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8064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743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8064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学考试8064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学考试8064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学考试8064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学考试8064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80644.docx

《教育学考试8064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80644.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考试80644.docx

教育学考试80644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或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

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要求,为制定教育方针和政策,确定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教育学独立阶段,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1、英国哲学家培根1623年《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看待。

2、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3、赫尔巴特1806年《普通教育学》

《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

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

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及其贡献:

赫尔巴特于1806年撰写的《普通教育学》以及1835年出版的《教育学讲授纲要》,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

其理论可概括为“三中心”:

“教师、教材、课堂教学”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被称为传统教育理论,赫尔巴特也成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教育学的科学阶段:

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表现:

1、进步教育运动和现代教育派的出现,杜威与现代教育派《民本主义与教育》(儿童中心论、“新三中心2、自然科学方法的借鉴与应用,实验教育学:

法国教育家梅伊曼1914年出版《实验教育与纲要》,主张把实验心理学的观点、实验、统计方法引入教育学研究。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前苏联1939年凯洛夫的《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作为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

其主要主张:

第一,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第二,教育活动三中心:

儿童、经验、活动等;第三,注重儿童创造性的发挥。

杜威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方法

1、教育观察法:

即运用感官或借助科学的观测仪器。

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与分析研究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和日常生活条件下,言语与行为的客观表现的一种方法。

2、教育调查法,即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

3、教育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或设想,通过控制和变革对象而进行研究某一教育问题的方法。

教育的起源:

两种非马克思主义观点

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本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1、育人性2、目的性3、实践性4、社会性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学校教育的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作用1教育的经济功能2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4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手段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文化功能2、经济功能3、政治功能4、人口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根本功能)

人的发展的涵义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连续不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人的发展表现:

发展的内容,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儿童已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2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3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1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做到循序渐进,有针对性。

2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做到因材施教,抓住关键期。

3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做到了解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教育目的:

指社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

(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规定与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制定教育目的理论依据1、个人本位论2、社会本位论3“辨证统一论”

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文本的构成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研制开发的主要依据。

2课程标准:

各学科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性文件,也是选择教材和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

3教材:

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与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课程类型

1从课程的管理和设置来区分,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从课程的组织形式来区分,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这是课程的基本类型。

3从课程内容联系与综合的程度来区分,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4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来区分,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教学的概念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及良好个性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任务1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应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双基教学)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强学生的体力

新课改中教学的任务(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认识世界为核心,逐步实现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程的统一。

教学的基本规律

1、知识性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2、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3、教育性规律——掌握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关系4、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兴趣和求知欲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与理论4.巩固知识---防止遗忘,达到保持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6.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反馈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过程的发展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或指导思想)。

原则的含义及正确运用

启发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所反映和要求的,是要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间的关系。

2、基本要求

(1)加强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4)坚持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直观性原则

1、基本涵义指教学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直接感知教材内容、丰富感性经验、获得生动表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活动,把生活的直观和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本质,形成科学的要领。

直观性原则所反映和要求的,是正确处理教学中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

2、基本要求

(1)明确教学目的,讲求实际效果。

(2)慎加选择,注意典型性。

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恰当选择直观手段3)正确地运用直观教具,增强直观教学的

科学性。

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指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进步,得到充分发展。

2、基本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2)面向全体,照顾两头,兼顾个别。

(3)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发挥个人特长的关系。

(4)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并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手段、方式。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和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是古老的、运用最为广泛的、基本的教学方法。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讲授的内容应该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讲究语言艺术3、讲授要有启发性4、恰当地运用板书与教具

2谈话法3演示法4实验法5读书指导法6讨论法7练习法8发现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2、教学内容特点3、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4、教师自身的条件5、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班级授课制)

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现场教学个别辅导小组教学

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指把两个年级以上不同程度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课时里分别用两种以上的教材交叉地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它是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按照一定的数量将年龄或文化程度相近的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班级教学的优点1一个教师在同一时间内面向一个班的学生进行教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培养人才;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

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5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班级教学的局限性①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限制,教学活动多

由教师做主。

②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和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④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⑤由于以课为单位,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课的类型指根据教学的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