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7499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

《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docx

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 

一、了解隋唐五代的社会和文学概况。

 

第二章 隋及初唐的诗歌 

第一节 隋代文学 

一、隋统一后,作家基本由南人和北人两部分组成,南人主要作家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虞自直等,北人主要作家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南北文人各自带着地域文化中所形成的不同风格而入隋,并逐渐形成合流。

而在和流的过程中逐渐向南朝注重辞采、讲究形式的方向发展。

成就较高的作家是卢思道、杨素和薛道衡。

 

第二节 初唐诗歌 

一、了解初唐宫廷诗人。

二、掌握“初唐四杰”和其它诗人

初唐时期一些生活经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作家,在诗歌的创作上,显示着不同的创作特点。

这类诗人以王绩和“初唐四杰”为代表。

1.王绩

王绩在隋、唐之际,由仕而隐。

他的诗歌在宫廷诗风风靡一时诗坛上能够别树一帜。

他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

其《过酒家》、《赠程处土》、《野望》等已具备唐诗的格调,

2.重点掌握“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的创作活动在高宗、武后时期,代表着下层文人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精神。

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豪情,也有底层文人不得志的激愤。

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

(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2)他们的诗歌创作还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

(3)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对革新初唐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3.初唐末期,张若虚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大家地位。

同时刘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也成为千古传送的名作。

 

第三节䃞艹

Ԁ、掌握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阐述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

他一方面批评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否定了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

另一方面他提倡“汉魏风骨”、“正始之音”,主张诗歌创作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要有“风雅”的精神和“兴寄”的内涵,即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是复古旗帜下的革新。

二、掌握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是其革新主张的实践。

他的代表作品《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等,在内容上,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验,有着充实的思想内容。

在艺术上,一反齐、梁以来的诗歌创作的纤弱浮艳的诗风,继承了《诗经》、“汉魏风骨”、“正始之音”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

他的诗歌语言古朴简练,风格刚健雄浑,是有意识地扬弃和矫正齐、梁以来诗风,确实具有建安、正始的遗风。

在表现手法上,善用比兴寄托,实践了他的“兴寄”主张。

陈子昂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彻底地抛弃的浮艳积习,为唐诗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作品阅读篇目]

薛道衡:

《人日思归》;王绩:

《野望》;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序》;卢照邻:

《长安古意》;骆宾王:

*《在狱咏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杨炯:

《从军行》;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陈子昂:

《感遇诗》(兰若生春夏、丁亥岁云暮)、*《登幽州台歌》。

第三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第一节 山水田园诗派 

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

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

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

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2.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

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二、王维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乐。

王维早年立志于功名进取,写了许多风格雄浑、境界开阔,充满豪情逸气的诗作,其中以边塞和游侠题材的诗歌居多,如《少年行》、《从军行》、《老将行》、《陇头吟》、《使至塞上》等。

但在唐代诗歌史上奠定其地位和最能标志其诗歌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田园诗。

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田园隐逸生活,描写自然山水。

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或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逸,或写自然景物的清幽秀美。

2.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

苏轼曾评论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及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

(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

(3)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

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凝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

而且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二、孟浩然

1.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

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

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

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

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志。

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

2.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

沈德潜评论说:

“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

”(《唐诗别裁》)闻一多说:

“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唐诗杂论》)他的田园诗写得平淡自然、质朴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农家的淳朴生活和乡村的自然景色,在淡淡的笔墨中都表现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深受陶渊明的诗风影响。

但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2)孟浩然的诗歌语淡而味浓,正如沈德潜所论:

“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唐诗别裁》)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诗歌情致韵味。

 

[作品阅读篇目]

孟浩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

王维:

《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观猎》、《使至塞上》、《鸟鸣涧》、《鹿柴》、《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

第二节 边塞诗派 

一、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

边事增加,战争频繁。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

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

二、高 适

1.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成的创作成就最高。

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

其代表作《燕歌行》.

