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合中国的三适连环教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5684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适合中国的三适连环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适合中国的三适连环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适合中国的三适连环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适合中国的三适连环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适合中国的三适连环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适合中国的三适连环教育.docx

《最适合中国的三适连环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适合中国的三适连环教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适合中国的三适连环教育.docx

最适合中国的三适连环教育

最适合中国的“三适连环教育”

【本文荣获河南省濮阳市家庭教育理论研讨一等奖】

○标签:

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杂谈博客分类:

新平民家教

“三适连环教育”积极而平实自然,奋发向上而符合中庸之道,是平民化的适度教育。

适度就是合适的,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三适连环”这个适度教育,与本博客新平民家教的思想理念、广义的劳动实践方式吻合,特此推介。

一、《三适连环教育》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三适连环教育》是我最近在做的一本书,作者是台湾著名教育学家何福田。

“三适连环”乍一看很酷,像是出自某部传统演艺小说,其实内容很平实。

所谓“三适”,即“适性”、“适量”、“适时”。

大白话说,就是教育要适合孩子的天性,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实施适当的教育量。

所谓“连环”,就是三者要有机结合,“三管”齐下。

实在很平实,平实到实在品味不出什么新意。

即使如作者所说,三者均是老生常谈,但三者相结合属于作者独创,我也持存疑的态度,因为从“三适”到“三适连环”,并无太大的理论鸿沟,正常人多能想到。

但对这种平淡无奇,我愿以“大道至简”来称谓,而不愿如大陆的同性质作品般,送一个“八股文”头衔。

大道至简。

如果“大道”让人听了之后会吃一惊,那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惊讶的事情。

这说明我们一直远离大道,甚至不知“大道”为何物,那我们的社会该是什么样子!

教育的道理很平实。

人各有天性,不可强扭,而人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时机,又各有不同,此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但现实的教育却并没有根据此一事实,而采取不屈不挠的、硬把傻子也训练成专家的方式,以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许三多”。

除却“大道至简”,这本书与大陆八股文相比,更突出的不同在于“至诚如神”,正是“至诚”之“神”,使得其可以被赋予大道至简的评价。

国内的类似著作,多由一主编挂帅,拉上一帮弟子与朋友,分工合作,拼凑而成。

具体到每个人,又都是分门别类,将拼凑继续“深化”。

结果一本书,内容堪称全面,语言堪称“平实”,而读来毫无收获。

何福田的这本书,分门别类之细,不逊于大陆作品,但每章都是如老者娓娓道来,言简意赅,又一针见血,同时不时透漏“恨大道之不行”的焦虑。

在本书中,作者除将其理念与实施办法列举清楚之外,在呼吁与鼓舞读者尤其是专业教育工作者方面颇多着墨。

这很容易理解,大道虽简,其行不易;人人知之,人人畏难。

只有一部分人认同之并坚决贯彻之,大道才能畅行于世,才能真正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

所以在赞同和欣赏本书的基本理念的同时,我也深深感染了作者的焦虑。

但在焦虑之余,吾辈更当积极奋发,力争对矫正时弊有所裨益。

本书的末节,作者寄希望于“有识之士”,能够坚持信念,贯彻到底,不为舆论与阻力所动摇。

而我当前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将此书做好,尽快面世。

这本书也是我从业以来,唯一认为值得倾力的一部书。

二、教育的「三适」与「三不得」

□何福田

◎前言

教育究为何物?

这个问题可以从各个学门,各派哲学,甚至各行各业的角度来响应,其结果虽非南辕北辙,但也不是殊途同归,故难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定义。

就像其它各种学问一样,你有你的经济学定义,我有我的经济学定义;关键在谁的定义合理,或较符合事实。

笔者研究教育学理与从事教育实务工作多年,不知自己应属何门何派,但对教育的体认比较偏向以下的看法:

教育是让个体的潜能做最佳的发挥,使社会拥有各行各业的人才,既满足个人的愿望,也满足社会的需求。

教育工作或把它浓缩到教师的施教行为,常可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往往是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每一种作为都与其它理念或措施有相当程度的关联,若忽略了这个「关联性」,教师的努力可能不只事倍功半,或许还会背道而驰。

本文所谈「三适」(三种适合推行的)教育,忽略其中哪一种就不对,单独运用其中哪一种都是应该的,但若不与其它两种配合运用,都会「美中不足」,甚至「徒劳无功」。

◎三适教育

所谓「三适教育」是指适性、适量与适时三种教育而言。

而「适」为切合需要、恰到好处之意。

(一)适性教育——适合个别性向的教育

教育界在没有发明「智力量表」之前,就知道学生群中分别有「智愚贤不肖」的现象,可是多半认为:

「聪明一点的人在各方面都比较聪明;愚笨一点的人在各方面都比较愚笨。

」此时「适性教育」就已派上用场:

不过,那时候的想法是不够聪明的人要认份些,不要异想天开,伟大的事留给聪明人去做;「智力量表」发明后,只不过是让这种想法更为牢靠。

等到「多元智力」(multipleintelligence)的说法出现后,「适性教育」的意涵就扩大了。

智力既然多元,其意为:

「某人在甲学科有几近天才的表现,但在乙学科可能极为平庸,甚至让人感觉愚笨;而某些人刚好与之相反。

」这种说法无可讳言地已经打倒「单一智力」的说法。

(何福田2002)许多事例都可以证明「多元智力说」的优越性,如患唐氏症(Down’ssyndorme)的大陆胡姓青年(小名舟舟)可以成为闻名国际的乐团指挥家,这是「单一智力说」所不能理解的。

那么,什么叫做「适性教育」呢?

简言之,它是「适合个别性向的教育。

」意指不同材质的学生应该接受不同内容的教育,或者说什么材料接受什么教育。

国人对于「适性教育」早已耳熟能详,尤以在一九八O年代前后,台湾省政府教育廰就曾大力推动「适性教育」的理念与措施。

然而在大班教学的型态下,「适性教育」极难实施,更难落实。

因此,尽管知道要实施「适性教育」却依然以学校行政措施与教师教学方便为前提,洵至已经国中毕业,甚至高中毕业,犹不知自己性向为何,宜往何种方向发展之学生比比皆是。

此固由于学校没有提供学生多种探索机会与善尽辅导之责有以致之,并非学生天生没有主见。

现在依然有部分国民中小学校长以为办学要有特色,遂以其个人之专长作为学生努力的目标。

比如校长酷爱英语,他就让全校学生拼命学习英语而排挤学习其它科目的时间;某些班导师亦复如此,自己数学特优,便令全班学生冲刺数学,不把数学成绩弄得优于别班便觉丢脸,一样排挤学生试探自己性向的机会,难怪学生在毕业时「只知道自己讨厌什么而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其实,自「多元智力」的观点而言,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各个智愚不同,材质有异,各有所好,各有所长,所谓「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教师强欲「恨铁不成钢」,有时难免有「炼木成灰」之憾,对材质不是铁的学生极不公平。

倡导「适性教育」是正确的,忽视「适性教育」已经偏离教育的本质,所以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了解学生的性向,如果只知努力教学,有时会白费力气,无济于事,或竟背道而驰,越行越远。

(二)适量教育——适合个别容量的教育

何谓「适量教育」?

就是个体在同一时间最适合容纳多少种学习材料的质与量之教育。

人们对学习材料的「容量」也许可以粗分为大、中、小不同类别,说明不是人人都一样的,这点要先予确定。

因此,「学习量」的适当与否对一个人的学习成败至关紧要。

在日常生活中,就拿「吃食」来讲,人人认同酸甜苦辣各有嗜好;吃多吃少,食量各异。

然而家长与教师很少关心子女或学生的「学习量」是否合适的问题。

本来所谓不「适量」当然包含不足与过量两端,通常成人的毛病是给予儿童过量的学习。

教育界注意到「适性教育」(虽然也没做好)这个问题,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适量教育」这个问题,因而衍生出许多后遗症。

即使做对了「适性教育」,知道某个学生是块什么材料,可以学什么以便有什么发展,如果你不配以「适量教育」的话,也不保证就能如愿以偿。

试举例言之。

一个公认在数学有天分的学生,他固然喜欢学习数学,但如果教师给他超量的作业,让其感觉学习数学成为压力与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困扰与痛苦而终至放弃。

「量」方面会有如此的结果,「质」方面如超出其能力过远,亦会有同样的后果,这是极易明白的道理。

再试以吃药为例来说:

已知某人适合进用某种补品,但如不注意「量」的配合,则吃少了没有什么作用,吃多了可能致命。

又如感冒,这是人类经常会有的毛病,某种感冒药美国人吃了有效,台湾人便放心地拿来吃可能会有某些副作用。

因为美国人的体质、体重都与我们有满大的差别,如其以吃牛肉为主而我们多吃蔬菜,他们动辄超过两百磅的体重,而我们许多人娇小玲珑,服用相同剂量的药品未必获得相同的效果。

