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领进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8512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师领进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老师领进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老师领进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老师领进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老师领进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师领进门.docx

《老师领进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师领进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师领进门.docx

老师领进门

《老师领进门》教学设计之一

绍兴县秋瑾小学俞东江

  

  一、老师领进门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能猜测一下作者的身份吗?

(赫赫有名的大作家。

教师简介刘绍棠,1936年2月生,1997年3月病逝,终年61岁。

刘绍棠四十余年文学生涯,历经坎坷,矢志不渝。

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

   2、这位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回到家乡,见到了阔别40年的小学老师,心情如何?

(激动不已)他们的交谈中,大作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谢谢、感谢)

    你能用激动、感谢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吗?

(出示)

    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3、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着课题)谁来读读课题?

    同学们,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

(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

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

田老师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4、同学们,田老师真厉害!

田老师真有本事!

培养了一名大作家,咱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

    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5、同学们,田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讲故事)

   6、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

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还可以从哪看出来?

    ①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

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

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②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

     谈体会、朗读指导。

  二、修行靠自身

   1、同学们,田老师讲故事真是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成了作家。

“我”深深感谢田老师,可老人家却摇摇头说:

“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

”(出示)

     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句话怎么理解?

(比喻有心做的事办不成,无意做的事却获得成功)

     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又该如何理解呢?

(学生交流后出示)

    ①田老师谦虚。

    ②当年只不过是讲讲故事而已,不必感谢。

    ③田老师当年并没有刻意要去培养一名未来的作家。

    ④“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这四种理解都正确,如果要选择一种最恰当、最符合老人家心意的理解,应该是哪一个?

(第四个,在课题后板书:

修行靠自身)

     齐读课题:

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2、出示,指名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理解?

(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

     “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如何理解?

(①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

     请你加上“因为、所以”把两句话变成一句话。

(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所以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齐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板书:

              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引人入胜

 

《老师领进门》教学设计之二

mkcxxt-zy发表于2006-12-12

  

  教学目标:

   1、知道识字要求的变化,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

   2、学用“娓娓动听”或“恭恭敬敬”造句。

   3、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2节。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字典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

“记得诗歌《爸爸的老师》吗?

”(出示这一课文,齐声朗诵)

     是啊,无论多么伟大的任务,都从学习识字、学习简单的加法开始,都有启蒙老师。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一位作家写的,回忆了他的启蒙老师。

   2、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3、激趣:

“老师领进门”,老师是谁?

领进的是什么门?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然后说说课文大意(田老师、文学创作的大门)。

   2、自读课文,找出生字,集体识字。

    

(1)告诉学生识字新要求:

大家看到了,课后没有列出生字,以后的课文也都没有列出生字。

为什么呢?

因为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生字,还掌握了识字的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请一名学生简单说说)还因为呀,有的字老师还没有教同学们就已经认识了,有的字教过了一些同学已经忘了。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生字是不同的。

怎么办呢?

自己找生字、自己学生字。

    

(2)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然后查阅字典读准字音(老师巡视)。

    (3)检查。

      出示词语:

后殿红摹纸娓娓动听戛然而止衣襟

      学生提问考同学。

   2、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要求做到:

正确(读准字音,不漏字,不加字,不读破句)

     流利(口齿清楚,音量适中,速度适宜)

     (教师随时板书读错的字,纠正;指导读不易读的句段)。

  三、再读,理解课文。

  

(一)默读课文,思考:

怎样领进门的?

找到有关句子,然后交流。

  

(二)领会田老师想象力的丰富。

   1、朗读课文中的小诗;

   2、领会田老师讲述的故事;

   3、对照故事理解小诗,找到两者对应的内容;

   4、

(1)听,想象故事中的意境,感受田老师的丰富的想象力(两者结合巧妙,而且饶有情趣);

    

(2)读,品味故事的韵味,感受田老师的口才。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1、“我听得入迷,恍如……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同桌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抓住重点词语(尤其是“身临其境”),品位、朗读。

   2、“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

     解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思,朗读、体会作者对老师深深感激之情。

  (四)尝试背诵最后两节。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说说不忘师恩的故事或自己尊敬老师的事。

  五、作业

   1、完成词句活动室2。

   2、收集尊师的故事。

  板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师恩难忘

《老师领进门》教学设计之三

作者施建宇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体会学生对师恩的感激之情。

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老师领进门》是这单元的第一课。

因而这一教学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课文以较多篇幅记忆了开学第一天田老师在国语课上讲故事的情形,重点刻画了田老师的想象力和“我”入迷的情态,以及说明他是如何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学情分析:

   本课是课后不列生字的第一课,这对落实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一训练目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而教师在一开始应引导学生温习学习字词的方法,然后再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

   课文最后两节写了师二人40年后再相遇的情景,对于句子学生难于理解,因此不必做过多的议论,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道识字要求的变化,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

   2、会用“娓娓动听”、“恭恭敬敬地”造句。

   3、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2节。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赞美老师的诗句或名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

谁能来说说赞美老师的诗句或名言?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一位作家写的,作家回忆了她的启蒙老师。

   2、板书课题:

指导读课题。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课文。

   1、板书:

老师领进门。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然后说说课文大意

   3、自读课文,找出生字,集体识字。

    

(1)告诉学生识字新要求:

“大家看到了,课文后面没有列出生字,以后的课文都这样,为什么呢?

因为同学们已认识了很多生字,还掌握了识字的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自己找生字、自己学生字。

    

(2)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然后查字典。

    (3)检查。

      (根据学生实际,随机出示生字,注上拼音,并朗读正音。

   4、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要求做到:

正确(读准字音,不漏字,不加字,不读破句)、流利(口齿清楚,音量适中,速度适宜。

    (给学生提出识字新要求,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三、再读,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怎样领进门?

找到有关句子,然后交流。

   2、领会田老师想象力的丰富。

    

(1)朗读课文中的小诗:

    

(2)默读田老师讲述的故事;

    (3)对照故事理解小诗,找到两者对应的内容;

    (4)听:

想象故事中的意境,感受田老师的丰富的想象力;朗读:

品味故事的韵味,感受田老师的口才。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1)“我听得入迷,恍如。

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同桌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抓住重点词语(尤其是“身临其境”)品味、朗读。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

解释第一句,并朗读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深感激之情。

   4、尝试背诵第二节。

  (让学生在默读中整体感知课文,抓住重点句子朗读,然后感悟、领会其含义。

  四、尊敬老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名人不忘师恩的故事流传至今。

推荐阅读鲁迅的《藤野先生》、毛泽东的《我的老师许特立》。

  五、完成《词句活动室》2

  六、课后拓展。

    说说我心中的好老师。

 

《老师领进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2、在老师引导下,能联系上下理解并说出课文中部分句子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一)过渡谈话,引入新授内容

  

(二)阅读理解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2、思考讨论;出示投影画面:

此时“我”向老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情?

   3、组织讨论后读课题:

    提问讨论:

老师把“我”领进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的。

文中哪一节告诉了我们?

    讨论板书:

文学创作大门

   4、句子中的“这个方面”指什么?

(“从事文学创作”、“丰富的想象力”)

   5、小结:

   6、出示文中小诗:

(投影)

   7、谈话:

这首诗没有故事情节,可是通过田老师合理丰富的想象,同时自然巧妙地用诗中1-10的数字,构成一个完美,有情趣,又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8、听故事录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故事情节)

  (三)重点理解句子含义。

   1、投影出示句子:

①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2、理解句子含义(提示谈理解方法,出示小黑板)

    组织讨论小结:

理解这句话,应该抓住“入迷”、“身临其境”、“发呆”、“惊醒”等词语,体会“我”听故事时入迷的程度。

这个句子说明田老师的故事讲得十分精彩,我听得如痴如醉。

   3、投影出示句子:

②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组织讨论小结。

   4、过渡谈话,全班齐读13、14节。

   5、出示投影句子:

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6、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个“树”和两个数量词:

十年、百年。

    组织讨论小结:

说明培养人才比培养树木更困难,需要的时间更长。

作者之所以能够成为作家,是因为田老师的培育,所以“插柳之恩,

   7、提问加深理解:

上文的“柳成荫”是什么意思?

    讨论小结:

这是一篇文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说明“师恩难忘”,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附板书

   8、老师领进门文学创作大门插柳之恩终身难忘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前几天,有幸听了省特级教师上的几堂课,真是受益非浅。

特别是杭州王莺老师执教的《老师领进门》和曹晓红执教的《一颗豆粒》这两堂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到学校后,我们教研组里的几位老师对这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进一步的内化。

我们觉得这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成功运用了“空白”艺术,不但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同时使课堂达到了超文本的效果。

  这里所说的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

它能够驱谴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

语文课上,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不失为开启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如:

《老师领进门》一课中,教师在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插柳之恩,我怎能忘?

