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7729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2.docx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2.docx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2

课程简介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课程简介】

本课程围绕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的相关问题,介绍了合作学习开展的背景,针对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现状,提出了开展合作学习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策略,并提出了开展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和评价建议,最后结合《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一课进行了合作学习的案例评析。

本课程力求从教师的教学实际出发,从教学案例入手,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进行合作学习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团队

【主讲教师】

曾晓玲: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历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工作。

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

参与北京市“十五”、“十一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研究,撰写的子课题报告《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丰台区政府第12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参与编写《建构学科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培养》等书籍,撰写的论文《世界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获“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指导青年教师先后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北京市教学评比一等奖。

主要论著:

1.《建构学科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培养》

2.论文《世界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互动教师】

关文君:

北京十二中,历史教师

 

齐欣:

北京市丰台二中,历史教师

专题讲座

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曾晓玲(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高级教师)

一、合作学习的背景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竞争与合作的时代,竞争与合作能力是青少年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具有与他人合作,对科学和真理的执著追求”作为21世纪人才素质必备的条件之一。

当今社会需要广泛地合作与交流,因此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会合作是当今社会生存的条件之一,因此历史教育必须体现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二)新课程历史学科发展的需要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

历史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

“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教改的核心任务就是改变学生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什么优势?

(三)合作学习的优势

1.合作学习的定义

从合作学习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师生、生生之间(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来促进学习,共同完成目标,整个过程应该是在非常融洽、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的,因此,多边合作、民主和谐、平等交流、学生自我发展是合作学习的特点。

2.与传统历史教学方式比较

(1)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课本为中心。

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一言堂,满堂灌,就教材讲教材。

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只是消极地参与;教学方式单一,教师讲,学生听,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注重知识的记忆;重结果、轻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方式单一,注重纸笔测试,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弊端。

(2)传统历史学习方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单一、被动的问题。

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

由于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靠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高分,出现了一些高分低能的现象。

3.合作学习的优势

(1)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在多边合作、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过程。

与传统教学相比,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主要表现在:

• 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活动——学生参与历史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

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格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低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获得知识,在合作中获得自信,在合作中改变自己的认识结构。

•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学生独立获取知识。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科书,查找、搜集资料,自主探索、通过课上课下的合作与交流、操作实践,不仅能够独立获取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并且拓宽了视野。

• 探究学习,提高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从这些过程可以看出,这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学习的这种学习方式也能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2)体现了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

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教”与“学”;传递与发展;统一与差异;地位平等);

由记忆教学向思维教学转变;

由单一教学向师生合作转变;

由知识传授向复合目标转变(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情感生成)。

(3)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 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忽视了合作意识与技能的培养。

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同学,增进同学间的友谊,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

最大限度发挥合作群体的作用。

• 发展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与他人的思想交流与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

• 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通过搜集资料,课上课下的自由合作与交流,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基于以上三点,合作学习成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崭新学习方式。

它不仅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需要的要求,符合教学模式改革趋势的要求,而且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

目前,合作学习已广泛引入课堂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多数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主要表现在:

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合作学习氛围不浓厚,课堂出现冷场或秩序混乱等等。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是由于一些老师对合作学习认识存在误区,认识不够深刻。

二、历史合作学习的原则

在进行历史合作学习活动时,要实现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必须遵循开展历史合作学习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

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时候,不但要体现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而且要符合历史学科的教学规律。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认知特点。

使合作学习符合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认知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遵循历史学习的原则和方法,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合作教学的效率。

2.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堂合作教学时,应充分根据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合作小组的学习,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和评价,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3.开放性原则

包括历史教学时空的开放、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学生个性的开放、合作理念的开放等等。

历史教学中合作探究课就是历史教学开放性的成果和重要表现。

4.适宜性原则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的难度、提出问题的方式、回答问题的角度等都应适应学生心智发展水平,这是进行历史合作学习的客观基础,离开或超越这个基础,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很难取得实际效果。

三、历史合作学习的策略

1.内容选择策略:

内容选择要具有开放性,不能过于简单。

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不是所有内容可用于合作学习,不能为合作而合作。

2.分组策略:

自愿组合与教师的合理调配相结合。

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采用差异性分组的原则,把性格、爱好不同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使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

3.小组合作策略:

• 分配任务,明确职责。

• 确定目标,注重实效。

事先要制定合作学习的目标,并告知学生,为了提高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鼓励小组成员发挥长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 平等互助,和谐交流。

课堂活动时,教师要调控好课堂秩序,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交流。

• 展示成果,探究问题。

在课堂各组通过展示成果,探讨有关问题,互相交流,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 教师点评,提升认识。

