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敌于无形大舰队海上封锁德国生命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741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胜敌于无形大舰队海上封锁德国生命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胜敌于无形大舰队海上封锁德国生命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胜敌于无形大舰队海上封锁德国生命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胜敌于无形大舰队海上封锁德国生命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胜敌于无形大舰队海上封锁德国生命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胜敌于无形大舰队海上封锁德国生命线.docx

《胜敌于无形大舰队海上封锁德国生命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胜敌于无形大舰队海上封锁德国生命线.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胜敌于无形大舰队海上封锁德国生命线.docx

胜敌于无形大舰队海上封锁德国生命线

胜敌于无形大舰队海上封锁德国生命线

 

 

————————————————————————————————作者:

————————————————————————————————日期:

 

胜敌于无形大舰队海上封锁德国生命线-历史论文

胜敌于无形大舰队海上封锁德国生命线

特约撰稿|章骞

1916年5月31日傍晚,暮色下的北海在薄雾中更是显得令人琢磨不透。

在铅色的大海上破浪前进的,是英国皇家海军大舰队的主力,24艘无畏战列舰,形成平行的六路纵队,以20节航速劈波斩浪而行。

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是整个大舰队的最高司令官,他的旗舰“铁公爵”号位于北起第三列纵队之首。

在这艘总旗舰的舰桥上,杰利科上将面临的,是消灭德国舰队那千载难逢之机。

但愈是接近战场,他的激动又愈是转为不安,因为他没有得到任何关于德国舰队的确切情报,正在为来自各处难以理清头绪的情报头痛不已。

由于各舰所报告的结果各异,在充满矛盾的敌情报告面前,杰利科感到困惑也不难想象。

当时各方面都在北海的迷雾中航行。

17点55分,就在皇家海军的前卫舰队——贝蒂和伊文-托马斯舰队暂时驶离德国舰队视野的时候,杰利科大舰队那6列无畏舰已经到达德国舰队前锋——第二侦察分舰队西北11海里,而与德国第二侦察分舰队发生交火的胡德第三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则位于德国舰队的东北,同时,贝蒂和伊文-托马斯舰队则位于德国舰队的正西。

这三支舰队基本上对德国公海舰队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

而德国方面在与胡德舰队交火以前,盯住的仅仅只是在西方若隐若现的贝蒂和伊文-托马斯舰队,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其作战计划早已事先泄露,杰利科的大舰队已经近在咫尺了!

直到18点14分,杰利科将军才得到了他迫切希望得到的消息:

“敌舰队位于南微西”。

杰利科踱到罗盘前,思考了大约20秒钟,对信号官伍兹中校淡淡地说:

“匀速前进,方向东南。

18点15分,“铁公爵”的桅杆上飘扬起了三面信号旗,最上面正是表示匀速前进的蓝白竖条相间的梯形旗,下面则是当时表示方位的C以及L的信号旗。

这样逐渐形成了以“乔治五世”号为首的绵延大约十公里的巨大舰列。

在古今海战战史中,如此巨大的无畏舰战列线,堪称是空前绝后的奇观,仅仅在日德兰战场上,才得以留下这多少海军将领梦寐以求的瞬间。

这个巨大的舰列中,皇家海军的每一个官兵都处于激奋状态,期待着建立新的“特拉法尔加”功名,“铁公爵”号舰桥上的每个人效仿纳尔逊身着大礼服作战的遗风整顿衣冠:

纷纷整理自己深蓝色防水帽,双排扣上衣和围在领口的白围巾。

此时,德国的公海舰队在舍尔海军上将的指挥下,正在一路向北对贝蒂和伊文-托马斯舰队进行狂追。

到了18点30分左右,当德舰刚刚击沉了一艘英国战列巡洋舰,正在志得意满地期待取得更大战绩之时,英国二十四艘无畏舰基本上完成了展开。

远望去,北方雾气朦朦的水天线逐渐变成了炮火闪光的连续线,舍尔顿时明白了捕捉贝蒂和伊文-托马斯舰队的如意算盘已经落空,自己也落入了一个毁灭陷阱的边缘。

这一幕是一战中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高潮的序幕,虽然这是英国大舰队与德国公海舰队的大决战,但这次著名的战斗并没有对整个战局带来什么影响。

德国舰队给予了英国舰队沉重的打击,但最后还是无法突破英国的封锁而返回港口。

1916年6月3日《纽约先驱报》评论中著名的那句“德国舰队痛打了狱卒,但是依然被囚”,也许是关于日德兰海战最为贴切的说法。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战前英国与德国之间进行的那场近乎疯狂的造舰竞赛到头来并无多大意义。

