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8690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docx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含有设计意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第六单元

  18小英雄雨来(节选)

  19*我们家的男子汉

  20*芦花鞋

  口语交际:

朋友相处的秘诀

  习作:

我学会了____

  语文园地

 

第六单元

授 课

提 要

课 时

18 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讲的是晋朝人车胤自幼好学不倦,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于是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白绢袋子里面,借着微弱的光坚持不懈地苦读的故事。

《铁杵成针》写的是李白幼年时受老媪磨针的启发,完成学业的故事。

2

19 小英雄雨来

(节选)

课文节选自管桦的同名中篇小说,主要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者,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

2

20*我们家的男子汉

这是作家王安忆写孩子成长的一篇叙事散文,讲述了小外甥从出生到四岁这段时间里的种种趣事,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

1

21*芦花鞋

课文主要写了青铜一家人为了增加收入,一起动手编织芦花鞋,然后让青铜背着到油麻镇上去卖的故事,赞美了青铜勤劳、纯朴等美好品质。

1

口语交际:

朋友

相处的秘诀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朋友相处的秘诀”,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集体讨论,根据讨论目的学会记录信息、整理信息,能够清楚地、有条理地汇报小组的意见。

1

习作:

我学会了

这是一次半命题习作,“我学会了”是限定的内容,学会做什么事情是不限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填写。

2

语文园地

1.交流平台:

了解本单元长文章的特点,交流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

积累“囊萤夜读、悬梁刺股”等6个成语,能选两三个讲出成语的故事和含义;体会不同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感情色彩,并仿写。

3.日积月累:

朗读、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

1

18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意思和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囊萤夜读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2.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1.出示文章,生读。

师: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学习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哲理性为一体的文言文。

我们先来学习《囊萤夜读》。

(板书,齐读课题)

2.借助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囊:

用口袋装。

萤:

萤火虫。

囊萤夜读:

把很多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用来照明以便夜间读书。

3.对课题质疑。

设计意图:

用文言文的特点和地位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释题质疑中梳理学习思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提示:

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字要做好标记。

(一)检测预习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二)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

2.根据学情引导读准节奏。

3.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4.生练读。

5.指读,齐读,评价。

设计意图: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

”文言文识字生僻,拗口难读,教学中更应该强调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

所以文言文的教学也必须“以读为本”。

三、解疑。

师:

谁“囊萤夜读”?

为什么“囊萤夜读”?

(一)回顾学法。

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诗句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看注释;借助工具书;看插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读读古文,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地方同桌间、小组内研讨,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探讨。

2.小组学习。

3.交流反馈。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

肃敬勤勉。

 倦:

疲倦。

通:

通晓,明白。

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2)家贫不常得油。

贫:

穷。

 常:

经常。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点灯。

(3)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练囊:

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盛:

装。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夜以继日地学习。

4.引生想象:

囊萤夜读会遇到哪些困难?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质疑解惑中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道理的理解。

四、感受人物形象。

车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知识广博、学问精深、学习刻苦)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他们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发?

孙康映雪: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地睡觉。

他觉得时间这样白白跑掉太可惜了。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出一丝亮光,原来是地上的雪映出来的。

他倦意顿消,拿出书,在雪地上读起来。

从此之后,每逢大雪过后,他就孜孜不倦地在雪地上读书,最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赶紧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

他拿来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2.生谈感受。

第二课时

铁杵成针

【课时目标】

学习《铁杵成针》,理解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铁杵”。

1.读一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

(师划分朗读节奏:

铁杵/成针)

2.猜一猜。

  根据部首,猜测“杵”的意思。

那么,“铁杵”又是什么意思?

(理解汉字的意思,要看偏旁。

“杵”字是木字旁,这个字可能与木头有关,“杵”是什么呢?

