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5953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讲解.docx

《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讲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讲解.docx

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讲解

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性新兴

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霍 影

(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收稿日期:

2012-08-

09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统计科学(计划研究项目(2012B25

作者简介:

霍影(1980-

女,辽宁凤城人,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及其战略管理。

摘 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十二五期间产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但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还存在来自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创新机制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经济体制及科技体制切入,分析当前经济体制及科技体制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给出经济体制及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措施建议。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协同发展

DOI:

10.6049/kjjby

dc.2012060475中图分类号:

F2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48(201311-0103-

04  自2

01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技信息服务平台,及时为科转企业、大学科技园等提供科技、

服务信息。

此外,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要建立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保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

对现有目标规划的实施要加以严格落实,制定时间表,细化目标的落实步骤。

健全和完善相应的配套

政策体系,

提高政策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积极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

适度加大金融、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的实施力度。

目前,我国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行为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更多的是针对转化行为而不是转化主体。

以后政策制定应扩大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受益范围,更加强调普适性和非歧视性。

在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应用上,建议加大政府采购

政策的力度,

利用“政府市场”支持企业初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示范效应,并最终稳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市场。

同时加大服务外包的政策工具应用,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和民间机构对一部分科技成果进行转

化推广,

还能减轻政府在财政等方面的压力。

3.4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产学研相结合

  科技成果转化体现了政府、

市场和企业的有机结合,融资本、技术和制度为一体。

企业必须成为成果研发、转化、应用的主体。

转化必须以市场激励机制为基

础,

重视市场供求。

政府的资助政策,也只能通过市场来吸引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凡是市场能做好的,

政府不再干预,政府要做的是市场不能做或者做不好

的。

如培育有效率的市场,消除企业成果转化动力不足的体制和政策原因。

将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政策作为奖励政策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能力,还能激励成果转化人员的热情。

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应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宏家.质疑与剖析—

——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考[J].科技导报,1999(12:

34-37.[2]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2000.[3] 刘凤朝,孙玉涛.我国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演变的过程、趋势与建议———基于我国289项创新政策的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7(5:

34-

42.[4] 赵捷,

邸晓燕,张杰军.关于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2:

10-14.[5] 邱均平.网络计量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0.[6] 马彦民.

自主创新战略中的技术市场发展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6(1:

4-

6.[7] ROY ROTHWELL,WALTER ZEGVELD.Reindusdaliza-

tion and technology[M].Logman Group Limited,1985.[8] 李燕萍,

吴绍棠,郜斐,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变迁、评价与走向———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

[J].科学学研究,2009(101442-

1453.(责任编辑:

!

晶晶

之后,战略性新兴产业便成为十二五时期各省产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亦成为国内经济学领域新晋的理论研究热点。

时至今日,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在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中“如火如荼”地快速发展了近两年,在项目实施和产业基础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伴随其产业实体的成长速度趋于平缓,国内学术界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经济体制氛围和科技体制环境也有了更为理性的思考。

于新东、牛少凤、于洋[1]三位学者在全面比较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在现阶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遭遇到的来自技术、市场、资金、人才和制度5个方面的体制机制瓶颈,上述瓶颈将在发展环境层面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成长。

经济体制层面,汪克强[2]认为目前的经济体制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税政策支持,还不能做到力度均匀,且投资管理制度也不尽完善,这将直接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难以形成协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系统。

王兰军[3]认为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尚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体系由大型金融机构主导,难以对新兴产业灵活多样、不断变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作出及时、全面、有针对性的安排,且金融服务的细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向新兴产业渗透能力不足。

科技体制层面,朱可嘉、蒋家东[4]两位学者认为当前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科技体制环境,还不能完全适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尤其表现在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发展缺乏规划统筹,而且存在科技管理的行政色彩过于浓厚等现象。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1.1 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经济体制,从执行手段(环境上可分为科技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以及政府采购4个主要方面。

科技投入主要是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来发挥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先期激励,最终目的是引导企业在后续研发过程中追加投入更多资金,以保障企业的持续创新。

税收优惠既包括对企业研发及设备购置等环节的税收补贴,也包括对风险投资商及中介服务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提供投资和服务的税收减免,目的是减少相关个体的单独运行成本,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得到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

金融支持主要体现在引导不同属性的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资金支持,以提高资本市场的资金流通效率,并辅助缩短技术创新研发周期。

政府采购本身是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运行效率为原始目的的一类政策,但特定时期内的倾向性采购往往能够体现国家意志,因而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

新起到良好的引导、示范和保护作用。

在以上运行机制中,以资金投入为主要激励手段的扶持应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技术及资源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4个阶段,但目前的经济体制环境仅突出了对于“引进”环节的关注,而对于“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等后续环节,则基本缺失激励和监管约束。