4.评价策略:

注重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

过程性评价就是依据评价量规,对整个活动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包括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学习的能力。

一般在活动之前要把评价量规发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断用评价量规矫正自己的行为,让学生自己检查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总结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促进学生发展。

四、历史合作学习的方式

1.常规教学——问题讨论

问题讨论是常规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讨论一般是为了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通过问题讨论,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对于非重点的内容,即使学生容易活动也尽可能不要安排学生进行表现性活动。

(实例)本节课围绕“国民大革命”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一是国民大革命的前提——国共第一次合作;二是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包括创办黄埔军校、工农运动的开展;三是在全国革命形势的推动下,国民大革命达到高潮——北伐战争。

重点是北伐的胜利进军。

为突出重点,主要结合《北伐前形势图》和《北伐战争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北伐的目标”,“北伐是否可以进行”,“北伐应该怎样进行”,“北伐的胜利进军”,“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等系列问题。

难点是如何理解“国民大革命”,这个概念枯燥、难以理解。

老师并没有直接把概念给学生,而是创设情境,通过各种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在各个环节中渗透出在国共合作的推动下,民众的反帝爱国运动和工农运动是大革命的一部分,并推动大革命迅速发展。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使学生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最后由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出“国民大革命”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作探究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当然学生探究问题是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了音乐、地图、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再现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如2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理解为什么要打倒列强,除军阀。

出示示意图,介绍国共合作的原因。

再现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包括创办黄埔军校、工农运动的开展,使学生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教师对大革命进行总结,“无论是在北伐战争中,还是在整个国民大革命中,国共两党都是真诚团结,合作战斗,汗水、鲜血流在一起。

但当大革命凯歌高奏时,国民党右派却叛变革命,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那么国民党右派为什么叛变革命?

大革命又是怎样失败的?

我们下节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归纳常规教学中进行问题讨论的策略:

(1)了解史实——教师、教材、学生相结合展示素材

(2)生成问题——教师提出、学生提出、师生合作提出——问题的逻辑与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

(3)合作解决问题(难点)——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4)拓展延伸

2.活动课——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

(1)活动课的意义:

改变了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

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合作学习,使教学跳出单纯的传授知识层面,更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合作能力水平。

突出了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

活动课中由于有活动主题,因此学生学习内容的综合性更强,涉及面更广,活动空间更广,实践性更强,在整个活动中,无论是学习主题的确定,学习小组的组建,还是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总是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个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活动中,由于教师身份的变化,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为相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活动课的类型:

重点挑选其中的几种活动课进行说明:

网络探究

网络探究是指以多媒体网络的形式,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不是面对现成的陈述性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题,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

课例:

《走进都江堰》

说明:

本课所使用的资源是教师预先制作的局域网资源库,并非网络资源。

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有所不同,它节省了学生课前查找资源的时间,可以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生成问题、合作探究、合作共享的任务。

因此,合作学习主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

a.确定学习题目(插入都江堰的选题确定)

都江堰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探究的素材。

首先,它可以见微知著,它的修建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时代特征,通过引导学生将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放入战国时期政治纷争、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去学习,从而更好地了解时代特征;其次,都江堰工程本身设计巧妙,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适于学生合作讨论;另外,通过对都江堰的探究,还可以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选题:

体现了对历史的解释(修建的背景和本身的价值);注重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注重全面育人的功效。

b.学生分组并制定规则

课前,教师根据计算机教室的环境(主要是电脑数量)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原则上每个小组由2至4人组成,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点进行调配,比如小组内要保证包括技术水平较高的和组织能力较强的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成员,使各组组员能力比较均衡。

然后教师提供课堂合作学习评价量规,使学生明确活动要求。

c.学生自主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

上课伊始,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然后教师问道:

“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教师再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类、集合,总结为三到四个问题,便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解决。

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他们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d.学生分组上网查找资料

(配上视频)带着这些问题,学生组成2—4人的学习小组,相互协作,自主浏览网页。

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最大程度地集体参与到探究学习活动中,这是平时的课堂学习所不具备的优势。

学生们可以任意浏览材料,为自己的问题寻找答案,不必统一行动,不必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速度,教师在其中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帮助。

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体现,并在合作中得到发展。

另外,由于学生浏览的材料是教师精心选择的,学生不用在搜集整理资料方面浪费许多时间,所以他们的学习效率也比较高。

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着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合作伙伴。

教师巡视时,随机加入到小组学习活动,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

在学生发言交流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和质疑。

e.形成结论,网上交流或课堂交流(教师指导)

