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讲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和人口 学案湘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6002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讲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和人口 学案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讲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和人口 学案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讲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和人口 学案湘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讲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和人口 学案湘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讲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和人口 学案湘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讲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和人口 学案湘教版.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讲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和人口 学案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讲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和人口 学案湘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讲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和人口 学案湘教版.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2第一章第二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和人口学案湘教版

第二讲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和人口

考纲解读

1.掌握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和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知识导图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变动的原因

①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数值大小。

②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

①概念:

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空间流动行为。

②分类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根本原因:

不协调的人地关系。

2.具体因素

推力(排斥力)

拉力(吸引力)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好和自然资源丰富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低

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多

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战争

优惠的移民政策

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水平低、种族和民族矛盾

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婚姻

族和民族矛盾

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婚姻

三、地域文化与人口

1.地域文化:

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2.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1)世界文化

①婚俗

②宗教:

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易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2)中国文化

考点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气候

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通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

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土地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的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矿产

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2.经济因素

3.社会因素

(1)文化教育: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2)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3)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政策

可以起到鼓励或限制作用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社会

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

,,

,

,,

时期

古代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以来

影响因素

行政力量、战争、自然灾害

计划经济体制、户籍管理制度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特点

大批移民

有计划、有组织

自发的、流量大

流向

迁往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较好地区

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

中部向东部,西南、西北向中部、东部

目的

逐水草而居,逃避战争、自然灾害等

开发工业基地、垦荒、支援边疆建设

务工、经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

意义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③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学法指导]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

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

以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

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1.(2018·湖北联考)据我国学者考证:

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据统计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

姓氏作为一种遗传印记,使我们可以追踪世系并理解现代中国的人口迁移与历史事件。

据此回答

(1)~

(2)题。

(1)李姓人在历史上从甘肃逐渐迁移到河南,使河南成为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造成这一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

(2)近30多年来,我国不少省份人口姓氏越来越复杂,下列省份中最典型的是(  )

A.甘肃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江苏省

解析:

 第

(1)题,历史上,李姓人从甘肃逐渐迁移到河南主要是由于历史上河南处于中原地带,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甘肃高,从而吸收李姓人口迁移至此。

(2)题,一个省份人口迁入越多,不同姓氏的人口就越多,选项所列四个省份中,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最高,人口以迁入为主。

答案:

 

(1)B 

(2)D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

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

主要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影响

积极影响

给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

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贡献

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

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乳畜业的发展

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消极影响

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

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2.(2018·太原一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300万人,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

据此,完成

(1)~

(2)题。

(1)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  B.地区之间差距缩小

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D.外出务工时间过长

(2)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B.阻碍企业的转型升级

C.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D.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

解析:

 第

(1)题,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就业和经济收入提高,据此可排除C、D两项;A、B两项中A项更直接具体,B项地区之间差距并没有缩小。

故A正确。

(2)题,“双降”会使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从而减缓经济增长速度,故C正确;用工成本上升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会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故A、B错误;社会中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即总人口增长变慢,会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故D错误。

答案:

 

(1)A 

(2)C

考点三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1.文化背景与人口

文化背景

对人口的影响

婚俗

发达国家

初婚年龄偏大,出生率低,人口增长周期长;婚姻关系不稳定,降低出生率

发展中国家

初婚年龄偏低,出生率偏高;婚姻关系较稳定,提高出生率

宗教

为扩充实力,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2.中国文化与人口

表现

影响

传统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现代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生育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早生贵子”“人丁兴旺”“成家立业”。

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殖

“先立业后成家”“晚婚晚育”;在人口压力十分沉重的当代中国,晚婚晚育逐渐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人们学习时间延长,就业压力增大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获取财富的手段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增加男性劳动力

“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

职业选择

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士”“农”“工”“商”是传统农业社会人们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念

人口流动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思想。

定居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婚姻和工作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现代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3.2017年10月18日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招待酒会,欢迎采访大会的中外记者。

各国记者欢聚一堂,通过交流了解到各自的家庭状况有很大不同。

据此完成

(1)~

(2)题。

(1)在泰国多数家庭中子女较多,并且没有男孩的家庭很少,而在日本、新加坡等国,许多年轻人结婚较晚,有的家庭不愿生育子女。

对以上现象的解释,最可能的是(  )

A.地域文化不同造成的 B.家庭抚养能力的差异造成的

C.生育政策不同造成的D.饮食结构不同造成的

(2)在西亚国家的记者中,有许多是近年加入西亚国家国籍的,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西亚国家自然条件优越

B.受婚姻家庭影响

C.受政治因素影响

D.西亚国家经济水平高,有更大的发展机遇

解析:

 第

(1)题,泰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地域文化不同,导致生育观念差异较大,因而家庭结构差别较大。

