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识别及集群模式类型选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804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2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识别及集群模式类型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识别及集群模式类型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识别及集群模式类型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识别及集群模式类型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识别及集群模式类型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识别及集群模式类型选择.docx

《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识别及集群模式类型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识别及集群模式类型选择.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识别及集群模式类型选择.docx

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识别及集群模式类型选择

研究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识别及集群模式类型选择

——物流管理齐霁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关于集群理论的研究

1.3.2关于物流产业集群的研究

1.4研究思路及方法

1.4.2研究方法

第2章物流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2.1物流产业理论基础

2.2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2.3物流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第3章国外物流产业集群成功案例

3.1德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3.2不莱梅物流园区

3.3国内外案例对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的启示

第4章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识别及模式分析

4.1辽宁省物流产业状况

4.1.1辽宁省对外贸易港口——大连港和大连保税区

4.1.2东北三省货物中转枢纽——沈阳物流发展状况

4.1.3辽宁中部物流体系

4.2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识别

4.2.1投入产出模型

4.2.2辽宁省物流产业实证分析

4.3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模式选择

4.3.1辽宁省物流产业形成集群优势条件

4.3.2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模式类型选择

第5章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存在问题及策略分析

5.1辽宁省物流产业的集群效益

5.1.2促进专业化和市场需求

5.1.3增强创新能力

5.2辽宁省物流集群存在的问题

5.2.1物流产业布局不合理

5.2.2缺乏高素质物流人才

5.2.3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5.2.4物流配套设施不健全

5.2.5与政府缺乏有效沟通

5.3策略分析

5.3.1区域产业重新进行科学定位

5.3.2增强企业凝聚力,重视培养及引进人才

5.3.3积极建设物流信息系统

5.3.4健全物流配套设施

5.3.5与政府通力合作

第6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高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物流业己从为社会提供传统运输服务,扩展到以现代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并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继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被誉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润滑剂”。

虽然我国物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成本高、附加价值低、条块分割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

这其中有经济基础、人才、制度、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有我们对物流产业发展指导思想的原因,从现代物流这个概念出现以来,我国对物流产业的指导思想总体呈现出从不够重视到逐渐重视,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盲从到理性,从非理性到科学的这样一种变化。

随着加入WTO,我国物流业的压力愈发增大。

为了实现物流产业跨越式、集约式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科学的思想和战略来指导物流产业的发展。

集群理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产业集群就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并且具有加强集群内企业间有效合作、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增长、发挥资源共享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等众多优势。

我们可以用它来指导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选择适合当地区域条件的物流产业集群模式。

辽宁省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雄厚熊够,在振兴东北老公也基地的国家战略中肩负重要的使命。

但与国内其他沿海省份比较,辽宁物流产业发展还有相当的差距,如辽宁有多个着名的制造业产业基地,却没有形成相应着名的物流产业集群;建立了多个物流园区为载体的物流产业集群,但也存在入园企业“聚而不凝”现象,影响集群效益发挥;而且,辽宁物流产业集聚带动商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集聚的效益还未显现出来。

1.2研究意义

第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精神,加快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2010年5月20日,辽宁省政府印发了《辽宁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12年,辽宁省物流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5%以上,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和物流服务名牌,形成一批具有较强集聚辐射能力的物流产业集群。

这充分说明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政府大力发展物流产业的决心,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及时开展辽宁物流产业集群识别分析及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为优化辽宁省物流产业的产业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辽宁省物流产业市场呈现出规模经济水平偏低,产业集中度偏低,行政性的进入壁垒等问题,不符合基于社会价值链整合和供应链优化的网络化、协作化和弹性化的现代物流企业组织模式的要求,和世界物流产业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存在很大差距。

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对物流产业进行专门研究,找出物流产业的产业集群规律并提出适合辽宁省的物流产业发展战略,这不仅从微观上可以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从宏观上可以为政府或行业协会制定物流产业的产业组织政策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为优化我国物流产业的产业结构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为物流管理学科中的物流经济学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第三,有利于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发展现代物流,将要求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和管理组织模式按照物流运作的要求建设和改造,这将能够在国民经济各行业间形成良性互动系统,降低国民经济的运行成本,拓展产业发展和运作的空间,实现产业间的功能互动和柔性发展,增强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关于集群理论的研究

最早涉及产业集群思想的经济学家当属亚当·斯密。

他在《国富论》中谈到分工与市场范围(即产业集群的空间概念)的关系时,提出产业集群就是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以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为目的而结成的群体。

经济学史上第一个阐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AlrfdeMarshall,1890)。

