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996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docx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docx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1语言的的定义及其理解:

(把这部分和语言学导论结合起来)

语言是人类赖以思维和相互交际的工具,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分别从语言的本体、功用和表现形式上掌握。

(在此不详谈)

2汉语的特点:

(结合现代汉语)

从汉语和印欧语系的区别上答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回答:

语音、词汇、语法和对自己掌握较好的一门外语之间进行比较归纳。

其中,语法部分要详细作答,考试内容偏重语法。

最好添加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让老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3在语言系统内部,语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一)语音对语法的影响:

A音节数对语法的影响和制约。

比如,花的名字如果是是双音节的,“花”字可带可不带;如果是单音节的名字,“花”字一定要带上。

如“牡丹花”可以简说成“牡丹”;而“荷花”就不能单说成“荷”。

这是因为,词汇的双音节化是汉语词汇系统的演化趋势。

B轻重音对语法的影响和制约。

重音放在不同的词上,会有不同的语法含义。

比如,“出租汽车”,如果重音在前,即在“出租”上,是定中短语;如果在后,即在“汽车”上,那么就变成述宾短语了。

C停顿对语法的影响。

停顿对语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停顿造成不同的结构层次。

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如果在“了”后停顿,是述宾结构;如果在“的”字之后停顿,就成了偏正结构了。

(二)语义对语法的影响和制约:

A词义的褒贬对语法产生一定的影响。

“v+得+太+adj+了”只用于有褒贬意义色彩的形容词。

“洗得太干净了”;“写得太差了”可以;“做好了”就不符合原意了。

“v+adj+了”同样是用来表示感叹,但它适用的范围更广,不但可以用于具有褒贬义色彩的词,还可以用于中性义的形容词。

比如“走得太早了”;“来完了”都可以使用。

B词语褒贬义色彩的对立对语法有影响。

“还”作为程度副词有两种意义:

一是表示程度深,相当于“更”可以适用于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如“他比我还高。

”;“他比我还优秀”;“他考的比我还差”这三种情况都可以。

一是表示程度浅,含有勉强过得去的意思,相当于“尚”,适用的范围变窄,只用于褒义词和中性词,不能用于贬义词。

比如“他长得还可以”;“相比之下那地方还宽敞”。

但是贬义词就不能用在这个句式中,否则改变了整个句子的意思。

4各级语法单位的概念(参照现代汉语,主要是学会判断,2008年真题考过小题,判断是语素还是词,是词还是短语。

同时,还有一个新增的概念“语素组”,语素组不是语素的简单组合,语素的组合有两种结果,一个是构成“词”;一是组成“语素组”,即包含在词内部的、作为词的组成成分的一种语素的组合。

比如“林荫道”中的“林荫”。

5几组语言学的重要概念:

(一)自由和黏着

(这是上课时老师主要讲解的内容,我们现在也在学,很难,不知会不会出大题)所谓自由,是指一个音义结合体能处于单说的地位,即能独立成句。

黏着是指一个音义结合体不能处于单说的地位,即不能独立成句。

比如,“学习”是自由的;“似的”是黏着的。

自由和黏着可以出现在一下几级语法单位中:

词、词组。

至于语素有没有自由和黏着之分,现代语言学界还有争议,这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

(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记住名家所说的话,用以辅证,增强说服力。

杨锡彭:

理论上讲,根据能否成句来确定语素的自由和黏着,是一种跨级阶的分析。

(二)定位与不定位

顾名思义,定位是指一个音位结合体跟别的音位结合体组合的时候所处的位置是固定的,那么这个音位结合体是定位的。

同理,一个音位结合体跟别的音位结合体组合时处的位置不是固定的,那么这个音义结合体就是不定位的。

同样,“学习”是不定位的;“似的”是定位的。

这组概念适用的范围有:

语素、词和词组。

(三)复杂与简单:

简单的说,在语言学界,语法上所说的“简单”仅仅指单词:

“复杂”指非单词,即词的组合。

比如,“白”和“白白”,“白”是简单的;“白白”是复杂的。

“白干了”成立;“白白干了”不成立。

6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重点之重点,面试时有同学抽到一道题是“谈谈对深层语法关系的理解”,这里讲的是浅层语法关系,深层语法关系对研究生来说也有难度,可以适当看看其他资料,但是主要看浅层的,因为,如果你把课本上出现的知识点记得很牢固、理解的很透彻,一样可以得高分)

实词和实词组合时总是同时存在两种结构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具体说来,语法结构关系是指诸如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述语和宾语的关系、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等等。

语义结构关系是实词和实词之间的语义联系,诸如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动作和受事的关系、事物和性质的关系,等等。

如“吃苹果”从语法结构关系上说是述宾结构;从语义结构关系上说是动作和受事间的关系。

(例子要举得有代表性)

重点和难点:

相同的语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相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可以由不同的语法结构关系表示。

比如,“小张来了”和“水喝了”从语法结构是看都是主谓关系,而从语义上看,前者表示施事和动作之间的关系,后者表示受事和动作之间的关系。

再如,“把杯子打了”和“杯子给打了”从语义上讲都是受事和动作之间的关系,而从语法上看这两个句子不同,前者是“把”字句式,后者是被动结构。

(复试时的笔试题出过问答题,需要留心,这个需要理解,把课本上出现的典型例句记住就可)

7词类划分的依据(重难点,去年考过)

一般说,划分词类的依据有三个:

词的形态、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

对于汉语这种孤立语来说,划分词类的最好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

(为什么词的形态和语法意义不是最好的依据?

注意思考)

(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所以不能根据词的形态划分词类。

这种方法只适合印欧语系。

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认识到汉语的独特性。

(二)汉语的语法意义具有相对复杂性,主要表现在语法意义的层面太多。

一个词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面太广,层次太多。

划分的结果要么是分类不清,要么是兼类太多,不利于汉语的学习和研究。

(三)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汉语的词类,这是最好的方法。

语法功能可以从三方面认识:

词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词与词结合的功能和词所具有的表示类别作用的功能。

其原因主要从下几个方面论述:

A从目的上看,划分词类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语法、研究语法、讲解语法。

每个语句组织实质上都是一种词类序列,应该根据语法功能划分词类。

B从词的二维关系即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上看,组合和聚合关系是语言学的经纬。

聚合关系,实际上是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换言之,词类就是词的聚合关系的产物,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的词总是聚合成类,供组合选择。

C依据词的形态划分实际上是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

朱德熙认为,形态不过是功能的标志。

在英语中,“+s”用来表示名称复数,根据这一点确定英语名词这一类,音因为,凡是能加表示复数后缀的s的词,在句子里的语法功能是一致的,正因如此,分类才有了价值。

D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词类在意义上一定有共同点。

如汉语的叹词都有表示感叹的意思。

现代语言学界对汉语词类的划分有了初步共识,认为,任何语言,划分词类的最本质的依据都是词的语法功能。

朱德熙和陈望道都赞同这个观点。

8具体词类的划分问题

a.名词的划分:

本书的观点是把时间词、处所词和方位词归入名词的大类,但要提出这三类词与其他名称的不同点、a语法意义上表示抽象的时间、处所和方位。

b语法功能上能和介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

“在北京”在句子中表示处所状语;“在清晨”代表时间状语。

c它们的指代和提问与其他名词不同。

通常用“这里”、“这会儿”等指代,用“哪里”、“多会儿”提问。

这是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和方位名词与其他普通名词的不同之处。

b.助词的划分:

实际是指表示语气的助词,如“吧、啊、吗、呢”等要不要从助词中分化出来,独立成类,命名为“语气词”。

这类此有自己的特点。

从语法意义是看,它们专门表示某种语气;在语法功能上,经常附在句子的末尾;从韵律上看,这些词之后一定有停顿。

在黄、廖本《现代汉语》上,就把这类词单独划分出来了,独立成类,称为“语气词”。

9对兼类的认识

兼类是汉语中老大难的问题,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语言学界存在的观点有一下几种:

a.从本体研究的需要出发,兼类词是指同一个概括词兼有两种词类特性的词,即,同音同义而词性不同的词。

比如“研究”一词,可以用在不同的语法位置上,但是他们的词义一样,读音相同,是概括词。

由于词类的特性不同,所以归纳为兼类。

b.从汉语教学的需要出发,兼类词是指同形字,同音并且意义上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而词性不同的词。

(理解“意义上极为密切”是什么意思)比如,“买把锁把门锁上”前一个“锁”是名词,后一个“锁”是动词。

但它们在意义上相关,故归入兼类。

c.从中文信息处理的需要出发,兼类词指同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

这是受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不够发达的限制,计算机识别语言不像人脑那样,有足够的判断能力,所以,为了信息技术的传播和发展,这类兼类词规定的很不严格。

比如“花钱”的“花”和“花朵”的“花”,两个词从意思到用法完全不同,仅仅因为同形、同音,计算机就把他们归入兼类。

【重点掌握句法分析的几种方法】

10层次分析法(2008年考过层次分析的基本精神,是问答题)

层次分析是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结构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结构层次逐层进行放心,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的直接组成成分。

朱德熙说,层次分析不只是一种分析方法,也是一种分析原则。

基本精神:

a承认句子或句法结构在构造上有层次性,并在句法分析中严格按照其内部的构造结构层次进行层层分析。

b每一层都要明确指出其构造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

c分析时只管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对于间接成分间的语法结构关系和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层次分析没有涉及。

(每一点都要详细说明)

注意事项:

a切分不能根据语感。

b切分不能根据语音停顿。

c每一层面上的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其中一个如果是合称句法形式,即不是单词,那么这个合称句法形式不能是该句独有的,必须在别类句法结构中再现。

d每个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组合所依据的规则在该语言中必须具有普遍性。

e切分所得的各个直接组成成分都必须有意义、在意义上有搭配的可能性,并且,他们在意义上的组合必须跟原结构的意义相等。

局限性:

一是层次分析法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显性的语法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所隐含的语义结构关系,“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这个句子本身有歧义,但是用层次分析并不能解释原因,这是因为层次分析不能涉及结构内部的语义关系。

二是层次分析是静态的分析,因此有些现象无法解释。

如“木头桌子质量”可以说成“桌子质量”,而“羊皮领子大衣”不能说成“领子大衣”。

虽然它们的结构层次完全相同,但并不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注意,每个论点都要有论据,要举恰当的例子来证明,否则,答案不全面,会扣分。

11变换分析法(2007年考过,注重实际操作题,要对课本中出现的内容理解透彻,这样才能应对自如)

变换的产生过程:

1896年,纳斯菲尔德最早使用了“变换”一词,其基本意是“把一个语法形式改换成另一个语法形式而意义不变”。

后来,黎锦熙先生编著的《新著国语文法》就以此为蓝本。

50年代兴起的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里将之译成“转换”,“转换”最早指从核心句到非核心句的转化,后来指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

这两种观点分别在其著作《句法结构》和《句法理论要略》里体现出来。

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海里斯译成“变换”,最早出现在《语法分析》里。

变换分析的精神是:

平行性原则。

变换分析的基本原则是:

(一)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是一个变换矩阵,这个矩阵由三部分组成:

原式句、变式句和变换符号。

(二)在变换矩阵中,矩阵左边作为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即,词类序列、构造层次、内部语法关系。

同时语法意义必须一致。

(三)在变换矩阵中,矩阵右作为变换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即,词类序列、构造层次、内部语法关系。

同时语法意义必须一致。

(四)变化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必须一致。

(五)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二者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一致。

变换分析的作用:

a更好地分化歧义句。

变换分析法分化歧义的能力比层次分析强很多,只是在步骤上更繁琐。

b变换分析注重句法结构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科学研究。

12语义特征分析法(2008年考过大题:

为什么“烧了一本书”没有歧义,而“烧了一车碳”有歧义?