德皇威廉二世以及德国海军国务秘书提尔皮茨海军元帅耗尽巨资营造的德国公海舰队,事实上也未能对整个战争带来多大的影响。

不过,最终造成德意志第二帝国覆亡的重要原因,却也产生于海洋。

“风险舰队”理论

目前不少的历史学者都认为,德皇威廉二世带有明显攻击性的帝国主义政策,是德国将法俄两大陆军强国,甚至连日不落帝国也驱赶到敌对阵营的重要原因。

作为这种扩张政策的最主要工具,便是急速扩展的德意志帝国公海舰队。

这支舰队的疯狂扩建不仅揭开了全世界造舰狂潮的序幕,也使得英国对原本是其传统盟友的德国开始抱有强烈的敌对意识与不信任感。

受到著名的“海权论”提倡者美国海军上校马汉的影响,提尔皮茨对于德国的海洋支配战略进行了研究。

他最终提出所谓的“风险理论”:

德国作为一个陆军强国,不可能全力建造一支超过英国的大舰队,但只要海军的实力达到英国的三分之二左右,那么就会让英国感到即便有能力打败德国,但所遭受的损失也将使之丧失足够的力量来维护其海上霸主地位,这种风险将抑制英国对于与德国争雄海上的决心。

德国一旦建立起一支可以使英国感到威胁的舰队,那么英国若要击败这支德国舰队,德国所遭受的不过是一次海上的败北,并不影响其陆军大国的地位。

而对于英国而言,其海军舰队蒙受了损失就意味着海上霸主地位的丧失,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支柱将不复存在,整个帝国将分崩离析。

然而,德国没有料到的是,英国并未由于进一步加强造舰竞争而实行增税等挫伤本国经济的措施,反而放弃了原本“光荣孤立”的传统政策,与长年以来在殖民地问题上的死对头法国与俄国结成三国协约,形成了一种对德包围的态势。

直到进入战争状态,德国公海舰队的实力还是没有达到提尔皮茨所期待的力量。

而且由于威廉二世的保舰政策,整个德国舰队基本上都停驻于港内,他们等待着英国海军还如同以往一样,直逼其港口进行封锁,此时便可以使用雷击舰队以及潜艇削弱封锁舰队。

然而,英国舰队并没有到来。

深远封锁战法的提出

一个控制了世界大洋的海上强国的制胜方略不外乎两种——两栖登陆以及封锁。

其中两栖战略是一种最为富有攻击性的战略,当时也被称为边缘战略,这是英国长年以来对抗欧洲陆军列强的法宝之一。

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甚至说过:

“陆军是有待海军发射的一枚炮弹”,形象地说明了两栖战的效果。

堪称英国近代海军之父的费舍尔勋爵便极为热衷于设想一旦与德国交战,便深入波罗的海,登陆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东海岸。

但是由于两栖战属于外围战,在其奏效以前,很难保证法国是否能抵挡住德国的进攻。

因此,英国陆军提出直接派出远征军协助法军防守的大陆战略占了上风。

两栖战略的展开还要等待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的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的提出。

下一个重要战略则是封锁,也就是在战争爆发之际,立刻严密封锁敌人的海港和海军基地,通过阻碍对方的对外贸易来打击其战时经济。

自1904年起,英国国家战略就一直由帝国国防委员会负责,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认为对德战略应该是进行封锁和保护海上交通线,这种传统作战政策是在长期与法国的战争和对抗中发展起来的。

不过与法国对抗时,海军还处于风帆时代,没有燃料补给的问题,因此法国革命期间,英国海峡舰队对法国布列斯特进行了长达八年之久的监视。

如果敌人出现出海的迹象,就从本国水域召集主力舰队。

也正因为如此,英国海军的战略家们得出了“我们第一道防卫线是敌人的海港”的作战原则,使用强有力的小舰艇组成小舰队进行封锁,用巡洋舰加以支持,以优势的战列舰队作为后备。

然而,当英国的主要假想敌从法国变成德国之时,英国海军战略的前线也从英国南海岸转移到东海岸,从英吉利海峡转移到北海。

虽然基本作战思想没有变化,但是对德国作战却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跨越海峡数十公里,身后就有安全港口内停泊的支援舰船——现在它们要航行400公里左右到德国西海岸的赫尔戈兰湾作战,周边又没有可供支援的战列舰停泊点。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技术的发展,逼近封锁战略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考虑到在种种情况下逼近封锁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危险,英国当时著名的海军战略家科贝特发出了警示:

“我们最珍视的战略传统已被彻底颠覆。

我们战列舰队的‘适宜位置’一直是‘敌人的海岸’,但现在那正是敌人最乐意见到的。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到了20世纪,就无法进行封锁战略了?

