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7230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6-2017学年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漫步小径,风送来一阵扑鼻的香味。

环顾四周,我看见一枝露出高墙的腊梅正在那里释放幽香。

B.实践证明,各级领导干部法制观念和依法决策、依法办事能力的高低,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C.尽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D.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

A“看见”和“幽香”搭配不当。

B一面对两面。

D“学习”和“素养”搭配不当。

考点:

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雅”以后有李杜

苏渊雷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①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风”“雅”以后有李杜。

“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

换一句话说,“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

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

而“骚”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

李杜作品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

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

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

有所偏向。

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

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

就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串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

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

一句话,弥漫着当时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

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舞人心的缘故。

注:

①美刺:

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

2.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B.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C.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作品。

D.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3.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的,但李诗偏于“风骚”,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串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

B.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C.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答案】

2.C

3.C

4.D

【解析】

2.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由原文“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

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可知,C项最准确。

3.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来看,C项属强加因果。

点睛:

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

4.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D项表述过于绝对。

原文为“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根玉米

那年皖北一带大旱,那可是百年未遇的大旱,老天爷六个月没下过一滴雨,河床干裂成一块块的。

田地里看不到一点绿色,到处扬着飞尘,整个世界在白晃晃的毒日下淡成一片模糊。

荡在蛤蟆村人的头顶上死亡的气息稠得像雾。

吃尸的乌鸦像云一样在村子上空飞来飞去,乌鸦血红色的嘎叫声让村人的目光变得青紫。

村长敲响了村头古槐树下的钟,干裂的钟声如玻璃一样在村人的心上划过。

村人都来到槐树下。

往年绿意葱茂的槐树如今光秃秃的,槐树叶子早让村人吃光了,但槐树又冒出淡淡的绿。

村长看着或坐或躺在槐树下零乱一片的村人,眼里就酸辣了。

村长把酸辣咽回肚里去,说,我们不能等死,蛤蟆村不能绝,还是去外逃荒吧,熬过这荒景,就回。

村长的话让村人的脸灰黑一片。

第三天,就有拖儿带女的村人拿着棍端着碗出了村。

他们走得很慢很慢,两条腿似有千斤重,挪不开。

女人的嘶哭声震得头顶上的槐树枝摇摇晃晃。

男人不哭,紫黑色的泪水汪洋了他们凄凉的脸。

几天后,村里的房子大都空了。

没走的大都是老弱病残。

土根和槐花不属于老弱病残却没走。

槐花已怀了六个月身孕,土根说,赤地千里,往哪儿走?

死在外面还不如死在家里。

但根本弄不到东西吃,土根只能

吃红土,把那红土晒干,捏成粉,然后配一点晒干的槐叶、野草,煮成糊,闭了眼睛往肚里灌。

吃了三天,土根拉不出来,肚子却涨得痛极。

槐花说,再也不能吃红土了,吃多了会涨死。

土根说,吃什么呢?

能吃的树叶已吃完了,野草也吃完了……有了,树皮可以吃。

土根就拿了刀剥槐树皮。

这样又熬过了一个月。

槐花说,再熬不下去了,你别管我,还是走吧。

走了,或许可以活下来。

槐花说这话时,泪水血淋淋地汪在眼里。

“我们死也要死在一起”

,土根把槐花揽进怀里说,泪水也一滴一滴地砸在槐花头上。

槐花说,可怜了肚里的娃儿,他还未看一看这天、这地、这山、这水,也未看我们一眼,就……

槐花青一块紫一块的哭声鞭子一样抽打着土根的心。

土根求道,别哭了,别哭了,我的心在滴血呢。

土根劝槐花别哭,自己却哭了。

后来两人索性抱成一团,哭了个天昏地暗。

这时传来踢门声,土根忙抹了泪,开了门,进来的是村长。

村长说,你们吃了啥好吃的东西,还有精神哭?