”这一句子的意思后,教师趁机打出作者40年后回到家乡,再次遇见老师的画面,并让学生思考:

  “40年后,当已成为作家的“我”,在村口见到老师时,想想

  (A)“我”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B)“我”和田老师是怎么交谈的?

  让学生选择一个写下来,这些问题它都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了理解,再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才能解答出来的。

当时,我们就在赞叹王老师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结果果然不出我们所料,学生写出来的内容与教师所期望的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是更为优秀的。

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我和田老师会这样交谈,刘绍堂向老师鞠躬并问候道:

“田老师,您好!

  田老师非常激动地说:

“绍堂啊,你可是位大作家啦,真有出息呀!

  刘绍堂谦虚地说:

“老师,这都是你的功劳,是你把我领进了文学的大门。

  写得多好呀!

这不正是这篇课文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的中心内容吗?

这里教师没有多费口舌,只设计一个巧妙的环节,就水到渠成了,我们觉得这就是教师巧妙地运用了空白艺术的结果。

  再如曹晓红老师执教的《一颗豆粒》一课中,也有巧妙运用空白的地方,在让学生体会“泪水从母亲眼里夺眶而出,她坐在孩子的枕边,看着他们熟睡的脸,伴着眼泪一粒一粒地品尝儿子煮的咸豆子。

”一句时,教师问:

“这位母亲她品尝出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品尝出了活下去的勇气,有的说品尝出了儿子的好,品尝出了儿子的孝顺等,教师随机问道:

“她品尝出了儿子的爱、儿子的孝、儿子的懂事,所以她决定活下去,在这中间母亲一粒一粒地嚼,她在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请把它写下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正在学生情感澎湃的时候,教师布置了课文中没有写出来,但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试想一下,学生在类似这样填补“空白”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会有多少收获。

我们觉得在课堂上,教师不妨多给学生一些问好,一些空白,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答案;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自我解读、自我感悟,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张开翅膀自由飞翔了。

 

教学《老师领进门》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了作者用“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来赞美老师,培养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我就启发学生也用上这种句子说一句赞美老师的话。

有的学生说:

“我在老师门下学习五年,老师的话语有如细雨滋润心田。

”有的学生说:

“老师教育我们,有如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有的说:

“老师辛苦地工作,有如春蚕默默吐丝。

”还有的学生说:

“老师默默耕耘,有如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学生说得有板有眼,有条有理。

孔子说:

“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要说得有文采,须反复锤炼。

语言学习大多来自课堂的朗读和平时的阅读。

平时阅读,做好摘记增加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在读书的黄金时代去博览群书,为口语交际打下物质基础。

学生通过朗读,自然而然地感受文章的言语形式,体会语句字里行间的丰富意蕴,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品规范的语言表达。

刘绍棠,著名作家。

通州儒林村人。

1936年2月生,1997年3月病逝,终年61岁。

刘绍棠1948年参加革命,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

曾多次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和《中国共产党名人录》。

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

曾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刘绍棠四十余年文学生涯,历经坎坷,矢志不渝。

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气"的创作思想,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

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现已出版5卷)。

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

《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

《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蛾眉》获全国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

中、短篇小说多种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

  刘绍棠生在通州,长在通州,写的也是通州,堪称"铁心务农"的乡土文学大师。

他创作形成的大量书稿、资料,充满乡土气息,既是刘绍棠几十年创作生涯的真实写照,也艺术地再现了通州不同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具有浓厚通州地方特色的档案珍品。

  刘绍棠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在著作中写道:

"我要以我的全部心血和笔墨,描绘京东北运河农村的二十世纪风貌,为二十一世纪的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二十世纪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这便是我今生的最大心愿"。

他已将全部文学档案捐赠给通州档案馆。

目前通州档案馆建有"刘绍棠文库",收藏他的著作、手稿、书信、剪报、藏书、证章、证书、照片、实物等全部文学资料约1600余卷(件),这些资料是刘结棠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开展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生动素材。

 

每当枝青叶绿、草长莺飞时节,我就要想起刘绍棠少年时代的成名作《青枝绿叶》,想起在漫长的岁月里他同成千上万的业余作者、读者、同学、乡亲、同事等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深情厚谊。

