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通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7722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通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科技通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科技通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科技通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科技通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技通讯.docx

《科技通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通讯.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技通讯.docx

科技通讯

科技通讯

2009年第5期(总第375期)

 

内部资料供教学科研参考

 

山东大学科技处2009年6月1日

本期要目

★卡迪夫大学的赶超方略…………………………………

(2)

★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5)

★加快学科优化升级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11)★关于大学管理的一些思考………………………………(17)

★以新的思路推进一流大学建设…………………………(18)

★校内新闻四则……………………………………………(23)

★非共识研究乃科技创新的生命之水……………………(25)

 

本期关注:

流大学建设

卡迪夫大学的赶超方略——关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

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

(在英国威尔士地区的首府卡迪夫市,有一所卡迪夫大学,它仅用十年时间,就从英国大学的第三十四位攀升至第七位,进入了世界前一百名。

卡迪夫大学地处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基础上,超常规创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其中的奥秘很值得我们探究)

  卡迪夫大学(CardiffUniversity)位于英国威尔士首府卡迪夫市中心。

整个威尔士地区一共只有13所大学。

截至上个世纪80年代,这些大学几乎没有什么有影响的声音。

 卡迪夫市人口300万,以少数民族为主,使用威尔士语和英语;卡迪夫市是一个煤港城市,在英国属于老工业基地,经济相对英格兰地区要落后很多。

 作为老工业基地,要想再次创业并重新起飞,必须对旧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调整需要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需要一流人才。

当地政府富有远见地认识到,经济发展需要创建高水平大学,以培养一流创新人才。

他们对卡迪夫大学进行了政策引导和支持。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卡迪夫大学实施了三大战略举措,仅用短短10年时间,就初步实现了在相对落后经济基础上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1992年,该校在英国排名第34位,世界约300位;1996年,升至英国第15位,世界约200位;2002年,在英国政府RAE研究排名中雄居第7位,进入世界100位,成为英国18所名校联盟“RussellGroup”的核心成员。

   第一大战略:

整合教育资源

  在当地政府推动下,1988年,原威尔士大学卡迪夫学院同威尔士科技大学合并,形成了新的卡迪夫大学。

  这是一次“以小吃大”的合并。

威尔士大学卡迪夫学院规模大,但管理不善;原威尔士科技大学规模小,但管理好。

合并没有简单地以规模大小论英雄,而是以水平高低看实力。

谁管理好,谁能把学校办成世界一流大学,谁来管理。

合并后的大学叫卡迪夫大学;任人唯贤,校长由原威尔士科技大学的校长BrainSmith先生担任。

大学之间的合并只是一个过程,资源整合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管理团队。

校长BrainSmith先生被称作“英国最近十年来最有能力的校长”,他率领的管理团队是一流的。

这个管理团队在学校资源配置中,依靠科学的规划,实现优化重组,为日后卡迪夫大学的迅速崛起创造了重要前提条件。

BrainSmith校长也以其杰出的工作,获得了英国皇室授予的爵士头衔。

在英国,你可以获得院士称号,你可以获得许多奖项,但由女王为大学校长授勋,得到这样的荣耀是很不容易的。

 2004年,卡迪夫大学将与威尔士大学医学院合并,这将更加优化威尔士卡迪夫地区的高教资源,将会为卡迪夫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再助一臂之力。

   第二大战略:

突破重点学科

  在卡迪夫大学的合并方案中,重中之重是选择重点学科突破,尽快建成几个世界一流学科。

 由学校管理团队几个核心人物领衔制订的发展规划,认真研究了全球科技发展状况和英国一流高校的情况,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和选择:

生物医学、心理学、城市和区域规划学这三个学科,有望率先取得突破。

 他们首先对生物医学给予特别关注。

原威尔士大学卡迪夫学院有很好生物工程基础,原威尔士科技大学有非常好的生命科学基础。

两校合并后,两个优势学科结合,优势互补,建立了生命科学学院,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实现了理学和工学的结合,产生了1+1大于2的效应。

 为了加快建设这个学科,他们不惜代价地从剑桥大学挖来了该领域最著名的教授。

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再次提升了该学科的水平,这个学科上得非常快,迅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学科带头人获得了北美生物医学奖。

