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结题分析方案.docx
《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结题分析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结题分析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结题分析方案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的探索与研究”结题报告
应城市田店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的探索与研究”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在孝感市教科院、应城市教科所的指导下,由应城市田店小学承担,从2006年3月开始实施准备,2007年6月向湖北省教科所立项申请,2007年10月获批立项,课题编号为2007B071。
2008年4月开题实施,目前已完成课题的各项预设研究目标和任务。
现申请结题,特将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现实意义
课题背景:
田店镇位于应城的西北边陲,总人口近两万,每年新生儿童在100人到120人之间徘徊,致使学校生源得不到充分保证。
而经济浪潮的诱惑,带动了“打工潮”的兴起,让大批农民涌向城区或特区,于是留守孩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我国农村初中以上学段办学的主要形式,在农村初中、高中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方面,我国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并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纳入到《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之中,国内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研究开始升温,但国内对农村小学尤其是小学寄宿制管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
创办寄宿制小学,并找到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开展对农村小学阶段寄宿制管理的研究工作,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更利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健全,提升农村小学办学质量,优化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更加规范农村小学办学管理,提高农村小学办学的凝聚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校是田店镇仅有的两所完小之一,部分学生路途遥远(学生分布在方圆五公里之内),部分村落交通不便,生源更是散、远、少。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先后筹措资金二十五万余元建成了建筑面积336平方M的学生宿舍和238平方M的食堂,购置了锅炉和学生铁床,添置了必要的生活设施,为创建寄宿制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已于2006年2月在应城市率先开始实施寄宿制工程,现有学生476人(其中寄宿生142人),寄宿制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认同和赞扬。
于是我们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探索寄宿制管理为着力点,提出了“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试图从知识塑造、活动发展、环境陶冶、管理过程、检查督促等环节找到突破口,形成农村寄宿制小学在保育保健、教育教案及后勤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或模式,确保寄宿生在寄宿制学校中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建设和发展寄宿制学校提供有益的经验。
研究的意义:
a、通过对寄宿生精神抚慰、心理疏导和性格完美的研究,实现寄宿生情商的最优化,摸索出对缺乏亲情孩子教育的最佳途径;b、针对寄宿生集体生活的实际,探索出对寄宿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c、针对寄宿生在校时间长的实际,研究针对性地开展特长培训的方法,总结出挖掘寄宿生潜能、展示寄宿生特长的经验和做法,为学校打造品牌提供人才资源;d、研究寄宿生在独立生活的环境中,如何对他们进行生存训练,让他们掌握生存技能,最终学会生存。
e、从营养学的角度,研究小学生的饮食要求,提炼出寄宿制学生科学饮食的基本要点;f、通过本课题的综合研究,寻找出农村小学寄宿制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为进一步实施布局调整提供事实佐证,为实现均衡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为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素养的形成提供可靠保证。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实验对比法和反思提炼法进行研究。
(1)行动研究法。
通过预设研究内容,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探索寄宿生有效教育内容和方法,使课题研究落实到日常管理和教案实际之中。
在自然状态下,考查寄宿学生个体和群体生活、学习情况,随时注意学生出现的个别化和趋向化问题,细心留意学生在寄宿制管理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种种“学生现象”,以便及时调整对寄宿学生管理方法,不断改进教师和学校教育管理行为。
(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各地区、各校有关寄宿制管理办学经验,在收集、鉴别、整理过程中作出判断和取舍,集众家之长,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以及有关人员对自已的管理教育过程加以不断主观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将教育管理措施和管理效果之间的关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规律的形成理论,以致指导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4)实验对比法。
选取一个年级为研究样本,即为“走读班”和“寄宿班”,从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出发,以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和智力、能力发展为主要参照物,不断比较、不断观察、不断分析、不断提炼,不断积累具有更有指导意义的管理经验。
三、课题研究内涵与达成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揭示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的特性,从而不断深化对寄宿制管理的认识,摸索出适合我校寄宿制管理的模式与思路。
2、总结出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中教育教案的管理模式、方法,使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易操作性;
3、总结出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中学生的管理方式,让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得到健康发展;
4、为了全面达成每个年段的阶段实施目标,不断完善、不断构建一套完整、科学的后勤、评价、制度保障体系。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拟设以下三个子课题:
子课题一:
《农村寄宿小学和谐校园建设研究》
该子课题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
1、如何丰富学校文化生活;2、如何对寄宿生实施情感教育保证儿童人格完善健康发展;3、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子课题二:
《农村寄宿小学保育管理研究》
