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儿麻痹康复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5887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小儿麻痹康复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小儿麻痹康复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小儿麻痹康复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小儿麻痹康复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小儿麻痹康复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小儿麻痹康复训练.docx

《最新小儿麻痹康复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儿麻痹康复训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小儿麻痹康复训练.docx

最新小儿麻痹康复训练

 

小儿麻痹康复训练

22.小儿麻痹后遗症手术后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医疗康复具体内容可见17问。

它采用的医疗手段比较多,有的已有专著介绍,比如中医中药、针灸、按摩疗法等,下面不再介绍。

此处将着重介绍小儿麻痹后遗症手术治疗后的康复训练,支具、助行器等康复疗法。

23、小儿麻痹后遗症为什么要施行手术治疗?

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留有各种各样的畸形,常常应用各种疗法均不能取得满意疗效,只有施行手术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比如,手术可以矫正肢体的弯曲畸形,使瘫痪无力的下肢重新获得力量站起来行走等等。

在这些情况下采用手术疗法是非常必要的。

24、小儿麻痹后遗疲惠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采纳手术治疗?

一般来说小儿麻痹后遗症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预防和矫正已有的肢体畸形,重新分配肢体有用的肌肉力量,建立新的力量平衡,稳定瘫痪的关节,最大限度地恢复瘫痪肢体的功能。

手术治疗具体条件可参考以下几方面:

①患者发病2年以上,肢体肌肉瘫痪不再恢复者。

②肢体留有畸形、活动功能严重障碍,医生认为手术后能确有效果者。

③年龄在6岁以上,能配合医生检查治疗和训练者。

④需手术的肢体皮肤无破溃化脓等病变者。

⑤患者和家属乐于接受多次手术和系统治疗,并有坚持到底的决心。

25.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在什么情况下不应该施行手术治疗?

在下列情况下一般不宜采用手术治疗:

①肢体瘫痪是均衡性的,没有畸形以及关节的不稳定。

②肢体瘫痪或者肢体畸形较轻,运动功能不受限制。

③肢体虽然一长一短,但长短差在2厘米以内,不用手术方法即可补偿功能不良。

④中、老年患者身体条件较弱,手术后功能恢复较差,手术与否要采取慎重的态度。

26、一次手术就能治好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的畸形吗?

小儿麻痹后遗症造成的肢体畸形特点是多种多样、极不规律的,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常常会有多种畸形存在的现象,这些畸形往往在一次手术中不能全部解决,而需要几次手术,前边手术为后边手术打下基础,经过分期分批手术才能奏效。

所以医生们把此类手术称作系统工程,在治疗之前做出全面规划,订出治疗方案,分几次手术来治好患者。

对此,患者和家属要了解清楚,做好思想准备,否则经历一次手术后就失去信心.而放弃治疗是十分可惜的。

27、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矫治手术后,怎样获得好的康复效果?

成功地施行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手术后,适时正确地进行康复训练是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许多患者的亲身经历表明,手术后训练与不训练康复效果不一样,坚持按医生指示训练的患者,手术后患肢的力量、关节灵活性以及活动功能都明显优于不重视康复训练的患者。

例如有一位女患者,施行了肌肉移位手术来重建瘫痪肢体的力量,手术后因为怕疼,不敢活动,又怕把做过手术的腿活动坏了,所以一动也不敢动,没能及时训练,结果手术后的肌肉发生了粘连,导致手术失败,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医生指导下的康复训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

①防止手术后的瘢痕粘连,保证肌肉和关节的良好活动性。

②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消肿、止痛、促进伤口愈合。

③增强没完全瘫痪肌肉和移位后肌肉的肌力,恢复肢体功能。

④促进手术后骨骼和肌腱的愈合。

⑤增进其他肌肉发达,提高对瘫痪肢体功能的补偿作用。

⑥增进全身生理活动机能的提高。

⑦防止手术后的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僵硬、骨质疏松、心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

28.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康复训练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适当的训练尺度、数量和方法。

训练量不够,无明显效果;而训练过量又可造成肢体的损害,比如:

肌肉拉伤、关节肿胀、骨折脱位等等。

所以必须掌握好这个尺度,训练量要适当。

  

(2)训练应一步步来,不可操之过急。

活动次数由少到多,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使用的力量由轻到重。

训练量逐步增加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任何训练都不应该引起明显疼痛。

有时训练中可产生轻微疼痛,但在停止活动后,疼痛应消失。

如果训练时发生严重疼痛,休息后又不消失,常常是损伤的信号,要停止训练。

如果训练后疼痛剧烈,甚至出现下肢浮肿,表明运动过量,也应该暂时停止训练。

  (4)训练不应感到疲劳。

如有疲劳感觉时,应休息5~10分钟再训练,以免过度劳累造成伤害。

29、康复训练的内容有哪些?