土根看到村长手里拿着一根玉米,土根的目光就绿了,绿色的涎水也淌下来了。

村长说,这玉米是给你的。

原本我留着做种子,唉,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村里没走的人每户给一根。

土根接过玉米,恨不得一口吃了。

但土根把涎水又吞回肚里了,他一口也没舍得吃。

槐花说,不到真饿死的份上,我们不吃这个玉米。

十几天又熬过去了。

土根说,留在村里的人只剩下我们俩人了,我们也要死了,还是把那根玉米煮了吧。

槐花说,我就煮了。

槐花从罐里拿出那根玉米,玉米的香味把屋子塞得满满当当,一点缝隙也没有,土根贪婪地吸着这香味。

土根说,这样死了也值。

槐花说,我去外面看看有没有一点野菜野草什么的。

槐花说着出了门。

槐花并没有去寻野菜野草,槐花只是想把那整根玉米让给土根吃。

或许土根吃了那根玉米,能多熬两天,到时一下雨,满山的野菜野草不就出土了?

槐叶不就长出来了?

那土根不就可以活下来了?

槐花这样想着,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

此时的土根也这样想。

土根也出了门,也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

第二天就下雨了,瓢泼样的大雨一连下了两天两夜,土根那茅草屋也倒了。

后来,出外逃荒的村人断断续续回蛤蟆村了。

蛤蟆村原来有五十多户人家,经过这次干旱,现在只剩下八户了。

那八户人回村后才发现他们没种子了,都叹着气说,这是天意,蛤蟆村命该绝。

有人说,再在村人家里找找,算不定能找到种子。

就有村人在土根倒塌的房子里发现了几株玉米苗。

一声欢呼,所有的村人都来了。

都围着玉米苗跪下了,亮晃晃的泪水掩盖不了他们的激动。

蛤蟆村有

救了,蛤蟆村有救了。

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如黄灿灿的日头一样,落满了村里的沟沟壑壑。

他们又都抱成一团疯了样的大哭。

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

(摘自《当代小小说集萃》,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对村长形象的塑造不多费笔墨,寥寥数语之下,一个善良、负责甚至带有点苦中作乐幽默感的村长形象跃然纸上。

B.蛤蟆村除了老弱病残以外的村民在前所未有的旱灾面前都出去逃荒了,而土根夫妇最终没有逃荒的根本原因是对家乡眷恋深沉。

C.本文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以及对比等艺术手法,叙述了一个情节跌宕、感人至深的故事,叙事手法新颖独特,主题具有教益。

D.“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抒发了村人绝处逢生喜极而泣的情感,以此作结戛然而止,这是典型的“留白”式结尾。

E.本文语言独具特点:

一方面是符合人物形象的带有口语性质的通俗语言,另一方面是作者叙述时凝练精致的文学性语言。

6.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土根夫妇的形象特点。

7.本文的主人公是土根夫妇,可不可以将标题“一根玉米”改为“患难夫妻”?

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5.AE

6.①交代了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小说张本;②前两段描写了因干旱带来的末日景象,渲染了悲苦绝望的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③坏境的恶劣艰苦衬托了人性之美。

(共4分,答出任两点即可)

7.第一种观点——可以将标题改为“患难夫妻”。

(1分)

①土根和槐花这对患难夫妇是小说的主角,贯穿全文始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2分)②“患难夫妇”也暗示了小说主旨,即在患难的情节中展现出患难与共、恩爱相携、舍已为人的人性之美,有利于作品主旨的提炼。

(2分)

第二种观点——不能将标题改为“患难夫妻”。

(1分)

①“一根玉米”是全文最大的矛盾冲突,同时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2分)②“一根玉米”以小见大,内涵丰富,“一根玉米”见证了患难与共、恩爱相携、舍已为人的人性之美,也寓指“希望”。

(2分)(如果从其他角度来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5.试题分析:

本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对小说内容、行文特点的理解与分析。

B.蛤蟆村除了老弱病残以外的村民在前所未有的旱灾面前都出去逃荒了,而土根夫妇最终没有逃荒的本原因是对家乡眷恋深沉。

这一分析错,土根夫妇没有逃荒的原因是槐花有身孕。

C.本文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以及对比等艺术手法,叙述了一个情节跌宕、感人至深的故事,叙事手法新颖独特,主题具有教益。

