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矿区高一B部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765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7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矿区高一B部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西省矿区高一B部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西省矿区高一B部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西省矿区高一B部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西省矿区高一B部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矿区高一B部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西省矿区高一B部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矿区高一B部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矿区高一B部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山西省矿区高一B部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山西省矿区高一(B部)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共3题;共6分)

1.(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少年听雨,青年听雨,也在异乡,那是在祖国的北方。

    。

        。

     。

     。

    。

    。

柔风细雨,不是北方的个性,只有领略过北方豪雨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北方的魅力。

①忽晴忽雨,豪爽淋漓,一如北方汉子草原牧民的脾性,一如在黄土高坡上高唱信天游的陕北人

②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真个是豪气冲天

③骑在自行车上,大雨淋了个透,阳光很快就晒干了

④在风沙弥漫的北方,绝没有细雨如丝,要下就是瓢泼大雨

⑤那雨从天而下,冲刷一切,荡涤一切,忽而又雨过天晴,阳光灼灼

⑥在北方,永远不用带伞

A.②⑤④③①⑥    

B.④⑤③②⑥①    

C.⑥⑤③②①④    

D.④②⑤①⑥③    

2.(2分)(2017高一下·石家庄期末)下列各句划线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春晚只是一台晚会,不必求全责备,也不必奢望它能承担所有期待,它已被赋予太多角色,变得步履沉重,气喘吁吁了。

②《家庭现场急救》软件用了近500幅插图、动画及AVI小电影,演示了各种自救与互救的方法,让您体会在关键时刻如何妙手回春。

③这篇文章记叙了一场篮球比赛的经过,场面描写非常传神,神态、动作等描写十分精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④黑心商贩为敛财无所不为,吃着香喷喷的里脊肉,你能想象它有可能是廉价鸡肉“整容”而成的吗?

如今,食品安全问题堪忧。

⑤一场车祸让这位阳光男孩突然成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巨大的人生落差让他不知所以,他在残疾的阴影中整整消沉了五年。

⑥尽管科学家试图证明外星人的存在,但现有资料表明,虽然银河系中存在浩如烟海的其他行星,但人类是唯一的生命形式。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3.(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洪灾过后,医院里腹泻患者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这些患者吃了一些因天气炎热而迅速变质的食物和饮用了被污染的水造成的。

B.刚进入高中时,许多同学都不适应,感到时间和内容比初中紧了许多,深奥了许多。

C.虽然无家可归的人数众多,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艰苦努力,使边远地区的灾民也全部得到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

D.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的作品开始被众人喜爱,一场“莫言热”正在我们周围掀起。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32分)

4.(6分)(2017高三上·城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民族复兴有赖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自于文化理解,旅游则是促进文化理解最好的方式之一,发展旅游能够为文化自信提供充沛的新动能。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和全球第四的入境旅游市场。

巨量的旅游人群时于文化传播而言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利用的空间和路径。

发展旅游就是要让厚重的文化变得可以轻松阅读,就是要通过文化的故事化、文化的科教化、文化的可视化,让文化转变为新时代可以源源不断被消费和吸收的养分,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领略和理解。

当然,无论多么辉煌的文化,只有在有文化的后辈那里才能闪闪发光。

如何通过旅游演艺、文创产品以及旅游的主题化体验建构等文化表现形式的进一步创新,将规模巨大、快速流动的旅游人群转化为“慢吞吞地关注各地大量零星风味、琐屑世情的陶醉者和凝思者”,是摆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共同的持续课题。

同时,如何通过视角创新、政策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努力,用国际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用国际视野组合中国元素,是通过旅游方式加快对外文化传播,让“文化自信”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文化他信”的重要前提。

在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的新征程中,要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只一味固守不会有出路,而是要秉承知常达变、革故鼎新的精神,用匠心精神创造时代的精品,为文化建设举砖加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新时代的创新和丰富,给未来的历史留下新时代深深的文化印记。

因此,在利用传统文化遗产、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的同时,也需要通过休闲旅游领域的创新,为未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遗产。

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会成为文化自信新时代的新动能。

传统文化可以是文物古迹、琴棋书画,但文化从来不只是凝固于物,还更多地赋存于人,人才是文化生生不息更重要的传承和呈现。

文化传承不能只关注老祖宗给的文化遗产和老天爷给的自然遗产,更要关注老百姓身上所蕴含的文化生命力。

怎样通过共享经济理念和企业创新机制,让外来游客“像当地人一样生活”,让老百姓手里所拥有的资源进入文化产品供给的新循环当中去,挖掘和体现出这些旧资源的新价值,将成为目的地文化传播的新课题。

