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下对我国内部控制的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8448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危机下对我国内部控制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经济危机下对我国内部控制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经济危机下对我国内部控制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经济危机下对我国内部控制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危机下对我国内部控制的思考.docx

《经济危机下对我国内部控制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危机下对我国内部控制的思考.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危机下对我国内部控制的思考.docx

经济危机下对我国内部控制的思考

经济危机下对我国内部控制的思考

D

序公告第29号》对内部控制定义重新进行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1972年,AICPA下属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发布其第1号公告(SASNo.l),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提出了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

一、内部会计控制是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

会计控制旨在保证:

经济业务得到适当的授权;经济业务的记录遵循适当的标准;接触资产受到适当的限制;资产得到适当的盘查;二、内部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

这种授权活动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它直接与管理部门执行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有关,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

3、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1988年4月,AICPA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NO.55),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该公告取代SASNO.1。

该公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ControlStructure)”的提法替代了“内部控制”的提法,正式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并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该公告可视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性成果。

公告中内部控制结构是指为了对实现特定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构成的有机总体,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个要素。

4、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发布报告,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也称COSO报告。

不久AICPA全面接受了COSO报告的内容,于1995年据以发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NO.78),并自1997年1月起取代了SASNO.55。

COSO报告中把内部控制定义为: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标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COSO报告指出: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影响,旨在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

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架构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

5、风险管理―总体框架

2004年9月COSO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新报告,提出了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相互联系的内部控制要素。

新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风险管理―总体框架阶段,强调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全面内部控制,旨在对企业内部风险实施管理和战略制定而建立的事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内部控制目标的多重化发展。

由最初的防弊纠错、保护资财发展到能使公司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由单纯遵循管理政策发展到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的遵守。

随公司规模的扩大,董事会与经理层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公司经营的有效性须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做保证。

同时与公司有关的各种法规也日趋完善,公司的顺利运行必须在守法经营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由最初的只重视会计控制发展到会计控制及管理控制并重,进而形成了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更突出了对风险的重视。

公司的内部控制应辐射所有重要的方面,是一种全方位、宽领域的控制。

内部控制应合理保证提供的财务、管理及其他信息的准确及时性,各种信息又有助于对现有控制的分析评价,内部控制不是一个僵化的模型,而是要通过不断的评价、沟通等逐渐完善。

二、我国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从理论研究及相关法规看:

虽然我国早在西周就有了实施了分权控制方法和交互考核制度等内部控制的思想,但由于封建主义的长期统治,内部控制一直没有得到发展,直到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开始,内部控制才得以在我国发展。

之后,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中注协、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内部控制规范。

2006年7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牵头发起,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门共同参与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2007年3月,该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17个具体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并于2008年5月发布了正式的基本规范,目前还没有具体规范。

2008年6月,该委员会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三项指引的征求意见稿。

从实务应用看:

在我国,对内部控制要求较多的是上市公司,但从实际情况看,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也不容乐观。

据《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内部控制报告分析》显示,沪市共有146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占沪市披露2007年年度报告上市公司总数的17%,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及其审核意见的数量较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起步比较晚,虽然已加大研究力度,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但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影响,人们对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理论认识不够,加上内部控制体系尚未完善,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人才,所以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

1、管理和控制理念淡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