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概论.docx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研究方法概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
楚雄师范学院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查
课程《教育研究方法概论》
研究方案设计
题目提高中小学课堂管理实效性
姓名赵生军
学号20111081229
专业班级计科系计
(2)班
论文(设计)题目
提高中小学课堂管理实效性的研究
一、选题的动因与根据(说明选择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及见解注意:
小四号宋体,所有行间距统一为固定值20磅。
)
首先必须明确,在国内外科技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民族生存发展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中华民族发展振兴的要求、现实人民的要求。
实现这一要求的前提就是我们的教育,必须要以“批判继承、广采博收”的精神努力开创适于当今和未来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的需要的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主战场。
现行新课堂教学的行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所以树立课堂教学的新思想、新观念就成了搞好课堂教学,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大前提。
从课题研究现实来看,旧的传统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影响还远远没有清除,新的教学理念更没有广泛深入地被人们接受,这是由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所致。
在30年国家经济改革腾飞、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新旧教育教学观念交织出现势在必然。
所以,有志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拭目以待、加强学习,努力净化、主动更新我们头脑中那些陈旧不适于当今需要的教育思想观念。
在课堂教学方面有哪些思想理念急需更新,有哪些做法可以借鉴呢?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帮助中小学建立有效性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题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与中小学建立与新课程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的行动过程捆绑进行。
课题组把课题研究作为一个平台,一条主线,统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化和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化”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近年来,课题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1、各样本校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建立了规范、科学,可操作强的《校本教研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师业绩考核制度》等有效性教学管理工具;2、课题组提出了系列有效性教学管理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3、课题组促进教育局修订了多项配套政策推进学校有效性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实施;4、形成了“较大规模独立初中”“较大规模小学”“学区中心校与与属村小一体化”“初中小九年一贯制学校”“微型农村小学”五类有效性教学管理模式,可供同类学校参照。
在实践工作上,许多城镇优势学校,都在一定程度上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办学的道路。
但是,在多数农村中小学这种进步是很有限的,没能及时地建立起与新课程教学要求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1、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学管理制度不全面,有制度但不落实;没有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及时地建立适合新课程教学要求的管理模式,管理随意性大等问题。
提高教学管理有效性,实现管理制度化是农村中小学走内涵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2、教学管理制度不科学。
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学管理具体措施与新课程教学要求不相符,不能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教学热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只有加强教学管理措施的科学性,才能发挥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的导向作用。
3、教学管理制度难落实。
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学校教学管理形式化严重、主动实施有效性管理少的问题。
这就需要学校提高认识,寻找原因与策略,主动推进有效性教学管理。
为了促进农村中小学全面落实新课程教学常规,实现制度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开展了“中小学教学管理有效性”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帮助中小学建立有效性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的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与中小学建立与新课程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的行动过程捆绑进行。
我们把课题研究作为一个平台,一条主线,统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化和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化”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我们的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把课题研究作为一个平台,一条主线,统领“局教学管理督查制度建设、中小学教学管理制度化、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化”三个维度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建立与新课程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的行动过程捆绑进行。
1、总体目标:
在中小学建立以《农村中小学教学常规》为蓝本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有效性教学管理制度。
(1)建立一系列科学、有效、规范、操作性强教学管理制度。
(2)形成一整套中小学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2、具体目标:
⑴县教育局:
提供县“中小学有效性教学管理”指导意见,达标和督查标准;
提供《中小学有效性教学管理》研究结题报告。
⑵样本校:
形成代表同类学校的“有效性教学管理”模式和策略;
(提供模式和策略介绍,附录各项制度、实施办法及代表性实施记录)
负责同类学校实施经验与成果总结。
(成果指由加强教学管理带来的内涵性发展成果,如教学质量、校园与教师风貌等)
⑶其它学校:
提供本校实施有效性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实施办法及代表性实施记录;
总结学校实施经验与汇总成果。
三、课题的主要内容、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研究两个方面。
1、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准备策略,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等。
二是实施策略,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
三是反思策略,主要是做好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
2、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研究。
有效学习方式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精神;二是具有丰富灵活的学习方法;三是学会合作性、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四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
3、研究内容:
(1)文献研究:
《温州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规范达标”活动文件汇编》;
