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规范区调工作简明手册朱总撰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6406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规范区调工作简明手册朱总撰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工作规范区调工作简明手册朱总撰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工作规范区调工作简明手册朱总撰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工作规范区调工作简明手册朱总撰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工作规范区调工作简明手册朱总撰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作规范区调工作简明手册朱总撰写.docx

《工作规范区调工作简明手册朱总撰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规范区调工作简明手册朱总撰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作规范区调工作简明手册朱总撰写.docx

工作规范区调工作简明手册朱总撰写

 

区调工作简明手册

 

一九一三年十一月

序 言

由于时间仓促此手册仅供参考,与现行的相关规范、规定和规程有相背之处,按现行规范、规定和规程执行。

目 录

第一章野外地质调查的一般工作方法1

第一节 测制地质剖面1

第二节地质填图8

第三节航空摄影资料在区调工作中的应用16

第二章矿产调查19

第一节1:

5万区调矿产调查的一般要求19

第二节矿产调查的一般工作方法19

第三节 异常检查25

第三章 室内综合整理27

第一节 野外的室内综合整理27

第二节 最终室内整理与综合研究31

第三节主要图件的编制35

第一章野外地质调查的一般工作方法

第一节 测制地质剖面

一、测制地质剖面的任务与目的

地质剖面包括地层剖面、岩体剖面和构造剖面。

对地层剖面的研究,应阐明地层层序、分层标志、接触关系、时代、岩石组合、岩相、沉积韵律、含矿性及厚度,并注意对古生物的采集研究等;对火山岩区地层剖面还应研究喷发旋回、喷发类型,划分火山岩相;对变质岩区的地层剖面还应研究变质相和变质带。

岩体剖面要研究岩石类型、化学成份、划分相带、付矿物、微量元素、接触关系、围岩蚀变、以及岩体产状、侵入深度、剥蚀程度和岩体时代。

构造剖面要研究褶皱、断裂等各种构造行迹的特点、规模、排列形式和相互关系。

通过测制剖面,统一岩石命名,建立地层层序,确定填图单元。

经过综合研究与对比,确立全区地层划分和岩浆岩其次划分系统。

二、选测剖面的原则

地层剖面要选择层序全、厚度大、构造简单、露头好、关系清楚地地段。

露头不连续的可用小剖面拼接,但要有可对比的标志连接。

地层剖面线的方向,与地层走向夹角一般不得小于60°。

岩体剖面要大体垂直岩体长轴方向,必要时测十字剖面,并应尽量考虑选择相带明显,关系清楚地地段测制。

剖面线应穿入围岩适当部位,近可能测到上浮层和侵入蚀变带。

每个地层单元至少要有1~2条较完整的实测剖面,不同其次的主要侵入体也要有剖面控制。

构造剖面用于构造复杂,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段。

剖面线应垂直构造线布置。

数量不宜过多,比例尺可比地层剖面小。

三、测制地质剖面的有关技术要求

①测制剖面前,在预定的剖面线附近要进一步踏勘,了解露头情况、构造形态、岩石组合、编号规律,研究接触关系、地层单元的划分,在此基础上确定剖面线的具体位置。

在确定剖面线上,初步确定分层位置和主要样品(化石、硅酸盐、碳酸盐、人工重砂、必要时古地磁等)采样位置。

对掩盖地段及主要的接触关系要进行必要地揭露。

②剖面比例尺应根据剖面研究的目的,岩性变化等情况具体确定。

一般地层剖面为1:

2000—1:

5000和1:

10000,岩体剖面1:

10000—1:

20000。

③剖面平移:

剖面遇有大片伏盖,天然障碍或因构造破坏不宜测制地段,可以平移,但必须沿走向追索并控制对比标志。

平移距离一般不超过500米。

④分层精度:

原则上以相应比例尺图面单层厚度达一毫米者均应分出。

但标志层、化石层、矿层、火山岩中遇见的沉积岩夹层或其它有特殊意义的层位不足一毫米者可以扩大到一毫米表示。

岩石互层或夹层更替频繁,又不够单独分层者,除记录中交代外,用互层或适当绘出几个小夹层表示。

⑤测制剖面时,根据需要,配备磁侧、放射性测量和各种取样工作。

标本、薄片、原岩光谱每个单层都要有样品,单层厚度大于50米者,以50米间距采样。

其它样品根据需要自行确定。

⑥测制剖面过程汇总要认真观察和测量各种产状要素。

可能情况下每个单层都要观测记录产状要素。

露头不好或厚层状、块状岩层产状不清者,要力争在图面上每2公分有一个产状。

⑦剖面测制中,对主要地质界线(填图单元)要想两侧追索不得少于50米。

⑧剖面线起点、转折点、终点要在实地标定,注明剖面编号和导线点好,如。

⑨剖面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要在实地标在地形图上。

从起点开始按各导线的方向、水平距在地形图上标绘出剖面线。

如果剖面线位置与地形图上标定的相应导线点发生明显位移,则根据与明显的地形、地物点(如三角点)重合的导线点向两端标绘剖面线。

地层分界线、代表性产状要素、构造线、重要脉岩、重要样品采集地点、按剖面线标在地形图上。

四、测制地质剖面的一般方法

(一)组织与分工

前测手:

在后测手的指挥下,掌握方向,拉直测绳,测量坡度和方向,确定导线点。

后测手:

掌握方向,拉直测绳,测量坡度和方位,填写登记表。

采集员:

1~2人,负责各类标本样品的采集、编号,测量产状,报告采样和侧产状的位置。

分层:

在连续观察的基础上确定分层位置,指出采样地点,追索主要地质界线和构造线,向记录员提示岩石命名,主要的地质现象。

记录:

在连续观测的基础上作详细记录。

必要地素描。

当同时进行磁法和放射性测量师,还需配有相应的人员。

(二)测制地形剖面线

一般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

测绳量距离,罗盘测方位角和坡度角。

矿区的地质剖面,必要时,用仪器测量。

罗盘测方向和剖度角是,前后侧手同时测量,取其平均值。

当两人的读数相差超过4°时,再做第二次测量。

测量剖度角时二人的罗盘要置于离地面同样的高度,对准对方同样的部位。

(三)导线点的确定

为作图和核对图面方便起见,方位、坡度转折点均可定导线点。

(四)测制地质要素

在详细观察的基础上,确定地层或岩石分界位置、构造线通过的位置和测量各种产状要素,采集各种标本、样品的位置。

即岩测绳——读取上述各要素在导线上的距离,并及时记录在记录本和剖面登记中。

五、填写剖面登记表

在测制剖面是,由后测手认真填写剖面登记表,并及时和记录人员核对,便两者统一对口,发现问题立即查找或重测。

产状的有效控制距离要求在野外测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在登记表中表明,以便室内计算厚度之用。

每个剖面的登记表单独装订成册,封皮写明:

剖面名称、编号、比例尺、测制人、测制日期。

六、剖面记录

剖面记录是研究剖面的基础资料,内容要详细具体,语言要简明流畅,字迹要清晰整洁。

记录格式举例:

时间:

年月日天气:

图符号:

剖面名称:

××村××组实测剖面(IPs)

剖面位置:

说明剖面起、止点的地理位置和坐标

比例尺:

1:

50000

测制者:

按分工逐一填写。

正文按导线分段依次记录。

例:

导线0—1方位角:

坡度角:

0—50米,肉红色(颜色)中粒(结构)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岩性描述)。

30米标本B1

薄片b1

光谱Y1

人工重砂R1

50~120米:

灰绿色安山岩

50米处:

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侵入灰绿色安山岩。

叙述侵入证据,接触面产状。

灰绿色安山岩(描述岩性)

60米流面产状120°50°(倾向和倾角)

70米标本B1

薄片b1

120~180米黄绿色细粒凝灰砂岩……(描述岩性)。

130米夹一层黑色泥质页岩,宽5米,产状……。

150米断层,描述规模(宽、可见长)断层特征、力学性质、产状等。

剖面记录注意事项

①按先后顺序依次记录,不得任意颠倒,层次清楚,明了易懂。

②岩性描述的顺序与内容:

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与含量、次生变化。

岩石名称之前基本描述的内容不必重复。

单层内的岩性变化要按侧线进行方向说明,或说明侧线两侧沿走向的变化。

③产状要说明是层理、流线、流理、接触面,还是劈理、片理、片麻理、条带等。

④对比石要注意生态描述,如化石组合,大小及形态特征,排列方式、保存程度,有无磨蚀和埋藏条件等。

⑤互层出现的分别磨蚀岩性,标本、样品编号分别注明岩石名称。

⑥野外记录中要把时间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和分析推断的结论性意见分开,不能混为一谈。