再以服用安眠药为例:

适量可以助人免除失眠之苦而成救命仙丹,过量则致人于死成为杀人毒药。

吃食过量会得「厌食症」,同样的,学习过量也会得「厌学症」,可是我们多认为开卷有益、多学无害、多多益善。

成人搞不清楚儿童的「学习量」各有多大,就胡乱加码,简直戕害民族幼苗。

过与不及皆非「适量」,但似乎宁可不及,不要过量。

(三)适时教育——适合学习时机的教育。

「适时教育」就是适合学习时机的教育。

进一步言,「适时教育」包含学习者的成熟度,学习某种材料时的总学习量,以及机会教育。

先谈学习者的成熟度。

纵然已知某生适合学习数学(已注意适性教育),给予不多不少的学习材料或作业(已注意适量教育),但该生的认知成熟度尚不能做抽象推理就要他学习代数(未注意适时教育),结果不但得不到学习效果,反而掐掉刚刚萌发的数学兴趣之嫩芽。

可见该不该在「这个时候」学习这种材料与学习的成败至关紧要。

故光注意到「适性」与「适量」而未注意到「适时」,依然徒劳无功,亦有提前放弃之虞。

至于「不适时」的学习包含过早与过晚两端。

像《礼记.学纪》篇所说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是属过晚学习的例子。

学习某项材料的时机到了,但没学习,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再来学习,即使加倍努力勤苦的学习也不若适时学习那样容易有成。

比方学习钢琴弹奏,在手指头的灵活度渐趋僵硬后就很难在演奏上有所成就。

反过来太早学习的情况如何呢?

不论是认知的学习或技能的学习,只要各种成熟度(如抽象思考能力、肌肉发达水平、骨骼成熟程度等等)不足,学习就不会有效,其严重后果已如前述。

过早学习与过晚学习固然皆非所宜,但两相比较,过早学习似乎比过晚学习的害处更为严重。

「不适时」的另外一种情形是纵然成熟度已达发展标准,但学习材料有先后次序(sequence)的关系,如未学「加法」不能学「乘法」,未学「数学」不能学「统计」等等。

有先后次序的学习材料还要注意「何时开始」学习「最基础」的材料这个问题,如一开始就「过早」学习,以后虽然循序渐进,可能一路都学不好。

其次再谈总学习量的问题。

常听到「语言越早学越好」的说法。

此话有理,但不是真理。

母语的学习可以印证这句话的「有理」。

任何族群若以「国语」或「英语」为其家庭用语,则「国语」或「英语」即为儿童的母语,母语较其它后来学得的「外语」牢固而难忘。

但同一时间学习许多种语言,牵涉到学习的总量,儿童的小脑袋能装多少东西的问题,「语言越早学越好」在此就不适用了。

每个儿童的学习负荷量不同,就像每户人家的仓库容量不同一样。

儿童除了要学习许多种语言外,还有许多科目要学习,吾人该思考的是「装不进」的后果是什么?

是储旧拒新?

还是装新挤旧?

还是去芜存菁誊空纳新?

还是去菁存芜?

还是誊空拒装?

再其次谈机会教育的问题。

这是遇到时间、地点、情境等因素碰巧的时候所实施的教育:

如看完一出以「教孝」为主题的舞台剧之后随即讨论孝道的实践方法;参观安宁病房之后实施生命教育等等,也都是「适时」教育的一环。

(四)三适连环力道无穷

以上三种合适的教育,单独使用并没有错,但不一定有效果。

三者同时考虑,定出个人的「学习食谱」,并做适时的调整,学习不该成为痛苦的负担,更不该成为枉送性命的刽子手。

三适教育之精彩处在于三者之交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而不是三者的连加,更不是单独一种教育所产生的效果。

以学语言为例,不是人人都适合学习语言的,能学多种语言者更少。

纵然找到适合学习语言的人(符合适性教育的要求),他也有能承受多少容量的问题,不是适合学语言的人都有相同的容纳量。

纵然已经测出适合某一个体学习的容量(符合适量教育的要求),他也还有在此时此刻是否适合学习这种语言的问题,比如此时还有许多科目正在修习、正要准备某项检定测验或升学考试等等,如果某生能力高强,现在还「行有余力」,则增加一种语言学习也许正是时候(符合适时教育的要求),此时三者齐发,自然有成。