  刘绍棠是新中国文坛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传奇人物。

他13岁就开始发表小说;16岁时写的《青枝绿叶》竟被大教育家、作家叶圣陶看中,发表的当年就作为教材被选入高中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

刘绍棠20岁就出版了7本书(其中有《运河的桨声》、《夏天》两部小长篇),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他21岁被打成“右派”,成为文艺界“十大右派”之一;他被放逐乡野也毫不气馁,在荒屋寒舍土炕上写下了《地火》、《春草》、《狼烟》3部长篇小说;他52岁中风偏瘫后,在近9年的时间里,拼死拼活地劳神鏖战,在硬床和轮椅上,创作出《水边人的哀乐故事》、《孤村》、《村妇》3部长篇小说和数百篇随笔,创造了一个重残人的辉煌,并且在生命最后的时刻,编选、校订了共计400余万字的10卷本《刘绍棠文集》。

  凡是与绍棠有过接触、交往的人,都被他爽朗豪放的性格、把心挂在胸膛外边的火热情感所感动。

其实,这不是他感情世界的全部,他的感情世界中还有温慈柔媚的一面,对人有求必应的平民气质和侠义精神就是最好的体现。

举例说,北京大学中文系一名上世纪50年代的学生经历坎坷。

1979年初,绍棠重新站起来之后,他请求绍棠帮忙找个工作。

绍棠与他并不认识,但他亲自出面找了当时的北京市教育局长为其解决了工作和生活的问题。

后来,这位先生临终前还反反复复地嘱告孩子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刘绍棠伯伯。

  《平凡的世界》作者、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路遥,是刘绍棠很重视的文学新人。

路遥英年早逝,扔下一个需要好好养育的女儿。

绍棠人缘儿好,交际广,路子多,是文艺界人所共知的热心肠儿。

作协领导找他商议,提出要找一个教育质量高,又有住宿条件的中学,以保证孩子的学习和安全。

多情重义的绍棠马上想到了自己的母校通州潞河中学。

绍棠是潞河中学校友基金会副主席,在师生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校领导根据绍棠的推荐,于1993年春收留了路遥的女儿,给了她许多特殊的照顾与关心。

  1990年初,绍棠在《北京晚报》上发表文章,说到自己的“瘫足已有三个脚趾能蠕动”。

一位读者看了这几个字非常高兴,因为她丈夫也患了同病,医治一年,未见明显疗效。

于是她便给《北京晚报》写信,请转信给刘绍棠。

绍棠见信后立刻提笔给她回了信,告知该疗法疗效不大,肉体极其痛苦,自己已中止不用。

后绍棠接到该读者的感谢信,觉得几天前给她的复信太简单,未能对向自己求助的病友尽到责任,于是又给其丈夫回了一封信,细说自己病情,并说,你比我年轻,恢复得会更好。

但要面对病情的现实,不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做坏的准备,争取好的效果,紧紧地握手!

显然,绍棠是在结合自己的病情给一个不认识的病人做思想工作。

话语句句情真意切,口气平等。

一个著名作家如此平易、善良,在重病中连续两次不厌其烦地给素不相识的病人写信,以坚毅乐观的人生态度唤起他人与病魔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多么难能可贵!

仅凭以上几件事,就可以理解刘绍棠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上受人尊敬的作家之一,通州人民为什么连续10多年一直拥戴他担任北京市人大代表,并且一连3届荣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1997年3月12日,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在北京病逝。

在他病逝以后,竟有成百上千的人自发到八宝山向他的遗体告别……

  在绍棠70诞辰到来之际,写下以上文字以表达对他的深深怀念。

 

16.老师领进门(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湖州市东风小学肖绍国

教学目标:

1.读文感受田老师生动有趣的教学,理解“插柳之恩”的意思。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感悟作者对启蒙老师深深地感恩情怀。

教学主线:

以“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土”切入,以“被田老师打动——被刘绍棠打动”为主线推进教学。

预设过程:

一、回顾导入,走进人物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老师领进门》这篇文章,了解到作者刘绍棠在这篇回忆录中,记叙了他在回乡省亲途中,偶遇小学老师田老师的情形,并引发了他对往事的深情回忆。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走近刘绍棠笔下那位口才、文笔都很好的田老师,走进刘绍棠的内心世界……

2.请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二、“春雨点点”——被田老师打动

1.请大家以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