据说获得这个奖项的很多人,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把原来各自独立的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结合起来研究,既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产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处于学术研究的前沿。

英国专家说,卡迪夫大学生物医学学科的崛起,不只是理科和工科资源整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选择优势项目,实现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重点突破的结果。

 原威尔士大学卡迪夫学院的心理学具有学科优势,但是没有工程基础;原威尔士科技大学有较好的工程技术基础。

合并后,卡迪夫大学的心理学科运用工程技术进行实验研究,如虎添翼,很快达到了英国5星级学科水平。

 据介绍,在英国,5星级是学科的最高水平;5级、4级是优秀水平。

如果学科评估达不到4级、5级和5星级水平,就得不到有英国高教拨款委员会的拨款。

全英国,心理学5星级学科只有3家,卡迪夫的心理学院是全英最大的一家;生物学5星级学科只有4家。

 合并后另一个重点建设的学科是城市和区域规划学科,它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学科成果直接为卡迪夫城市建设所使用。

这个学科的建设依靠理科和文科的交叉取得成功,现在名列全英国第一,和美国、德国的相应学科并列世界前三名。

当地政府特意为卡迪夫大学捐赠一栋大楼,以示谢意。

 到1996年,卡迪夫大学的28个学科中,一半以上的学科达到了“5星级水平”。

经过评估,该校在英国的排名从第34名跃升到第15位,翻了一番。

 团队是一流的,规划是一流的,学科建设是一流的,距离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还会远吗?

   第三大战略:

吸引顶尖人才

 很多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的进程中,都非常重视人才引进,包括对国外顶尖人才的引进。

但普遍存在这样的不足:

常常是一流人才引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还没有搭好。

由于种种制约,顶尖人才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十分可惜。

 卡迪夫大学的做法是刚好倒过来,先搭好平台后,再不惜代价地吸引顶尖人才。

好像肥沃的土壤上来了一粒优质的种子,必能长成参天大树。

换句话说,卡迪夫大学的学科建设平台,就是为顶尖人才搭建的。

这个平台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一流的工作环境。

全校预算经费的一半用来创造引进优秀人才的环境;学院是经济实体,有经济操作能力,从体制上保障优秀人才干得越好,得的越多。

 第二,一流的学科团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里的多学科交叉人才高台已经筑就,就等顶尖人才前来领衔挂帅,全身心地冲击“世界一流”了。

 第三,一流的科研设备。

学校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学科建设的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是最好的。

 在这样一个科研群体,教师承担的课题目标非常明确:

 ——课题是国际级的,能够得到国际机构的经费;

 ——学术带头人能够在该领域组织国际一流的学术会议,担任主席、副主席;

 ——发表的成果是该领域的国际一流成果。

 在吸引顶尖人才战略的带动下,卡迪夫大学的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迅速提升了卡迪夫大学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地位。

目前,在卡迪夫大学工作的各类人才中,有近15%来自世界前50名的一流大学。

截至2002年,卡迪夫大学有7个专业列为英国的最高级学科5星级,另有17个专业列为5级,5级以上的专业占87%。

学校排名再翻一番,从第16名跃升到第7位,进入世界前100名,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据介绍,在英国的大学中,至少要拥有3-5个5星级学科,才有实力问津前10名。

想一想有许多高校甚至连一个5星级学科都没有,你就会感到卡迪夫大学的迅速崛起多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

崔阳   

[摘要]香港科技大学虽然建校仅十五年,然而它却产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

本文从办学理念、师资建设、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对该校进行分析后认为,立足本地、着眼世界且小而精的办学理念,高标准、人性化的师资建设,有选择、合作性的研发活动是香港科技大学办学特色之所在,是其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这些经验值得内地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思索与借鉴。

[关键词]香港科技大学;一流大学建设

作为成立仅十余年的年轻大学,香港科技大学(TheHongKo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成功研制出世界上最细的单壁纳米碳管;商学院的EMBA课程在2005年伦敦《金融时报》排名榜中位列全球第二;MBA课程自2000年开始每年都高居《金融时报》排名亚太榜首位;2005年在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200强的评选中排名第43位,在科技领域名列全球第23位。