◎教育的三不得

适性、适量与适时三种教育环环相扣,无有脱钩,教育效果必可期待。

三者不能连环兼顾,只要缺漏一环,便不能保证具有效果。

相对于较富理论性质的「三适教育」,教育工作者有三种不能做的事情,笔者称之为「教育的三不得」。

(一)丢不得——教育不能丢弃任何一个学生

如果「适性教育」是对的,那么「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也必然是对的。

人们虽有智愚贤不肖的分别,材质性向也各有不同,但只要摸对了他的性向,人人皆可受教育,人人皆可有或大或小的成就。

因此,天下没有「无用人」,只有潜能未获发挥的「冤枉人」,教师对任何学生都不能弃而不教。

为了不丢弃任何一个学生,学校必须提供多元多样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在国民中小学阶段),俾便学生探索其性向,经过九年的时间,学生从自己的摸索与教师的「辅导」,至少能归纳出「几条」可能适合个人未来发展的途径,此时未必即已决定人生的方向,但不至于犹在「五里雾中」。

因此,国民中小学的任务是在提供学生探索的机会,不是要求学生在某一方面要立刻有良好的表现,更不能强制学生在某一领域做过量的学习以致排挤探索个人性向的机会。

所以国民中小学想要办出学校的特色必须十分谨慎,才不会违反「适性教育」的原则。

(二)比不得——教育不该实施没有意义的比较

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各有各的生存之道,所谓「一枝草一点露」,不需要人人相同,职是之故,在「个别差异」情况非常普遍的国民中小学阶段,学生之间相互比较就不具太大意义。

比方说木头与钢铁不好比,泥土与棉花不好比,然而如果各自将其性向发挥得淋漓尽致皆可成就伟大的事功。

性向不同且各人所拥有之学习容量亦不同,因此,在国民中小学阶段所做的测验、考试就不宜太多,且考试结果所得分数亦无多大意义。

在不同类的比较中,比得越多,伤害越大。

有些学校与教育人员迷信考试可以刺激学生用功学习,并相信适度的压力有助于学生的努力。

这同样是「此话有理,但非真理」。

关键在于国民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如要给予刺激或施予压力,必须十分谨慎,否则后遗症很大。

不巧的是我们现在的情况是经不起刺激、压力的国民中小学学生,经常处于刺激与压力的笼罩之下,而成熟度达到较能接受刺激与压力,同时经过筛选,性向相近,可以比较的大学生,反而不常遭遇刺激与压力,一年才有几次考试。

这种反常现象任其拖延,会不会「动摇国本」?

考试对学会某种材料的功能不如想象中之大。

尤其在国民中小学阶段,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可以增强自信心,也会形成骄傲感;分数低的学生不一定会产生警惕心,但会产生自卑感。

仔细衡量,各种考试略具负面作用。

因而小时候考试越多,伤害越重。

更何况,「记性差一点的在考前遗忘;记性好一点的在考后遗忘」,终归是记不起来,考试何用?

不信的话,请问您现在还记得多少国民中小学时代所学得的教材?

更实际的问题是:

您现在用上多少那时候所学的东西?

如果记不起来,也用不上,那么现在仍然让学生天天考试受折磨、时时不愉快何苦来哉?

所以,小时候不应该多考试、多焦虑,亦即不需要跟别人比;真要比,还不如跟自己作前后有无进步比。

跟别人比多了会丧失信心与增加自卑。

如果不做比较,就可维持「神秘平衡」,大家都有尊严。

因为每个人都是单一无二的(unique),在多元多样的国民教育阶段,找不到合理的量度,经常考试并不公平,尤其弊多于利,且违背「适量教育」原则。

(三)急不得——教育不可为求速效而揠苗助长

教育是一种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工作,除极少数的天才儿童,其它人人都得从一年级、二年级慢慢读起,直到学士、硕士、博士,无法跳级,不能躐等,必须有耐心地等待个体的成熟。

所以古人才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

然而,近若干年来,国内有一股极为反常的洪流,几乎淹没整个社会,那就是中了商人「不要输在起跑点上」的宣传诡计,许多家长与有些教师随之起舞,急着让小孩提早学习许多知识与技能,结果苦了孩子,肥了商人;家长成了冤大头,孩子成了牺牲品。

前已述及,学生因为性向互异、学习量不同、成熟度不一,同一时间急着让小孩子学习许多东西,在质与量上都超出其能力范围,形成儿童的巨大压力,一开始就吓坏孩子,对其往后的学习极为不利。

在高度竞争的社会里,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跟着紧张急躁起来,才会轻易地被「不要输在起跑点上」的宣传伎俩所说服。

其实,人生数十寒暑的竞赛或竞争,比「马拉松」式的长期竞争还要长,不是百米短跑,何必急在一时?