七、剖面整理工作

野外工作结束后及时安排整理,包括标本样品登记、包装、送样,整理记录,计算地层厚度,编绘剖面图、地层柱状图等。

(一)整理剖面记录本

①记录本首页要按记录本内容写清楚,第二页编排目录,包括剖面名称和编号、导线号、小结。

第三页资料索引(同填图记录)。

②素描图整饰、上墨:

对重要的地质现象在野外要进行素描或照像。

素描图要重点突出,又要反映客观实际,要有方向,比例尺、素描位置、图名、图例(或文字说明)。

野外摄影要在剖面记录本中记录照片编号(第几卷第几张)和地质内容。

室内整理中在照片的背后编上同样的编号。

③检查剖面的文字记录,并与剖面登记表进行核对。

根据各种分析鉴定结果,对记录要进行批注,它是野外观察记录的补充。

批注中要写上室内编号,分析鉴定的成果,必要时根据鉴定结果补充没事。

光谱、人工重砂成果不一一批注,在剖面小结中说明。

④剖面小结内容包括:

a、完成工作量:

剖面长度、山地工程、各种取样。

b、主要地质成果

地层:

按单元和分层,简述岩性、厚度,总结沉积(或喷发)旋回、韵律,岩相特征和接触关系,横向变化,说明地层划分的依据。

侵入岩:

简述岩性、分带、接触关系产状等。

构造:

分别叙述褶皱、断裂和其他构造行迹的规模、形态、产状和力学性质。

矿产:

根据有无矿化进行安排。

c、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和新的见解。

d、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小结中对物、化探成果必要时也可单独列为一项,综合叙述不同单元的不同特征。

比较说明不同单元的特征元素和含量作为对比依据。

(二)计算地层厚度

采用万能公式:

D=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

D~岩层真厚度L~单层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β—地形坡度角

γ—剖面侧向与地层走向之间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时用+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时用-

其函数值可在陕西地质局测队1965年编的《地层厚度及平距换算》中查找。

用计算器或微型处理机计算厚度将会取得更快,更准确的计算结果。

计算厚度时的几点注意事项:

(1)要分成计算,比例尺小于1:

1000的剖面,分成厚度取整数(米);大于或等于1:

1000的剖面,取小数点后一位。

其四舍五入。

(2)脉岩的宽度在图面上不足一毫米,计算厚度时忽略不计;大于一毫米的脉岩除外,其两侧分段计算。

脉岩宽度在图面不足一毫米,但过于密集的扣除其累积宽度计算厚度。

(3)褶皱两翼、断层造成的重复层位,都要分别计算厚度。

但柱状图只表示层序全、厚度大的一翼,或连续性好的层位。

(三)编绘实测地质剖面图

1、实测地质剖面的绘制方法

实测地质剖面的成图方法可采用展开法和投影法两种。

当剖面导线方向比较稳定,转折较少时多用展开法;当导线方位变化大,转折多时,则宜采用投影法。

(1)展开法

①绘制地形剖面线:

一般只要依据导线测量的斜坡距和坡度把各段导线的地形连续划出来即可。

②绘制地质要素:

根据剖面登记表逐段绘出各种地质内容、岩性和样品位置。

在绘制地层剖面时要换算视倾角。

视倾角换算值见记录本之末页附表。

展开法的缺点是:

将转折的导线展开,地质剖面图上扩大了地质体的实际宽度;由于导线方位的改变,影响到视倾角的变化,特别是与走向间夹角小时按视倾角在剖面上划出的地层产状经常会出现相交、突变等不协调现象,歪曲了实际的地质构造形象。

用垂直投影法可以克服上述弊病。

(2)投影法

①计算水平距和高差、公式:

水平距=L·Cosβ

高差=L·Sinβ

L—斜坡距β—坡度角

也可以在陕西区测队编制的《地层厚度及平距、垂距换算表》中直接查到水平距和高差。

②作导线平面图和选定导线总方向:

在图纸适当位置上选定剖面的起点0,以通过0点的水平线作为剖面的总方向(即导线总方向,以与地层走向夹角不小于80°为宜),从0点开始以导线的总方向为基准,根据各导线方向与导线总方向的夹角及各导线的水平距,依次划出0-1、1-2、2-3……的导线平面图,同时要按相应的水平距在平面图上标定地层界线、产状、构造线和剖面线经过的重要地物位置等。

③作剖面图

甲、在导线平面图上方的适当位置,用垂直(剖面总方向)投影法将导线0点投至所选择的位置,并以O点的投影作为剖面的起点,然后以起点为基点,根据各导线点的相对高差(或累计高差)将各异线点依次垂直投影,再将各导线投影法连成圆滑曲线,即成反映地形的剖面线。

乙、绘制地址要素:

将导线平面图上各地质要素和界线垂直投影到地形线上,从剖面起点开始,按统一的图例、花纹、图式逐层填绘地址要素。

当剖面总方向与地层走向直交时用真倾角填绘;两者斜交时用总方向和走向夹角换算的视倾角填绘。

若地层产状变化较大,投影基线(剖面总方向)与地层走向夹角比实测剖面方位与地层走向夹角变小时,用上述方法会造成图面的人为误差。

在这种情况下应采用分段垂直投影的方法。

即:

投影基线分段画成折线,并注明各线段的方位角。

绘制剖面时,另取各导线点在投影基线上的投影点至转折点的距离作为该线段的剖面水平距。

根据相对高差,确定剖面上的导线点。

这种方法会是剖面和投影基线的终点不在一条线上,但可以克服上述人为误差。

2、编制实测剖面图几点注意事项

①图面要美观自如,非断层造成的产状变化,图面要画渐变,不能出现突变。

②产状用分式表示,分母为倾向,分子为倾角,竖线指示实测产状的地表位置,分数线拐向上层。

③有方向性的岩性花纹要平行层面勾绘,并表示出上、下层面,如安山岩花纹“∨”,开口指向顶面。

④标本和各种取样表示在剖面的上方横线上,横线之下为编号,上方为各种取样代号。

垂线指向取样位置。

⑤图例排列要有规律:

地层—侵入岩—构造—实际材料。

地层要先沉积(由粗到细)—火山(酸—超基,粗碎屑到熔岩)—变质(指蚀变岩石和深成区域变质)。

侵入岩要先岩体后脉岩,先酸后中基。

⑥图名字体大小要和图面相称,过大过小都不好。

⑦标注取样编号的横线要与剖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根据薄片鉴定批注岩石名称。

⑧根据薄片鉴定结果和室内分层,需要重新编绘剖面成果图,其图式与野外原始剖面相同,可舍去取样线、产状和导线平面图。

关于配合剖面开展放射性测量、磁法测量、原岩光谱取样及其成果的表示要求如下:

a、代表性地层剖面(编柱状图用的连续的主要剖面),主要岩体剖面要系统开展放射性、磁法测量和原岩光谱取样工作;只具一般对比意义的短剖面不必开展上述工作。

b、上述随同测制地质剖面取得的物、化探资料,用曲线表示在地层或岩体剖面图的上方会在测制地层剖面时,也可不测物测剖面,而系统采集物性标本,将物性标本测定结果按单层统计后,在柱状图中开辟专栏用直示图表示。

化探资料也用同样方法表示。

c、原岩光谱分析项目很多,可选择特征明显,具有代表意义的元素表示在图上。

⑩剖面图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总方向,总方向方位角大于180°,小于360°的一端置于剖面图的左面。

南北向的剖面线,南端点置于左面。

(5)编制地层柱状图的几点注意事项

①地质内容要与剖面一致。

比例尺可根据地层厚度和复杂程度确定。

②重要的矿层、化石层、标志层可适当放大表示。

③化石,填写正式鉴定的全名,先动物后植物,先列标准化石,后列一般化石。

第二节地质填图

一、填图单位和图面的一般精度要求

(一)填图单位的一般精度要求

填图单位的合理划分,是填图工作的关键,必须慎重对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在填图单位审定之前,原则上不得全面开展填图工作。

填图单位的一般精度要求如下:

①沉积岩地层单位:

尽可能划分到带或段。

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划分成因类型及相对时代,对含矿层位,必要时在统一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划分。

