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言运用测试内容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7527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言运用测试内容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语言运用测试内容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语言运用测试内容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语言运用测试内容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语言运用测试内容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言运用测试内容分析.docx

《高考语言运用测试内容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言运用测试内容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言运用测试内容分析.docx

高考语言运用测试内容分析

2010年高考语言运用测试内容分析

资料荟萃

05-250552

                                 2010年高考语言运用测试内容分析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第二章(节选)

 

(一)整体概况

2010年高考命题的发展态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测试内容全面综合,测试材料广泛有度,测试形式灵活多样。

1.测试内容全面综合

2010年全国18套试卷共有47道试题对语言运用能力进行了考查。

试题涉及“扩写压缩”“变换仿写”“连贯得体”“修辞运用”“图文换”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试题在这五个方面的分布基本均衡,考查内容全面,体现出很强的综合性。

其中,扩展语句的测试内容包括情境写话和推断评论,压缩语段的测试内容包括信息提取和信息整合,变换句式的测试内容为单复句换,仿写句式的测试内容包括仿词造句和句间逻辑,连贯得体测试内容涉及逻辑推断和词句搭配,修辞运用的测试内容涉及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和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图文换的测试内容涉及画面解说和图表阐释。

这种全面综合性的考查符合语言运用的特点,有助于整体检测出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2.测试材料广泛有度

   2010年高考47道语言运用试题的测试材料以文字资料为主,且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首先,选材涉及领域广泛。

测试材料以人文社科类为主,同时兼顾自然科技方面的内容。

其中,人文社科类测试材料又涉及文学、哲学、文字学、节日文化、居住观念、家庭教育、理想情感等,自然科技又涉及激光造雨、低碳技术、住宅理念、经济生产等。

这充分体现了语用试题选材的多样性特点。

其次,人文情感浓厚。

测试材料普遍呈现出极其丰富的人文情感因素,在拉近考试与生活的距离,以及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热情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再次,关注社会热点信息。

热点信息的选取充分体现了语用试题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语言情境之间找到一个联结点,从而更好地刺激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最后,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这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关注传统语文知识,二是关注语文阅读能力,三是注重营造语言情境,四是注重精炼语言形式。

语文学科特点的坚守使得广泛的取材最终都指向语文本体,这使得2010年语用试题在选材上实现多样化的同时又做到了广泛有度。

3.测试形式灵活多样

2010年高考语言运用部分的测试形式包括客观选择题和主观表述题两种题型。

其中以主观表述题居多。

客观选择题全部集中于连贯得体试题,主要呈现为语句排序题和词句选用题两种命题形式。

选择题在方便作答和方便阅卷以及有效检测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呈现出其自身的弊端。

学生在作答时往往会运用一些技术性的答题技巧通过排除的方法来选出正确答案,致使这类试题的信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主观表述题在2010年高考语用试题中占有很重的分量。

其具体命题形式主要表现为提取关键词、改写语句和拟写词句等三种类型,其中以拟写词句题型使用最为广泛。

提取关键词的命题形式主要出现在压缩试题中。

此种题型主要用来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相对较低,对学生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尚不能做到很好的测查。

改写语句题型主要应用于变换句式能力的考查。

此种题型更多关注于语言技能的操作,它在对语句知识进行有效测查的同时,在人文情感方面的测查方面却又存在着严重的缺憾,因此在近几年的高考语用试题中,此种题型有逐渐淡出的倾向。

拟写词句题是2010年高考语言运用试题中数量最多的题型,主要表现为给定话题续写、另拟话题叙写两种写作形式,具体写作内容涉及标题、海报、主持人串词、评论等。

这种题型广泛分布于“扩写压缩”“仿写”“连贯得体”“图文换”等多种试题中。

这种题型的题干表述也往往根据测试内容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命题指向,从而比较有效地克服了主观语用试题作答的随意性。

综观2010年高考语文“语言表达与运用”类试题可以发现,如何在“课标”下通过命题创新来更好地体现语文高考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以及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该部分命题者努力追求的核心价值。