这跟“烧”这个词的意思有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定义:

通过分析句法格式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词在该句法格式内所呈现的互有差异的不同小类的词的不同语义特征,来说明造成该同形歧义句法格式的原因,所采取的分析手段就是语义特征分析法。

语法学中所讲的某一小类实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且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者说语义要素。

注意:

a“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中,动词的语义特征对句子意思有重要影响。

比如,“我送了一支笔给小王”;“我取了一些钱给小张”;“我织了一条围巾给朋友”。

在这三个句子中,动词有三种意义:

给予义、取得义和制作义。

动词所具有的这三种不同的意义,是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

b“形容词+一点儿···”句式中分析的是形容词的意义。

比如,“高兴一点”是符合汉语表达的,而“优秀一点”就不符合汉语的语义表达。

这是因为形容词具有可控性和不可控性的差别。

c“动词+了+时量+了”句式中分析的是动词的意思,受动词的制约,有的时量词表示动作完成后经历的时间,有的是表动作持续的时间,还可能表示动作造成的状态持续的时间。

如,“死了三天了”,“等了三天了”,“看了三天了”以及“挂了三天了”它们的意思各有不同。

d“名词+了”句式中,名词具有特殊的意义,这类句子中的名词具有的语义特征是,都有系列推移性。

比如,从大连开往哈尔滨的火车,达到沈阳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说“沈阳了”。

本来“沈阳”作为处所名词不具有这样的性质,但是,在这个有顺序的航程中,名词便具有了系列推移性。

e“动词+有+····”句式中,它们的句义大不相同,原因在于这些动词具有不同的意义,有的表示领有义,有的表示附着义,有的既表领有又表附着。

如,“写有《现代汉语》”;“附有《现代汉语》”和“存有《现代汉语》”这三个句子里,第一个句子只能加施事主语,具有“领属”的语义特征;第二个句子只能加处所主语,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第三个句子既可加施事主语又可加处所主语。

动词具有的语义特征不同是造成不同意义的根源。

13配价分析法

定义:

“配价”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特思尼耶尔提出来。

具体指,利用动词与不同性质名词之间的配价关系来研究、解释某些语法现象,这种研究分析手段称之为“配价分析法”,简称“配价分析”

配价语法理论的基本精神:

1,句法旨在研究句子,注意包含的词,及词与词之间的句法联系。

2,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关注句法关联就是动词与由名词性词语形成的行动元之间的关联。

3,动词所关联的行动元的多少就决定了动词的配价数目。

4,与动词所关联并能决定动词配价数的行动元是指在句子里位于动词前做主语、动词后做宾语的名词性成分。

动词的配价:

a一价动词:

一个动词只能支配一个行动元,即动词后不能带宾语。

b二价动词:

一个动词能且只能支配一个行动元,即能且只能带一个行动元。

c三价动词:

一个动词能支配两个行动元,即它后面能带两个宾语。

具体实例分析:

A“喝啤酒的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

在词类序列、内部构造层次和语法结构关系上没有任何差别,但是“学生”在一定语境下可以省略,而“方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省略,其原因在于:

当由动词性词语加上“的”所形成的“的”字结构作名词的定语,那个做中心语的名词如果能成为那动词性词语中动词的配价成分,那么中心语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可以省略。

B“VP+的”指称歧义的问题:

“VP+的”形成的“的”字结构能不能做主语或者宾语来指称事物,取决于在“VP+的”里是否缺省动词的配价成分。

如果缺省,这个结构就能做主语或宾语来指称事物,否则不能。

有时候,“VP+的”指称事物时有歧义,这时的动词一定是二价动词或三价动词,并且在“VP+的”中缺省的动词的配价成分一定不止一个。

朱德熙建立了一个有关“VP+的”的“的”字结构的歧义指数公式:

P=n—m。

P代表歧义指数,指的是“VP+的”能不能指称事物,会不会有歧义。

N代表动词的配价数。

M代表在“VP+的”里出现的动词的配价成分的数目。

即,当P=0时,“VP+的”不能做主语或宾语指称事物。

P=1时,“VP+的”能做主语或宾语指称事物,一般没有歧义。

P≥2时,能指称事物,并且有歧义。

C形容词的配价分析。

一般说来,只有动词有配价意义,实际上,形容词也有。

能受“对···”这一介词结构的修饰的形容词必须是二价形容词,有以下几种:

情感态度类,如“我对他非常客气”;经验认知类,如“我对英语很不在行”;有用无益类,如“抽烟对身体不好”;公平平等类,如“这个判决对我很公平”。

D名词的配价分析。

一般名词是零价名词,如“大海”、“天空”等,它们不需要与另外的名词在意义上构成依存关系。

一价名词只要求与一种性质的名词在语义上与之构成依存关系。

有表示亲属称谓的、属性名词、部件名词等。

二价名词从语义上看有四种类型:

情感态度类;见解论点类;作用意义类;方针政策类。

二价名词能受介词结构“对···”的修饰,比如“大黄狗对我的敌意”、“我对这个这个问题的看法”、“他对这个团体的作用”和“学校对贫困生的政策”等。

14语义指向分析(导师现在正在研究的课题,主要关注副词的语义指向问题,2008年考过这部分知识,论证:

“打碎了他三个杯子”是单宾还是双宾)

定义: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叫“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的理解:

狭义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

广义还包括语义所指。

“指向”反映的是成分间语义上的相互联系,“所指”反映成分间语义上的相同关系。

值得研究语义指向的句法成分有:

补语、谓语和修饰语。

他们都是“说明性成分”。

一定注意,语义指向指的是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不是某个词的语义指向,但是,因为副词只能做状语,可以把“状语的语义指向”说成“副词的语义指向”。

但其他的则不可以。

研究语义指向应考虑的方面有:

前指与后指;指向句内成分与句外成分;指向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还是数量成分;指向施事、受事、工具、处所还是其他。

语义指向的具体分析:

A“总共”只能后指,只能指向数量成分,只能指向有明确范围的数量成分,而且这个数量成分不能再受限制性定语的修饰。

B“究竟”只能指向一个具体的疑问形式,且只能后指。

C“吃了他三个苹果”是单宾还是双宾。

这个问题2008年考过类似的一题“打碎了他四个杯子”是单宾还是双宾。

首先,“总共、一共”所指向的数量成分不能再受限制性定语的修饰,限制性定语包括表示领属关系的定语。

可以说“总共三个苹果”,但不能说“总共三个大的苹果”。

其次,“给了他三个苹果”是双宾结构,可受“总共、一共”的修饰,即可说成“总共给了他三个苹果”。

最后,“总共”能修饰“吃了他三个苹果”,即“总共吃了他三个苹果”,所以说,“他”和“三个苹果”没有直接的句法关系,即,“他”不是“三个苹果”的定语成分,而是一个独立的宾语成分。

综上,“吃了他三个苹果”是双宾结构,不是单宾结构。

语义指向的作用:

更好地分化歧义句式。

这种分析方法与层次分析和变换分析不同,它注重的是意义方面的研究。

同时,也使我们的研究开阔了思路。

15数量范畴

(一)数量短语表示数量范畴的几种形式:

A数+量+(名)。

如“三个人”、“三天”

B数量词+(名)。

如“许多人”、“很多书”

C每+数+量+(名)。

如“每一天”、“每一个人”

D指示代词+数+量+(名),如“这几部电影”、“那一次”等

(二)数量短语的作用:

A表示数量。

这是数量短语最基本的作用。

B起指代作用。

“我买了两件衣服,一件是毛衣;一件是外套”在这个句子中,“一件”后根本不用补出中心语,“一件”纯粹起指代作用。

C用以构成某种特殊的句式

“数量词1+(动词)+数量词2”表示“每”的数量结构对应式。

如“研一的宿舍是三个人住一个房间。

D对某些句法结构起制约作用。

如,“他抓了我一道血印子”中“一道”不可省,不能说成“他抓了我血印子”。

因为,数量范畴对“动作——受事——结果”这种双宾结构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数量范畴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

A在双宾结构中,直接宾语为结果宾语的双宾结构,结果宾语部分一定得有数量词。

如“手上划了一道口子”,如果省略数量词“一道”,那么句子不成立。

双宾结构的直接宾语是述语动词的受事或施事,间接宾语则表示事物位移终点的处所宾语,那么直接宾语一定得含数量词。

“如不小心掉马桶里一个钥匙”,如果没有数量词“一个”,整个句子就不合格。

B时间副词“已经”和“曾经”都可以修饰由否定副词“没(有)”形成的否定形式,但条件是“没有”前必须有表示时量的数量成分。

如,“我曾经一个星期没有上课”、“他已经两个月没有洗澡了”这两个句子都不能没有数量成分,即不能说成“我曾经没有上课”、“他已经没有洗澡了”

C副词“再”可以用来表示重复。

一是表示实际的重复,即表示重复已经进行过的行为动作。

二是表示空缺的重复,即表示重复原计划或预想中要进行或发生但实际没有发生的行为动作。

但是,这两种情况有不同点,当“再”表示实际的重复时,后面可以有数量词。

当表示空缺的重复时,后面一定不能出现数量成分。

“今天太晚了,我想明天再买一包饼干。

”不成立。

16自主范畴

自主范畴的提出是受藏语的影响而提出来的,所谓“自主”是指行为动作是动作者能主观决定并自由支配的、有意识的。

如“学习、休息”等。

”“非自主”是指行为动作是动作者无法决定和支配的、无意识的行为动作。

如“感冒、变质”等。

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之间有很大差异,它们的辨别标准是,凡是自主动词都能进入“别···”和“别···了”两种格式,而分自主动词一定不能进入“别···”格式,有的非自主动词可以进入“别···了”格式。

比如,自主动词“休息”可以组句“别休息”和“别休息了”。

非自主动词“变质”就不行,不能说成“别变质”、“别变质了”。

有的非自主动词如“感冒”可以在“别···了”中使用。

这种意思是表示提醒对方要注意的事项。

但是,“感冒”一定不能用在“别···”句式中,因为一个人感冒不感冒并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的。

17(08年没有涉及到,09年如果出题估计不会出太难的题。

在此把基本内容梳理一下。

主要分为虚词用法、意义、研究方法、语义背景四部分。

虚词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虚词用法的研究;一是虚词意义的研究。

虚词用法的研究主要有8方面:

1).句类。

即这一虚词可以用在什么句类中。

如:

“吗”用于“是非问句“,“呢”用于’非是非问句”。

2).词类。

即这一虚词可以修饰哪类词或可以和哪类词连用。

如:

“和”主要用来连接名词性词语,也可以有条件地用来连接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并”只能连接动词性成分。

3).音节。

即这一虚词所修饰的成分是什么音节。

如:

“大力”只能修饰双音节成分——大力帮助。

4).轻重音。

一个虚词往往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语法意义,而这又往往是通过轻重音来表示的。

如:

都、已经、再。

(这三个例子建议好好看看)

5).肯定与否定。

A.有的虚词只能同否定形式直接发生关系。

如:

从、万万

B.有的虚词只能同肯定形式直接发生关系。

如:

万分、分外

C.有些虚词有两种不同的意义或用法,而这在肯定、否定的要求上也正好形成对立。

如:

“绝”表程度时用于肯定句,表加强语气时只能用于否定。

D.有的既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