2.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殷璠评曰:

“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河岳英灵集》)。

其歌行和古诗既受到汉魏乐府和文人诗的沾溉,又有近体诗的影响,婉转流畅,讲究韵律和对偶。

三、岑 参

1.岑参的边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

2.岑参的诗风格活泼奔放、雄奇瑰丽、飘逸峭拔。

殷璠说他“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

王士祯比较高、岑二人诗风时说:

“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

”(《师友诗传叙录》)岑参的诗歌奇特的艺术想象、绚丽的色彩和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使之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岑参各体均有佳制,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的写作。

 

[作品阅读篇目]

孟浩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王维:

《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观猎》、*《使至塞上》、*《鸟鸣涧》、《鹿柴》、《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

高适:

《燕歌行》、《封丘县》;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王之涣:

*《登鹤雀楼》、*《凉州词》;李颀:

《古从军行》;王昌龄:

《从军行》(其一、其二)、*《出塞》、《闺怨》。

第四章 李 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一、了解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掌握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的情绪。

如《梁甫吟》、《古风》(第十首)等。

二、关怀现实的政治、忧患时局和批判现实的黑暗,以及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三、热情讴歌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怀。

李白一生好游历亲近自然,因此写景记游诗数量较多。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重点掌握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李白诗歌风格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

为主,但也有多维度的呈现。

他上承庄、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以个人的艺术天才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

他反对绮丽华靡、雕琢繁饰,倡导清新自然、朴素真率的诗风。

他的诗歌绝句多清新隽永、明快自然,歌行多纵横飘逸、流畅自然,可谓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下韦太守良宰》)。

二、李白的诗歌虽不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因而他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他的诗歌无论是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充分地表现着生活中诗人的喜怒哀乐、好恶爱憎的感情,使我们时时体会到诗人自我抒情形象的存在。

三、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

诗人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瑰丽神奇的艺术境界。

四、李白能自驾驭多种诗体,尤擅长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绝句的成就也相当突出,尤以七绝佳作最多。

 

[作品阅读篇目]

《古风》(大车扬飞尘)、《蜀道难》、《乌栖曲》、《将进酒》、《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长干行》(妾发初覆额)、《塞下曲》(五月天山雪)、《丁都护歌》、《静夜思》、《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白发三千丈)、《赠汪伦》、《渡荆门送别》、《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第五章 杜 甫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一、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掌握杜甫诗歌的思想的内容:

一、杜甫的诗歌把个人的遭际与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结合起来,抒发了悯时伤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和爱国精神。

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句》、《春望》、《北征》、《羌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二、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矛盾,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政策,及其骄奢淫逸、专横暴虐的行为,还反映了战争、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种种灾难和痛苦,表现了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

如《丽人行》、《兵车行》、《洗兵马》、《草堂》、“三吏”、“三别”等。

三、杜甫的诗歌还有登临抒怀、写景咏物、思亲怀友、咏史、题画的内容。

如《登岳阳楼》、《秋兴》、《春夜喜雨》、《月夜》、《蜀相》、《戏题王宰山水图歌》等。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重点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慷慨悲凉为主,也有清新俊逸、自然平和、婉转流丽等多样风格。

杜甫坎坷困顿的人生遭际和时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背景,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个体的人格精神,决定了其诗歌风格的主体格调。

而其它风格的出现,则往往是因一时一事的心境和情绪的不同所致。

二、杜甫的诗歌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就是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

杜诗善于观察现实生活,提取生活中的典型素材,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

杜诗善于在客观现实生活的描写中透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与思想倾向,常常是将叙述、描写和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杜甫的叙事诗还常常运用真实细腻、精确传神的细节描写手段来细致地表现现实生活。

三、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

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十分注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

杜诗的语言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

四、杜甫的诗歌诸体皆备,而且各体都有名篇,在诗歌体裁的运用上可谓集前人之大成,并以其创作实践推动了诗歌体裁的建设和发展。

杜甫的乐府诗“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直接启示了中唐新乐府运动。

杜甫运用古诗的形式写出了内容深刻的长篇巨制。

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多,成就也最高,尤其七律在他手中已运用得相当纯熟。

 

[作品阅读篇目]:

《望岳》、《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月夜》、《春望》、《羌村》、《北征》、《石壕吏》、《新婚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选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其一)、《登高》、《登岳阳楼》。

第六章 中唐诗歌 

第一节 中唐前期诗歌 

一、掌握刘长卿和韦应物的诗歌创作

刘长卿和韦应物都是以山水诗见称的诗人,风格近于王维、孟浩然。

1.刘长卿的诗歌多抒写被贬的怨愤和寄情山水之作。

刘长卿也写过一些边塞诗,也有少数反映现实、伤时感乱的作品,但其诗成就最高的还是山水诗。

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余干旅舍》等都是名篇。

他的诗歌总是渗透着孤寂冷漠、愁苦失意的心态,诗中经常运用“孤城”、“孤舟”、“独鸟”、“归鸟”、“秋风”、“落日”等意象。

他的诗歌风格清雅,体物精细,语言省净,意境幽远,丰韵情调颇近王维、孟浩然。

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五绝。

曾自誉为“五言长城”。

2.韦应物早期写过一些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的作品,带有盛唐诗歌的遗风余韵。

后期也有关注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指斥时政的诗歌,但其诗歌成就最高的还是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歌风格高雅简淡,情趣闲适,“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受到陶渊明、大小谢和王、孟的影响。