与斯密不同的是,他将产业集群的发展归于“外部经济”的推动作用。

马歇尔的开创性研究构成了现代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

产业集群是一种专业化的“工业区”(industrialdistrict)。

在这样的工业区中,存在着大量相关行业的小企业,集群产生于“马歇尔外部效应”(Marshallianexternalities,ME),这表明企业可以从处于相同或相关联的临近企业中获益。

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AlfredWeber,1909)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

他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而集聚因素又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中,集聚优势仅通过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第二阶段,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而组织起来,并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从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时地方性集聚化效应开始显现,这是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即形成了产业集群。

迈克尔·波特以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在《国家竞争优势》明确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industrialdusters),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上集中,有并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公会等)。

他给出了垂直企业集群与水平企业集群的定义:

垂直的企业集群是通过买卖关系来联结的众多企业所形成的企业集群,水平的企业集群是由包括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共同技术、技巧及相似的自然资源的企业所组成的集群。

随着西方产业集群理论在90年代的迅速发展,国内学者也陆续开始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研究并取得进展。

刘军国(2001)在产业集群形成机制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产业集聚是报酬递增的加速器,集聚降低了交易费用,促进了企业协作,形成了报酬递增和分工不断深化的机制,因而使集群具有不断自我完善的机制。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的王辑慈教授将集群理论与创新的角度结合起来,2001年王辑慈与其研究小组出版了《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一书,较为系统的论述了国内外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进展,并结合我国区域发展和区域研究实际,比较分析和研究了国内外高技术和传统产业集群,提出以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战略思想。

吴德进的《产业集群论》则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分类的探讨,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组织性质。

他从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入手,通过交易费用、区域市场规模和知识溢出与创新等核心概念的组织经济学分析,讨论了产业集群发展的组织经济机理,丰富和完善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机制。

1.3.2关于物流产业集群的研究

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逐渐兴起,在区域物流系统中发挥着整合物流需求、集约物流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作用。

物流产业集群作为产业集群中的一种类型,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

很多学者在近几年通过研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文海旭、冯兰杰(2003)认为物流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以物流主干企业为核心的,同时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有相互关联性的物流企业、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以及相关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公会等)集中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章建新(2007)认为物流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区域地理环境中,聚集着功能不同的物流企业,依靠地理和区域经济的优势,将运输、仓储、货物进出口、物流加工与配送及信息处理有机集成,形成物流产业链,提高物流运行效率。

贾兴洪(2007)提出:

物流产业集群是不同类型物流企业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在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形成在一定区域内物流资源的高度密集和专业化经营程度很高的物流经营场所。

1.4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研究思路及框架

针对物流产业现状,提出本论文的理论和现实研究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专业文献的研究,对物流产业、集群理论以及物流产业集群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对集群理论的概念、产生、发展进行简单的综述,并结合物流产业现状,提出物流产业集群战略是现代物流业实现专业化、跨越式、集约式的有效途径。

经过理论分析,引用国内外物流产业集群成功案例进一步印证应用集群理论对物流产业的巨大优势。

应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辽宁省的物流产业现状,首先通过集群识别方法判断辽宁省物流产业是否形成集群,在进一步根据形成产业集群的四个动因分析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模式。

最后,对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培育策略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最终形成论文。

研究结构框架如图1.1。

图1.1本文结构框架

1.4.2研究方法

(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在对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的研究中,为更直观的说明其局级水平,选取合理的集群识别方法对辽宁省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分别从形成集群的四种不同动因判断辽宁省物流产业集群模式,并得出相应结论。

(2)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通过国内外的物流产业集群优秀案例说明集群对物流产业的显着效应。

并分局现代产业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产业聚集理论的指导针对辽宁省这一特定区域的物流产业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

第2章物流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2.1物流产业理论基础

(1)物流产业的定义

美国物流协会(CLM,2003)曾对物流产业进行过界定,它指出:

“物流产业包括上游供货业、运输代理业、铁路上行业、物流咨询业、水运行业、航空业、海运业、小包裹运输业、仓储业、港口业、第三方物流业、多式联运业、包装业等”。

《中国现代物流大全》(2003)对物流产业是这样定义的:

“物流产业是指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基础设施,以及工业生产、商业批发零售和第三方仓储运输及综合物流企业为实现商品的实体位移所形成的产业”。

汪鸣和冯浩(2003)从复合性的角度指出,“物流既具有从提供服务的经营角度的独立服务产业特点,又具有从产销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角度的非独立产业形态,还具有因物流技术的使用而通过产销企业物流服务外部化的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共享现象,据此认为物流产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形态。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2004)曾提出这样一种意见:

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

其中,物流资源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

这些资源产业化就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等。

同时,这些物流资源也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流通业等等。

把产业化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服务业,即物流服务业。

它是一种复合型产业,也可以叫聚合型产业。

杨春河等(2005)认为,“现代物流产业是以整合分立和分散的物流资源、有机集成和协调仓储、运输、装卸、搬运、保管、信息、配送、加工等企业物流职能形成专业化物流服务活动和不可或缺的支持性活动的所有企业的集合。

从狭义的角度讲,它特指第三方物流企业。

从广义的角度讲,它指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的产业群,由从传统物流产业向现代物流产业过渡的各种组织(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集合。

以上关于物流产业定义的理论,解释了物流在如今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但是并没有将物流产业完全的从原有的传统产业中划分出来并给出明确的经济与现实意义的解释。

(2)物流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许多学者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论和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等。

这些理论是以特殊分工产生的各个产业内部的具体行业间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而对具体某一个行业本身内部的结构则研究甚少。

对物流这一新兴行业的产业结构的理论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随着分工的深化,在物流产业化的同时,物流业与其关联产业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产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

一方面,物流业虽然属于服务业的范畴,但其不能离开现代农业、制造业和其它流通服务业而独立存在。

其次,物流配送所需要的各种装备,包括交通工具等,都是现代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另一方面,物流业关联产业部门对其依赖性也大大加强。

物流业和其关联产业之间,不仅在人力、资金、资源方面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联系,而且还在生产技术上存在较为密切的投入产出关系,物流业内部企业间还存在着相互支持与协调的合作关系。

何朝平(2005)认为,物流产业的结构有五个主要部分组成:

物流基础产业、物流装备制造产业、物流系统产业、第三方物流产业和货主物流产业。

2.2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按照克林斯简明辞典,集群(ctuster)就是“一定数量的紧密生长在一起的同类事物,人或者事物的聚集”。

最早用“cluster”来描述产业集群现象的是哈佛商学院的波特教授,他指出“集群即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这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115]。

产业集群的英文为loealelustersofente印rises或industrialelusters,国内则有“企业集群”、“产业群”、“产业集聚”等称谓。

由于研究学者的背景不同,所以对产业集群有着不同的理解,理论界中关于产业集群的内涵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强调由于聚集带来外部经济性而形成地理上的集聚。

代表人物有马歇尔(1920)在《经济学原理》中认为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就的“外部经济”促使企业聚集从而形成产业集群;SchmitZ(1950)将产业集群定义在强调了聚集的基础上更强调了专业化的分工和创新。

胡佛(1975)着眼于劳动力市场外部性对产业集群产生的重要影响,认为集群是具有“集聚体”规模效应的企业群体。

第二,强调集群内部相互协作而集聚。

Bergsman等(197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基于同一地方的一组经济活动,将经济活动就业人数之间是否相关作为判定产业集群的标准;仇保兴(1999)认为小企业集群是一种自主独立相关联系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

在产业集群的研究中,被广泛认同的是波特对产业集群的定义。

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在一个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的供货商、服务的供应商以及政府和其它相关机构(如大学、规则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构成的产业空间组织。

本文以波特的定义来界定产业集群,由定义可以引申出产业集群的一般特性:

一是集群是在一定空间上形成的;二是形成集群的产业主体属于某一特别的产业领域;三是集聚的企业是相互关联的,包括产业链的大部分环节;四是产业集群不仅仅是企业的集聚,还包括一些中介机构、软硬件的基础设施服务,比如相关的制度和行业协会。

2.2.2产业集群特征

产业集群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地理集聚特征。

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

从地域分布看,产业集群是大量专业化企业和机构在大城市的近郊区或中小市(镇)集聚成群,它们按市场原则进行平等交易,地理上的接近使其经济活动高度密集。

第二,地方根植性。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不仅在地理上接近,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具有的很强的本地联系性。

集群内企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

企业经济行为根植于或嵌入于共同的圈内交易规则,语言,因而具有可靠性、可预见性,避免了陌生人之间进行交易是可能产生的问题,从而为正常的市场交易提供便利。

地方根植性的存在会逐步孕育区域社会资本,增强区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使已有的企业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社区,并驱使外来企业本地化。

第三,专业化的特征。

从生产经营方式来看,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

通过沿产业链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经济协作,群内企业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大量专业化企业聚集在一定区域,实现规模生产。

大量专业化的企业集聚在一个具有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内,降低了群内企业之间交易的不确定性,减少了交易成本,增加了合作机会,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

第四,社会网络特征。

这种特征表现在集群内存在前向、后向和水平的产业联系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代理商、顾客之间,企业与当地政府、大学或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等相关支撑体系之间经过长期的联系形成本地化网络。