2 科技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主体由技术需求方、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管理部门4类个体单元综合组成。

只有当综合主体的个体单元在其各自的领域内发挥有效作用时,科技体制才能更好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技术需求方和政府管理部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引导职能,其作用主要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从需求角度和规范性角度,对科技发展给予市场化和行政化的引导。

技术需求方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路径。

政府管理部门则从规范性角度对相关领域的资源调配进行行政干预,从而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发展始终保持在导向可控、动力可持续的运行状态。

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承担着执行主体的职能。

2 当前经济体制及科技体制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2.1 经济体制

2.1.1 资源使用绩效缺乏客观监督

战略性新兴产业超乎常规的“战略”属性,使其在资源及其它发展要素的汇聚层面,能够处于更加快速且优先于其它产业的发展层级。

因此各类型企业主体,都对这一历史发展机遇翘首以盼。

但当前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属于体现国家意志的“计划”产物,所以在对于各类资源的投放上,主要指资金及优惠政策,难免过多向国有企业倾斜,尤其是央企及具有央企背景的企业。

当然,这其中有技术安全的战略考虑,但问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涵盖的是整个产业链条,是由无数技术节点组成的技术网络,这种技术攻关过程绝非单靠国企就可以完成的。

而现行的经济体制虽然表面上尊重市场、认同开放,但在实际执行层面,民间资本想要撬动国企在争夺资源上的磐石地位,却壁垒重重。

一方面在资源投放上,不同类型企业无法获得平等待遇,另一方面在对资源的使用效率上,审计及评价层面上也缺乏必要和客观的监管。

这也是为什么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发展了近两年,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政策资源,但其经济及科技方面的边际产出却一直跬步于“雷声大、雨点小”状态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体制内部,利益集团及寻租空间的隐性存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环境的自然进化。

在约束层面,亟需建立客观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资

·

4

1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年

源的使用绩效进行客观、独立的评价和监督。

2.1.2 财税金融机构机制创新迟滞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重要的本质特征就是具有高风险性及高创新性[5,6]。

基于这样的本质属性,有理由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的经济体制环境,也应当具备灵活的创新性及由此产生的应付高风险的能力。

但时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的经济体制环境,因其内部范畴被不同属性的利益集团占据,反映到经济体制的外部范畴,对于民企的资源分羹及民间资本的介入行为,都显现出极大的排斥。

具体表现在对民间资本进入行业的限制条框复杂、审核手续繁琐、资质认定及审批周期冗长等方面。

即使通过审批,在相关税收优惠力度方面,也面临对企业研发行为、购置固定资产行为及发展相关附属产业行为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的窘迫现状[7]。

金融机构也缺乏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处不同行业、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进行创新的意识[8]。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其根本动力应来源于创新,科技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技术创新只是表象,并不代表内涵,更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氛围。

只有当环境要素允许创新、鼓励创新,并能客观评价政策实施者(机构由于政策创新而可能带来的创新风险时,科技创新才能更加繁荣。

2.2 科技体制

2.2.1 产业规划执行缺乏科学统筹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各省市均出台了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在涉及产业培育的基础建设方面大量立项。

各地产业发展规划均以国家划定的七大新兴产业为蓝本,但在产业链条的拆分组合以及产业生态圈的梯次营造上并未做更加细致的二次划分,所以项目重复率很高,导致各地区在基础设施(包括技术引进、人才配置以及设备购置等诸多方面建设上的重复配置及资源浪费。

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不仅涉及国家利益,也涉及各省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利益,所以在客观上造成了各省区间的盲目攀比、恶性竞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宏观层面的战略导向,更需要微观层面的统筹协调。

只有将宏观的战略规划细分为发展顺序科学、产业项目确定的具体执行步骤,并由国家相关部委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差异,统一协调部署各区域的发展重点及发展次序,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在所属不同产业链条各环节的科技节点上产生谐振效应。

因此,在科技体制环境的内部管理层面,迫切需要建立能够统筹各地区产业立项的组织或机构,并形成能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协调各部门合作攻关的利益统筹机制,从顶层规避资源浪费及项目重叠风险。

2.2.2 行政组织架构运行效率低下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的科技组织架构,基本

沿袭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科技体系布局,存在“科研倒挂”及“行政色彩过重”的问题,即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来源仍停留在以科研院所为主,以企业为辅的组织形态。

这样的组织结构,仅能够体现对于基础研究的鼓励和培育,在适应市场及占领未来经济格局的资本产出方面,要逊色于以企业为主的形态。

另外,多头共管的行政模式也在客观上造成了科研项目本身的资本价值弥散于行政审批的寻租空间,复杂繁琐的审批过程使技术本身错过了最佳成果转化时机,涉及不同框架的人才流动、技术交流更是由于行政壁垒而困难重重。