相关教育法规及各学科课程标准;其它同类学校实施有效性教学管理的经验。
(2)实践研究:
提出“有效性教学管理”模式和策略并实施,建立与新课程教学相适应的有效性教学管理制度。
有效性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A组织:
成立学校有效性教学管理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由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构成)
职责:
负责制订各项有效性教学管理制度,组织教师业务学习,实施常规检查和反馈,教学质量评估,教师考核、评优、评先、评职称。
教研组(备课组)。
B有效性教学管理制度
提出《本校有效性教学管理行动计划》
导向:
以《温州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规范达标”活动文件汇编》为蓝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目标,建立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的有效性教学管理制度。
蓝本:
温州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四项规范达标活动工作方案;温州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教学规范达标”工作指导意见;温州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规范达标”评估表等。
提出《校本教研制度》
导向:
教导处统一规划,领导联系教研组,彻实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
蓝本:
温州市农村初中(小学)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指导意见等。
提出《教学常规检查制度》
导向:
严格按照市标准实施检查,做好每一个教师的规范化成长的祥细记录,有查必有反馈,跟踪问题解决;区分度大,发挥常规检查结果在教师业绩评价中起关键作用。
蓝本:
温州市农村初中(小学)教师教学常规;温州市农村初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常规等。
提出《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导向:
教学质量评价常态化,激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对学生成绩负责;同时,教学质量观要科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中差生文化科成绩。
提出以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师业绩考核制度》
导向:
重视教学质量在教师业绩考核中的区分度,使质量成为业绩量化的主导因素。
蓝本:
温州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评价表等。
提出以教学业绩为依据的《评优评先和评职称制度》
导向:
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度。
(3)保障机制研究:
州教育局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的反应机制的制度化问题(局领导);
州教育局教育督导部门对学校教学管理的督导评价制度(部门协调统一);
州教育局政工部门对教师职评、评优、评先的标准(部门协调统一);
市县教育局教科研部门有效性教学管理的指导意见(部门协调统一);
在学校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生成的、需要教育局解决和协调的其它制度性问题
4、课题研究步骤和进度
实施步骤:
(1)组织准备阶段(2008年11月)。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完成课题设计方案,申报立项。
(2)启动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3月),成立子课题组,撰写子课题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培训。
(3)实践研究阶段(2009年3月――2011年7月),按计划展开实证研究。
(4)总结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1月),收集材料,完成研究报告。
第一步:
说(说课)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学过程、说习题设计、说检测评价。
首先,由执教教师在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体备课时“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各模块和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模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确定模块和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配模块各部分内容的学时,恰当的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如何检测和评价每个学生对模块内容的学习效果等。
然后教研组或备课组教师共同分析讨论所“说”内容,结合每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和经验,通过小组合作法、头脑风暴法等方式形成较一致的基本内容,作为教学过程的纲,指导教学程序。
因此,“说”是单元模块教学程序的起始环节。
要“说”出上述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潜在能力,才能使模块和课的教学目标、模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模块和课的重点和难点、模块的学时分配、模块和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模块和课的评价方法,既符合课程的基本要求又切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二步:
讲(讲授)讲基础知识、讲重点难点、讲习题解答、讲检测反馈。
讲授是单元模块教学程序的中心环节。
由教师恰当的选择和运用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在课堂上讲授“说”阶段时所安排的教学设计。
有些科目的模块教材容量较大,除了按照课程标准基本要求所呈现的知识内容以外,还有大量的阅读材料和活动提示,有些教材还配了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实践活动方案,意在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和体验,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增加实践的机会。
对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须要有正确的把握,必须优先考虑使学生夯实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好重点和难点内容,至于拓展性的内容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引导学生学习,或只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学。
万万不可盲目的让所有的学生都要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
讲授过程和内容既要考虑到学生应对高考的需要,也必须把握高考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更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
即从应对高考的角度讲,也必须先使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再逐步提高能力。
从模块教学的起始就按照高考的要求去要求学生,是完全违背教学规律的。
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在熟读和吃透课程标准,明确各个模块的基本教学要求,并采取有效方式方法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这些标准。
在执教者讲授的同时,我们要求备课组教师跟踪听课。
第三步:
评(评课)评教学设计、评教学过程、评教学方法、评教学效果。
评价者由听课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
首先由听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然后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听课情况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流程及效果进行评价。
“评”是单元模块教学程序的重要环节,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程序进行监控和自我监控,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四步:
测(检测)测学习过程、测学习方法、测学习内容、测学习效果。
测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检测和检验环节。
课程改革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测评方式。
作为高中新课程学生评价的重要方式,模块考核并不简单的等同于以往的期中和期末考试。