与一般的社会经济网络不同,企业间的结网行为不是通过契约进行,而是以非正式的关系,如人际信任、信用和社会根植等相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易、交流和互动,相互学习,密切合作,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集群经济网络这种无形与非正式的组织,在形式上没有强约束力,但事实上却产生了凝聚力和网络效率

第五,知识溢出与创新特征。

产业集群之所以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因为产业集群是一个学习型的区域组织。

集群是一种非正式的企业和个人结成的网络,在集群内部企业和个人在与集群机构的频繁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一些隐性的知识。

在集群内部隐性知识可以有效而迅速的传播,使得很多隐性知识在集群内部变成公开的秘密。

这种非正式的交流学习,使得技术、信息在集群内快速流动,使集群具备了快速应对外部变化的能力。

产业集群所具备的良好的知识转移机制,使的企业间的学习变得容易和低成本。

集群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产业集群内特有的产业文化氛围,为企业间进行有效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产业集群主体间直接的联系性和学习性,为协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2.3物流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由于对物流产业集群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迈克尔·波特对产业集群的定义,迈克尔·波特(1998)认为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中内(通常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密切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5]。

按照波特的理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集群类别从产业链的角度可以分为上游产业、功能与支持产业、最终消费商品和劳务产业。

由于物流产业具有较长的价值链,涉及诸多环节。

物流的各个功能环节差异较大,同一家企业要控制所有物流过程比较困难。

因此,不同企业进行协作,分别专注于不同的流程,将有利于整合物流资源、实施物流现代化作业、建立一体化运输体系、实现设施共享与高度信息化的物流市场载体[9J。

由于对物流产业集群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迈克尔·波特对产业集群的定义,迈克尔·波特(1998)认为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中内(通常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密切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5]。

按照波特的理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集群类别从产业链的角度可以分为上游产业、功能与支持产业、最终消费商品和劳务产业。

由于物流产业具有较长的价值链,涉及诸多环节。

物流的各个功能环节差异较大,同一家企业要控制所有物流过程比较困难。

因此,不同企业进行协作,分别专注于不同的流程,将有利于整合物流资源、实施物流现代化作业、建立一体化运输体系、实现设施共享与高度信息化的物流市场载体[9]。

结合物流产业的特性,本文认为物流产业集群是在特定区域中,一群以物流产业(包括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为主导的相关企业与单位,以交通运输枢纽设施(如港口、机场、铁路货运站、公路枢纽等)、科研开发组织、管理部门为依托,以服务的制造业、流通业等联系密切的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产生经济效应的现象

物流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其存在与是以其他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的,这是因为物流需求是一种引致性需求,是在生产和交换中间接产生的,它与流通活动紧密相连,物流的这种特性决定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制造业、流通业相辅相成。

因此物流产业集群往往与其他工业园区或产业相伴而生。

物流产业集群是物流产业发展的趋势,物流园区是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但并不是只要是物流园区就一定是产业集群,只有当物流园区具备了现代物流所有功能环节、企业之间分工合作清晰、联系紧密,存在管理部门与科研开发组织,并且呈现一定竞争优势时,物流园区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物流产业集群。

物流产业除了具有一般服务业的特性,还有自己特有的性质,比如对主导产业的根植性,服务的派生性等。

物流产业集群也具有与传统产业集群不同的属于自己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位选择性。

物流产业集群的区位选择特征就是形成物流产业集聚区所需要的合适的空间地点。

物流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物流产业的集聚区独特的空间特点。

物流产业的集聚区一般选择在城市边缘地区,因为物流产业不同于金融业等其他服务业,对空间的要求较高,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资源开发较好,用地充足,成本较低,还要是在交通枢纽地带,物流集聚区是货物中转场所,其衔接不同地区和城市内外货物交流的枢纽地位和作用,所以物流集聚区一般在交通较便利的地方,至少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连接。

第二,区域产业依赖性。

物流业的本质是为进一步的生产活动做准备,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

物流业的职能是按需求方的要求,将所需的产品按时、按地、按量、按要求从始点送到终点。

物流产业的这种职能特性决定了其生存是以其他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的,这就要求物流产业的集聚要以市场需求的空间分布相适应。

第三,集群网络开放性。

物流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物流产业集群网络的开放性。

物流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多环节、前后环节联系程度高的过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各企业之间要保持信息的畅通,要有良好的沟通性,才是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的基本保障。

因此产业集群的内部企业构成了集群内部网络,集群内部企业又与社会资源整合成为更大的社会网络。

物流企业在服务的过程中与物流服务需求方、中介机构和业务辅助性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形成一个开放的网络。

第3章国外物流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