因此,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属性而言,合理的科研组织架构,应由企业和科技中介占据更高层次及更多席位,并且在科技立项、资源投入及调配方面享有更大的话语权。

3 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济体制及科技体制改革目标

3.1 加强系统调控,缩小寻租空间

在体制内部,一是需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各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统筹建立全国及各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体系,该体系应协同考虑国家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发展布局和各地方的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同时还应兼顾产业链条间的协作分工;二是需要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涵盖的科技研发领域,确定并建立主次分明、梯次搭配的科研组织(架构体系,特别是应该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内明确设立包含各领域企业技术专家在内的核心科技评级机构,以客观评估各类型研究机构的技术进展,集中调配科技优势资源,规划并指导技术实施路径;三是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减少行政干预;四是要不断完善以市场为主导,以行政调控为辅助的科技研发体系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3.2 促进资源流动,拓展政府职能

一是要尽快建立由国务院牵头,国家发改委及科技部共同承担,商务部及工信部等多部委协同参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管理机制,并将其切实落实到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管理上,以突破地域分割及行政壁垒;二是要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以信息化为导向的后工业化时代背景及其技术衍生特点相结合,鼓励创新要素在各管理部门、各产业链条以及各技术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三是需要不断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具体应包括项目交流、技术交流、人才交流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四是要尽快形成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的风险防控机制,政府应在研发和产业化等关键阶段,加大成本分担比例,降低企业风险;五是要优先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政策及其它资源,包括资金投入、财税减免,以及设备、技术、人才引进、交流和专利保护等。

·

5

1

·

 

第11期    霍 影:

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4 经济体制及科技体制改革建议

(1

由科技部、发改委和工信部牵头,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会同各省市相关主管部门,

结合各省科技条件及资源禀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布局,

形成以省级行政区域为产业链条拆分的具体发展规划。

规划应明确具体目标、具体任务、具体产业乃至具体技术攻关方向。

(2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率评价机制”

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研究机构评级机制”,对主要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效率、科学研究进展及成果先进性等进行量化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主管部门领导、资金投放机构及科学研究机构工作绩效和业务水平考评的直接依据,从客观上对资金审批、资金申请和资金投放产生监督约束,压缩寻租空间。

评价工作尽量由非公立的第三方机构承担,以避免二次寻租情况的发生。

(3

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专项委员会,具体负责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技政策制定、政策实施以及政策反馈等方面的协调和反馈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政策合力和制度保障。

同时,考虑到长期以来存在的政策执行难的问题,建议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指导地方政府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科技发展委员会,负责相关科技政策的具体组织

实施[4]

(4

金融机构以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创新金融产品,制定针对目标客户的具体服务策略。

在信贷限额内重点支持具有一定销售规模的龙头企业、

产学研相衔接的科研机构、产业集群中的骨干企业及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

并根据新兴产业不同行业、不同阶段、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

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从而完善其科技银行功能(科技专营机构,并实现商业银

行业务的战略转型[

8]

(5

财税机构改革必须改变只注重“起点”及“结果”的传统财税管理方式,将财税优惠贯穿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即将财税优惠政策的实施由只侧重终端环节向侧重中间环节转变,

财税优惠的“受益人”由企业向具体的科研项目和开发环节转变,财税优

惠从以地域优惠为主向以产业优惠为主转变[

9]

(6

政府加大力度支持科研院所与产业界共建大型研发平台,如建立高校研究院或关键性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促进研发力量的交流整合,并针对一些关键共性技术展开长期研究。

只有这样,学术研究才能与产业对接,

才能更好地积累产业技术,储配科研人才,全面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于新东,

牛少凤,于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分析、国际比较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16:

2-51.

[2] 汪克强.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

25-

28.[3] 王兰军.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3:

48-

50.[4] 朱可嘉,

蒋家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体制改革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14(1:

59-

63.[5] 王新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策略选择[J].前沿,2011(7:

20-

23.[6] 宋河发,

万劲波,任中保.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征、产业选择与发展政策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0(9:

7-14.[7] 逄晓霞,

方晓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政策的完善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2(3:

58-

60.[8] 刘志彪.

科技银行功能构建:

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1(4:

1-7.[9] 邓保生.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分析与优化[J].税务研究,2011(5:

68-

70.(责任编辑:

!

晶晶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Developing 

Mechanism of Economic Structural Reform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uctural Reform withi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Huo Ying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27,ChinaAbstract:

Strategic and emerging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industr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12thFive-Year"period,but there was still many problems came form internal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external innovativemechanism within economic and science system.The paper proceed in the mechanism that needed by 

strategic and emer-ging industries,meanwhile,analyzed the main causes of the current economic system and technology system problems.Atlast gave out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technology reform objectives and principal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Economic Structural Reform;Science and Technique Structural Reform;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ing

·601·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