“杵”是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

那么,“铁杵”的意思是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铁棒。

3.看一看。

课件出示“铁杵”图片,铁杵就是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铁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针,谈何容易。

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

设计意图:

通过随文识字,音、形、义相结合理解“杵”,在释题中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文本。

1.出示文本,标好朗读节奏。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

问之,曰(yuē):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huán)/卒(zú)业。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教师引导,慢慢朗读。

(重点指导读好下面这句话: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设计意图:

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细读感悟。

1.观察字形,说说“曰”字的意思。

(1)找一找,“曰”字在文中出现在哪里?

(2)联系文中的语句,观察“曰”字的字形,说说“曰”字的意思。

(外框是个“口”字,里面一横代表舌头,表示舌头在动,所以“曰”就是说的意思。

(3)读一读带有“曰”字的语句。

2.人物称呼,不断变化。

(1)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

找一找。

(李太白、太白)

(2)辩一辩:

为什么不都称呼李白为“李太白”?

这样变化称呼有什么好处?

(避免重复,使表达更简洁。

(3)读一读带有上面人称的语句。

3.联系语句,说说“其”字。

(1)出示句子:

太白感其意。

(2)议一议:

太白被谁的意志感动了?

(老媪,“其”在这里指老媪。

(3)读一读带有“其”字的语句。

4.小组内讨论,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

准确把握学情,师针对难点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出示谚语,大家诵读。

(1)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两句谚语: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指名朗读。

(3)齐声诵读。

设计意图: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悟其理。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铁杵成针》,初步学会了断句的方法,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愿大家多多诵读小古文,喜欢上小古文!

【板书设计】

18 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

刻苦勤奋地学习

铁杵成针

有恒心、有毅力

19 小英雄雨来(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晋、絮”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吧、塞、哇”,会写“晋、炕”等15个字,会写“芦花、发愣”等13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雨来被称为“小英雄”的原因。

3.能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体会还乡河景色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通过勾、画、圈、点等方式,找出文本的重点词句、重点段落、重点细节……身临其境地读,有滋有味地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雨来被称为“小英雄”的原因。

2.能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还乡河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雨来被称为“小英雄”的原因。

2.能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还乡河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晋、絮”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吧、塞、哇”,会写“晋、炕”等15个字,会写“芦花、发愣”等13个词语。

2.能快速浏览课文,了解雨来被称为“小英雄”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在抗日战争时期,各地都涌现出许多小英雄,其中晋察冀边区就有一个叫雨来的孩子,你们想认识他吗?

播放有关小英雄雨来的简短视频。

2.出示雨来的图片。

3.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预设:

(1)为什么称雨来为“小英雄”?

“小”指雨来的年龄小,雨来是一个少年。

称雨来为“英雄”说明雨来很勇敢。

(2)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个“小英雄”?

设计意图:

揭示课题,感知全文,引导学生理解“英雄”的意思。

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学生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雨来,为下面的快读阅读作情感上的铺垫。

二、初读探究,整体感知。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和课文的初读情况。

(1)出示要掌握的生字、新词,指名读,并口头解释。

①重点指导多音字:

吧、塞、哇。

吧:

读“bā”时,可以组词“吧嗒”。

读“bɑ”时,用在句末。

塞:

读“sāi”时,意思是“堵,填入”。

读“sè”时,用于某些合成词或成语中,如“闭塞”。

读“sài”时,指边界上险要的地方,可以组词“要塞”。

哇:

读“wā”时,形容叫声、呕吐声等。

读“wɑ”时,是助词。

②读准前鼻音:

晋、栓、捆。

读准后鼻音:

糠、绑。

③会写字:

“炕”“铅”“呜”“哩”“栓”“胳”“膊”“扒”“慌”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劫”“敌”是左右等宽的字。

“慌”右边中间的“亡”不要多写一点。

(2)引导学生逐段默读课文。

小组读,归纳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

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

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

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

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

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

雨来没有死。

3.提问思考:

课文的每个部分都可以拟一个小标题,那么怎样拟小标题呢?

(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

可以用书上的语句来拟,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拟。

4.给课文的每个部分拟小标题:

(1)游泳本领高

(2)上夜校读书

(3)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4)勇斗鬼子

(5)河沿枪声响

(6)雨来没有死

5.引导学生用拟小标题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学,在合作与自读中感悟和理解。

出示思考题,点拨学生自学时的思考方向,帮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和理解课文。

三、初步掌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为什么要把雨来称为“小英雄”?

