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报告物流运输仓储管理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798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6 大小:57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报告物流运输仓储管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报告物流运输仓储管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报告物流运输仓储管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报告物流运输仓储管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报告物流运输仓储管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报告物流运输仓储管理资料.docx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报告物流运输仓储管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报告物流运输仓储管理资料.docx(1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报告物流运输仓储管理资料.docx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报告物流运输仓储管理资料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1.物流机能与物流

(1)物流机能与流通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由社会分工所支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社会分工的广度依存于市场的扩大,进而市场的扩大又是由以运输为中心的物流活动所支撑。

由此看来,以运输为中心的物流活动不仅推动了市场范围的扩大,而且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入发展。

反之,社会分工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广度,促进物流活动的高度发展。

现实的经济活动可以划分为生产活动、流通活动和消费活动三个方面,物流活动是属于流通活动之中的。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经济是自给自足,因此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场所上都是一致的。

到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因为市场较历史任何时候都要发达、广阔,因而生产与消费之间时间、场所的分离越来越大,物流活动就是作为连接这种分离而出现。

流通从机能上来看,可以分为商流和物流两类。

流通首先是从商流开始,商流的产生是由于市场的扩大造成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社会阻隔(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不一致),流通通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商品所有权的转移来实现价值效用,从而将生产与消费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流通活动就是通常的市场买卖活动。

但是,仅有商流是不够的,因为伴随着商流必然会产生商品的让渡,而这种让渡在市场极大发展的市场经济阶段往往会遇到时间阻隔(生产时间与消费时间的不一致)和场所阻隔(生产场所与消费场所的不一致)。

为了解决这种商品让渡过程中的问题,物流作为将商品有效地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种职能,创造了流通的场所和时间价值。

由此看来,虽然商流与物流是相辅相承、互为补充的关系,但是在经济意义上有差异。

商流是一种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交易,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商品的价值,与此相对照,物流是一种追加的生产过程,它通过时间和空间等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来创造效用。

当然现代物流活动已不仅仅从事非物质的服务生产,如有些零售企业和流通中心也在从事一部分生产加工作业,因而超越了纯粹意义上的服务生产领域。

(2)物流概念的产生与展开

物流在英语中最初为“PhysicalDistribution”(传统意义上的物流),在美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代,学者克拉克就已运用PhysicalDistribution这一概念作为企业经营的一个要素加以研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中就开始用“LogisticsManagement”(现代物流管理)来指代物流,战后其理论、方法也为企业和理论界认同,并广泛运用起来,他们将之称为商业物流或销售物流(BusinesLogistics)以力求合理有效地组织商品的供应、保管、运输、配送,而且实践证明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

物流这个名称在日本是于50、60年代引用的,当时日本的企业界和政府为了提高产业劳动率,组织了各种专业考察团到国外考察学习,公开发表了详细的考察报告,全面推动了日本生产经营管理的发展。

在这些考察团中,有一个由12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从1956年10月下旬到11月末,在美国各地进行了实地考察,首次接触到了物流这个新事物。

日本考察团在详细了解了物流这一新鲜事物后,于1958年撰写了“劳动生产率报告33号”刊登在(流通技术)杂志上,第一次提及到了PhysicalDistribution。

该报告中所提到的PD概念马上被产业界接受,尽管PD这个外来语后来经历了若干年才正式译为“物的流通”(1964年),但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黎明期,物流革新思想不仅渗透到了产业界,同时还渗透到了整个日本社会。

物流在概念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定的变化,亦即广义(Logistics)与狭义(PhysicalDistribution)的区分。

最初的物流概念主要侧重于商品物质移动的各项机能,即发生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在一定劳动组织条件下凭借载体从供应方向需求方的商品实体定向移动,是在流通的两个阶段(G-W,W-G)上发生的所有商品实体的实际流动。

显然这种物流是一种商业物流或销售物流,它作为一种狭义的物流具有明显的“中介性”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手段,直接受商品交换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只有存在商品交换时才会出现,不会永恒存在。

但是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物流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变化,这表现为:

第一,经济规制的缓和使经济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大,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竞争开始广泛展开,从而为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更大的机会。

第二,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和革新,不仅使业务的效率化和作为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的构筑成为可能,同时也使部门间、企业间的结合或一体化成为可能。