(2)题,西亚国家近年来由于石油资源的开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使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较高,工作就业机会较多。

答案:

 

(1)A 

(2)D

考向一 人口迁移

(2013·课标Ⅰ)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

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

据此完成

(1)~

(2)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关键点拨]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读懂示意图,然后由不同的人口年变化率推知该城市的人口变动情况。

[听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题,比较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人口变化率,可推知该城市总人口增长速度变慢,但总人口增长率仍大于零,故总人口数仍然在增加,因此排除A、B两项;90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80年代略有增加,所以C错;与80年代相比,该城市90年代国际、国内净迁移率都在下降,说明迁入该城市的人口减少,故D项正确。

(2)题,该城市自然增长率较高,且90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80年代有所增加。

此外,该城市国际净迁移率也较高,说明对国外移民有较大的吸引力,由此可判断该城市最有可能位于美国,故选A;俄罗斯、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是负增长,故排除C、D两项;日本是个人口密集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国际净迁移率都较低,故排除B项。

答案:

 

(1)D 

(2)A

考向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2013·全国卷Ⅱ)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

(1)~

(2)题。

(1)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能从图中准确地把握迁出和迁入人口比重的数值。

(1)题,根据题意,迁出(入)人口=迁出(入)比重×人口总数。

据图,贵州的迁出人口比重虽然略高于四川,但四川人口数量远多于贵州,所以四川的迁出人口数多于贵州,A项错误。

上海虽然迁入人口比重高于广东,但人口总数远少于广东,故上海迁入的人口数少于广东,B项错误。

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就自然增长率而言,浙江和江苏都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区,二者的自然增长率差别不大,从图上可以看出,浙江迁入人口比重远高于江苏,而迁出人口比重基本一样,故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C项正确。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越低,故天津人口自然增长率应低于安徽,D项错误。

(2)题,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欠发达地区迁入相对发达地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从省级行政区域人口迁移看,皖、赣、黔三省属于欠发达省份,人口以迁出为主,且迁出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所以当地老龄化进程加快,沪、京、津属于相对发达的直辖市,人口以迁入为主,且迁入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延缓了当地老龄化进程,故B项正确。

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无论是人口迁出地区,还是人口迁入地区,城市化水平都会有所提高。

答案:

 

(1)C 

(2)B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

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

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

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

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1.立足综合思维,考查人口迁移

(2018·江西二模)读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入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完成下面两题。

(1)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③~④时期人口迁入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B.该城市产业升级和转移

C.该城市房价增长快

D.该城市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解析:

 第

(1)题,人口增长率等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入率之和,图示③时期二者之和最大。

(2)题,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即经济收入和就业。

图示③~④时期,该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一般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迁入率下降,可能是该城市进行产业升级,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其他地区,该地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少。

答案:

 

(1)C 

(2)B

2.立足空间思维,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

(2018·泉州一模)下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趋势。

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正相关。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1)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  )

A.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B.西北升高,东部降幅小

C.西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D.整体升高,东部升幅小

(2)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入B.放开二胎

C.出生率持续较低D.城市化水平提高

(3)该时期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会(  )

A.增加青壮年的社会负担B.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

C.促进社会养老体系完善D.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解析:

 第

(1)题,比较两个年份的曲线,可看出东西向明显升高,南北向升高与降低呈相间分布,但波动不大;则整体上人口老龄化系数升高。

同时2010年东西向曲线较2000年东西向曲线波动更大,说明东西差异扩大了。

故A正确。

(2)题,图示东北老龄化系数2010年较2000年明显升高,说明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其原因是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口以外的人口减少;结合选项可判断C正确,即出生率下降所致。

第(3)题,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降低,一般表明该区域劳动力人口比重会增加;因有较充足的劳动力供应,使劳动力成本增幅降低,故B正确。

答案:

 

(1)A 

(2)C (3)B

3.立足区域认知,考查地域文化与人口

(2018·河北二模)读我国91°E沿线地区人口密度随纬度变化图,回答

(1)~

(2)题。

(1)图示地区最典型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高寒B.干旱

C.湿热D.温湿

(2)下列因素中,对M地人口密度影响较小的是(  )

A.科技B.宗教

C.气候D.政治

解析:

 第

(1)题,图示区域主要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典型的特征是“高”“寒”。

(2)题,图中M地位于29°N-30°N,为拉萨市,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在青藏高原地区,河谷地带地势低,热量条件好,气候条件优越,为青藏高原人口主要分布地区;拉萨市是西藏的行政中心,为人口密集区;同时拉萨市是西藏的宗教文化中心,吸引人口聚集;拉萨不是因科技而形成的城市,故科技对拉萨市人口密度影响较小。

答案:

 

(1)A 

(2)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