②火山岩地层单位;按地层学和岩浆岩岩石学方法结合进行。

用地层学方法应尽可能划分到岩段,或按火山活动旋回划分;用岩浆岩岩石学方法要划分主要岩石类型和相带,有条件时也可反映火山构造。

已变质的火山岩类应按变质岩要求进行。

③变质岩地层单位:

浅变质岩一般按原岩建造的要求;中、深变质岩层划分到组或段,并可根据岩石学特征(包括野外和室内),尽可能恢复主要原岩岩类,有条件时再划分相带。

④侵入岩的填图单位:

有条件时应尽可能划分期、次和相带。

岩体的接触带应按接触关系和变质程度划分。

(二)1:

5万地质图的精度要求

①1:

5万地质填图,只标定直径大于一百米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五十米,长度大于二百五十米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二百五十米的断层、褶皱构造。

对于小于上述规模但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体、控矿层、含矿层和找矿标志可适当放大或归并表示。

(2)基岩区内面积小于0.5平方公里和沟谷中宽度小于一百米的第四系,在图上仍按基岩填制。

大片第四系覆盖区,在地质、物探等工作的基础上,必要时刻酌情布置工程,予以揭露,分别编制基岩地质图和第四纪地质图。

③地质界线、接触带、化石层、标志层和矿化层,在图上标定的位置误差不得大于五十米。

附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的定义:

附:

是最大的岩石地层单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经常伴随在一起而又具有某些统一得岩石学特点的组联合构成,如石千峰群(包括孙家沟组、刘家沟组和和尚沟组)。

一大套地层厚度巨大,岩类复杂,又因受构造扰动致使原始顺序无法重建时,也可以视为一个特殊的群。

组:

是划分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

组的重要含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

组或者由一种岩石组成,或者以一种主要岩石为主,夹有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它比较单纯的组相区别。

如莲花山组、灯影白云岩、山西组和铜矿溪组。

段:

是组内的次一级岩石地层单位。

由于它具有与组内相邻岩层不同的岩石特征,可以作为次一级的单位,如太原组内的庙沟石灰岩段;东大窖石灰岩段。

层:

是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指组内或段内的一个明显的特殊单位层(可以试一个单层,也可以是复层)。

二、路线地质调查

(一)地质观察路线和观察点的布置

布置一定的路线和地质点进行系统的野外观察和记录,是地面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

不同的点线密度反映不同比例尺的调查精度和要求。

①地质观察路线以穿越法为主,对主要的地质界线、接触关系、构造线、标志层、蚀变带、含矿层等要布置必要地追索路线。

路线的具体布置要因地制宜,不能机械成网。

②要根据地质复杂程度、露头情况,已有物化探资料,航空照片的解译程度以及自然地理条件合理布置观察点线,不能机械的平均使用。

1:

5万区调穿越地质路线间距一般为500—800米,地质构造复杂,矿化蚀变强烈区和重要的物化探异常区应适当加密,大片第四系分布区线间距可放稀到1000—1500米。

凡属砂矿、近代盐湖及其它有关矿产地区不得放稀。

采用遥感图象进行区调时,在中常以上解译条件下,观察路线还可适当放稀到1000—1500米。

③穿越路线的布置形式,根据地质特征和交通情况可以是大体平行线、马蹄状、梅花状,在火山机构地区可布置放射状观察路线。

④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

一般定在地质界线、主要构造线、断裂、标志层、蚀变矿化地段、矿化点、岩性、岩相变化点等有控制意义的部位。

大面积出露而岩性单一的地质体中,也是有点控制,点距可以放稀,但一般不要超过线距。

(二)地质观察点的标绘

为力求准确地在地形图上标定观察点的位置,在路线起点和路线进行中,必须随时注意核对地形图,判定自己所在的位置,特别是地形地物标志不很明显情况下,更应注意随时对图,这是定准观察点的前提。

定点的精度:

不能超过规范要求的允许误差范围。

一般要求在所用手图的图面上不超过一毫米。

标定方法:

当地形地物标志明显或识图经验丰富时,可直接目测定点位;当地形碎部特征不明显时,则可用罗盘测量观察点与已知地形控制点(如山头、村庄、三角点、高程点等)的方位关系,用后方交会法确定点位。

后方交会法一般应三点交会,其方位间夹角应大于45°(补角应小于135°),以减少绘图误差。

如三线相交不在一点,出现视差三角形,则以三角形的重心做点位。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以后方交会法先大致编定观察点在图上的范围,再根据地形地物特征判定观测点的具体位置。