康复训练最主要的目的是恢复或补偿儿麻后遗症患者已丧失的运动功能,进而提高上肢的日常活动能力以及下肢站立和行走功能,争取达到生活自理,早日回归社会。

经常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增强肌力训练、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矫形器制作和使用.以及手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训练等等。

30、什么是肌力增强训练?

  小儿麻痹症发病以后,肢体瘫痪,肌肉萎缩无力,经治疗后可渐渐恢复。

一般来说病期超过2年以后瘫痪的肌肉就不会再恢复了,这时就可以采用手术疗法。

手术时用好的肌肉代替失去功能的肌肉,重建瘫痪肌肉的功能。

一般情况下手术后的肌肉力量要下降,为了保证手术效果良好,所以患者要配合做肌肉力量增强训练。

另外有些患儿虽未手术,但肌肉没完全瘫痪仍有恢复可能的,也应进行肌力增强训练。

肌力增强的训练方法可根据患者需训练肌肉力量的大小来选择:

①当肌肉力量较弱,主动活动肢体较困难时,可以由他人帮助做主动助力运动(就是患者自己用力活动,同时他人给予一定帮助)来提高肌力,比如患者伸膝肌力弱抬起小腿困难,训练时调节患者体位至瘫痪肌肉最有力的位置侧卧位,患肢在下方,他人一手帮助抬起

健肢,同时让患者主动伸直患肢的膝关节,这时他人用另一只手在患肢小腿后方稍稍施加助力,使小腿伸直(图3)。

②当肌肉力量虽较弱,但可以随意抬起,比如坐位时患肢可主动伸直膝关节抬起小腿,可让患者做主动运动训练来抬起患肢,以提高伸小腿的肌力。

③当患肢肌力更强些时,可采用抗阻力主动运动训练来增强肌力,一般可用小布袋装砂粒绑于肢体上做阻力来进行训练,阻力可逐渐增加(每周加一次重量)。

重量选定方法是:

先测定需训练肌肉能对抗的最大砂袋重量做为基础量,然后分三组训练,每组分别是基础量的l/2量、3/4量、全量,每组做肢体抗阻力运动10次,每组运动中间休息1分钟,总计运动30次。

这种训练每天做一回,砂袋的重量每周增量一次,改变训练的基础量,以适合不断增长的肌力(图4)。

31、什么是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经手术治疗以后都希望获得一个灵活、好用的关节,因此训练这个关节,增大它的活动范围就成了矫形手术后的一个重要内容。

常用的方法有:

①主动运动。

即对患者手术后的关节,在医生允许后,患者早期就开始主动活动训练,虽然有时要忍受疼痛,但这样早期开始活动,能获得活动性良好的关节,提高手术效果。

②主动助力运动。

由患者主动用力活动关节同时再加上其它外来的帮助,可提高训练的效果(图5)。

③被动运动。

患肢关节活动可由他人或者患者自己利用健肢来帮助进行,向关节能活动的各个方向活动,以保证手术后关节活动的灵活性。

32、手术后打石膏或牵引的患者需要训练吗?

首先应肯定回答,做完手术的患者可以进行康复训练,而且必须进行康复训练才可能获得理想的手术效果和术后的康复效果。

但是手术治疗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每位患者均有其不同的特点,手术方法也是花样繁多,所以难以用统一的康复训练标准来处理每一个患者,有时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对于手术后打石膏或牵引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一般的原则是:

①保证手术后医生要求的固定肢体位置不要变化。

②训练时不能损坏或拆除固定和牵引物。

③运动应主要是患者的主动运动,不要让别人或器械来强行活动。

④患者活动以感到轻微疼痛为限,不能有剧烈疼痛。

⑤可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和肌肉来带动固定部位肢体的活动,如手术固定了膝关节,可活动足趾、踝关节、髋关节来促进膝部的活动。

33、肌肉手术后怎样训练?