语言表达与运用试题的测试材料大多具有很强的人文情感内涵。

这种人文情感内涵通过不同的测试形式分别在“扩写压缩”“变换仿写”“连贯得体”“修辞运用”“图文换”等五个方面的测试内容向学生渗透,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能有更多的人文思考。

测试材料的人文情感内涵使得语言运用试题的意义、价值空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避免了语用试题的工具化倾向。

而测试形式的灵活多样又使得语用试题能够根据不同的测试内容要求自由选择合适的题型,从而保证试题能更真实有效地检测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测试内容分析

(一)扩写压缩测试内容分析

据统计,2010年全国18套试卷中,有14套试卷共计20道试题考查了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赋分在3-12分不等。

其中扩写试题共11道,占55%;压缩试题共9道,占45%。

扩展语句的测试内容为情境写话和推断评论,其中以情境写话居多,共9道试题,占82%;推断评论2道试题,占18%。

压缩语段的测试内容为信息提取和信息整合,其中以信息整合试题居多,共8道试题,占89%;信息提取共1道试题,占11%。

具体统计情况见表2-5。

表2-5 “扩写压缩”测试内容分布统计一览表

卷别、题号及试题描述

测试内容

重庆卷第21题“师生登山背包礼让对话”

 

 

 

扩展语句

情境写话

江苏卷第4题“‘小美人鱼’为上海世博写祝词”

情境写话

广东卷第23题“为晚会节目单写串词”

情境写话

课标全国卷第16题“‘感恩教育’内容补写”

情境写话

山东卷第16题“‘菊花’介绍”

情境写话

浙江卷第6题“拆拼汉字”

情境写话

四川卷第19题“陶渊明‘南山’‘悠然’之情续写”

情境写话

湖北卷第20题“王维‘竹喧归浣女’场景描写”、21题“拟写《红楼梦》诗词鉴赏交流会开场白”

情境写话+情境写话

湖南卷第20题“《水中的倒影》谈见解”、21题“网络新闻点评”

推断评论+推断评论

江苏卷第3题“‘碳链式反应’关键词提取”

 

 

 

压缩语段

信息提取

安徽卷第19题“关于‘理想住宅’”

信息整合

江西卷第20题“‘激光造雨’内容概括”

信息整合

全国卷Ⅰ第19题“‘低碳经济’概念理解”

信息整合

天津卷第23题“‘津门津塔’一句话新闻”

信息整合

浙江卷第5题“五四时期新、旧文学阵营对新、旧的理解”、7题“世博园‘零碳馆’海报拟写”

信息整合+信息整合

重庆卷第19题“‘感激、理解、珍视’内容压缩”

信息整合

福建卷第17题“‘中外节日文化’内容概括”

信息整合

1.    扩展语句

扩展语句考查学生在识记理解与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词句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对语言加以灵活运用的能力。

它要求考生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段对词或语句进行扩展,以使语句更加充实丰富和生动形象。

2010年高考扩展语句主要涉及情境写话和推断评论两个方面的测试内容。

①情境写话

扩展语句试题常常设置一种语言情境或生活情境,为答题提供一定的主题或题材。

它要求考生在试题限定的主题或题材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发挥,因而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准确生动地描述客观事物或表达主观情感的情境写话的能力。

情境写话在2010年高考扩展语句试题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命题中特定情境的设置往往更有利于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和情感积累进行语句的扩展。

这是符合语言运用规律的,因为语言的应用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够实现。

但是命题的情境化有时也会走入一定的误区。

比如有些试题(如重庆卷第21题,见示例2-2)虽然设置了一定的情景,注重测试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但是因为测试材料较为简单,缺少必要的思维含量,所以很难真实地考查出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此类题目难以体现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区别。

因此,如何利用特定情境有效地考查高中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应该是情境写话类试题重点关注的问题。

②推断评论

推断评论是扩展语句所要测查的又一项重要能力目标。

它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语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对观点做出准确的推断,并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做出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

2010年扩展语句试题中,推断评论类试题只有两道,且都出自湖南卷。

与情境写话类试题不同,推断评论类试题更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推断能力。

湖南卷的两道推断评论试题都要求学生能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全面综合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分析不同材料信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继而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推断和评价。

此类试题的意义在于能真实有效地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原始材料并正确提取观点和做出价值判断的阅读表达能力。

