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6074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

202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

  202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1

  贝多芬六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

14—17世纪。

2、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

  3、影响:

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4、文艺复兴的先驱:

但丁——《神曲》,文学巨匠: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二、新航路的开辟(也叫地理大发现)

  1、航海活动: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哥伦布实现环球航行

  2、影响:

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开始对外殖民扩张。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文献:

《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确立国会拥有权力。

  2、影响:

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四、美国独立战争

  1、文献:

《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2、影响:

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促进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领导人:

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开创民主政治的先河

  五、法国大革命

  1、文献:

《人权宣言》,宣扬自由平等、主权在民、财产权、法治原则。

  2、影响:

摧毁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

  六、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含义:

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2、时间:

18世纪60年代一19世纪40年代。

  3、成果:

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蒸汽机车(即火车)。

  七、三角贸易

  1、:

路线:

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出程:

从欧洲带着廉价工业品到达非洲。

中程:

从非洲购买和猎取黑人达到美洲

  归程:

从美洲带着金银、原料回到欧洲。

  2、影响:

使非洲丧失大量人口导致贫穷和落后;加速欧洲资本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八、《共产党宣言》

  1、作者:

马克思、恩格斯。

2、意义: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九、俄国1861年改革

  1、领导人:

亚历山大二世2、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影响:

废除了封建农奴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十、美国内战(也叫美国南北战争)

  1、原因:

黑人奴隶制阻碍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文献:

《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3、影响: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更加快速发展扫除障碍。

  十一、明治维新

  1、原因:

封建幕府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3、影响:

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民族危机。

  十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

19世纪七十年代——20世纪初2、特点:

电力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新动力机:

内燃机4、发明大王:

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等

  5、新交通工具:

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汽车;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

2、核心思想:

  3、影响:

  4、文艺复兴的先驱:

——文学巨匠:

——“四大悲剧”

  二、新航路的开辟(也叫)

  1、航海活动:

发现,实现

  2、影响: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文献:

,限制权力,确立拥有权力。

  2、影响:

  四、美国独立战争

  1、文献:

,宣告

  2、影响:

  3、领导人:

,领导,开创

  五、法国大革命

  1、文献:

,宣扬

  2、影响:

  六、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含义:

2、时间:

  3、成果:

  七、三角贸易

  1、路线:

  出程:

从欧洲带着到达非洲。

中程:

从非洲购买和猎取达到美洲

  归程:

从美洲带着回到欧洲。

  影响:

  八、《共产党宣言》

  1、作者:

2、意义:

  九、俄国1861年改革

  1、领导人:

2、性质:

  3、影响:

  十、美国内战(也叫)

  1、原因:

2、文献:

  5、影响:

  十一、明治维新

  1、原因:

2、性质:

  3、影响:

  十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

2、特点:

,使人类进入“”

  3、新动力机:

4、发明大王:

  5、新交通工具:

  202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洪秀全重新封王;三河镇大捷;上海战役;安庆保卫战和天京保卫战;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①通过对太平天国北伐的失败和天京事变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②利用注解,适当引入史学界的争论,使学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3.①通过讲述太平天国英雄们威武不屈的斗争事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

②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规模巨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农-动的峰,它成为当时亚洲反对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的革命运动的一部分。

太平天国的失败说明,在近代中国,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可以是一支革命的主力军但绝不能成为一个胜利的。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分析天京变乱,使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因果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重点分析

  ①天京变乱是重点。

因为它是太平天国由胜而衰的转折点。

  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重点。

因为这是两课书最后的落脚点。

而且,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将有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重点突破方案

  ①天京变乱: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补充的图片和材料来介绍天京变乱的背景,然后分析其原因和危害。

  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参见“难点突破方案”。

  难点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难点,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难点突破方案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

教师可以结合前面对《天朝田亩制度》及天京变乱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正确地认识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为什么会产生封建特权思想?

在学生的讨论(或自由插言)中,如果有的发言能提出教材未列的内容,只要言之有理,有史有论,就应当予以鼓励;而对一些立论偏颇,或过于空泛的发言,则应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把他们引上正轨。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①在分析天京变乱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天京变乱分别给太平天国和清朝政府带来什么影响?