对香港科技大学这所名副其实的“后发型”大学迅速崛起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一流大学建设与发展的规律。

  一、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办成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成这样的大学,是学校发展的基本要旨,是大学的灵魂。

香港科大的办学理念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建校初期确定的立足本地、服务香港、放眼世界的理念;二是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的理念;三是重视研究、瞄准世界水平,追求学术卓越的理念。

  香港科大是香港地区继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之后成立的第三所大学。

20世纪80年代,随着香港经济的起飞,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科技和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香港科大在香港政府的支持下应运而生,并参考美国两所著名公立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和密歇根大学(安纳堡)(UniversityofMichiganatAnnArbor)的制度设计出学校管理运作体制的基本架构。

  《香港科技大学条例》确立了学校的建校使命:

通过教学和研究推动学校学术事业的发展——重点着眼于科学、技术、工程、管理和商业等领域;重视研究生的培养,通过与政府和工商界的联系,不断促进香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可以看出,香港科大创建的目的首先是满足本地科技需求,为香港的发展服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香港科大虽然立足本地,但并没有把学校的发展局限在本地的范围内,而是矢志“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学府,不独为香港,更为中国、亚太区以至全世界做出贡献”。

正如香港科大前学术副校长孔宪铎所言:

“任何一所好的大学,一定要着眼世界,才能学无止境,学无国境,才能与世界知名的大学相竞争,而达到在世界平台上与他们平起、平坐、平行、平立,只有着眼世界,才不会变成井底之蛙,才不会拘于区域。

”[1](P13)

  由于香港科大创校目的之一就是推动香港本地的科技发展,促进与政府和工商界的通力合作,把香港发展成为以知识为本的社会。

因此,香港科大遵循的并不是许多内地大学建设过程中争相追捧的“大而全”策略,而是选择了“小而精”的发展道路。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学生数量少,1991年香港科大正式招生时首批学生共831名,发展到现在也不过8800余人并已趋于稳定;二是仅设四个学院:

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学校规模小不仅使各院系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繁,可以有效增进沟通、了解,也有利于教授之间的学术合作,加之学校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更易于产生杰出的研究成果。

例如:

生物技术研究所集合了最尖端的生物技术和微电子制造技术,开发出成本低且准确有效的用于鉴别中草药真伪的基因芯片,在科学与商业上都极具价值。

  香港是一个处处讲求效率,以赚钱快为时尚的城市,而进行科学研究则要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政府不重视科学研究[2],香港地区的研究型大学建设进展非常缓慢。

但到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此时,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弹丸之地,只有在吸纳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本土研发,制成产品并推向市场,才能给经济的蓬勃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绝的动力。

香港科大对科学研究极其重视,在1987年建校之初的条例中就明确了大学的研究使命,即扩展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传统角色,关注人力资源发展,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所从事的重点领域保持领先,并对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3]。

伴随着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科大同样重视平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二者的关系,在提升学术水平的同时,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不但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而且有力带动了香港及周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二、师资建设:

延聘一流人才,并使之快乐

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说:

“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

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

”[4]为了迅速在学术界建立地位,提高国际知名度,科大从创校之初非常重视师资的选聘及留任。

吴家玮校长为科大选聘的人才做了定位:

“我们必须从高层做起。

只有顶尖的人才会吸引顶尖的人。

在一日千里的科学、工程和企业管理领域里,你要么就是一流,要么就是不入流。

”[5]

  如前所述,科大的管理架构是以两所美国公立大学为参考,因此其教员的招聘方式也与美国大部分研究型大学类似,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公平性。

当有职位空缺时,学校会在国际范围内发布信息进行招聘,并成立由深、浅资历的教员搭配构成的校、院、系三级招聘委员会。

经过这三级委员会的层层筛选、面试后最终确定录取人选[5]。

科大招聘教员有一个硬性标准,即申请者必须有博士学位。

由于创校者的世界级理念,科大的年轻,招聘过程的严格运作,以及充裕的办校资金,使科大成为香港高校中一个特例——每位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

  众所周知,求才难,留才更难。

香港科大在人才配置过程遵循的格言是:

“延聘第一流人才,并使他们快乐”(Recruitthebestpeopleandkeepthemhappy)[1](P17)。

因此,在招聘与留任过程中不只是站在学校立场,更是站在被请人的立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争取他们最大的合法权益且富含人文关怀。

在诚邀伯克利加州大学的丁邦新教授时,前学术副校长孔宪铎建议他向伯克利请假,而不要辞职,并许诺在适当时间安排他请假回伯克利完成那边的事务,以便在那边退休[1](P68)。

科大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人才,并设身处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便利,竭力“使他们快乐”,这是科大留住一流人才的秘诀。

除了靠学校的诚邀力挽外,科大吸引人才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在“世界级”办校理念下形成的群集效应。

创校之初确定的“建世界一流学府”的办学目标,吸引了一批大陆、台湾赴美留学有成的知名学者。

例如:

创校校长吴家玮原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校长,是首位担任美国重点大学校长的华人;现任校长朱经武是获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国家科学奖等一系列殊荣的世界超导物理的开拓者;前副校长张立纲则是拥有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和香港科学院5个院士头衔的高级材料专家。

这些优秀学者的加盟,不仅使香港科大在创办初期就声名鹊起,取得了世界同行公认的学术地位,更重要的是,由他们形成的群体优势吸引了更多资深学者加盟科大,正如孔宪铎教授所言:

“吸引我来的,不是科大的‘名气’,是科大的‘人气’。

”[1](P68)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弥补了香港科大建校历史短暂和文化积淀不足的缺陷,迅速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更使科大的教学、科研具备了与世界级学府抗衡的重要条件。

  三、研究与开发:

确立重点领域,争取经费,重视与政府及工业界联系

  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在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科研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前学术副校长孔宪铎曾坦言:

“一定不要为了讨好教学而牺牲了研究,否则你又如何去成为研究性的大学呢?

”为达到“全球领先”,科大在科研方面的做法是:

瞄准有价值、有潜力的前沿领域;成立若干研究中心;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科研经费及社会资金;与工业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1、瞄准世界水平,确定重点研究领域

  由于人力、物力等资源所限,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涉足每个领域进行科学研究。

香港科大对其办学理念中的世界观做了如下表述:

“作为世界级学府在每一个精选的教研领域里走在国际前沿。

”[6]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特点,科大确定五个领域进行重点研究,包括:

(1)纳米科技;

(2)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3)电子学、无线通讯及资讯科技;(4)能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5)工商管理教育及研究。

这几个领域都是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具有深远国际影响,且具时代性、挑战性的热门研究领域。

经过努力,科大取得了不少卓越的研究成果:

研制出可广泛应用在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学领域的世界上最小的单壁纳米碳管;揭示了鼻咽癌及食道癌的遗传病因;破译了全球第五个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遗传基因;制成了全球首座“高楼摆动模拟器”等等。

这些学术成果在为科大赢得广泛学术赞誉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科大乃至香港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

  2、最大限度争取研究经费

  研发过程是不断探索新领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经费购置实验仪器和设备。

能否筹到充足的研究经费,不但是学者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更是一所研究型大学能否晋升“世界一流”的基本要素。

香港科大是受政府资助的香港八所高等院校之一,可自由使用的资金除仅占小部分的学费外,主要是政府提供的补助金。

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从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获得一些专项拨款。

用于科学研究工作的经费主要来自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经常补助金及研究资助局(RGC)的研究用途补助金,此外也有来自基金会及个人的资助。

  在研究资助局2004年公布的竞争性研究资助项目(CompetitiveEarmarkedResearchGrantsprogram)中,香港科大获得了8370万港币的拨款,占香港8所高校资助总额的20%,以高达55%的申请成功率,以及每位教授人均18.48万港币的研究资助额名列全港首位[3]。