(摘编自徐挺厉新建《美好生活、文化自信与旅游使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故事化、科技化、可视化,都可以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所领略和理解。

B.发展旅游业,让厚重的文化变为易被消费和吸收的养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

C.对传统文化,不可一味固守,而要有所创新,注入时代精神,打造时代文化精品。

D.要促进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我们需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创新开发旅游项目和旅游市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旅游业的发展,逐层深入地论证了发展旅游能够促进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

B.文章从国内和国际视野两个方面,论述了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接受的途径。

C.文章提出了要用知常达变、革故鼎新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并从反面进行了分析论证。

D.文章认为文化自信源于文化理解,这是论述旅游的使命与文化自信的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因此,巨量的旅游人群对于文化传播而言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利用的空间和路径。

B.只有在有文化的后辈那里,辉煌的文化才能得到珍视,才能得到科学的开发和利用,才能闪闪发光。

C.如果现在没有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创新和丰富,就不能为未来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遗产。

D.传统文化需要人来传承和呈现,因此文化传承既要关注物,也要关注人身上所蕴含的文化生命力。

5.(13分)(2016·兴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

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

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

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

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

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

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

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

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

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

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

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

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

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

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

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

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

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

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

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

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

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

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

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

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

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

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

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相关链接】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

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

“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

拒不做官。

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

(孙起盂1988年l1月6日题词)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B.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C.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D.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E.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2)

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13分)(2017·西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请说普通话

尚春江

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山水老汉从儿子居住的小区出来溜达了一会儿,就记不住回家的路了。

去问交警,儿子的家在哪?

路咋走?

可是,他费了老鼻子劲说出来的话,人家一句也没听懂。

交警说,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可他哪里会说普通话啊!

他又去问路边下棋的几个老头,几个老头听了他说的话,一个劲地摇头,说,听不懂,请你说普通话。

可是,他真的不会说普通话。

前天,儿子把他从老家里接过来。

一来让他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二来他老了,就他一人在家,儿子不放心。

三番几次去接,他都不应。

这不,儿子费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

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呆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

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呆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

说完,儿子就去上班了。

儿子原先在这个城市打工,后来出息了,现在当了经理,忙得脚不着地,连陪他说话的工夫都没有。

儿媳妇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温州人,说话叽里呱啦的,他一句也听不懂。

儿媳妇就给他说普通话。

可是,他听得懂她说的话,她却听不懂他说的话走走就走走。

山水下了楼,出了小区的门,到街上逛。

逛着逛着,在大街上七拐八抹的,一会儿就迷了路。

按说,他当过兵,出过远门,说啥也不会迷路。

可是,现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差不多:

都是高高的楼房,都是宽宽的街道,到处车挨车人挤人。

一会儿,车开得呼呼的,好像赛跑;一会儿,都停在那里等红灯,好一阵子不动步。

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赶集,走着走着就迷了。

哪像在家里,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坎,他心里一清二楚,挤着眼也能摸回家。

迷了路?

问啊。

鼻子下边有张嘴,山水就去问路。

可是,他讲的是家乡掉了渣的土话,人家一句也听不懂。

这时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轻人为啥都讲普通话了。

那时,他还跟人家讲,当初自己因为说普通话,害得被退了亲,被退了伍,现在还是光棍一条。

可现在,人家硬要自己说普通话,自己却把普通话忘得一干二净。

问了半天,他也没问出回小区的路。

没办法,他就给儿子打电话。

儿子开车很快找了来,把他送回家。

坐在沙发上,山水说,不在这住了。

在这里,人家讲的是本地话,他听不懂;他讲的是家乡话,人家也听不懂。

在这里,说话都是普通话,他不会。

儿子想说,大,你不会学吗?

小时候,人家都说你会普通话。

但是,儿子没有问。

他知道,那是他大心上的一道伤疤。

那年,他大当兵回家探亲。

老队长榔头看到一个人,穿着一身绿军装,背着一个绿挎包,站在山水家门口东张西望,知道是山水回来探亲了。

就问,是山水啊?

啥时候坐车回来的?

哎呀呀,你是榔头叔叔吗?

我是昨晚上回来的。

叔叔,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

山水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还向生产队长榔头敬了个礼。

啥?