第三,企业合并和市场集中化的发展使原来的经济构造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要求物流必须具备以最低的成本提供较高的顾客服务的能力。

第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商品向世界市场的提供,物流逐步跨越了国境,正因为如此,在要求物流能对生产和销售给予有效支援的同时,应该具备在不同环境国家间充分发挥其业务优势的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原来狭义的物流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批判,一是传统的狭义物流观念只重视商品的供应过程,而忽视了与生产有关的原材科和部件的调达物流,而后者在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原材料以及部件的调达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效率、成本和创新,诸如日本丰田公司的生产管理就首先从原材料和部件生产、调达上入手。

二是传统的物流是一种单向的物质流通过程,即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而没有考虑商品消费之后包装物或包装材料等废弃物品的回收以及退货所产生的物流活动;三是传统物流只是生产销售活动的附属行为,并主要着重在物质商品的传递,从而忽视了物流对生产和销售在战略上的能动作用,特别是在以日本为主的Just-in-time生产管理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使得以时间为中心的竞争愈益重要,并且物流行为直接决定了生产决策。

与上述环境的变化和对传统物流的批判相对应,1984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将物流这个概念从Physical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并将现代物流定义为“为了符合顾客的需求,将原材料、半成品、完成品以及相关的信息从发生地向消费地流动的过程,以及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本的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

这个定义的特征是强调顾客满意度、物流活动的效率性,以及将物流从原来的销售物流扩展到了调达、企业内和销售物流(见图1一1)。

此后物流的概念又不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91年11月荷兰乌德勒支市举办了第九届物流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人们对物流的内涵进行了更多的拓展,不仅接受了欧美的现代物流概念(Logistics),认为物流应包括生产前和生产过程中的物质、信息流通过程,而且还向生产之后的市场营销活动、售后服务、市场组织等领域发展,如有些报告中指出“什么是物流?

这个概念的现代含义如此之新,以至在辞典中尚没有明确的定义,现代物流应该是指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整个过程,所有实物、信息的流通和相关的服务活动,它涉及企业经营的每一个领域”。

显然,物流概念的扩展使物流不仅包括了与销售预测、生产计划的决策、在库管理、顾客订货的处理等相关的生产物流,还延伸到了与顾客满意相关的各种营销物流活动。

最近,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又扩展了原有的物流领域,将之修正为“物流是指为了符合顾客的必要条件,所发生的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物质、服务以及信息的流动过程,以及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本的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

对物质和服务的修正业已表明物流活动是从商品使用、废弃到回收整个循环过程。

综上所述,现代物流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收益(销售额的提高和利益的扩大),亦即通过经营重要资源的时间(快速送达)、物流质量(优良的运送、无差错运送)、备货(所需要的商品和数量)、信息(在库、断货信息、运送中信息、送达信息)等物流服务品质的提高,从原材料的调达开始到商品的生产以及最终顾客的让渡整个过程的物流成本的降低,来实现企业的高收益。

基于此,我们认为所谓现代物流(Logistics)是指为了实现顾客满意,连接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阻碍的有效、快速的商品、服务流动经济活动过程。

(3)物流活动的构成要素

六大要素:

第一,输送(长距离运输和短距离的配送)。

第二,保管。

第三,流通加工。

第四,包装。

第五,装卸。

第六,信息。

表1-1物流机能的分类与内容

物流机能

分类

内容

运输

运输

配送

长距离,线性机能,物流的交通机能

短距离,面的机能,物流的准入机能

保管

储藏

保管

长时间保管,储藏型保管

段时间保管,流通型保管

流通加工

加工作业

生产加工

促销加工

商品检验、分拣、放置、备货、分配

组装、细分、切断、规格化

价格贴付、单位化、商品组合

包装

工业包装

商业包装

输送、保管、外部包装、内部包装、品质保证为主体

销售包装、单个包装、市场营销为主体

装卸

入货

卸货

从物流设施到交通机关的活动

从交通机关到物流设施的活动

信息

物流信息

商流信息

数量管理:

运行、货物跟踪、入库、在库、出库管理

品质管理:

温度、湿度管理

作业管理:

自动分拣、数码备货

订货、发货:

POS、EOS、VAN、EDI

金融:

银行联网

2.物流系统与物流管理现代化

1)物流系统

系统

概念

要点

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包括:

作业子系统(输送、装卸、保管、流通加工、包装等机能,力求省力化效率化)