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

整个过程以谈话法展开,首先,同学们讨论了修建都江堰的必要性和时代条件。

讨论古堰常青的原因。

f.形成共同认识

为了使学生的情感和认识得到升华,在前面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古堰千年常青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归纳网络探究的策略:

• 确定学习题目与目标。

• 制定评价量规。

评价量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规划的工具;对于教师而言,“评价量规”就是教师想让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应该尽量涵盖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全体学生都具有引导和激励作用,告诉学生做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优秀”的评价。

同时,“评价量规”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的设计,也兼顾了每个班内的学生差异,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 课前准备。

(制作网页:

教师单独进行或师生共同进行;技术指导;分组等)

• 学生课堂活动与探究:

分组上网查找资料,展开探究;形成结论,共同交流——网上交流或课堂交流。

(教师指导、引导、监控)

• 共同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指导)

社会大课堂——一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而进行的综合实践课。

课例:

《走近卢沟桥实例》

本课特点:

《走近卢沟桥》是一节利用社会资源而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

这位老师利用学校靠近卢沟桥的资源优势,组织学生自愿结成合作小组,通过网上搜集资料、民间调查,制作成展板,成果汇报,以及学生与讲解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实地观察欣赏、参观博物馆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追寻卢沟桥修建的时代特点,探究卢沟桥的科学、艺术和人文价值。

本节课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将课本知识、地方资源和学生的活动有机结合。

出示PPT:

教材分析——选题体现了对历史的解释(修建的背景和本身的价值);注重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学校靠近卢沟桥,学生非常熟悉,能够引发学生兴趣);注重全面育人的功效。

卢沟桥上现场教学:

新颖、生动。

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对本次活动的深度参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中“自我实现”的观点。

课后延伸与拓展:

归纳社会实践活动的策略:

• 确定活动主题与目标

• 制定评价量规

• 课前准备(教师与学生、分组等)

• 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网上搜集资料、实地考察、组内交流)

• 课堂展示与问题探究

• 共同总结,提升认识

(3)活动课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确定合作学习主题及目标:

选题一定要有探究价值,且能够引起学生兴趣。

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具有可操作性。

还应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制定评价量规:

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求,让合作小组都朝一个目标努力。

课前充分准备:

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另一个是学生的课前准备,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准备的辅导,学生的课前准备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去做,也可以让学生合作和师生合作完成。

交流展示,探究问题:

活动课中,由于有活动主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生总结,提升认识:

拓展学生思维。

互动对话

【参与人员】

曾晓玲(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历史教研员)

关文君(北京十二中,历史教师)

齐欣(北京市丰台二中,历史教师)

【互动话题】

主题: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案例评析

话题一:

从本课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谈谈你的认识。

这是《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一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从合作学习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1.评析:

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学要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分析

话题二:

从教材分析中,你认为,合作学习主题的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

评析:

选题体现了对历史的解释(修建的背景和本身的价值);注重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注重全面育人的功效。

3.学情分析

话题三:

你觉得应该怎样进行学情分析?

评析:

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包括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征和计算机水平等。

4.设计思路

评析:

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两宋时期一家人一天的生活为视角去考察北宋的社会生活,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体现历史的细节美。

5.教学目标

评析:

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教学过程

(1)抛出主题展开探究——播放视频,展示图片

评析:

以“当铺老板一家人元旦一天的生活”为主题适合合作学习的展开。

(2)合作成果交流——播放视频

评析:

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培育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贯穿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和意识。

(3)提升认识,拓展思维——播放视频

评析:

既是对教学的总结,又是教学的深化,学生的主观感受上升为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也渗透了认识问题的方法。

案例评析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

网络探究课——走近都江堰教学设计

讲课教师:

齐欣(北京市丰台二中,历史教师)

评析教师:

曾晓玲(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中学高级教师)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都江堰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知道它的人很多,但了解都江堰工程,理解都江堰的意义的人并不多。

都江堰工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都江堰高度评价:

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留给世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如何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挑战。

我尝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由学生自己生成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必须基于历史资料之上,因此我设计历史学习的网站,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训练提供充实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了解都江堰修建的背景;掌握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及其功能;理解古堰常青的原因。

通过阅读资料,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解答同学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网络学习,指导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探究问题的方法;通过二人小组的探究学习,初步掌握合作交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讲求科学的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带着问题查阅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教学重点:

都江堰主体工程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理解都江堰千年常青的原因。

教学用具:

网页《走近都江堰》

教学过程:

新课的引入:

(师)我国古代有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它使经常发生水旱灾害的四川地区变成了一个粮食年年丰收的天府之国。

在公元2000年,它被联合国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