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529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宜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西省宜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西省宜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西省宜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西省宜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宜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江西省宜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宜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江西省宜春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宜春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统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而撞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的生活肌理当然,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国人的历史观。

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偏见一一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说的争议从未间断,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

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一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

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这或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

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摸样。

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

它来必处处征诸实事,但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之真实,也非一般史著可比小说能补上历史著作所匮的生活脉络、生活细节,从而使历史变得更丰满、真实。

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事件补上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内心,为“人事”补上“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事实上,那些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写史的意识早已有之,记言、记事、记人的历史写法建构起中国人的历史观。

B.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能给枯燥历史有效的补充,它关注历史落地的那一面,聚焦的是历史中的生活史。

C.小说写史的动机从未停止,尽管文学写史与史家写史的争辩也一直在进行着。

D.历史著作所乏的生活细节可以在小说中得到补充,历史由此也将变得更加真实与丰满,更加具有魅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以“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开头,意在论述中国人更倾向于历史真实,而非文。

B.文章较深刻地探讨了小说写史与历史写史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学写史是对历史写史的一种有益补充。

C.文中列举巴尔扎克小说做例子,证明了小说能够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可以增添历史叙事的韵味。

D.本文论证方法灵活,视角多元,立论明确,从小说对历史著作的补充作用入论,逐渐涉及对小说写史的探究与阐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这成为优秀历史著作的一大特点。

B.巴尔扎克的小说能成为人们了解当时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因为小说家具有弥补“史著作所乏的生活肌理”的能力。

C.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真实二者毕竟差别甚大,这使得人们对野史与戏说的争议持续了三千多年。

D.由文章旨意可推知,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为人事补上人生”的有魅力的历史著作。

【答案】1.D2.A3.C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历史著作所乏的生活细节可以在小说中得到补充”分析有误。

语境是说“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不是所有的小说。

故选D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

A项,“意在论述中国人更倾向于历史真实,而非文”分析有误。

第二段以“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开头,是意在论证文对历史有补充作用,使历史更真实更有魅力。

故选A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这成为优秀历史著作的一大特点”分析有误。

语境是说“事实上,那些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是说多采用,不代表好小说都采用。

B项,“是因为小说家具有弥补‘史著作所乏的生活肌理’的能力。

”分析有误。

文中是说“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不是小说家。

D项,“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为人事补上人生”的有魅力的历史著作”分析有误。

依据文意,具有“为人事补上人生”特点的是写史的小说特点,而《史记》是史学巨著。

故选C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田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偻了。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展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

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

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

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为精美的《金刚经》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吴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体,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得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顾,在微而的暗道里飘福,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

喜欢吃我的馄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

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铺,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

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亚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的信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一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已经成为那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故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木鱼在馄炖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4.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用插叙的手法,从深夜访友遇到卖馄的老人切入,展开回忆,追述了自己与买馄饨的老人由初见到相熟相敬的过程最后回到现实,抒发感悟。

B.本文构思精巧,却不露一点斧痕迹,作者用误会法,通过对深夜木鱼的想象和探究,引出卖馄饨的老人的故事,从而表达人生感悟。

C.“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吴天无极“这句话意思是说自己念经的时候听到木鱼声,以为遇到念经的佛门弟子顿时感到天地广阔,心情极为愉悦。

D.本文写一个平凡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充满人性美、人情美,富有生命的哲思和厚重感。

5.作者在文末说: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6.你认为买馄饨的老人身上有些什么闪光的东西?

你从他身上获得了一些什么感悟?

【答案】4.A5.读经用的木鱼,成为老人卖馄饨的信号,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使平凡的生活充满了朴实的人性美;感受生活中真正的美,其实也可以净化人的灵魂。

6.老人是生活在社会角落里一个富有人情美的平凡人。

他勤劳而自尊;诚实而善良。

启示:

示例:

生活里到处都充满了美,通向生活之美的钥匙就是用一颗虔诚的心去看待生活,去追逐生活,去面对生活。

每个人只要能做到这样,便会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一颗宁静的心,一个淡然而又平凡的心。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

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

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A项,“本文作者用插叙的手法”分析有误。

从深夜访友遇到卖馄的老人切入,展开回忆,这是倒叙的手法。

故选A项。

【5题详解】

该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不能只抓住所给句子作表面解读,要深入文本,关注前后文进行分析。

理解时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分析研究,几个分句的要对分句逐个解读,有使用修辞手法的要还原。

本题要求理解“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这句话的含义。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是指老人在深夜卖馄饨,“他选择木鱼作为馄的信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一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本鱼本是僧人读经所用,如今被老人用来作为卖馄饨的铃声,因为老人担心吵醒熟睡的人。

这小小的举动很是温暖人,也感动了作者,作者感受到了老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朴实的人性美。

“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人们读经是为以净化心灵,而生活中很多寻常的事情中和平凡的人物身上也有着动人的力量和美,比如卖馄饨的老人身上的人性之光。

只要用心感受生活,一样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因此不必非得读经。

【6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形象,个性化阅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老人身上的闪光点,并谈谈自己从老人身上获得的感悟。

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分析形象要注意在文章中找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述和他人对人物的评价等,然后根据这些分析人物的品质,做到有理有据,即品质有事件做支撑。