  ②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什么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正确地认识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为什么会产生封建特权思想?

  ③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太平天国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节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

  重点:

①天京变乱;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难点: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学手段: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首先提问:

“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是怎么样到来的”?

  一、天京变乱

  教师补充相应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会走上追求享乐、讲究排场、划定烦琐等级之路?

这样做的危害是什么?

天京变乱分别会给太平天国和清朝政府带来什么影响?

  二、洪秀全重建领导核心

  简单讲解。

洪仁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为后面的“新思想的萌发”中还要讲,这里只提起学生注意这个问题即可。

  三、太平天国的防御战

  着重指明下面几点即可:

再破江北大营和三河镇大捷,使天京、安庆转危为安;再破江南大营使天京根本解围;进军苏南,给清朝的打击十分沉重,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打击最为沉重。

在进攻上海的战役中,太平天国勇敢地肩起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重任;安庆失守和陈玉成牺牲,是太平天国后期极为严重的挫折,太平天国防御中的攻势结束。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

  天京陷落简单讲解。

  关于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教师可以结合前面对《天朝田亩制度》及天京变乱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正确地认识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为什么会产生封建特权思想?

在学生的讨论(或自由插言)中,如果有的发言能提出教材未列的内容,只要言之有理,有史有论,就应当予以鼓励;而对一些立论偏颇,或过于空泛的发言,则应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把他们引上正轨。

  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什么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正确地认识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为什么会产生封建特权思想?

  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太平天国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天京变乱原因的分析、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相关材料的补充,相关内容的讲解和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六节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

  一、天京变乱

  二、洪秀全重建领导核心

  三、太平天国的防御战

  1.再破江北大营

  2.三河镇大捷

  3.再破江南大营

  4.太平军东征苏南与进攻上海

  5.安庆陷落与陈玉成被俘就义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

  1.清军围攻天京

  2.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4.太平天国的性质与历史功绩

  202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3

  动荡的中东地区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

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中东地区在交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中东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解决该地区问题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要使学生认识:

通过对本课的引文、图片等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概括出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是二战后中东地区历史发展的特点。

通过对中东地区动荡局面形成原因和该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产生原因的分析。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与探究”的收获与成果,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战火频仍的中东。

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难点:

巴勒斯坦问题由来。

中东地区战火频仍的原因。

  讲授新课: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介绍导言中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切入本课主题──动荡的中东地区。

展示中东地图,并介绍中东的地理、历史概念及中东地区的特点。

  第一,“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

该名称来源于过去人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

  第二,现在一般所说的“中东”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土耳其、伊朗等国家。

总面积为七百多万平方千米,人口一亿多。

  第三,中东地区大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也包括在“中东”范围之内。

  第四,中东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中东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蕴藏量约占整个西方世界的60%以上。

  回答问题:

(1)简述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2)中东战火频仍有何具体表现?

(3)历次中东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战争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第一,犹太人的祖先是希伯莱人。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迁入巴勒斯坦地区,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英国以约旦河为界将该地分为两部分:

东部为外约旦(今约旦王国),西部为巴勒斯坦(包括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第三,19世纪末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使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多次流血冲突。

1922年7月24日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

犹太人在二战中受尽迫害的经历颇得世人同情,为他们在早已成为巴勒斯坦人家园的、犹太人古老的祖居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减少了障碍。

第四,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的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约旦河以西的2.7万平方千米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第五,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国因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方面反对181号决议未能诞生。

此后,该地区战火不断。

  五次中东战争的情况。

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打响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

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英、法、以的侵埃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挑起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六月战争”、“六天战争”。

1973年,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而进攻以色列,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

此外,还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的领土,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并与黎境内的叙利亚军队交战,这是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

五次中东战争和迄今不果的中东和平进程,充分反映出二战后该地区的“战火频仍”和局势动荡的特点,反映出该地区和平进程的艰难。

(3)引导学生归纳历次中东战争的争夺目标和严重后果。

第一,中东战争的主要争夺目标是土地或运河主权,其次是争夺水源。

第二,中东战争的严重后果。

据不完全统计,约三万以色列人在战争中伤亡,十余万阿拉伯人伤亡,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战争使阿拉伯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军费开支负担,债台高筑,民生凋敝,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严重。

为防范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着庞大的军费开支,其国防支出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更加严重的后果是巴以双方长期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提问:

(1)“中东地区战火频仍,和平历程艰难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有效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尽快实现中东和平?