你是“坐碗上”回来的?

不是坐车啊?

你妈妈是谁?

是你娘?

那我去叫你娘去。

你娘在红芋地里出红芋呢。

切!

榔头队长听着山水说的普通话,嘴都撇到裤腰上了。

一会儿,山水娘回来了。

他娘干活时,脸上受了点伤,涂着红药水,横一道竖一道的

娘望着穿绿军装的山水,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

要知道,那时候当兵,是很光荣的。

有人找不到媳妇,只要军装一上身,说媒的立马就踢破门槛。

娘说,山水,啥时候回来的?

山水望着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娘说,你是谁呀?

娘说,傻孩子,我是娘啊,你连娘都不认识了?

山水紧紧握住了娘的手说,哎呀呀,你看看,你看看,我以为是隔壁的大娘呢,原来是我的妈妈哟。

此后,有人说山水是“一年亲,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小资产阶级思想典型,上报到了部队。

本来,山水已被部队当作入党提干的对象,此时泡了汤,提前退了伍。

山水的未婚妻也退了婚。

他娘提着礼到处找媒人说媒,但人家一听说是他,扭头就走。

从此,山水就拉了寡汉。

如果不是捡了一个他做儿子,把他抚养成人,现在可能仍是孤家寡人。

一连几天,儿子看他大山水整天躲在屋里,呆呆地,不言不语,像丢了魂。

就说,大,是不是住不惯啊,那咱就回老家。

啥?

回家?

那中啊!

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

在家里,他就不用说普通话了。

种地,种菜,和一般大小的老年人拉拉呱,喂喂猪,养养鸡,遛遛狗,多好!

(选自《华文小小说》2015年第2期)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以朴实的语言,跌宕的情节叙述了山水在城里迷路的故事,表现了已不合时代节奏的山水与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

B.儿子想让山水来城里享享福,但事与愿违,不会说普通话的山水在城里生活得很不开心,他更喜欢家乡不用说普通话的生活。

C.小说通过记叙出门转悠的山水由于不会说普通话,问路没人听得懂,所以连儿子的家门都找不到这一事件,表达了对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

D.小说中山水儿子这一形象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小说正是通过这一人物来推动情节顺利发展的。

E.老队长榔头庸俗卑鄙,是山水身边群众的代表,是他为山水的悲剧生活开了源头,进而埋葬了山水美好的前程和爱情。

(2)

你认为山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经历对你有何启示?

(3)

小说中插叙了山水年轻时因说普通话而被退婚退伍的情节,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0分)

7.(10分)(2015高一上·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

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文漫灭              模糊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走到尽头    

C.有怠而欲出者          怠慢    

D.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    

(2)

下列各项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其孰能讥之乎    

C.则或咎其欲出者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

下列各项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而其见愈奇    

B.则其至又加少矣    

C.火尚足以明也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4)

选出对加横线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庐冢,也叫做“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

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

此文“学者”与《师说》中古之“学者”的意义相同,同现代汉语中的“学者”也相同。

(5)

下列语句对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

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

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10分)

8.(10分)(2016高一上·会宁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

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

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

“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

(2)

诗中抒发了诗人的那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五、默写(共1题;共6分)

9.(6分)(2016·嘉峪关模拟)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论语·泰伯》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责任重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②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急流和瀑布飞泻、发出巨大声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孩子梦中蹬破被里的描写来表现当时诗人一家生活条件的艰苦。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8分)

10.(3分)(2016·湛江模拟)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些年来,许多传统航空公司________。

这意味着客舱座位不再是“先到先得”,如果你想选择第一排和紧急出口等空间较大的座位,________。

此项服务引发了热议,________:

有人认为这符合国际惯例,符合市场需求;也有人认为,“付费选座”是航空公司巧立名目多收费。

11.(5分)(2015高二上·中山期中)著名记者陈锡添曾写过一篇影响很大的纪实新闻《东方风来满眼春》,有人评论说:

“陈锡添的一生就像一则纪实新闻,他用自己的作品记录了改革发展的进程。

请按照这一评论,从以下材料中任选两人作为评论对象,分别拟写两个句子,要求:

能符合作品文体和内容的特点。

①周国平(《面对困难》)②司马迁(《报任安书》)③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七、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12.(5分)(2016高一上·呼和浩特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法国作家雨果说:

“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

”美国哲学家乔治·巴顿说:

“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则在演讲中说:

“挑战无处不在!

请以“挑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