信息子系统(订货、发货、在库、出货管理等机能,力求完成全过程信息活动)

物流系统的内在特征:

在目的上,表现为实现物流的效率化和效果化、以较低成本、较优服务。

在原则上,表现为实现7R:

RightQuality合适的质量

RightQuantity合适的数量

RightTime合适的时间

RightPlace合适的地点

RightImpression合适的地点

RightPrice合适的价格

RightCommodity合适的商品

在要素及其运作上,通过作业子系统和信息子系统的协调运作以达到目标

物流的系统化管理

所谓物流系统化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物流系统的目标,提高对用户供应商品的效率,而对物流系统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与调节的活动。

2)现代物流管理的特征

(1)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

(2)着眼于整个流通渠道的商品运动,而不是一个环节;

(3)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

(4)既重视效率更重视效果;

(5)现代物流是一种以信息为中心的实需对应型商品供应体系;

(6)现代物流是一种对商品的一元化管理。

二物流管理的演进与发展

1.美国物流管理发展历史

美国物流管理发展历史可以分为5个阶段:

(1)物流观念的启蒙与产生阶段(1901一1949年)

在理论上最初产生于1901年,约翰.F.格鲁威尔(JohnF.Crowell)在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费用。

将物流活动真正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研究和分析的当数着名营销专家弗莱德.E.克拉克(FredE.Clark),他于1929年在所着的《市场营销的原则》一书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商品所有权转移所发生的各种活动以及包含物流在内的各种活动,从而将物流纳入到了市场经营行为的研究范畴之中。

1927年拉尔夫.布素迪(RalphBorsodi)在《流通时代》一书中,初次用Logistics来称呼物流,为物流的概念化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对物流的认识特点表现为,尽管物流已经开始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是在地位上,物流仍然被作为流通的附属机能看待,也就是说,物流是流通机能的一部分,例如,克拉克将流通机能划分为“交换机能”“物流机能”和“辅助机能”三部分。

从实践发展的角度看,1941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兵站后勤活动的开展为人们对综合物流的认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而且也推动了战后对物流活动的研究以及实业界对物流活动的重视。

这表现在1945年,美国正式形成了一个戴尔塔&阿尔法输送组织,这是一个对输送管理知识教育给予奖励,并为进一步推广而在全美范围内结成的团体组织。

此后,1946年在美国正式成立了全美输送物流协会(AST&L),该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对专业输送者进行考试,并发予证书,从而将物流活动的培训纳入到正规化的轨道。

(2)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实践推广阶段(1950一1978年)

1954年,在美国波士顿工商会议所召开的第26次波士顿流通会议上,鲍尔.D.康柏斯发表了题为“市场营销的另一半”演讲,他指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业界都应该重视认识、研究市场营销中的物流,真正从战略的高度来管理、发展物流,应该讲,这是物流管理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1956年,霍华德.T.莱维斯(HowardT.Lewis)、吉姆斯.W.克里顿(JamesW.Culliton)和杰克.D.斯蒂勒(JackD.Steele)3人撰写了<物流中航空货运的作用>一书,在书中他们指出航空货运尽管运费比较高,但是由于它能直接向顾客进行商品配送,因而节约了货物的在库维持费和仓库管理费,因此,应当从物流费用总体上来评价运输手段的优缺点,霍华德等学者的研究第一次在物流管理中导入了整体成本的分析概念,深化了物流活动分析的内容。

1961年爱德华.W.斯马凯伊(EdwardW.Smykay)、罗纳德.J.鲍尔素克斯(RonaldJ.Bowersox)和弗兰克.H.莫斯曼(FrankH..Mossman)撰写了《物流管理》,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介绍物流管理的教科书,在该书中他们详细论述了物流系统以及整体成本的概念,为物流管理成为一门学科奠定了墓础。

60年代初期,密西根州立大学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学分别在大学部和研究生院开设了物流课程,成为世界上最早把物流管理教育纳人到大学学科体系中的学校。

1962年美国着名经营孛家彼德.德鲁克在(财富)杂志发表了题为“经济的黑暗大陆”一文,强凋应当高度重视流通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从而对实业界和理论界又产生了一次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1963年成立了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该协会将各方面的物流专家集中起来,提供教育、培训活动,这一组织成为世界第一个物流专业人员组织。