答案也是否定的。

一方面,由于水雷武器的成熟,攻势布雷战术也被提出,完全可以很好地起到封锁敌方港口的任务。

另一方面,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海上舰队的应变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飞跃,所以,封锁仍然可以进行,只需将封锁线进行向后缩进,由此形成一套新的深远防御战法。

当1911年丘吉尔担任英国海军大臣以后,便立即着手彻底修改原定的封锁计划,在征得军舰上主要指挥官的完全同意后,以1912年海军部作战命令的形式,正式采用了深远封锁政策。

这里不妨举一个在地中海的实例。

在战争开始后,法国海军曾经试图对奥匈帝国采取逼近封锁的战术,但是弱小的奥匈帝国潜艇部队则发挥得极为出色。

1914年12月21日,在阿尔巴尼亚的萨赞岛西北20海里之处,奥匈潜艇U-12重创了法国舰队总司令拉佩雷尔中将乘坐的“让·巴尔”号无畏舰。

而到了1915年4月27日,奥匈帝国海军上尉格奥尔克·冯·特拉普骑士率领U-5号潜艇击沉了法国装甲巡洋舰“莱昂·甘必大”号,造成了包括法国第二巡洋舰分队司令官在内的684名水兵随舰而亡。

这一系列打击使得联军不得不放弃了逼近封锁,代之以对奥特朗托海峡实施深远封锁。

这也从反面证明,逼近封锁战术已经随着技术的进步而难以实施了。

紧围北海

北海对于英国,可谓得天独厚,英伦三岛宛如一条绵延千余公里的壁垒,将北海与大西洋基本隔断。

由北海通往大西洋之路只有南北两个通道,控制南口英吉利海峡的航运相对简单。

控制北通道要麻烦一些,北海的北部地区以天气恶劣和能见度低而著称,这个海域的出入口主要是苏格兰东北的奥克尼群岛与设得兰群岛之间长65公里的海域,以及设得兰群岛与挪威海岸之间长达160多公里的海域。

为了控制这个相对而言比较宽阔的通道,英国舰队作了战略性的部署,主力舰队被布置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

战争一旦开始,北海中部和北部被划为7个巡洋舰巡逻区,由一些老式巡洋舰组成的分舰队定期进行侦察,主力舰队也随时准备出动策应。

然而战争开始后英国便发现,对德国实行的封锁已经不像在拿破仑时期封锁法国那么简单了。

德国控制着波罗的海,还能从北部的中立国自由进出。

1909年发表的《伦敦宣言》规定:

对运往中立国除武器弹药和其他明显的战争物资之外的一切货物,即使是要转运到敌对国的,也一律不得没收。

这一条约使英国的海上封锁战略失效,因而英国在战争爆发后,仅仅在短期内遵守宣言中的条款。

为了控制中立国的船运,英国宣布从泰晤士河口湾到比利时海岸为水雷区,中立国船队必须先停靠英国港口进行违禁品控制检查,然后才能得到通过雷区的航行手册。

一个月后,英国海军部宣布整个北海和冰岛、挪威海岸之间的水域为交战地带,同时规定了一条通过英吉利海峡并进入斯卡格拉克海峡的已扫过水雷的航道。

然而最大的问题依旧是北海北部的宽阔海域。

老式巡洋舰封不住大洋

在这里担任巡逻的英国第十巡洋舰分舰队,由达德利·德·谢尔海军少将负责指挥。

这些舰都是1890到1892年下水的老舰,开战后也主要由预备役军人驾驶,其活动基地位于设得兰群岛的勒威克和布斯塔弗。

由于第十巡洋舰分舰队隶属于杰利科的大舰队,其舰只还经常得参与主力舰队的任务,这更是加重了本来就忙碌的巡逻工作。

不过,仅仅在开战第一个月的月底,德国商船便从海上被肃清。

进口德国的生活必需品不得不依靠中立国的货船。

最早英国对此无法有效遏制,不过随着1914年8月20日枢密令:

即便是在中立国船上,运往德国的任何违禁品都严格被没收,或者被英国强制购买,以防流入德国。

并将中立国的进口限制在战前水平,以便减少其转运德国的物资。

这些措施引起了中立国的不满,但英国为了厉行封锁,只能对此加以无视。

德国人称这种封锁是残害妇孺的野蛮战争,并努力采用一切可行之法来打破封锁。

潜艇就是主要方法之一,并取得了举世震撼的战果。

1914年9月23日,U-9号潜艇在荷兰沿海连续击沉了第七巡洋舰分舰队的装甲巡洋舰“阿布基尔”号、“霍格”号和“克雷西”号。

三星期后,第十巡洋舰分舰队也遭到了损失。

10月15日,“豪克”号防护巡洋舰刚停航派一艘小艇前往僚舰时,就被U-9号用鱼雷击沉,包括舰长在内的26名军官和500多名水兵战死,获救者仅4名军官和60多名水兵。

