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8349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0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一地理必修2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

“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

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

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理解记忆)

过去100

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

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

(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

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比较稳定,一

发达

保持较低水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些国家的人口

俄罗斯、德国、

国家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数量还会逐渐

日本

减少

人口增长很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

人口增长开始

发展

快,世界新增

经济的发展,医疗卫

趋于缓慢,很

中国、印度、

中国

水平较高

人口中,发展

生事业的进步,人口

多国家实施人

巴基斯坦

中国家占到

死亡率下降

口控制措施

80%以上

措施:

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

公式: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过渡模式)

“三低”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极低

较低

人口增长

极为缓慢

快速增长

零增长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

不断增长

分布热带原始森

林等地区的

落后民族

较落后的发亚、非、拉等洲的展中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

1

高一地理必修2重点知识总结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

口诀:

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

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

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

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迁移原因

迁移路线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1.洲人到美洲、非洲

二战

本主义发展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

3.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

开发地区

线开辟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二战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家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

西亚打工

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

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

20世纪80年

1.计划经济体制

有计划、有组织

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代中期前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地进行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

西北和东北

 

2

高一地理必修2重点知识总结

20世纪80

1.内地到沿海

自发迁移

2.山区到平原

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

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

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

[理解记忆]

古代:

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

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

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

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

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

[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3

高一地理必修2重点知识总结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

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

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4

高一地理必修2重点知识总结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记忆]

推力: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记忆]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

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

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

 

中期阶段:

一快一慢(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变化大)郊区城市化

 

初期阶段:

两低(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速度低)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高一地理必修

2重点知识总结

来源

危害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

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

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

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

污染

池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活动

8、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

(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建立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记忆]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

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

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7、农业地域的含义: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

[记忆]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

(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记忆]

位置:

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6

高一地理必修2重点知识总结

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记忆]

生产结构:

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

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

东水西调

优点: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③灵活的生产选择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

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东亚

作物:

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

好暖喜湿)南亚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记忆]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东南亚

(3)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

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1)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口诀:

“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

[记忆]

分布:

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

作物:

小麦、玉米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记忆]

(1)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

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

(4)

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就美国而言的部分典型区位优势:

如位于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且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人均耕地

人多地少

地广人稀

主要农作物

水稻

小麦、玉米

生产规模

机械化程度

科技水平

商品率

经营方式

家庭经营,规模很小

家庭经营的大农场

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区,所在国多为发展中国家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

牛、羊

 

7

高一地理必修2重点知识总结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如修建铁路)

(2)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3)种植饲料(4)开辟水源(如打机井)

(5)培养良种牛、防病害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

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

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

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凉、潮湿,

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温带海洋性气候)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五种农业地域对比表

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分布

生产特点

水稻种植业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

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

(季风水田农业)

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技水平低。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

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

培育良

大牧场放牧业

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

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

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

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

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

农业的基本特征。

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

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

混合农业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

产有机结合起来

混合农业的优点:

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8

高一地理必修2重点知识总结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

按生产对象:

采掘业、加工工业

按产品性质:

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

2、主要的区位因素

理想的工业区位:

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

低投入、高产出

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

工业类型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

接近原料产地

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市场指向型工业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

、石

接近消费市场

油加工厂、棉布厂

动力指向型工业

电解铝、冶金、化学等重工业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等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

共同区位优势:

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

区别:

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接近消费市场

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

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

 

(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9

高一地理必修2重点知识总结

 

(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

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

A部门B部门C部门D部门

 

(3)信息上的工业联系

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

2、工业集聚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分类:

专业化生产的工业集聚、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

(1)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