说情节跌宕错误,本文的情节很平顺。

D.“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抒发了村人绝处逢生喜极而泣的情感,以此作结戛然而止,这是典型的“留白”式结尾。

说喜极而泣的情感是错误的。

考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类试题,小说中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

所以考生要结合环境描写分析其艺术效果:

①交代了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小说张本;②前两段描写了因干旱带来的末日景象,渲染了悲苦绝望的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③坏境的恶劣艰苦衬托了人性之美。

考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试题分析:

本题是考查对小说综合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文章的标题的作用,标题一般都是揭示文章的主旨和体现人物的命运。

所以一般文章的标题都是很有深意的,换与不换、换成什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本题。

根据对本题的理解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种结论:

第一种观点——可以将标题改为“患难夫妻”。

(1分)①土根和槐花这对患难夫妇是小说的主角,贯穿全文始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2分)②“患难夫妇”也暗示了小说主旨,即在患难的情节中展现出患难与共、恩爱相携、舍已为人的人性之美,有利于作品主旨的提炼。

(2分)

第二种观点——不能将标题改为“患难夫妻”。

(1分)①“一根玉米”是全文最大的矛盾冲突,同时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2分)②“一根玉米”以小见大,内涵丰富,“一根玉米”见证了患难与共、恩爱相携、舍已为人的人性之美,也寓指“希望”。

(2分)(如果从其他角度来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考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庚:

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

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

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矍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

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

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

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

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

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

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

“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

”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

“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

”张鸣说。

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

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

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

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

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

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

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

“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

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

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

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

“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

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

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

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

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

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

”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

”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

【相关链接】:

(1)①钱理群:

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②张鸣:

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

③袁行霈:

著名古典文学专家。

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

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

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

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

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

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

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

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

(《张鸣访谈录》)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但后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

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

C.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D.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组”,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E.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人崇仰供奉,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9.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

10.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8.DE

9.①学识渊博,治学严谨.②不慕名利,淡泊处世.③待人热心,随和真诚.④面对权贵,不卑不亢.

10.林庚先生作为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其生活处于“隐退者”的状态.①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大燕南园,少问世事,淡出了公众视野,连门口路过的学生也不知他是谁.②地位不显赫,在他辞世的消息被报道后,才又被人记起当年的赫赫声名.二是其具有“隐退者”的精神气质.①看淡名利,超然物外.②平易近人,性格谦和真诚.③面对权贵,不卑不亢,态度温和而不激烈.④在隐居中获得精神自由.⑤纯真、赤诚,追求单纯的快乐.

【解析】

8.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分析。

A项应是“似乎已被人们遣忘了”。

B项论述不全,“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的原因还有其他因素,如“不用讲稿”“旁征博引”等。

C项,原文说“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钱理群告诉学生接触拜访林先生的原因也是强加的。

点睛: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对读选项和原文的细微差别。

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

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9.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归纳概括,分条作答。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不慕名利,淡泊处世;待人热心,随和真诚;面对权贵,不卑不亢。

10.试题分析:

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

首先谈“退隐”的含义,之具体的事件,然后谈论他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隆字元伯,南阳安众侯宗室也。

王莽居摄中,隆父礼与安众侯崇起兵诛莽,事泄,隆以年未七岁,故得免。

及壮,学于长安,更始拜为骑都尉。

谒归,迎妻子置洛阳。

闻世祖在河内,即追及于射犬,以为骑都尉,与冯异共拒朱鲔、李轶等,轶遂杀隆妻子。

建武二年,封亢父侯。

四年,拜诛虏将军,讨李宪。

宪平,遣隆屯田武当。

十一年,守南郡太守,岁余,上将军印绶。

十三年,增邑,更封竞陵侯。

是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

十五年,诏下州郡检覈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赢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

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

帝怒。

时显宗为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日:

“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

”帝曰:

“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

”对曰:

“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显宗对。

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

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

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明年,复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豁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及大司马吴汉薨,隆为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三十年,定封慎侯。

中元二年,卒,谥日靖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耻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豁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B.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豁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C.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豁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D.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阯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豁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屯田”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

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这一制度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B.“居摄”是摄政的意思,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