儿麻后遗症患者肌腱移位手术是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手术时是用好的、有力的肌肉去代替瘫痪的、无力的肌肉,手术后要求移位的肌肉能长好,不要拉断缝接的地方,这也是训练时要注意的重要问题,因此康复训练应遵循32问的原则,要与医生互相配合,一般可于手术后第三天开始训练,让患者自己绷劲训练手术移位的肌肉,适当的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肌肉缝接的部位愈合,另外也对防止肌腱粘连有好处。

在去掉固定物或牵引物以后(一般在手术后3周左右),应积极练习抬起肢体、做关节屈曲和伸直的活动,以带动肌肉活动,在手术后的肌肉愈合良好后(一般是在训练3周左右),可做肌肉的抵抗阻力训练,即在肢体屈伸关节活动时,给肢体远端绑上沙袋或加上别的重量,从小到大增加肌肉的负荷力量,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图4)。

34.如何制作伸小腿肌肉训练器?

  伸小腿肌肉瘫痪是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常见的症状。

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一些设备来训练这条肌肉以增强肌力。

伸小腿肌肉训练器的制作方法如下:

先用旧布制成小布口袋,然后向小布口袋内装入小石子做成砂袋,再准备一条绳索和几根木棍,如图6操作,即可制成训练器,进行增强伸小腿肌肉肌力的训练

 

1、增强肌力训练。

2、增强肌力训练的方法可根据患者需训练肌肉力量的大小来选择。

当肌肉力量较弱,主动活动肢体较困难时,可以借助他人帮助做主动助力运动来提高肌力,可以借助他人帮助做主动助力运动来提高肌力。

肌肉力量虽较弱,但患肢可以随意抬起时,患者可做主动运动训练来抬起患肢,欲使更强些时,可用小沙布袋绑于肢体上来进行训练,沙袋重量可逐渐增加。

3、2、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4、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常用的方法有:

5、

(1)主动运动,即对患者术后的关节,在医生允许下早期开始主动活动训练。

这样早期开始活动可能要忍受疼痛,但能获得活动性良好的关系,提高手术效果。

6、

(2)主动助力运动,即患者在主动用力活动关节同时,再借用外来的帮助进行训练,可以提高训练的效果。

7、(3)被动运动,即患肢关节活动由他人来帮助进行,向关节能活动的各个方面活动,以保证手术后关节活动的灵活性。

需专业人员帮助。

8、3、骨骼手术后的训练

9、骨骼做完手术以后,要保证术后的骨骼长得快、长得好,早期训练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骨骼手术常常带有石膏、矫形器等固定物,训练时可以带着这些固定物进行。

开始训练时间可以按医嘱进行,多在手术后病情稳定后(一般在一周左右)即可,如下肢骨骼手术后的站立练习就是如此。

10、4、两腿长短不一的处理。

11、患肢比健肢短缩在3厘米之内的患者,可用补高支具(鞋)来垫高患肢,使短腿长度与健肢长度相等,走路瘸行消除。

中患肢短度超过3厘米,可采取手术延长短腿的治疗办法解决。

12、5、足下垂处理。

13、足下垂使患者站立时肢尖着地,脚跟不能放平,造成行走困难。

足下垂常常伴有足的内翻、外翻等畸形。

对于畸形的早期,即骨骼还没有明显改变,关节畸形还没有固定的时候,可以用矫形器固定患肢,得用与畸形相反的力量来纠正足的变形。

矫形器由医生等专业人员为患者配备,实在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自制。

如果患的关节畸形已经固定,这种情况就需要手术治疗,并且要按医生指导训练。

14、6、膝关节屈曲畸形矫正手术后的康复训练。

15、大腿股骨下端切断矫正膝关节屈曲畸形手术后,起实训练枯特别注意神经、血管的牵拉损伤,如发现要及时处理。

16、具体训练的内容为:

17、

(1)鼓励患者积极进行患退的脚和脚趾的活动,每日4次,每次5分钟。

18、

(2)去除石膏后在他们的保护下做站立训练,站立熟练后在保护下进行行走训练。

19、(3)在站立和街训练的同时,做膝关节伸屈活动训练,但应注意的是,手术后膝关系僵硬难以进行屈伸活动,训练时不能着急,切忌粗暴,要缓慢地进行,以患者自己活动为主,他们帮助为辅。

20、(4)手术后3个月左右拍X光片,证实手术部位的骨愈合良好时,才可进行下肢不扶拐的行走训练。

21、7、髋关节屈曲畸形矫正手术后的康复训练。

22、髋关节曲畸形矫正手术后的康复重点是昼使髋关节,具体训练方法:

23、

(1)仰卧位时,在患侧臀部下方垫软枕头,使大腿后伸。

24、

(2)手术后如果还有残余的屈曲畸形,患者可取俯卧位,做大腿后伸运动,使髋关节能尽量伸直。

也可在患者俯卧时,在其臀部上加上适当重物(如沙袋),通过压力可逐渐伸长,拉开挛缩的组织,使髋关节伸直。

训练时沙袋重量可视需要随时做增减调整,以患者稍微感到疼痛为止。

25、(3)患者趴在床上练习后伸患肢,以增强后伸髋关节臀肌的力量,促进髋关节屈曲挛缩的纠正。

训练上、下午各一次,以微感疲劳为佳。

26、8、髋关节不稳定手术后的康复训练。

27、训练方法一般采取:

28、

(1)床上关节活动训练。

石膏拆除以后,这时髋关节僵硬,活动困难,患者可开始在床上缓慢坐起,做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主动活动或者主动助力活动,以增强关节的灵活性,但应防止强力牵拉关节以免拉伤。

29、

(2)站立训练。

在床上训练关节活动半月以后,可以开始试行下地做站立活动训练(先扶物站立),训练适应以身体能够承受,手术部位无疼痛为宜。

30、(3)行走训练。

患者能很好地站立后,再进行行走训练。

可先在双杠内由保护下做行走练习。

31、9、足跟着地,足尖不着地畸形矫形手术后的康复训练。

32、训练方法一般采取:

33、

(1)手术后患肢在石膏固定时即应进行足趾活动及小腿绷紧的练习。

34、

(2)患肢石膏去除后应开始脚趾、踝关节的屈伸活动,每天4次,每次1分钟,以后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但须防止他人把患足背过度牵位,撕袭手术后的肌腱。

35、(3)赤足做站立及行走训练,训练时保持足能放平,足尖着地。

以后正常步行,宜穿后跟高的鞋,有利于前肢掌着地,防止足跟下垂,畸形复发。

36、10、骨盆做手术延长患肢后的康复训练

37、康复训练办法:

38、

(1)手术后两周内注意保持好体位,对患者的翻身动作要轻柔,以免造成手术部位骨头移位,而使手术失败。

39、

(2)手术2周去掉固定的石膏或牵引后,患乾可开始练习患肢髋关节、膝关节轻度的伸屈活动。

40、(3)手术3周后患者可练习在床上坐起。

41、(4)手术4-6周后,患者可以下地在双杠内或扶双拐练习站立和行走。

训练量由小到大,以逐步增强站立和行走能力。

42、(5)手术后3个月左右拍X光片,证实手术的骨盆愈合良好时,可以逐步丢掉双拐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针灸疗法

2008-12-2814:

59 【大中小】【我要纠错】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

肩Yu、臂Nao、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风市、四强、阳陵泉、足三里、绝骨、髀关。

  配穴:

肝俞、脾俞、肾俞、天宗、秩边。

  四强穴位置:

膑骨上缘中点直上4.5寸。

  

(二)治法

  本法包括针刺、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电兴奋等法,据不同症情,综合治疗。

  1、针刺:

每次选主穴2~3个,据瘫痪部位而定。

采用短促而强的刺激,不留针,待肢体功能恢复后,改用平补平泻手法并加用低频电脉冲剌激,留针15~20分钟。

本法用于弛缓性瘫痪程度不重者。

  2、穴位注射:

维生素B注射液、麻痹灵注射液,任选一种。

用于肌肉轻度萎缩,臂或腿细无力,瘫痪程度较重者。

每次选3~4穴,其中主穴2~3穴,配穴1穴。

进针行短促提插刺激,待得气明显后,注入药液,每穴0.5~0.8毫升,每周2次。

  维生素B注射液:

维生素B1100毫克×1支,维生素B12100微克×1支,混合配。

  麻痹灵:

加兰他敏1毫克×160支,硝酸士的宁2毫克×60支,当归注射液2毫升×120支,维生素B1注射液100毫克×120支,维生素B12注射液500微克×80支。

混合制成2毫升瓶装400支。

  3、穴位埋植:

适用于腰臀部、肩臂部及腿部肌肉瘫痪,并有明显萎缩者。

每次埋植一个部位,选1~2个穴位。

局部常规消毒后,浅层麻醉,作3~5毫米切口,以血管钳插入穴内,进行局部按摩,直至患者感觉较强烈的酸麻感。

然后,根据部位和瘫痪情况分别采用穴位结扎、皮肤针穿线埋植或将1厘米长的埋线直接置于切口内。

一般而言,肩、臀部瘫痪、萎缩较重时,用结扎埋植法;腰部用穿线埋植法,臂、腿部或萎缩不明显者用埋线法。

其具体操作可参考刺灸卷。

每20天进行1次。

  4、电兴奋:

可采用直流感应电疗机或点送电疗机。

本法适宜于无肌肉萎缩之瘫痪肢体。

每次选3~4穴。

用圆柱形电极上包3~4层纱布,用生理盐水湿润后,进行放电刺激,刺激量不宜过强。

每日或隔日1次,穴位可轮用。

  5、艾灸:

用艾条灸。

适用于肢体发凉,瘫痪明显者。

每次选4~5穴,回旋灸,每穴15~20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宜。

每日1次,可嘱患者或家属代灸。

  (三)疗效判别标准

  临床痊愈:

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

  有效:

肢体畸形及功能有所恢复,肌肉萎缩改善,一般生活能自理;好转:

肌力略有增强,皮肤温暖,肢体畸形和功能活动稍有恢复;无效:

症状和体征治疗前后无变化者。

  电排针

  

(一)取穴

  主穴:

分2组。

1、脾经、胃经经线及穴位,如髀关、梁丘、足三里、丰隆、解溪、箕门、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等。

2、胆经、膀胱经线及穴位,如环跳、风市、阳陵泉、阳辅、丘墟、临泣、秩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

  配穴:

任督脉经穴,如大椎、身柱、命门、气海、中脘、关元等。

  

(二)治法

  主穴两组交替轮用。

配穴每次选2~3穴。

取穴时应据患者病变部位,经络循行走向,并结合麻痹肌群的分布和功能状态进行选样。

针刺时间按子午流注纳子法,在脾胃经气血旺盛的辰、巳(即上午7时至11时)时操作为宜。

  操作法:

在确定有关经线后,从受损部位的始端起,依次进针,宁失穴而不失经,针间距约3厘米,相连成排,每次用两条经线之穴位。

然后,依次运针,激发得气,得气后加大指力,以插为主,插多提少,诱发针感循经上下传导,使针感直达病变经络。

最后,用细铜丝缠绕,连结各针。

然后,接通脉冲电针仪,进行电刺激。

刺激方法为,先密波刺激1分钟,疏波7分钟,疏密波2分钟,最后为断续波10分钟。

电流强度,随波形变化而逐步增强。

每次共治疗20分钟。

每日针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三个疗程为一阶段,停针6个月后,再作下一阶段治疗。

  (三)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

跛行纠正或基本纠正,能跑步,或行走5千米以上,患肢蹬力15~20千克,单肢跳20~50次,肌力差缩小3/4以上,肢围差缩小1/3以上,腱反射近似健侧;有效:

治前拄单拐或扶腿助行,治后弃拐行,或扶双拐改单拐,患肢蹬力10~15千克,肌力差缩小1/2以上,肢围差缩小1/4以上,腱反射弱于健侧;好转:

运动功能及肌力,较治前好转;无效:

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

肩Yu、曲池、外关、合谷、髀关、伏兔、梁丘、足三里、下巨虚、解溪、血海、阴陵泉、大肠俞、秩边、环跳、承扶、太溪、绝骨。

  配穴:

足内翻加正扬、丘墟;足外翻加三阴交、商丘。

  

(二)治法

  主穴为主,据症加配穴。

每次取4~6穴,以氦氖激光治疗机照射,波长6328埃,输出功率5~7毫瓦,功率密度9600毫瓦/平方厘米,光纤芯径<200微米,每穴直接照射8分钟。

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1周。

3疗程为一阶段,阶段间隔3月。

  芒针

  

(一)取穴

  主穴:

长强透命门;命门透至阳;至阳透大椎。

  配穴:

上肢麻痹加肩Yu透曲池,外关透曲池;下肢麻痹加委中透承扶;足外翻加内踝尖透三阴交;足内翻加外踝尖透光明;膝关节后倾加足三里透膝阳关。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据症而选。

取6寸至8寸之26号芒针。

快速进针,破皮后,将针体与皮肤成15度夹角,沿皮快速透刺,待针尖抵达透穴后,行抽插3~5次。

初期针刺不留针,至患儿不惧针后,可适当留针5~10分钟。

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慢性前列腺炎-

【概述】

 