如田园诗《观田家》,山水诗《滁州西涧》、《寄全椒山中道士》等诗,都体现这种艺术风格。

其诗以五言最佳,白居易曾评论说:

“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与元九书》)

二、了解掌握“大历十才子”及李益的诗歌创作

1.“大历十才子”的诗多是唱和应制、题赠送别之作,多以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为主题,也有一些边塞题材的诗歌。

他们的诗歌有着比较一致的特色,就是由盛唐诗歌的浑厚雄放转向了工巧细腻。

诗歌风格清雅淡远,意境清幽,刘熙载说“王、孟及大历十才子皆清雅”(《艺概·诗概》)。

但其诗歌过于讲究技巧,注重形式,已无盛唐的浑厚气象。

2.李益是中唐前期最著名的边塞诗人。

他的诗歌受盛唐气象的沾溉,也有时代的悲凉伤感的情调。

他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凉,明人胡震亨说他“所作从军诗,悲壮宛转,乐人谱入声歌,至今诵之,令人凄断”(《唐音癸签》卷七)。

其诗歌如《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夜上西城听梁州曲》都是名篇。

其诗众体皆有佳作,而尤以七言绝句最佳,明人胡应麟说:

“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

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

”(《诗薮·内编》卷六) 

第二节 韩孟诗派 

一、韩愈

1.掌握韩愈诗歌的思想内容

韩愈的诗歌有不少反映现实社会问题和表现个人失意、抒写悲愤的诗篇。

韩愈是个对现实非常关注的作家,写下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批评现实政治的诗歌,如《汴州乱》、《归彭城》等,反映了天灾人祸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谢自然诗》、《送灵诗》、《华山女》等,批评佛老及迷信祸国害民。

韩愈性格刚正,几遭贬谪,又主张“不平则鸣”,因此他的诗歌也多有抒写怨愤不平之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

韩愈还有些描写山水景物的诗歌,如《山石》、《春雪》、《晚雨》等。

2.重点掌握韩愈诗歌的艺术成就

(1)韩愈的诗歌糅合了李白诗歌壮浪奇幻和杜甫诗歌博大精深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形成恣肆横放,雄奇险怪的主体诗风。

追求新奇伟壮是其诗歌审美的基本特征,以至于导向了险怪荒诞。

(2)他的诗歌气势豪壮,笔力纵横,意境阔大而险怪。

常常运用奇特想象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创造出奇异而慌怪意象。

韩诗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硬语盘空,苍劲矫健,也有妥帖流畅的一面但不是主要的。

(3)他的诗歌还有“以文为诗”的倾向,有的采用汉赋铺排的手段进行详尽的铺写,有时摈弃骈偶纯用单句,有时多用议论,有时采用散文的叙述笔法。

二、孟郊和贾岛

1.孟郊

(1)孟郊诗歌的思想内容:

孟郊仕途坎坷,家境贫寒,因此有些诗歌能够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对百姓的贫苦充满了同情,如《贫女词》、《寒地百姓吟》等。

更多的诗歌是抨击世道的昏暗、抒写自己的贫寒与愤懑,如《秋怀十五首》、《苦寒吟》等。

此外,还有一些描写骨肉亲情的诗歌,如《游子吟》、《结爱》等。

(2)孟郊诗歌的艺术特点:

孟郊的诗歌在奇崛险怪之中带有幽僻清寒、凄凉苦涩的情调。

苏轼所说“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新唐书·孟郊传》所说“思苦奇涩”都是对其诗风的评价。

孟郊的诗歌创作以苦吟著称,非常注重字句的锤炼和构思的新奇,言辞洗练精警,意境清幽峭拔。

他的诗善于写景,但多是借景抒情,景物带着浓重的感情色彩,以寒景冷物表达愁苦凄凉的心境。

2.贾岛

贾岛诗歌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多写个人孤寂的生活与情感,以及与朋友的交往。

常常以枯冷萧瑟的景象抒写孤寂凄清的心境。

贾岛诗以五律著称,在描写物象与抒情上都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技巧,意境凄清而优美。

在艺术上最著称的就是苦吟与字句的推敲琢磨。

 