这些损失表明,那些老式巡洋舰执行封锁任务具有相当危险性,而到了冬季,别的问题也相继暴露出来。

首先是这些巡洋舰即便在建成之初采用强制通风也只能达到20节航速,而那些往复式蒸汽机早就使用了二十多年,不仅无法发挥这个速度,而且往往数周便会出故障。

其次,埃德加级的排水量不到8000吨,而为了海上稽查,舰上需要常驻若干登船小组,因此船内拥挤不堪,严重影响士气以及巡逻效率。

辅助巡洋舰的投入

英国海军部在11月20日终于将这些老舰召回,代之以辅助巡洋舰装备第十巡洋舰分舰队。

所谓辅助巡洋舰,便是将大中型相对高速的商船进行改装,装备4到8门中口径火炮,成为一种用于“低烈度”战场的简易巡洋舰。

虽然这种舰艇的攻击或者防御能力都非常有限,无法与正规战舰相抗衡,但它改装简便耗时短,能迅速派上用场。

德国为了突破英国海军的封锁,也在好几艘速度较快,其貌不扬的商船上加上重武装,企图突入大洋打击英国的海上交通线。

对于德国的这种辅助巡洋舰而言,其最有效之处莫过于其商船的外表,它们稍稍加以伪装便可以变化为各种国籍的船舶,因此又有“伪装巡洋舰”之称。

这些伪装巡洋舰也有几艘战功卓著的名舰,还有一艘与英国的辅助巡洋舰进行对决。

这是一艘原名“古本”号的货轮,在1915年建成后被德国海军征用,改名为“狮鹫”号,改装完成后该舰的标准排水量9000吨,装备四门150毫米主炮以及两具500毫米鱼雷管。

1916年1月23日服役以后,“狮鹫”在黑色船舷上漆着巨大的挪威国旗,使用伪船名“雷纳”号,扮作挪威货轮。

2月29日早晨8点45分,“狮鹫”在挪威沿岸被英国“阿尔坎塔拉”号和“安第斯”号辅助巡洋舰拦截。

两艘英舰为姊妹船,都是由15620吨客轮改装,装备六门6英寸火炮以及两门2磅炮。

9点40分,“阿尔坎塔拉”号在距“狮鹫”大约730米之处停下,准备派出一支登船队前去检查。

就在此时,“狮鹫”号突然打出了德国海军战旗,并加速前进,准确的火炮摧毁了英舰的舰桥、机舱、通讯室等要害之处。

“阿尔坎塔拉”号在受到致命损伤的情况下当即回击,摧毁了德舰的炮位。

“狮鹫”号的鱼雷成了致命的杀手锏,有一枚在“阿尔坎塔拉”侧舷炸开。

英舰当即开始侧倾,不过还是在继续向德舰回击。

很快,“安第斯”号赶到了战场将德舰打成重伤。

10点18分,“狮鹫”号停止了射击并开始放下救生艇。

不过最早沉没的却是英国船,10点45分,“阿尔坎塔拉”号舰长沃德勒下令弃舰。

不久以后,英国防护巡洋舰“宴会神”号和驱逐舰“门斯特”号赶来。

13点01分,两舰将虽已动弹不得、但依然没有降落战旗的“狮鹫”号击沉,其187名船员中,有5名军官和115名水兵被英军救捞。

以上一战算是在北海海域典型的辅助巡洋舰之间的对决战。

辅助巡洋舰往往会在挪威和冰岛之间的海上航行一个多月。

由于潜艇和水雷的威胁愈发严峻,船内空闲之处会塞满木材或者密封圆筒,一旦触雷或者中雷便可得到些额外的浮力。

此外,第十巡洋舰分舰队还得到了由民间征用的十余艘武装拖网渔船的支援。

虽然船上指挥官、炮手、水手长以及甲板和轮机舱里骨干军士由海军委任,大部分船员作为战时应征者在船上留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上战争便是围绕着海上交通线而展开,交战各方所有行动的目的便是如何去封锁、维护以及打破这条“生命线”。

开战后,英国还是一如既往地试图以封锁来扼住德国的咽喉,但随着铁路的发达,海上封锁已经不能如同拿破仑战争时期那样行之有效,而且德国在与世界市场相对隔绝的情况下,通过依靠库存、发展代用品以及从中立国进口等手段硬撑了四年之久。

此间,德国还对英国的海上交通线进行过反击,从早先运用巡洋舰、伪装巡洋舰,直至最后大量运用逐渐壮大的潜艇力量,取得丰硕的战果。

因而给予人们的印象,反而是德国破坏英国的战时经济显得更为引人瞩目。

事实上,人们遗忘的却是,英国的海上封锁最终导致了德国战时经济的破产,德国人不堪“芜菁之冬”的饥寒交迫而走到了谈判桌上。

英国的这一封锁是对海上力量的一次典型应用,由数十艘改装的商船非常经济地维持,并且受到大舰队的全力支援,可谓是胜敌于无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