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712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生态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业生态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业生态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业生态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业生态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生态学.docx

《农业生态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生态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生态学.docx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一、选择题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包括:

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2、种群的营养特征包括:

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3、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成群分布型中又包括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4、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而种群的年龄组也分为幼龄组、中龄组和老龄组三个主要组别5、种群波动的主要因子:

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6、种群的增长的类型分为:

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和S型增长三种7、种群数量的年波动主要受物理环境、种群自身的生理因素两类因素的影响8、种群的空间动态主要包括:

种群个体对空间的需要、空间结构、空间利用方式、扩散和迁移等四个方面9、扩散的方式包括迁出、迁入和迁移10、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有两类:

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11、相互作用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个类型12、正相互作用可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负相互作用包括:

竞争、捕食和寄生等13、在温带的干旱地区,从山底到山顶植物分布依次为:

干旱荒漠带荒漠化草原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冰雪带14、在热带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植物群落自下而上的垂直分布依次是:

热带雨林带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冰雪带15、种群波动的调节有密度调节、非密度调节、种内自动调节三种16、生态系统的四大组成要素是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17、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8、旱生演替系列是:

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木本群落阶段19、水生演替序列是:

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20、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最初发生是外界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2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具体表现在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两个方面22、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有一定的量比关系23、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根据环境特性划分为:

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24、生态系统从其组分的性质可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两类生物组分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25、非生物组分是指生命以外的环境部分,包括大气、水、土壤及一些有机物质26、根据人类干预程度,生态系统划分为:

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27、光的生态作用具体表现在光质、光量和光照时间三个方面28、就植物而言,其生态型包括:

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29、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形态有日光能、化学能、热能和动能等几种;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只有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才起生物学作用30、到达地球表面的辐射是由24%的直射光,17%的来自云层的散射辐射,以及6%的来自天空的散射辐射组成31、辅助能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各方面活动中所投入的能量,包括生物能和工业能等32、食物链的基本类型有捕食1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三种33、生态金字塔有个体数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三种基本类型34、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主要包括农田、草地和林地生产35、次级生产包括:

初级生产者以外的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36、氮素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

生物固氮、化学固氮37、氮素的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

挥发损失、氮的淋失、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导致氮素损失38、在立体农业中运用的主要原理有:

光合作用原理、物质循环转化原理、生物互补原理、气候生态学原理、生态位原理等39、立体农业的类型可分为平原型、山地立体农业、水域立体农业40、农业资源根据其来源,一般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农业自然资源根据其性质,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41、农业资源的特性:

整体性、地域性、变动性、多用性、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42、生态失调结构上的标志:

一级结构缺损、二级结构受损43、生态失调功能上的标志:

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44、水体污染源可分为:

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45、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包括:

资源环境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等几个方面46、持续农业的三大目标是:

保证食物供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增加农业收入,扩大农村的就业机会和脱贫致富、保护资源环境的永续性循环47、光照时间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日照长度对植物繁殖特性的影响、日照长度与植物分布和起源有关、日照长度对植物的休眠和地下贮藏器官形成的影响48、水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水是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有重要影响、水对生物分类的作用49、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

促进了成土作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提高了土壤质量、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50、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途径: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渔业资源、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51、水体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

污染物对农作物产量有影响、污染物可导致农产品品质降低5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途径:

自然调控机制、人工调控机制53、系统分析的三个步骤:

分析、评价、最优化方案的提出二、填空1、XX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并将生态学定义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所著的生态学基础一书3、XX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4、XX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通过对美国湖泊生物量转移的定量研究,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的食物链动态一文,指出了生物量随食物链转移的规律,并提出了著名的“食物链”和“生态金字塔”理论5、种群由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这是因为各有机体之间存在着非独立性的交互作用,使其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有组织有结构的特性6、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同时又是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7、死亡率描述了种群个体的死亡情况,是种内个体衰减的数量,用D表示同一出生率一样,死亡率分为最低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或生态死亡率8、迁入和迁出也是种群变动的两个主要因子9、某些细菌、昆虫、鼠类的繁殖,基本上属于J增长型;一年生植物的干物质在某段时期内的增长也属于J增长型多数生物的增殖,包括植物分蘖的增加、株高的增长基本上属于S型10、迁移和扩散常指种群内个体因某种原因从某分布区向外移动的现象迁移和扩散是一种普遍的生物现象11、通常脊椎动物和种子植物属于对策生物;昆虫、细菌、藻类等属于对策生物12、群落中生物种的多样性,决定着群落的稳定性及生产力13、系统是指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14、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15、XX年,英国生态学家在他长期研究植物群落的基础上,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首次得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16、生态系统中的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四大组成要素,它们之间通过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复杂关系和执行一定功能的系统17、海洋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内最大、层次最厚的生态系统18、森林生态系统属于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亚系统19、光是保证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因子光的生态作用具体表现在光质、光量和光照时间三个方面20、谢尔福特耐定律:

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特于XX年指出,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在,甚至灭绝这一概念为后人称之为谢氏耐性定律在这一定律中把最低和最大量因子合并,把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上限的因子都称为限制因子221、土壤动物是最重要的消费者和分解者22、生物的生态适应性是生物在生存竞争中为适合环境而形成的特定性状的一种表现2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主要形态有日光能、化学能、热能和动能等几种24、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最初能量来源于太阳2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借助于“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便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26、食物链概念是XX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研究湖内生物种群能量流动规律时,由中国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浮游生物”得到启发而提出来的27、十分之一定律:

是在XX年代末期对天然湖泊和实验室水族箱的研究中得到的,实际上是对食物链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一个粗略定量的描述28、次级生产是指初级生产以外的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自身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储存29、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次级生产主要是指畜牧业和渔业生产30、生物地循环包括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两部分的内容31、氮素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

1、生物固氮,即通过豆科作物和其它固氮生物固定空气中的氮;2、化学固氮,即通过化工厂将空气中的氮合成为氨,再进一步制成各种氮肥32、氮素的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

挥发损失,即由于有机质的燃烧分解或其它原因导致氨的挥发损失;氮的淋失,主要是硝态氮由于雨水淋洗而损失;在水田中或土壤通气不良时,硝态氮受反硝化作用而变成游离氮,导致氮素损失33、从化学氮肥的利用来看,要尽量减少氮素的挥发和流换,提高氮肥利用率34、磷肥的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磷的固定作用,即水溶性磷在土壤中容易与钙、镁、铁、铝等结合形成难溶性磷化物35、化肥对环境的污染要分为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的污染,同时化肥的施用还会影响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36、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定集过程及其所引起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主要指氮、磷的富集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来源有多条途径,农业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排入,地面径流和地下水的渗漏等,都可能使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增加37、生物浓缩也称为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38、综合养殖生态工程最基本的特征是功能上的综合性39、石油、矿产等缺乏更新能力,或更新的周期太长,属不可更新资源40、我国生物种属繁多,群落类型多样,品种资源丰富,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41、世界上栽培植物中最主要的有90多种,我国有50多个种,其中水稻、大豆、粟、稷、荞麦、绿豆、赤豆等20种作物均起源于我国4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顶级群落是群落发展到最稳定的阶段43、生态系统的一级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一级成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44、二级结构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及其特征,如生物种类、种群数量及群落层次结构等45、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和燃料燃烧过程中所排放的煤烟、粉尘及无机或有机化合物等造成大气污染,称为工业污染46、水体污染源分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自然污染源指自然界本身给水体造成的污染,如河流的上游,往往流着当地自然条件下溶解有有害元素的水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即人为污染源对水体造成较大危害的主要是人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47、自然农业是由日本人富岗正信提出的48、生态农业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奥伯特XX年提出的,并在欧美地区有一定的实践49、“持续农业”的概念最初在美国出现日本是世界粮食的最大进口国,日本的“环保型持续农业”50、XX年代后期,卢良恕、刘巽浩等一批专家提出在中国实行“集约持续农业”的设想51、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称三、名词1、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种群: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一个物种通常可以包括许多种群3、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4、生态优势:

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称为生态优势种5、物种多样性:

指生物群落中种的丰富度通常用香农-威纳指数和辛普森指数来度量6、多度:

是指生物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是一个数量上的比例7、生态位:

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8、群落演替:

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发展的变化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9、顶级群落:

演替群落结构的变化开始较快,随着演替的进行,变化速度慢而趋于稳定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项极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级群落10、生态位分异:

对环境资源的不同利用使得不同物种同时存在于同一地方,这种现象称为生态位分异11、生态系统: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组分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完成一定功能的统一体12、农业生态系统:

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3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13、自然生态系统:

该系统中无人类的干预,系统的边界不很明显,但生物种群丰富、结构多样,系统的稳定性靠自然调控机制进行维持,系统的生产力较低14、人工生态系统:

是指人类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人为建造的生态系统,包括城镇生态系统、宇宙飞船生态系统、人工气候模拟室等15、生态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16、生活型:

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17、生境:

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18、环境:

是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持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与能量19、生态因子:

在生态系统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20、食物链:

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联接起来的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就像一条链索一样,这种链索关系就被称为食物链21、食物网:

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食物又可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形成食物链之间交错纵横,彼此相连,构成一种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22、营养级:

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上所处的位置,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就称为一个营养级23、生态金字塔:

是反映食物链中营养级之间数量及能量比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型有个体数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三种基本类型24、初级生产:

也称第一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积累能量的过程25、次级生产:

是指初级生产以外的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自身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储存26、生物富集:

也称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27、地质大循环:

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生物有机体再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地质大循环时间长、范围广,是闭合式循环28、生物小循环:

环境中的元素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小循环的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式的循环29、气相型循环:

其贮存库在大气圈或水圈中,即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通过大气进行扩散,弥漫了陆地或海洋上空,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为植物重新利用,循环比较迅速,是比较完全的循环30、温室效应:

除CO2外,大气中甲烷和一氧化碳含量也不断增加大气中CO2浓度上升的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即温室效应31、农业生态工程:

又称农业系统优化设计,是对农业系统的结构、输入、输出及有关配套技术进行综合设计,将农业生态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系统设计,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最佳配置,使改造的农业系统或重构的新农业系统总体达到最优目标,充分发挥最大潜力32、内因演替:

在生物群落里,群落成员改变着群落内部环境,而改变了的内部环境反过来又改变着群落成员,这种循环往复的进程所引起的生物群浇演替,称为内因演替33、次生演替:

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最初发生是外界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34、原生演替:

指的是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35、生态平衡:

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36、生态农业:

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有利于长远发展;并在环境方面、伦理道德方面及美学上能接受的小型农业37、可更新资源:

可以连续使用或周期性地被补充更新的资源叫可更新资源如太阳能、水、生物等资源38、不可更新资源:

缺乏更新能力,或更新的周期太长的资源,称为不可更新资源,如石油、矿产等39、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40、中国生态农业:

是以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新建立起的一种把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统一起来的、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41、李比希最低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少量的食物的量四、简答、论述1、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主要任务:

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发展趋势:

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再逐步过渡到现代农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利用规模和数量不断加大同时,由于愈来愈多的能量、物质投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尽管其产出量也相应增多,但对资源和环境的一系列的负效应也随着而来,如能源和水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加剧等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生态问题仍有加剧趋势如何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协调生态经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农业生态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因此,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将越来越活跃2、种群增长有哪几种类型?

其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有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密度制约环境的非密度制约引起种群密度的改变,有时是剧烈的,而密度的制约,使种群保持“稳定状态”,或使种群返回到稳定水平4、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有哪几种?

一、正相互作用:

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二、负相互作用:

竞争;捕食与寄生;化感作用5、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群落有一定的种类构成或称生物组合,具有一定的结构状况和一定的物质生产量;群落有一定的相对一致的外貌;群落有一个或几个生物种或类群为生物优势种,在群落中能大量控制能量流及对其它物种和环境起着强烈的影响作用;群落存在时间和空间变化,表现为群落随环境梯度、时间演替、空间变化的地理分布特征;群落有一定的营养结构和代谢方式6、何为生态位?

生态位理论在农业上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作用和意义:

生态位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实体,它对研究群落中的种内与种间的生态关系十分重要,也是研究种群生态与群落生态的重要依据生物的生态位既有理论上的基础生态位和现实中的实际生态位之分,又有空间和功能的双重含义在农业生产中,人类应从分布、形态、行为、年龄、营养、时间、空间等多方面对农业生物的物种组成进行合理的组配,以期获得高的生态位效能,提高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人类可通过生态位的改变和开拓,以改变基础生态位或拓展潜在的生态位7、群落演替的含义是什么?

描述其演替过程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发展的变化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过程:

一、原生演替系列:

旱生演替系列:

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木本群落阶段水生演替系列:

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二、次生演替:

森林的采伐演替:

采伐迹地阶段;小叶树种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恢复阶段草原的放牧演替8、生态系统与一般系统有什么不同?

系统是指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组分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完成一定功能的统一体9、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咱有人类参与并控制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很明显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农业生态系统开发度大,有大量的人工辅助能投入,这也是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较高和农业持续增产的重要保证10、农业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受人类的控制;农业生态系统的净生产力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1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一、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环境中的生态因子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一个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相应变化;生态因子对生物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主次之分;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具有阶段性二、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李比希最低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少量的食物的量谢尔福特耐性定律:

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在,甚至灭绝12、森林的主要生态效应有哪些?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雨量;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大地;提供燃料,增加肥料,有助于发展畜牧业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中能源缺乏和生态平衡失调问题13、草原生物的生态作用:

牧草特别是豆科牧草,能改变良土壤;牧草还能增强植被覆盖度,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固定流沙14、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能流途径有哪些?

太阳辐射的能量进入生态系统;以植物有机体储存的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转化;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外界输入及输出15、辅助能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提高辅助能的投入水平,可以使农业产出持续增加,大量的人工辅助能投入,是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较高和农业持续增产的重要保证16、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营养物质循环生物地化循环包括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两部分内容根据物质在循环时所经历的路径不同,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气态循环型和沉积循环型两类几种主要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

碳循环;水循环;氮循环;磷循环;钾循环17、温室效应对农业生产有何利弊?

它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如显著地改变全球气候,包括气温、降水量和极端气候模式的改变使现在的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形式发生重大变异,直接后果是世界的降水区域发生大的变化,影响世界水资源的分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并危及到沿海地区的大城市、港口以及淹没一些国家和地区;气候变暖会改变世界的粮食5生产体系,因为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的直接生态效应趋向增加生产率,但普遍的预测是可能减少全球的粮食;气候变化容易使人类疾病流行,直接间接危害人类健康18、土壤有机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如何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

一、主要作用:

有机质是各种养分的载体;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生活物质;具有和硅酸盐同样的吸附阳离子的能力,有助于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加,又能与磷酸形成螯合物而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