此后,1969年罗纳德.J.鲍尔素克斯在(市场营销杂志)上刊登了“物流的发展——现状与可能”,对综合物流概念的过去、现状以及未来发展作出了全面分析。

1976年,道格拉斯.M.兰伯特(DouglasM.Lambert)对在库评价的会计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撰写了“在库会计方法论的开发:

在库维持费用研究”一文,指出在整个物流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中,在库费用是最大的一个部分。

道格拉斯对费用测定的研究,对物流管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总之,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很多有关物流的论文、着作、杂志开始大量涌现,有关物流管理研讨的会议也开始频繁召开,这些都推动了物流管理学的形成以及物流管理实践的广泛推广。

(3)物流理论的成熟与物流管理现代化阶段(1978一1985)

1977年到1978年《航空规制缓和法》的制定拉开了规制缓和的序幕,加速了航空产业的竞争,从而对货主和运输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紧接着1980年通过了汽车运输法案和铁路法案,根据这两项法案,运输公司可以灵活决定运费和服务。

到1984年随着海运法案的通过,运输市场已全面实现了自由化。

随着运输业者、运输工具选择自由度的增加,一方面接受服务的水准得到提高;物流的效率性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可以从发货地到目的地之间自由选择、组合交通工具,实现联合运输。

在物流管理理论上,这一时期随着MRP、MRPII、MRPIII、DRP、DRPII、看板制以及Just-in-time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开发和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需要从流通生产的全过程来把握物流管理,而计算机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物流全面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手段。

1984年哥拉罕姆.西尔曼(GrahamSoharmann)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物流再认识”一文,指出现代物流对市场营销、生产和财务活动具有重大影响,因此,物流应该在战略意义上得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充分重视。

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将名称从NationalConcilofPhysicalDistributionManagement改为National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从而标志现代物流观念的确立,以及对物流战略管理的统一化。

(4)物流理论、实践的纵深化发展阶段(1985年迄今)

80年代中期以后,在理论上,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物流与经营、生产紧密相连,它已成为支撑企业竞争力的三大支柱之一。

1985年,威廉姆.哈里斯(HarrisWilliamD.)和斯托克.吉姆斯(JamesR.Stock)在密西根州立大学发表了题目为“市场营销与物流的再结合——历史与未来的展望”的演讲,他们指出从历史上看,物流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商物的分离,但是随着1965年以西蒙(SimonLeonardS.)为代表的顾客服务研究的兴起,在近20年的顾客服务研究中,人们逐渐从理论和实证上认识到现代物流活动对于创造需求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一认识条件下,如果再像原来那样在制定营销组合特别是产品、价格、促销等战略过程中,仍然将物流排除在外,显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因此,非常有必要强调营销与物流的再结合。

这一理论对现代物流的本质给予了高度总结,也推动了物流顾客服务战略以及供应链管理战略的研究。

从物流实践来看,80年代后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物流软件的发展日益加快,进而更加推动了现代物流实践的发展,这其中的代表是EDI的运用与专家系统的利用。

EDI是计算机之间不需要任何书面信息媒介或人力的介入,是一种构造化、标准化的信息传递方法。

这种信息传递不仅提高了传递效率和信息的正确性,而且带来了交易方式的变革,为物流纵深化发展带来了契机。

此外,专家系统的推广也为物流管理提高了整体效果,现代物流为了保障效率和效果,一方面通过POS系统、条形码、EDI等收集、传递信息,另一方面利用专家系统使物流战略决策实现最优化,从而共同实现商品附加价值。

美国近几十年来物流活动的发展我们将在后面详细介绍。

还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作为物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推动运输物流发展的政府政策,最近,美国运输部长罗德纳.斯拉特(RodneyE.Slater)提出了(美国运输部1997一2002财政年度战略规划)成为美国物流现代化发展的指南之一,他在提出此规划时指出,这个规划反映了克林顿政府长期持有的主张,即运输不再只是水泥、沥青和钢铁。

最大的挑战是建立一个以国际为所及范围、以多种运输方式的联合运输为形式、以智能为特性,并将自然包含在内的运输系统。

规划全文约二十万字,由十四个部分组成。

可以说,从整体上讲,这个规划是美国物流管理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2.日本物流管理发展历史

(l)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期(1956一1964年)