模块考核的功能是考察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本模块基本要求的水平性考试,而不是选拔性考试,更不是高考的模拟练习。
模块考核的成绩只有两个等级,即“合格”和“不合格”,而不需要再化分“优秀”和“良好”。
模块考核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只局限于闭卷笔答,还可运用开卷笔答、口试、实验操作、实践活动、论文和实物成果等方式。
在认定学分时,我们还应检测学生在模块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因此,检测的难度、方式和对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参照是模块考核必须准确把握的三个要点。
难度,必须考虑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合格标准以及时获得相应学分。
方式,必须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必须及时观察和纪录以保证真实可信。
对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并科学的编制试题,选择恰当的考核方式,确定可行的观察记录方法。
第五步:
结(小结)结教学过程、结评课情况、结检测实际、结模块程序。
结是对整个单元模块教学程序的反思和总结环节。
要求执教者对整个教学流程、他人评课以及学生检测情况进行反思现状,总结经验,形成教学策略,促进专业发展;同时要求学习者对整个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整理思考归纳,体验学习过程,形成学习策略,以开展下一模块的学习。
五、课题研究策略与方法
课题研究对策:
1、对几个相关因素的理论认识。
(1)教与学。
教与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相长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更应重视教师的教。
(2)师与生。
教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的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
师生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人际关系。
(3)生与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学习伙伴关系,既具有某种共性因素,又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他们某种程度上的学习需求是不同的。
2、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改实践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但研究课题必须从我校的教学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改进,才能找到适合我校的教改路子。
3、操作注意点:
(1)教师培训与课题管理:
有计划地进行校本培训,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
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使课题研究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提高研究的有效度。
(2)尊重学生与学生差异:
既要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轻视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增强课堂的开放度,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存在,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不夸大学生的主体能力,体现教学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3)个体研究与集体合作:
课题研究以个体研究为基础,又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研究的优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物化成果:
1、各科有效教学案例汇编
2、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资料汇编
3、课题研究论文汇编
4、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研究以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和文献法等
(1)行动研究法:
运用这一方法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2)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适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
(3)文献研究法:
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4)调查检测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的学校采用问卷、检测等方式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研究真问题、真地研究问题、解决真问题”是课题研究的总原则。
我们的研究定位在行动研究上。
“教学管理的有效性”研究的过程,就是推进全县农村中小学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和落实新课程教学常规的过程,研究真问题、真地研究问题、解决真问题,追求实际成果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总原则。
1、“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通过改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是课题研究的目的。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教学质量下降,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严重。
一些小规模的乡村学校,新教学楼刚落成,学校转眼被撒并;一些城镇学校硬件越来越好,而社会认同程度却越来越低,优生流失十分严重。
这些事实教训告诉我们,农村中小学要生存和发展,就要通过加强有效性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把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作为自己的第一发展理念。
学校发展在品牌,品牌获得在社会认同,社会认同在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来自有效的教学管理。
因此。
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通过改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的追求。
2、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坚持新课程教学要求的方向性。
教学管理要取得实际效果,与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程度直接相关。
教学管理制度必须与国家素质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教学改革相适应。
在方向性把握上,我们以《温州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规范达标”活动文件汇编》为蓝本,由县教育教学科研部门提供指导意见,促进全县农村中小学建立起与新课程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有效性教学管理制度。
3、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坚持农村中小学在实施上的可操作性。
教学管理制度和措施要解决学校的真实问题,有效地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和配合教学管理的主动性。
可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管理有效性基础各有不同,问题复杂多样。
为了更加切合本校实际,强调可操作性,我们主张各类学校,在坚持新课程教学管理相适应的方向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效性前提下,力求在学校教学管理上的最近发展区抓住突破点,寻求循序渐进地实现有效性教学管理(但有时间上总体要求)。
4、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把教育局主导与学校主体统一起来。
学校教学管理要制度化,需要教育局、学校管理层、教研组及教师个人共同参与。
但是,在各层面的参与主体中,学校管理层处于核心地位,是建立教学管理制度与实施有效教学管理的实际操作者。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化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学校管理层能否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育局参与,可以起规范督促指导作用;教研组与教师参与管理制度的制订与实施,有利于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学管理。