还要注意不要重复,更不要遗漏,答题时注意分条表述。

文中写老人语言、动作的语句主要有“30年”“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头走来”表明老人是个勤劳的普通百姓。

“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连大饭店的厨子都爱吃”,“人尽皆知”,“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表明老人手艺好。

馄饨“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表明老人真诚、朴实。

“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老人用木鱼做讯号,为的是不吵醒熟睡的人,表明他有尊严、为他人着想。

启示:

可以结合老人身上的优点,人性之美,以及文章要表现的主旨来分析。

这个夜晚用木鱼作为卖馄饨讯号的老人有颗善良的心,一心为他人着想,他身上具有人性之美,而他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普通老百姓。

生活中像他这样的人,像他一样闪耀着人性之光之美的人还有很多,只要用心感悟,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

老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启示我们,要以虔诚的心去看待生活,能为他人着想,会换位思考,如此我们也会像老人一样,即使是个平凡的人,普通的百姓,身人也会闪耀着人性善良和美的光芒。

【点睛】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的题目,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内容,人物,作品主旨,作品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目前,一定要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散文的内容。

明确文章的环境背景,文中所的人和事,领悟散文的主旨。

然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须细心和耐心。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河南许昌市鹿鸣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风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民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般,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氯氮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子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

材料二:

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略写“财拨”)及购书专项经费(略写“书金”)统计表

年份

省级馆

市级馆

县级馆

合计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2010年

1780.1

300.0

2692.0

641.0

5253.4

453.2

9725.5

1394.2

2011年

2004.1

500.0

3863.7

377.0

5329.4

575.3

11197.2

1452.3

2012年

3102.0

500.0

5646.6

467.0

7433.5

648.2

16182.1

1652.2

2013年

4462.9

700.0

5656.1

544.6

8628.7

803.9

18747.7

2048.5

 

注:

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三: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畅游互联网,有时间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求虽然精神食粮不再乏,各类书籍品种丰富,应有尽有,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

“全民阅读”今年已是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日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建立了区域的阅读节,阅读月,开展了传统文化讲学,经典诵读、亲子阅读等主题阅读活动;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笑、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悦读。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全民阅读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把古代经典嵌在脑子里,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苏轼在《又答王书》中就侄女婿王“词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

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搜狐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昌“玻璃房”式阅读空间既是智慧图书馆也是便民服务站,许多市民开始迈进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书香城市或已悄然走来。

B.2010年至2013年间,江西省重视公共图书馆的资金建设,各级图书馆拨款金额均有提高,总拨款额度由大到小依次为:

县级馆、市级馆、省级馆。

C.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学习型社会氛围的营造,积极倡导全民阅读,讲求“多读书,读好书”,努力通过多种主题阅读活动来逐渐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心。

D.在苏轼看来,读书求学无捷径可走,要专心所读,不要死扣个别字句,要学会着重领会书中蕴深刻的含义,学会独立思考。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本书阅读能够较好地训练学生精读与速读能力,以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或许是有利处的,叶圣陶先生这样认为。

B.无论是河南许昌智慧玻璃房”的营造,还是江西公共图书馆的建设,都传达出政府社会、个人等诸方对书香城市、书香社会、书香中国的实践追求。

C.许昌的智慧阅读空间实现了阅读的“零门槛”,从图书馆的书到手边书和案头书,普通市民的阅读能力势必增强,精神生活也将更加丰富。

D.基层公共图书设施建设与“书香社会建设关系紧密,要形成全民阅读好风尚不仅需要加大硬件投入,更应从孩子抓起,正所谓“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

9.你认为,要建设“书香中国应当作出哪些努力请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视角加以概括。

【答案】7.A8.B

9.

(1)政府方面:

一方面加大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及购书专项基金的投入,提高硬件标准;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改善服务态度,降低阅读的门槛,提升软件实力。

(2)民众方面:

充分认识读书的价值,注意阅读方法,逐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共同营造“书香社会”的良好氛围。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书香城市或已悄然走来”分析有误。

文中是说“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氯氮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并不是说选项的“或已悄然走来”。

故选A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项,“都传达出政府社会、个人等诸方对书香城市、书香社会、书香中国的实践追求”分析有误。

文中,无论是河南许智慧玻璃房”的营造,还是江西公共图书馆的建设,都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政府的社会的行为,只有个人去这些图书馆阅读能表达个人的实践和追求。

故选B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快速寻找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词句,归纳要点,顺应问题的方向,然后组织答案。

从材料二的关于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的数字比较及购书专项经费统计表可看出,政府对这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大,因此要加大经费拨款的力度,以扩大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增加图书量。

从材料一中许昌的玻璃图书馆零门槛对市民开放,其便利的条件及阅读氛围大受欢迎,可推知,当地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降低阅读的门槛。

材料三中“如今我们却很难再见到人人都爱读书的场景读书的习惯都去哪儿了,引人深思”,可推知,要逐步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材料四中,举陶渊明,苏轼和叶对陶先生对读书的观点,“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可概括出,要注意阅读方法。

材料三中“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的50多种图书入选中国出版政府笑、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的中国好书全民阅读的倡导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去获得更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