推断评论是一种较为高级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推断评论能力的考查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命题导向。

   2.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考查的是将一段话或一个长句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正确地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

压缩语段是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2010年高考压缩语段试题的测试内容主要涉及信息提取和信息整合两个方面。

   ①信息提取

信息提取是压缩语段所要测查的一项基本能力目标,它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目要求准确提取语段中的关键信息。

②信息整合

   信息整合是高于信息提取的一种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够对内容丰富的长语段进行分析筛选、压缩整合并进行概括表述。

此类命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筛选和概括表述信息的能力。

2010年高考压缩语段的9道试题中,共有8道试题涉及信息整合的测试内容,占整个压缩试题的89%。

如此大的题量设置已明确显示出压缩试题的命题取向,表明以信息提取为基础的信息整合能力将很有可能成为未来高考中压缩试题的重要考查内容。

这种命题取向也与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目标正相吻合。

 

(二)变换仿写测试内容分析

   2010年全国18套试卷中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有4套,共计4道试题,赋分在4-6分不等。

其中,考查“变换句式”的试题共1道,占25%;考查“仿写句式”的试题共3道,占75%;无考查“选用句式”的试题。

变换句式的测试内容为单复句换;仿写句式的测试内容涉及仿词造句和句间逻辑两个方面。

1.变换句式

2.仿写句式

仿写句式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或相似、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这类考题往往涉及语法结构、修辞手段、表达方式、语意连贯、风格协调等方面,能够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010年全国共计三套试卷考查了仿写句式,其测试内容涉及仿词造句、句间逻辑两个方面。

①仿词造句

仿词造句是仿写句式要考查的一项基本能力。

此种命题旨在考查学生模仿所提供的句式并能够在新语境中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能力,因此题目设置在形式上往往呈现出一种束缚性,即要求学生必须符合题目要求,不能另起炉灶,同时在内容上又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和创造性,即要求学生不能重复原来的内容,而要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力求开拓出新的境界。

此题考查学生仿词造句的能力。

命题要求学生关注被仿写的三个句式的共同特点(“……如果害怕……,那它永远不能……”),同时又要求学生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选择新的话题进行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述。

试题的这种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使学生在锤炼语言的同时思维能够得到更大的拓展。

②句间逻辑

仿写句式不只考查仿词造句的能力,同时还考查学生对句间逻辑关系把握的能力。

仿词造句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给定词句内在逻辑的模仿,而不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模仿。

一个句子的展开往往隐含着内在逻辑的前后照应,句间逻辑测试内容的考查即重在检测学生对被仿及仿写句子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内隐逻辑是否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此命题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句式仿写的三个方面:

一是形式上的相仿,需要关注被仿写句子的句式特点、语言特点;二是内容上的相应,需要关注被仿写句子的情感内容和前后逻辑关系;三是甲乙丙三人语句的整体效果,三句话整体上要构成排比的句式。

其中,内容上的要求应该是本题考查的重心。

题目所给甲同学的例句对仿写的形式和内容都做出了规定:

“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从形式来看,句式整齐匀称,都构成动宾结构;从内容来看,它是“丰富知识”的功用阐释,且紧扣“丰富”的特点进行阐述。

这些条件要求乙、丙同学的话语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必须与甲同学保持一致,这都集中体现了甲、乙、丙各自话语内部以及三人话语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这类试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很好的考查。

 

(三)连贯得体测试内容分析

   2010年全国18套试卷中,有12套试卷,共计14道试题涉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测试内容的考查,且主要侧重考查连贯得体,各题分值在3-5分不等。

测试内容涉及逻辑推断和词句搭配两个方面。

其中逻辑推断共12道试题,占86%;词句搭配共2道试题,占14%。

1.逻辑推断

      语言表达的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根据交际的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连贯得体类试题首先重点考查学生对语句间逻辑关系的感知和推断能力。

2010年连贯得体试题对逻辑推断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语句间逻辑顺序的排列,二是关联词的选用。