你认为他的身上有哪些英雄特征?

(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回答,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

提示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以课文内容为依据,使自己的感受有理有据,培养学生细读文本、认真思考的学习能力。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小组之间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研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深入理解雨来的英雄形象。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雨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文章通过写哪些事来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鬼子作斗争)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在复习中导入,学生一方面回顾了课文的整体内容,另一方面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二、品悟语言,感受雨来的英雄形象。

学习提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四部分,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提示默读课文的要求)

汇报交流:

(一)预设交流一:

雨来和鬼子的对话。

1.课件出示对话,引导学生谈感受。

2.分角色表演读。

(二)预设交流二:

啊!

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雨来疼得直咧嘴。

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鬼子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

“没看见!

”(课件出示)

1.学生谈体会。

(雨来机智勇敢、宁死不屈的精神)

2.引导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指导朗读。

3.追根溯源,了解英雄。

师:

雨来小小年纪,为何能在鬼子面前表现出如此的英雄气概?

课件出示: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讨论:

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为什么要反复出现?

(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3次。

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一是起强调作用,二是作为全文的一条线索。

小结:

雨来巧妙地掩护交通员李大叔;面对敌人的哄骗、利诱、威胁与毒打,雨来毫不动摇,坚强不屈;雨来利用自己的游泳本领,机智勇敢地从鬼子的枪下逃脱。

设计意图:

课文篇幅较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通过勾、画、圈、点、注等各种批注方式找出文本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重点词语、重点人物、重点细节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三、讨论段落间的联系。

小组讨论:

既然第三、四部分最能体现雨来的英雄形象,那么,文章的其他部分对表现雨来的英雄形象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描写还乡河景色美,点明了雨来的家乡美,写雨来的游泳本领高,为后来写雨来脱险埋下伏笔;第二部分写雨来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这是雨来临危不惧、英勇斗争的思想基础;第三、四部分写鬼子的阴险狡诈及雨来的表现,能反映出雨来的坚强不屈;第五部分写众乡亲对雨来的评价,点明雨来是一个好孩子;第六部分写雨来脱险,不仅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也是雨来优秀品质的体现。

设计意图:

明确段落与段落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多次提到还乡河的景色,找出来读一读,然后小组交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写道: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

河边有个小村庄。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

这段话既写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为我们勾勒出芦花村的美丽景色,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写雨来脱险埋下伏笔。

雨来勇敢地与敌人作斗争,除了与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有关,还源于雨来对美丽家乡的热爱,这样美丽的家乡,岂容敌人侵犯!

第五部分写道:

“太阳已经落下去。

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

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这里写出太阳落下去以后,芦花村依然很美,烘托出雨来宁死不屈的英雄行为。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善良的村民们。

人杰地灵,人们多么希望雨来这个好孩子仍然活着啊!

第六部分写道:

“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

虫子在草窝里叫着。

”这一段看似写景,实际上在写乡亲们以为小英雄雨来牺牲后悲痛的心情。

人们多么希望雨来会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啊!

连那河水都在静静地等待着,草窝里的虫子都在呼喊着雨来。

总结:

文章中三处景物的描写,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

由此看来,成功的景物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设计意图:

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2.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对雨来的了解,实现对学生人文情感的熏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法。

【板书设计】

19 小英雄雨来(节选)

(1)游泳本领高

(2)上夜校读书

(3)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4)勇斗鬼子

(5)河沿枪声响

(6)雨来没有死

热爱祖国、勇敢机智、不畏强敌、坚强不屈

20*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徽、谜”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结合文中的小标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概括小男孩的性格特点,说出小男孩的形象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男子汉”的含义,增强学生争做男子汉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文中的小标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男子汉”的含义,增强学生争做男子汉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的思想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说说你心目中的男子汉是怎样的。

(坚强、勇敢、宠辱不惊、临危不惧、能保护老弱病残、有泪不轻弹、志在四方、有谋有勇……)

2.联系生活实际,你认为哪些人是“男子汉”?