在利用航空相片标定点位时,可先在相片上刺点,并在相片背面圈定和编号,然后根据地形地物特征转绘到地形图上。

在某些特殊自然条件下,如山地森林区,狭窄山谷,切割很深的沟谷中,通视条件受到极大限制,看不到可供定位的地形地物标志,甚至在使用航空象片的条件下,也很难准确地判定观测点在地形图上的位置,为此,必须从已标定的点位开始,向行进方向连续不断地进行路线目测,用罗盘测量路线方位,用步测或测距仪定距离,借此标定待定点的位置。

为了保证精度要求,应尽可能的攀登高地,在通视较好的地段定一些控制点,跟此对已定点位进行校正。

(三)路线地质观察的一般工作程序及观察的内容要求

路线地质观察的一般工作程序是标定观测点的位置,研究与描述露头地质和地貌;测量地质体的产状要素;采集标本和样品;追索和填绘地质界线;沿前进方向进行路线观察与描述,并测绘路线地质剖面图(信手剖面图或素描剖面图)。

地质人员在路线上必须连续进行地质观察。

即当详细研究和描述完一个观测点后,以了解和掌握地址要素(例如地层层序、岩性、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厚度等)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变化情况。

如只孤立的进行点的观察和描述,中间缺乏足够的系统性、综合性的路线观察资料,将很难对区域地质特征得出完整的认识。

在野外进行地质观察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第一性资料,勤追索、勤敲打、勤观察、勤测量、勤编录。

在路线观察过程中要对观察到的资料和数据,不断的进行综合分析,勤思考,这样做不仅可以对发现问题随时作正确的判断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及时在现场进行检查和验证;并且可以对前进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预计,提高路线调查的遇见性和主动性。

关于地质调查观察研究的基本内容,在各相应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规范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在《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一书中对各种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更有专题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对观察研究的内容总的原则要求是:

必须认真观察全部客观地质现象,充分搜集第一性资料,同时又必须因地制宜,善于发现问题,抓住关键,重点研究。

必须明确,在野外观察过程中应当客观的搜集资料,充分反映客观实际情况,不能对现象的取舍带有主观随意性。

但在工作中又必须有理论作指导,避免盲目性。

在路线调查时,有时会遇到一些“反常”现象,它们往往具有特殊意义,对此绝不应忽视,否则往往会因而丢失重要的资料线索。

三、产状要素的测定

产状要素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是研究变形构造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区域地质调查中,产状要素测量(包括各种地质界面,如层理面、片理面、劈理面、断层面、接触面等面状构造和各种线状构造)应当随时随地的进行。

测定产状要素的技术要求,主要是应注意所测数据的可靠性、代表性和系统性。

关于测定产状要素的一般注意事项、测定方法和罗盘仪磁偏角校正见《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第一分册25~34页。

四、野外记录

①地质测量中的野外记录是编制地质成果图件的基础,是研究测区内地质构造和成矿规律的根据。

因此,在路线观察中要多跑、多敲、多看、多记、多想、作到连续观测,连续记录,连续制图,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

②记录本的第一页,需按要求逐项填写清楚。

第二页为目录,主要反映每个记录本所包括的路线和观察点号,路线所在图幅,地点和页数。

第三页为索引,按顺序提示重要观察点的点号页数和主要内容。

③每条路线开始时均应写明时间、地点、天气情况。

④点号:

用阿拉伯数字写在记录本中间,与前面记录空一格。

分队要统一分配,点号不得重复。

⑤点位:

手图上标定的点位要准确。

路线的起点和终点要根据居民点、地形、地物写明地理位置,每个点都要用公里座标第一象限控制。

⑥点性:

包括地质内容(界线点、构造点等)露头情况(露头、人工露头、残积、坡积和露头大小)两种,均应写清。

⑦每个观察点一般包括路线描述和点的描述两部分。

点的描述应根据实际情况依次记录其地层岩性、侵入岩、构造、矿产、产状等现象。

记录要反映实际材料,与推断结论要区别开。

⑧路线描述应按观察顺序进行。

写明前进方向和距前点的距离,分段描述路线通过的各种岩性、界线和地质现象,采用素描、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