自1956年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考察美国开始引入物流观念后,1958年6月又组织了流通技术国内考察团对日本国内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这大大推动了日本物流的研究。

从1961年到1963年前半年,日本将物流活动和管理称为PD,即PhysicalDistribution的缩写形式。

到1963年后半年,“物的流通”一词开始登场,日通综合研究所1964年6月期(输送展望)杂志中刊登了日通综合研究所所长金谷璋的“物的流通的新动向”演讲稿,正式运用“物的流通”概念来取代原来直接从英语中引用过来的PD。

此外,1964年2月发行的(日本的输送革新)(上下两卷)一书中,也开始大量使用“物的流通”或“物理的流通”等词汇。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1964年7月19日的(日本经济新闻)中,发表了池田内阁时期“中期5年经济计划”流通领域计划委员会委员平原直的讲话,他在会见记者时指出“较之PD的称法,更应该叫做物的流通”,并进一步提出“通产省为了降低产业全体的成本,将要推动除生产、流通的费用外第三种成本的削减,即搬运、保管、包装等PD(PhysicalDistribution,物的流通)面的成本......,产业构造审议会流通部中将要设立物的流通委员会......”,应该说,这对推动日本物流的近代化打下了基础。

到1965年物流一词已正式为理论和实践界全面接受。

还值得指出的是,在物流概念导入日本的过程中,物流已被认为是一种综合行为,即“各种活动的综合体”,因此,“物的流通”一词包含了“运输、配送”、“装卸”、“保管”、“在库管理”、“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

(2)物流近代化时期(1965一1973年)

这是日本大量物流设施建设、构筑的时代,同时也是日本经济高度成长、大量生产、大量销售的时代。

1965年1月在日本政府(中期5年经济计划)中,强调要实现物流的近代化,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速道路网、港湾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建设。

与此同时,各厂商也开始高度重视物流,并积极投资物流体系的建设。

各企业都建立了相应的专业部门,积极推进物流基础建设,这种基础建设的目的在于构筑与大量生产、销售相适应的物流设施。

所以可以说这一时期日本厂商的共同战略是增大物流量、扩大物流处理能力。

另一方面,开始广泛推广货台、铲车等机械化装卸设备,导入自动仓库,灵活运用货台和集装箱,开展单位货物装卸系统等等。

同时,物流中心、中央物流中心等各种物流管理系统也不断增加。

除此之外,这个时期的日本也在积极推行物流联网系统,开发VSP、配车系统等物流软件。

这一时期是日本物流建设的大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的发展直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才告一段落。

(3)物流合理化时期(1974一1983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迎来了减量经营的时代,经营成本的降低成为经营战略的重要课题,从而要求物流能有所作为,所以说,这一时期是物流合理化的时代。

首先,这一阶段担当物流合理化作用的物流专业部门开始登上了企业管理的舞台,从而真正从系统整体的观点来开展降低物流成本运动。

此外,这一时期物流子公司也开始兴起。

“物流利润源学说”揭示了现代物流的本质,使物流能在战略和管理上统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推动物流现代化发展。

在实践上,这一时期对应于理论发展,开始广范围地设立合理化工程小组,实行物流活动中的质量管理。

具体讲,当时物流合理化的主要对策是:

A.缩短物流路径

B.扩大工厂直送

C.减少输送次数

D.提高车辆装载效率

E.实施计划输送

F.导入共同配送

G.改变运输手段,选择最佳运输方式,

H.减少在店的据点

I.彻底实行在库管理,维持正常在库

J.提高保管效率

K.包装简单、朴素化

L.尽量做到包装材料的低价格

M.包装作业的机械化

N.集装箱、货台的导入与扩大

0.省力化机器的灵活运用

物流联网也在蓬勃发展,其宗旨在于推进订货、发货等业务的迅速化,以及削减物流人员,降低劳动力成本,特别是以大型量贩店为中心的网上订、发货系统的导入在这一时期最为活跃,这是物流合理化在技术上的反应。

在物流管理政策上,1977年日本运输省流通对策部公布了“物流成本算定统一基准”。

这一政策对于推进企业物流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事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各个企业都制定了自己独特的成本控制体系。

这一时期还值得一提的是专业物流部门或物流子公司设立的兴盛。

(4)物流纵深发展时期(1985年迄今)

80年代以后,日本的生产经营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消费需求差异化的发展,尤其是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