此命题即重在考查学生对几个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把握。

逻辑关系是内隐的,是隐含于句子所传达的信息内涵中的。

但是所有内隐的信息都有外在的表征,一般是通过关联词或指代词等表现出来,如①中的“就是”,②中的“也要”,③中的“已”,④中的“这一问题”,⑤中的“然而”、“问题依然存在”,⑥中的“既要”等。

因此此类试题能够有效考查学生通过外在语词表征来推断内在逻辑关系的语言感知能力。

2.词句搭配

   词句搭配是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又一项重要测试内容。

2010年北京卷和福建卷两套语言连贯得体类试题就此内容进行了考查。

词句搭配主要考查学生根据题目要求选用适合特定语境的词语或句子的能力。

本题是高考常考题型,命题旨在考查词句的搭配与衔接,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辨析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句子的能力:

①中“滋养”是供给养分,“养育”是抚养和教育,二者使用的对象不同。

题料陈述的是“渠”与“苍生万物”的关系,因此应用“滋养”。

②之前句子的主语是“白莲水库的水”,其本身并不像游龙,而是待流入渠后才成为游龙的形状。

③中“浸润”和“农田”搭配更合适,“浸润”的“润”为“润泽”,多含赞美之意,与语境相合;而“浸渍”的“渍”有“浸泡”之义,感情色彩与语境不合。

从中可以看出,此类命题能够综合地考查学生对词句在具体语境下搭配衔接的感知运用能力。

(四)修辞运用测试内容分析

1.    2010年全国18套试卷中,有5套试卷,共计5道试题对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测试内容进行了考查。

赋分在4-6分不等。

测试内容主要涉及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和调动生活知识积累两个方面。

2.    正确运用修辞手法

教育部《考试大纲》所规定正确使用的常见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2010年语言运用试题主要涉及比喻、排比和对偶三种修辞手法,而且这些试题的重点皆不在考查修辞知识的识记,而重在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

命题往往要求学生另选话题,因此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而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又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以使语言表述更加生动形象。

3.    调动生活知识积累

修辞手法运用的考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同时也能很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

2010年高考重庆卷“‘重庆’对联续写”在此方面即做了很好的尝试。

本题考查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关注传统属对形式,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特色,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

同时本题又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能充分调动学生地域文化方面的生活积累。

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突出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体现了语言运用试题关注生活、贴近生活的命题思路。

 

(五)图文换测试内容分析

   图文换是指解读所给的图表、图画(漫画),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把试题材料中蕴含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图文换题是一种具有很强综合性、技巧性及创新性的新题型,它要求学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推断或评价,然后用恰当的语言加以表述。

2010年全国18套试卷中,有4套试卷,共计4道试题就图文换进行了考查,赋分在4分-6分不等。

测试内容主要涉及画面解说和图表阐释两个方面。

1.画面解说

画面解说重点考查学生描述画面内容或揭示画面寓意的能力。

2010年高考中湖北卷、天津卷、江西卷三套试卷的图文换试题均以漫画的形式出现。

漫画往往是以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作为创作素材,直接揭示或间接影射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类人或某一类现象。

命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联想,联系现实生活进而揭示画面的深刻寓意。

本题具体考查图文换中画面解说的能力。

漫画大体上有两种类型:

幽默型和讽刺型。

本题属于幽默型,画面用奥运五环标志和萨马兰奇的头像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萨马兰奇一生对国际奥运的关注和贡献。

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必须将漫画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类比联想,并对漫画的寓意作较为深入的思考。

2.图表阐释

图表是媒体信息交流和传递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它能直观鲜明、简洁明了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或的观点态度。

图表阐释类试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表中对象的关系与数据的变化等信息,通过对图表中源信息的认读分析发现图表所反映的规律或趋势。

简洁的图表往往包含着大量的文字、数字信息及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的观点态度,因此,相对于侧重类比联想的画面解说试题而言,图表阐释试题能更全面考查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评判的能力。