该子课题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
1、保育规范建设;2、后勤管理制度建设;3、安全工作制度建设。
子课题三: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习惯研究》
该子课题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
1、生活能力培养;2、学习习惯培养;3、行为习惯培养。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在农村小学开展寄宿制管理,对于我们而言尚属新生事物,既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储备,也缺乏实践经验可借鉴,对目前农村寄宿小学管理发展的大趋势的认识,对学校自身情况的调查研究与认识,对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研究与认识,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的研究与认识都显得尤其重要。
就我们所认识的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流于随意性,缺少针对性,让管理缺少实效性,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这也更坚定了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与探索的信心。
1、着力于科研平台的搭建,为课题的开发与研究保驾护航
(1)构建动态开放的信息资源库
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开发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资源建设。
我们做了如下努力:
①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为内容,建立起寄宿生的档案,做到“一人一档”,落实好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制度,每天晚上对寄宿生做好跟踪记载;
②组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问卷调查,及时反馈家长对寄宿制管理的意见和良好建议,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生成、积累、开发资源库;
(2)建立健全的课题实验管理制度
完善的课题管理制度是取得课题研究成功的有力保证,因此,我们十分重视课题管理制度的建设,制订了较为完备的课题常规管理制度,构建了“校委会——课题组——实验教师”的三级管理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同时对课题的探索与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跟踪。
(3)建立通畅的信息体系
对于课题开发与研究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比如反思、经验成果和问卷调查意见分析表,我们及时通过书面材料形式让课题组成员阅读、交流、评价,发挥信息资源的引领作用。
我们充分发挥网络系统的作用,我们成功开通了“田店镇中心小学校园网”,让校园信息和课题研究信息能快速地发布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发挥网络交流的平台作用。
2、着力于管理团队的建设,为课题的开发与研究注入血液
我们知道: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案管理模式,它面向广大农村,涉及面广,人民群众充满了深切的期待,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很高,其重要性无可比拟,然而在农村小学寄宿制管理的研究上显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节奏。
开展新兴的寄宿制管理,大多依赖旧有的走读制管理经验,一旦遇到寄宿制学校所特有的问题时,便茫然不知所措,显得很不适应,因而,本课题在进行立项、开题之前,我们便把课题组所有成员组织起来进行系统的先期学习,转变观念、深化思想认识,要从根本上保证寄宿制教育在农村小学生根开花结果,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围绕本课题组织形式多样的校本研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注重研究队伍的建设。
为了让课题组成员对寄宿制教育有一个清晰而理性的认识,我们首先选择了“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通过参观学习,利用他山之石,来不断提升理念,提升课题组成员的思想高度和学校的管理水平。
我们先后组织课题组部分成员到云梦城关二小、应城市杨岭初级中学、英山县白石坳小学、大悟吕王小学参观并感受不同地区关于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加强校际交流,相互切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为了保证本课题迅速进入良好的运行轨道,我们购置了学校管理、寄宿制管理的书籍,如《陶行知文集》、《学校后勤与保障》、《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组织课题组成员自学与集中学习,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并结合实际做好笔记,写出自己的管理体会。
我们学校教务处也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了“寄宿天地”专栏,进一步拓宽了教师们学习的通道。
农村小学教师资源的匮乏,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大多教师都是成长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办教师,知识体系的陈旧、思想观念的保守、教案方法的落后,为此我们确定了“因地制宜、因人培养”的观念,采取“转变一批、圈定一批、发展一批”,对于年龄偏大的老师我们通过用教育现状的分析让他们转变观念,让他们从过去单纯的“寄宿生就是简单的住宿”概念中走出来,用现代的寄宿制管理理念来影响他们;对于年轻的骨干力量,这是我们课题研究与探索的中坚力量,这是我们寄宿制管理健康运行的主要资源,我们积极为他们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能潜下心来投入到本课题的研究与探索中;对于经验欠缺、有热情的年轻教师,我们采用“传帮带”的发展模式,把出去学习与历练的机会多留给他们,为课题的研究与探索注入勃勃生机。
②注重制度体系的建设。
制度是管理之本,是寄宿制管理蓬勃发展的有力保证,制度兴,则百业兴。
为此,我们更注重制度的威严与激励,保证学校一切工作向“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向发展。
实践中,我们注重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用合理的制度激励人、引导人、信服人,在教师寄宿制管理这一块,我们广泛征求教师意见后制订了《田店小学学生宿舍行政值日人员工作职责》、《田店小学食堂人员工作职责》、《田店小学生活教师管理制度》、《田店小学晚自习辅导教师职责》、《田店小学寄宿生班主任工作职责》、《田店小学保育员工作职责》等系列可操作的制度。
针对学生的生活现状,我们制订了《田店小学寄宿生管理制度二十条》、《田店小学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田店小学学生食堂用餐管理制度》、《田店小学寄宿生晚自习管理制度》、《田店小学寄宿生课外活动制度》、《田店小学优秀寄宿生评比条件》、《田店小学学生宿舍文明公约》、《田店小学文明宿舍评比细则》、《田店小学寄宿生活动中心管理制度》、《田店小学寄宿生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度。
这些制度每年我们都要通过职代会修订,不断地与时俱进。
在制度的引导与有力约束下,教师的责任感、事业感更强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慢慢养成。
③注重评价体系的建设。
及时而中肯的评价让被评价者如沐春风,干劲十足,为了发挥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激励性、前瞻性、针对性,我们集思广益结合学校现状和学生的认识特点、思想和生活行为现状,对优秀寄宿生和优秀管理教师采取每学期末评价,对于“文明宿舍”采用每周一评,让学生干部和学校德育工作者参与对各环节的评价,把评价的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通过这样的管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