科大还获得了自“创新及科技基金”(InnovationandTechnologyFund)1999年创立起的总额达3.15亿港币的资助。

这一数字远高于香港其他高校。

同时,科大得到了1.78亿港元的工业基金,用于合同研究及合作研发项目。

另外,在创校初期曾提供19亿港币建校资金的香港赛马会,先后两次共捐赠3.05亿港币用于生物领域的研究。

2003~2004年度,科大配合政府等额辅助金计划[7],筹得1.4亿港币,并获政府相应资助1.3亿港币。

基金会的捐款方面,霍英东基金会捐资3000万港币,支持科大的学术和研究发展[8];2005年7月李兆基基金会捐赠科大3300万港币,支持大学发展成居领先地位的学府[9]。

  但凡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都有科研经费充裕的特征。

从以上不难发现,除政府和专项基金的鼎力支持,香港科大从社会财团及慈善基金会得到的研发经费数目也非常可观,这为科大迈向“世界一流”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3、重视与政府及工业界的联系

  香港科大非常注重推动香港及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建立了研究与开发部,该部由一位副校长专门负责,并下设多个专门机构,以便与社会和工业界密切联系,为学校提供服务。

  其中,合同金和研究补助金管理办公室(OfficeofContractandGrantAdministration)为大学教员和研究资助人提供沟通平台,提供支持研究的相关服务。

应用技术中心(AppliedTechnologyCenter)主要开展技术开发工作,促进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对香港科大研究成果的技术应用进行系统整合、项目管理和后续跟踪。

而技术转让中心(TechnologyTransferCenter)则帮助建立与工业界的联系和合作,协助科技发展活动,促进专利应用和技术转让。

香港科大研发有限公司的主要任务则是评估、保护和管理大学的知识产权,技术的特许使用及产业化[11]。

研发部门通过这些机构与工商业界通力合作,不但促进了研究成果的转化,繁荣了香港地区经济,满足了企业和公众的多层次需求,也为学校带来了更多的资金项目,为其研究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助了一臂之力。

四、结语

  香港科大的发展说明:

①一所后发型的大学如果想要在短期内建成一流大学,从一开始就必须在立足本地的同时,迅速与世界接轨;②学科是学术组织的基础,一所大学只有拥有了一流的学科,才会成为一流的大学。

作为一所后发型的大学,是一味地去模仿那些学科门类齐全的世界一流大学,还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是一个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香港科大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的发展思路对所有的同类学校都有可资借鉴与启迪之处;③大学乃大师之学,不仅在哈佛如此,在其他的世界一流大学也是如此。

香港科大的发展也再次印证了这一道理。

但科大的发展告诉人们,作为一所后发型的大学,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一流的人才快乐地工作比延聘一流的人才更加重要。

这一经验对于那些处于发展中国家,有志于建成一流大学或世界知名学府的大学来说,是尤为值得珍视和汲取的。

参考文献:

(略)

加快学科优化升级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节选)

  南京大学

   二 、 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与任务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我校经过广泛的讨论制定出“两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现在起到2012年,即建校110周年时,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形成显著特色,文、理、工、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整体实力达到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水平。

第二步,从2012年到2022年,即建校120周年时,大部分学科在国内居于领先,部分学科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若干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

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师资队伍水平等若干关键指标基本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何谓世界一流大学”?

比较权威的说法是要看两点:

一是数字指标,前100名为世界一流大学,排名100-200为世界高水平大学;二是要看大学的实际贡献——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产生了对人类进步起推动作用的研究成果,成为了国家和所在地区发展不可缺少的大学。

    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一个任务是,要使部分学科率先实现世界一流。

上海交大曾对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分学科领域的比较分析,发现在理学、工学、生命科学、医学、社会科学等五大学科领域均能进入世界百强的大学仅有26所。

还有28所大学凭借着1-2个学科领域的优势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因此,大学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围绕若干优势学科增强国际竞争力,完全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综合起来,要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有四个主要标志:

一是要有国际知名的教授,这些教授往往是公认学术权威,学会、学术组织或学术期刊的领导人,热门论文作者;二是要产生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成果主要体现在SCI,SSCI论文、高水平论文、顶尖杂志论文(NSC)、国家级三大奖、国家级一等奖、国际大奖、国家发明专利申请数、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数、国际专利数和专利转化数、专著、获奖作品、传世精品等诸多方面;三是要有国际先进的研究基地。

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实验室是世界核物理学研究圣地,对医学物理、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