但是2010年高考中对图表阐释进行考查的试题数量不多,只有广东卷一道试题对这一测试内容进行了考查。

利用图表的形式将“数学活动的中心在地理上与当时政治、文化、经济发达中心大致吻合”这一典型的社会现象简洁地表现出来。

命题要求学生能对图表所提供的源信息进行观察认读和分析归纳,并用简洁的语言将图表所反映的数学活动与政治、文化经济发达中心相吻合的规律用文字准确地加以阐释。

1.选材涉及领域广泛

2010年全国18套试卷共计47道语用试题中,自然科技类材料试题共13道,占全部语用试题的28%,人文社科类材料试题共34道,占72%。

其中,14套试卷共计20道考查扩写压缩的试题中,自然科技类材料共5道,占25%,人文社科类材料共15道,占75%;4套试卷共计4道考查变换仿写的试题中,测试材料全部为人文社科类;12套试卷共计14道考查连贯得体的试题中,自然科技类材料共7道,占50%,人文社科类材料共7道,占50%;5套试卷共计5道修辞运用的试题中,测试材料全部为人文社科类;4套试卷共计4道考查图文换的试题中,自然科技类材料共1道,占25%,人文社科类材料共3道,占75%。

从这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语言运用试题的测试材料以人文社科类为主,同时兼顾自然科技方面的内容。

其中,人文社科类测试材料又涉及文学、哲学、文字学、节日文化、居住观念、家庭教育、理想情感等,自然科技又涉及激光造雨、低碳技术、住宅理念、经济生产等。

总之,测试材料的选择涉及自然、科技、人文、社会、经济等诸多领域,充分体现了其选材的多样性。

2.人文情感浓厚

人文情感浓厚是2010年语言运用试题尤其是“扩写压缩”“变换仿写”和“修辞运用”测试材料的突出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表达运用试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紧密结合。

3.关注社会热点信息

关注社会热点信息,及时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是语言运用试题的一大特点。

这充分体现了其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社会热点信息在2010年语言运用试题中同样得到了及时的反映,如辽宁卷“网上世博会”、江苏卷“‘小美人鱼’铜像”等。

语言运用测试材料关注社会热点信息的特点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社会时事和身边生活的关注,从而打通语文与生活的界限,更好地拓展语文认知思考的领域。

如湖南卷“关于网络的新闻标题”便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对当前广泛存在的网络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另外,选取社会热点信息作为测试材料是为语言运用测试内容的考查服务的,热点信息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语言情境之间找到一个联结点,从而更好地刺激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

如浙江卷“世博园‘零碳馆’海报拟写”一题,该题同时关注世博会和零碳馆这两个社会热点信息,而且在材料描述过程中又以轻松幽默的语言来介绍零碳馆的工作原理等。

新鲜的话题加上生动有趣的介绍,自然能够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热情。

4.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语言运用试题近年来越来越注重体现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

2010年语用试题中这种学科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注传统语文知识。

近年来的高考越来越注重对传统语文知识的考查,而语言运用试题则成为首选的实验田。

如浙江卷第6题“拆拼汉字”、重庆卷第20题“对联续写”等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二是关注语文阅读能力。

将语用与阅读紧密结合有助于克服语言表达内容的随意性,有助于引导语言运用回归语文的本性。

湖南卷第20题“《水中的倒影》结合原文谈见解”、江西卷第20题“‘激光造雨’文段主要内容概括”等即是很好的例子。

三是注重营造语言情境。

任何语言的生成都是在特定语言情境下实现的,因此语言情境的营造在语言表达类试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言运用试题的目标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是考查其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因此命题设置多注重语言情境的营造,如重庆卷第21题“登山背包礼让”、广东卷第23题“主持人串词”等都重在通过生活情境的描述来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语言表达。

四是注重精炼语言形式。

语言形式精练这一特点在“变换仿写”和“修辞运用”试题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这是由其测试内容的性质决定的。

“变换仿写”一般要求句式工整、语言简洁,因此这种题型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

因为对修辞手法的考查往往结合仿写等进行,于是其测试材料也大多具有了与仿写等测试材料相同的语言形式精练的特点。

总之,2010年语言运用试题的测试材料涉及自然科技和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取材呈现出广泛多样的特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广泛的取材却最终都指向语文本体,即所有测试材料都是为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服务的,因此我们可以说2010年语用试题在选材上既做到了广泛多样,同时又做到了广泛有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语言运用试题人文性与工具性紧密结合的特征,强调了试题既注重广泛的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内涵,同时又坚守了语文工具性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