3.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认识一下她们家的男子汉吧!

4.作者简介。

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

其小说《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王安忆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了他们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经历与情感。

设计意图:

让学生理解“男子汉”的含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学生的交流中,初步掌握学生的情感态度,为下面的文本的解读作铺垫。

认识作者,主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坛的地位,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仔细阅读导读部分,看看对我们有哪些要求。

1.自读了解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问题读课文。

2.列出需要回答的问题。

(1)作者笔下的男子汉指的是谁?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男孩的?

(3)作者为什么称小男孩为“男子汉”?

3.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学习。

4.汇报交流。

(1)作者笔下的男子汉指的是谁?

(姐姐的孩子,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板书:

小男孩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男孩的?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3个标题:

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对独立的要求、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3)小结:

作者运用3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

小标题有概括、提示段落主要内容的作用。

5.分小组根据小标题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语句的连贯、通顺。

设计意图:

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列小标题的形式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解小标题的作用:

概括、提示段落主要内容,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

让学生了解通过列小标题来写作也是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三、品味语言,探究小男孩被称为“男子汉”的原因。

学习提示:

作者从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性格如此鲜明的小男孩,为什么说他是男子汉?

他具备哪些品质?

默读自己喜欢的一部分,然后细细地品味,再找出相关的事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预设1:

学习第一部分“他对食物的兴趣”,体会男孩执着的性格。

1.学生找出具体事例交流自己的看法。

(为吃一客小笼包子,他可以耐心地等上三刻钟;当实在不能再吃了的时候,他便吃自己的大拇指;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当得知和尚不能吃荤时,一再请求降低吃的标准。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指导朗读相关句子,并板书:

执着。

理解“风靡”的意思。

(“风靡”的意思是草木随风而倒,形容事物很风行。

3.出示填空题目。

小男孩为了当和尚,虽然想吃(   ),但是他只是选择吃(   );尽管又很想吃(   )和(   ),可是宁愿只吃(   )。

难道他不(   )吗?

4.学生交流,指导朗读“当《少林寺》风靡全国时,他也学会了一套足以乱真的醉拳……我们感到非常抱歉”,读出小男孩性格中的执着、率真。

预设2:

学习第二部分“他对独立的要求”,体会他对独立的向往。

(1)学生概括说说文中描述小男孩追求独立的两件事,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2)理解“倔强”,相机教学多音字“强”。

(3)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表示小男孩情绪变化的词语,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胆怯——沮丧——高涨——狂热——耐心”这些词语中感受小男孩的情绪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从中体会小男孩渴望独立的热情。

教师板书:

渴望独立。

(4)在小男孩渴望独立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体会“我”心情变化的原因,感受“我”对小外甥的关爱。

预设3:

学习第三部分“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体会他的沉着勇敢。

(1)学生找出具体事例,交流自己的看法。

(进托儿所时的镇静;回安徽时的勇敢)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指导朗读相关句子,并板书:

成熟勇敢。

设计意图:

围绕小男孩的品质讨论交流,从具体事例中体会小男孩的性格特点,进而明白作者为什么把这样一个四岁的小男孩称为“男子汉”。

小结:

有志不在年高。

作者笔下的男子汉虽然仅仅是个四岁的小男孩,从年龄和体魄上是称不上一个男子汉的,但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已经渐渐萌生出男子汉所具有的意志、品质。

所以,他算是一个男子汉,一个小男子汉。

四、拓展升华,理解“男子汉”的含义。

在你身边还有哪些人是真正的男子汉呢?

你能举出一些你所了解的男子汉的事例吗?

1.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们能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们是公仆,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1)周恩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2)孔繁森:

扎根雪域,献身边陲,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和人民。

(3)牛玉孺:

在他担任呼和浩特市的市委书记期间,呼和浩特市的工业产值成倍增长,城市面貌大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