5、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坚持以点带面、全体跟进的实施过程。
样本示范示范在前,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学校全面跟进,是我们课题研究与实践的步骤策略。
样本校的选择,我们考虑了这些学校在同类农村中小学中代表性和先进性两个方面因素。
选择了:
文成二中(独立初中);南田中学(完全中学);百丈际镇校(九年制学校);大学镇小(规模小学);珊溪镇小(学区);上林乡小(微型小学)作为样本校。
样本校要率先建立有效性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制度化教学管理模式,并对同类学校起着榜样示范的作用。
其它学校边做边规范,参照同类样本学校做好各自研究与实践工作。
6、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本课题研究的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问题,即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时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这一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
以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为目标,贯彻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法”,深入开展以课程改革、考试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试验,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创新正在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口号。
这既是本课题所面临的国内教育的形势背景。
(2)本课题所说的“课堂教学”主要指中学的课堂教学,也涉及小学的课堂教学,即中小学传统意义上的每节课的教学和广义的由教师按计划组织的室外乃至校外的学习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涉及到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问题;也涉及到课堂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的理念、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教与学的管理及教与学的评价等多方面问题。
(3)本课题说到的“有效性”,是指新时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实际产生的教学效果问题。
涉及到有无效果和效果好坏等几种情况。
课题研究的是: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有的理念,和从“十一五”基础教育承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战略任务出发,建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如何能够得到迅速提高的问题。
即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等最有效的方式方法。
(4)“策略”指的是达到一个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所说的‘“教学策略”指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取得预定的效果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总之,本课题研究的是:
在“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强调教育创新的形势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学效果如何迅速提高的方式、方法问题。
(5)课题立项的背景: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体现师生主导和主体地位的主战场。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全面渗透,社会对教育日益重视并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科学技术方面,以信息化为时代的特征,已成为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的生长点。
各个国家都将知识创新、自主创新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摆在突出的位置。
科技创新之路,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
这种认识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各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关注课程改革,特别是其中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改革。
于是教育改革呈现出十分活跃的局面。
“十一五”期间围绕新课程改革,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思路、新的经验、新的实验会层出不穷,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强烈的针对性、迫切的时效性,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极其重大。
(6)当前,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已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关注。
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
使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更强调学习者过程的体验,使学生用轻松活泼、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
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性与开发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特点。
比如美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新课程标准运动,这次运动的思想内核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的课程标准推动下,他们形成了最佳实践的课堂建构策略是:
内容整合的教学单元策略,小组活动策略,表现学习策略,真实性体验策略,发展性评价策略。
(7)根据对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调查的结果发现:
我们已在构建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一方面产生了宝贵的经验,同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其一,如何进一步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目的的实践和研究,在我国已经全面展开。
从课程门类设置、大小课堂的试验、课堂教学内容(教材)、课堂教学结构、到大小课堂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及评价考试方式等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改革试验逐年深入。
启发式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理念、研究性(探究式学习)课的设置等正在深入人心。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许多学者主要采取了三种课堂教学策略:
即主动发展的激励策略、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求异创新的思维策略。
这些为我们深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与实践经验;
其二,由于受升学考试和传统理念做法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忽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抑制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情况,仍然大有所在。
如,从课程设置、内容(教材)安排、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整体情况来看,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传统独白式教学,仍是我国课堂教学方法的主流模式;课堂教学中缺少恰当的师生对话、师生互动和师生互相尊重的民主氛围;学生学习强度大,教师教学任务重,课堂教学手段与技术滞后等情况也还没有得到改变。
因此,这些情况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我们取得课堂教学效果,一方面积极有益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和实践会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获取与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