第三节 刘禹锡和柳宗元 

一、刘禹锡

1.刘禹锡诗歌的思想内容

(1)政治讽刺诗,如《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聚蚊谣》等,或托讽禽鸟,或寄情草;体现了对权奸们的讽刺和蔑视,以及自己的坚定信念和精神。

(2)咏史怀古诗,如《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乌衣巷》等,在感慨历史的兴亡盛衰中,寄寓着人生的悲情及对历史的思考。

(3)学习民歌的创作,如《竹枝词》、《踏歌词》、《堤上行》等,或记风土人情,或写劳动生活,或写男欢女爱。

这类诗歌是诗人流放巴山楚水期间的作品。

2.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成就

(1)刘禹锡的诗歌在悲凉沉郁中透视着豪放俊爽的色彩,语言简捷明快,爽朗清俊,富有哲理与艺术表现的张力及雄健的气势。

(2)刘禹锡的诗歌善用比兴寄托。

其政治讽刺诗常常采用托物兴讽的手法,多寄托遥深,景物描写中常常含蕴着人生哲理和深沉的情感,其诗在劲健雄放中又有含蓄蕴藉的特色。

(3)刘禹锡的民歌体作品,意境优美,情思婉转,语言清丽,音韵和谐,既有民歌的朴素自然又有文人的细腻精巧的特点。

二、柳宗元

1.柳宗元诗歌的思想内容

(1)关注和反映现实的作品。

如《田家》、《韦道安》、《笼鹰词》等,这类诗歌现实性强,体现了诗人“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思想情怀。

(2)抒写悲愤情怀的作品。

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行路难》等。

这类诗歌多写于被贬之后,多抒发被贬的抑郁之情。

(3)山水诗。

如《南涧中题》、《江雪》、《渔翁》等均为名作。

这类诗歌寄情山水,在忧苦中抒写着淡泊的情怀。

2.柳宗元诗歌的艺术成就

(1)柳宗元的诗歌既有深沉的忧患,又有淡泊的情怀,并形成了独特的诗风:

悲凉而沉重,淡泊而简古。

(2)柳宗元的诗歌善于写景抒情,多以凄冷的景致抒写忧郁之情。

经常使用色彩清冷的意象,也常常出现直接表情的词语,创造出了物境与情意相映相生的凄清哀怨的意境。

其诗也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

(3)他的山水诗独具特色,虽然也染有凄凉幽怨的色泽,但还是表现出清新自然、淡泊雅致的艺术风格,而且构思精巧,语言平实,情致悠闲,意境旷远。

 

第四节 李 贺 

一、李贺诗歌的思想内容

1.针砭讽刺现实、关怀民生疾苦的诗歌,如《荣华乐》、《猛虎行》、《吕将军歌》、《老夫采玉歌》等。

2.表现抱负、渴望建功立业,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的诗歌,如《南园》(十三首之五)、《秦光禄北征》、《雁门太守行》等。

3.抒写人生的痛苦和生命的短暂,发泄愤懑和牢骚的诗歌,如《秋来》、《开愁歌》、《浩歌》等。

二、李贺诗歌的艺术成就

1.李贺的诗歌继承了楚辞和李白诗歌的浪漫艺术,也受到乐府民歌的影响,又开创了一片神奇怪异的艺术境地。

李贺诗歌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幽峭冷艳、奇诡怪诞。

2.李贺的诗歌以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了许多荒诞怪异的意象,美妙的神仙世界、恐怖的鬼怪形象,以及种种奇奇怪怪的物象都被纳入到诗中,在光怪陆离的艺术境界,表达着他的精神世界。

3.李贺的诗歌在构思与结构上也极具特色,其诗以想象、联想思维为线索,超越了现实的逻辑性,因而时空的转移、章法的变换、意象的组合均变幻莫测。

4.李贺诗歌十分注重词汇的感情色彩和物象色彩的使用,冷艳凄楚的色彩体现着他怪诞的审美取向和力求奇峭的艺术追求。

其诗还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夸张、渲染、拟人等手法。

 

[作品阅读篇目]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韦应物:

《滁州西涧》;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孟郊:

《游子吟》、《游终南山》;韩愈:

《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渔翁》、《江雪》;刘禹锡:

《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山桃红花满上头)、《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秋词》;李贺:

《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梦天》、《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金铜仙人辞汉歌》、《老夫采玉歌》、《致酒行》。

第七章 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 

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一、了解、掌握新乐府运动。

二、重点掌握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1)诗歌应植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

(2)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他提出了诗歌要有“补察时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