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最常见病症之一。

分急性、慢性二类,而以后者多见。

慢性前列腺炎表现为尿频、排尿不畅,尿后滴尿,或滴出白色分泌物,会阴坠胀,或引起遗精、早泄、阳萎,并伴有头晕、乏力等全身症状。

本病病因与感染、变态反应及局部充血等有关。

现代西医学除理疗、按摩及对症消炎外,尚无其他有效措施。

现代以针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才得到重视,文章逐渐增多。

近10余年来,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寻求有效的穴位刺激法。

在70年代后期,有人应用磁片贴敷穴位法治疗本病[1],后来,在此基础上,又有人选用表面磁场为800~1500高斯的稀土钴合金的圆形磁片S极置于穴位上,并接通6805型电针仪,采用断续波和疏密波刺激,取得较好的效果[2]。

其次是在传统的刺法上发掘,用芒针深刺,亦可提高疗效;近年,则有人着重于激光针治疗本病,并发现用特制空心针直接刺入前列腺照射,较之激光穴位照射为好[3]。

②总结有效穴位,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小腹及骶部穴位治疗本病效果较好,另外还寻找到一些新穴,经反复验证,确有疗效。

③确定针刺适应症范围。

目前一般认为针灸适于下列症状:

会阴坠胀、腰及下腹痛,尿频有遗沥,性功能减退;肛诊前列腺有明显压痛者;前列腺液常规检查有炎性表现,B超示炎性图象者。

④探索机理。

通过细菌和动物实验,观察到穴位激光照射等可提高机体血清杀菌活力和溶菌酶含量,尤其是前列腺中具有局部免疫能力的IgA和溶菌酶含量提高[4],从而表明针刺是通过提高局部和整体免疫水平来达到治疗目的的。

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平均在90%左右。

【治疗】

芒针

(一)取穴

主穴:

分2组。

1、前列腺穴;2、会阴、肾俞。

配穴:

气海、中极、关元、秩边透归来。

前列腺穴位置:

又称前列腺特定穴。

会阴至肛门中点,或距肛门下缘1~2厘米之正中线上。

(二)治法

每次取一组主穴。

两组穴可单独应用,亦可交替轮用。

取2~3个配穴。

前列腺穴用3寸28~30号芒针,直刺1.5~2.5寸深,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间隙用针以加强针感。

会阴穴用4寸芒针,直刺2~3寸,至出现酸胀感为度,提插结合小幅度捻转反复3~5次后取针。

肾俞用28号2寸针,斜向脊柱方向刺入1~1.5寸,待局部酸胀后取针。

气海、中极、关元,用4寸芒针,直刺3~4寸(针前宜排空尿),使针感直达尿道。

秩边穴用7寸芒针,刺5~6寸,透向同侧归来穴,使有强烈窜麻感到达尿道,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即去针。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

痊愈:

自觉症状消失,前列腺液检验,白细胞数<10个/HP,卵磷脂小体较前增加75%以上;显效:

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前列腺液检验,白细胞数较前减少2/3以上,卵磷脂小体在50~70%;有效:

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前列腺液检验,白细胞数较治疗前减少,卵磷脂小体较前增加,但未超过50%;无效:

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改善均不明显。

共治疗200例,以上述或类似标准评定,痊愈70例(35.0%),显效60例(30.0%),有效38例(19.0%),无效32例(16.0%),总有效率为84.0%[5~7]。

针灸

(一)取穴

主穴:

中极、太冲、会阴、太溪。

配穴:

分5组。

1、大椎、尺泽、合谷;2、次髎、天枢、足三里;3、秩边、三阴交;4、肾俞、关元;5、膀胱俞、阴陵泉、行间。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2~3穴,配穴配一组,五组穴轮用。

中极、关元,深刺,使针感向会阴部放射;次髎,宜刺入髎孔,深进针,使会阴及小腹部有针感;余穴得气后,均采取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

关元、太溪针后,各加灸黄豆大艾炷3壮,为无疤痕着肤灸法。

会阴穴采取点穴按摩和艾条悬灸交替进行。

每次约15~30分钟。

针灸每日或隔日1次,20次为一疗程。

满一疗程后,停针灸1周,再继续针灸。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91例,类似前述标准评判,痊愈66例(72.5%),有效15例(16.4%),无效10例(11.1%),总有效率为88.9%[9,10]。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

分2组。

1、前列腺穴、次髎、白环俞;2、会阴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