  进一步对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进行分析:

(1)大国争夺是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

英国一战后的“分而治之”,联合国二战后进一步的“分而治之”,都说明列强在利用当地民族、宗教矛盾插手该地区事务。

(2)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领土争端是阿以之间争夺的实质问题。

(3)水资源问题在中东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围绕着水资源问题,阿以进行着殊死的斗争。

(4)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耶路撒冷被视为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并于1980年7月宣布耶路撒冷为其永久的首都;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宣告以耶路撒冷为首都。

对耶路撒冷的争夺使巴以斗争罩上民族宗教的外衣,它增加了该地区和平进程的难度。

  如何有效推进中东地区和平进程,尽快实现中东和平问题,先由学生简要回答,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拟订出切口较小、内容具体的讨论题目。

如:

(1)中东地区的地理特点是中东战争频仍的根本原因吗?

(2)对巴以和平进程作出过贡献的人物有哪些?

试作简要介绍。

(3)拉宾对解决中东地区和平问题做出过哪些努力?

(4)中东地区内部对实现该地区和平存在哪些障碍?

(5)就国际方面而言,实现中东地区和平的障碍是什么?

  202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4

  冷战中的对峙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

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

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要使学生认识:

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

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

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难点:

印巴分治。

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讲授新课:

回顾二战中美、苏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如:

1944年6月,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西线配合苏军对德作战;1945年4月双方在易北河会师。

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悬挂《二战形势图》,指出二战快结束时,西方国家、苏联控制的领土。

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

引用英国人的外交名言:

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一、冷战政策

  分析美苏对峙的原因。

“冷战”政策的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

着重指出“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杜鲁门主义”)杜鲁门政府上台后,改变以往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认为强大的苏联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强调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

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美苏冷战的信号。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表示要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公开打出了-、反苏的旗号,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

“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也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最初对象是欧洲国家,后来为苏联、东欧各国所拒绝和抵制。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是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的成立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讨论,掌握以下知识: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美国杜鲁门政府攻势咄咄逼人。

社会主义的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先后建立“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这种对峙与斗争贯穿于整个50年代,双方矛盾日益尖锐。

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斗争的集中表现。

朝鲜战争是美国在二战后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它以朝中人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告终,美国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它显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意志和巨大力量。

60年代,越南战争也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和较量。

  二、美苏争霸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主要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50年代,作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美国推行霸权政策,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攻势。

二战后,苏联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通过“四五”计划,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工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实力得到迅猛发展。

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的领导人,他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格局逐渐形成。

  阶段

  时间

  特点

  美国领导人

  苏联领导人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肯尼迪

  赫鲁晓夫

  

  第二阶段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

  

  第三阶段

  80年代

  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缩,美国同意有限缓和

  里根

  戈尔巴乔夫

  

  

  1、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

应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一阶段,美苏关系既有缓和,又有紧张的一面。

紧张方面,突出的事实有:

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解决,是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后才逐渐平息的,说明这一阶段的争霸中,美国占据优势,处于上风。

同时也表明,苏联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争霸。

这一事件后,苏联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了两国新的激烈争夺。

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了高潮。

尼克松任美国总统,为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在对外战略上实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

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兵;70年代,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此时,苏联的实力得到迅猛的发展。

苏联不仅建成一支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还拥有数量多于美国的洲际导弹。

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苏联在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进行了一系列扩张活动,特别是1979年12月出兵对阿富汗的占领,标志苏联的霸权政策发展到顶点。

  3、80年代的美苏关系,苏联由于长期与美国争霸,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苏联丧失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

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

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并实行了中苏关系正常化。

1981年,里根任美国总统,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态度。

从70年代中期起,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因此,美国也同意有限的缓和。

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引导学生概括“冷战”政策的表现: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

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走向。

  202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教案5

  古代埃及

  知识与能力:

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古代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