代世界,文学的通行含义是(C)
A.广义的B.狭义的C.审美的D.符号学的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的含混主要是指话语意义的(B)
A.单一性B.多重性C.明确性D.完整性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发展中价值观的中心问题是(B)
A.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B.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C.文学的创作原则的问题D.文学的反映对象问题
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是(B)
A.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一定政治服务D.为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
马克思说:
“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指出了(B)
A.文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B.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
C.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D.文学活动的人民性
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正确的态度应该是(C)
A.全盘继承B.全盘否定C.批判地继承D.无须继承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化的根本性方针是(C)
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继承文学遗产
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塑物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A)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
判断古代文学遗产价值的一条重要的标准是(C)
A.革命性B.先进性C.人民性D.当代性
第六章文学作为特殊的精神创造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A)
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党宣言》
C.《剩余价值论》D.《〈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文学创造与科学创造比较,其特点是(C)
A.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B.如实地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
C.力求表达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D.获取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它所凭借的“艺术符号”是(B)
A.语言B.言语C.线条D.色彩
与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比较,文学语言强调的是(D)
A.严谨的逻辑B.严谨的语法结构
C.服从说明的需要D.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形成的文学观念是(A)
A.艺术摹仿自然B.艺术表现情感
C.艺术即直觉D.艺术是情感的形式
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观念是(A)
A.诗言志B.诗缘情C.诗者,吟咏情性D.感物吟志
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是(C)
A.《毛诗序》B.《乐记》
C.陆机《文赋》D.钟嵘《诗品》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的职责,在于(B)
A.描述已经发生的事B.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C.叙述个别的事D.描述体现理念的事
认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是(A)
A.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B.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C.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史达尔夫人D.俄国作家托尔斯泰
认为“艺术乃是象征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的是(B)
A.科林伍徳B.苏珊·朗格C.贝尔D.阿恩海姆
西方古代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就是(A)
A.艺术的摹仿者B.艺术的创造者
C.艺术生的产者D.生活的旁观者
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B)
A.别林斯基B.立普斯C.洛克D.克罗齐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评价的心理特征是(C)
A.逻辑推理B.感性直观C.情感体验D.理性思维
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把握的思维特征是(B)
A.逻辑推理B.感性直观C.情感体验D.理性思维
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C)
A.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等
B.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观念移注
C.主体对创作客体的选择
D.客体被创作主体重新塑造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文学创作的材料应该是(B)
A.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物质B.贮存于作家内心的精神现象
C.记录于书本上的知识D.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作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是(B)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
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发生的枢纽是(B)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
文学创作活动的内驱力指(C)
A.素材积累B.艺术发现C.创作动机D.艺术构思
创作动机的触发往往表现出一种(C)
A.单一性B.直接性C.复杂性D.机械性
对记忆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称为(A)
A.想象B.联想C.幻想D.记忆
由此形象想到彼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B)
A.想象B.联想C.幻想D.记忆
接近联想是指(A)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
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
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
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
类似联想是指(B)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
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
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
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C)
A.由于事物间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
B.由事物间类似的特征引起的联想
C.由事物间相比照的关系而引起的联想
D.由对象在特定关系情境中引起的联想
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是指(A)
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
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文学创作中的直觉是指(B)
A.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B.省略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底蕴作出直接把握的心理过程
C.由一个事物形象想到另一个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D.改造和重新组合记忆表象以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艺术构思中的动力因素是指(D)
A.记忆B.想象C.联想D.情感
颜之推说:
“为文犹须放荡,但又须随时以嚼勒制之”,强调的是(B)
A.回忆与沉思的关系B.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C.灵感与直觉的关系D.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略去具体细节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的构思方式称为(D)
A.夸张B.变形C.突出D.简化
在艺术构思中,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效果的方式称为(C)
A.变形B.漫画C.陌生化D.粘合
文学创作中由“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属于(C)
A.积累阶段B.构思阶段
C.物化阶段D.修改阶段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强调的是(B)
A.“形之于手”是“形之于心”的深化
B.“形之于手”与“形之于心”的矛盾
C.“形之于手”与“形之于心”的统一
D.“形之于心”对“形之于手”的制约
曹植写七步诗的情况,是一种(B)
A.推敲B.即兴C.雕琢D.灵感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从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角度说,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是(C)
A.人民性B.倾向性C.真实性D.功利性
袁于令认为《西游记》是“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指出了文学的真实乃是(B)
A.客观的真实B.假定的真实C.历史的真实D.科学的真实
与生活的真实比较,艺术的真实是一种(C)
A.客观的真实B.事实的真实C.假定的真实D.历史的真实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概括要达到的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这种统一应该是(B)
A.为一般而找特殊B.在特殊中显出一般
C.只要描写了特殊就具有了一般D.把特殊归纳为一般
西晋的陆机充分肯定文学的情感性,他在《文赋》中说:
(C)
A.情动于中而形于言B.为情造文
C.诗缘情而绮靡D.为文造情
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是(B)
A.以热情为元素B.诗意的裁判
C.唤起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D.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的总主题是(D)
A.认识真理B.反映生活C.表现情感D.人文关怀
文学创造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永恒主题是(D)
A.认识真理B.反映生活C.表现情感D.人文关怀
与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作家的使命是(C)
A.诠释社会发展规律B.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C.宏扬人文精神D.发现客观真理
俄国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理论上片面性主要表现为(C)
A.重视艺术形式的地位B.认为形式与内容的地位相等
C.把形式的作用推向极端D.强调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
在20世纪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理论的是(A)
A.克莱夫·贝尔B.苏珊·朗格
C.什克洛夫斯基D.阿恩海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