大家应该冷静想一想:

「赢在起点可能输在终点」、「输赢不在起跑点」这些问题。

如果急而有用,何妨早急?

偏偏急而无用,甚且有害。

那么,家长的急躁不安不仅花钱得不到效果,反而招来后患,那就十分不值。

许多学习的事情与个体的成熟有关,急也没用,急了就会犯「揠苗助长」的毛病,违背「适时教育」的原则。

◎结语

「三适教育」同时兼顾,环环紧扣,教育效果没有不能彰显的理由。

现在教育办不好,至少有以下的原因:

首先,「适性教育」的理念没有落实,教师无法就班上学生之性向做最佳的辅导,因而遗弃了许多可造之材。

其次,「适量教育」的理念更受忽视,没有几人想到学习也要注意个别的适量问题,一方面不断的填鸭,另方面不管学生性向如何,只就同一标准不断地进行测验、考试,以作排名的游戏,斲丧许多不适用此一标准的学生之身心。

最后,「适时教育」的理念,更因为急于获胜,怕输在起跑点的错误心理而抛诸脑后,简直没有人理会它的存在。

三者之中,没有一样做得好,怎能期望教育能办好?

更何况三者必须连用,那就得更加费心了。

「三适教育」的理念并非什么新创见,它只是孔老夫子「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理想的「分身」。

「有教无类」是至高的理想,为达成此一理想,其实践方式就必须「因材施教」。

而「因材施教」应该有三层意义:

其最显而易见的是「质」的意义,可以发展成「适性教育」的理论;其次,因材质不同而衍生出「量」的差异,故可发展成「适量教育」的理论;再其次,因质量交互作用的关系,而产生最佳受教时机之「时」的问题,故可发展成「适时教育」的理论。

两千五百年前的「理论」,我们现在还做不好,甚至不肯做,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三、论教育的三适与三不得

——教学研习参加后感想(卓清松)

十一月五日我参加教学研习,前往国立教育研究院筹备处,听何福田主任一场演讲,讲题是『论教育的三适与三不得』,会中何主任以他幽默的语调、高超的演讲技巧、理性和缓的神情,进行了一场教育论坛,当时心灵上的震撼与感动,至今仍然萦绕心头耳际,可惜当时没有录音,我只凭记忆将何主任的演说内容大意,参考教育研究院出版的教育论坛报告中,何主任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何主任曾是屏东师院校长,学术与社会地位均属大师级。

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相信大家的参与所得,必成学生之福。

何主任所谓的三适教育与孔子的『因材施教』完全是同一内涵,所因之材,当然不是智育成绩而已,一个称职的教师在施教时,必需注意因材施教所具有的下列三个教育意义。

适性教育:

每个学生因为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在其身心特征上,显现出不同的材质,也就是现代教育与心理学家都同意的『个别差异』理论,施教者在教学时,第一个要注意、观察到的,便是学生的本质是什么?

能够判别学生的材质,是有效教学的第一个关键,然后再依据不同的材质者,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其原来就有的性向作最佳的发挥。

举例而言,有的学生属于视觉型,老师教的东西一定要透过眼睛看到,他才能接受;有的学生则是听觉型,透过耳朵听才能接受。

简单的说,不要把木头硬要炼成钢,也不要把生铁硬要烧成陶。

学校教育,由于学生数多,老师常没做好适性教育,统一的教学方式下,虽然成就了某些学生,但有更多的学生遭到错误的教学之害,因此老师常是功不抵过的,所以常没有好下场,但因为不知者不罪,可抵销一些过,勉强说来,算是功过相抵。

适量教育:

也就是适合个别容量的教育。

什么材质的学生能学什么、能用什么教育方式,确定之后,紧接着就是要注意到能学多少,就像一个人喜欢吃酸的,如果给了太多酸的东西,也会倒胃口,不但无益,甚且有害。

也例如一个人得了失眠症,已经做了正确诊断及开出正确的安眠药,但安眠药给的太多,可能就一睡不醒了;给的太少则效果也不好,也就是过犹不及,真要说来,过之害大于不及,学习的量不足,只是少学一些,量太过则会产生拒绝学习的后果。

以一门课来说,学习的份量多寡也要考虑此一阶段的其它科目所需的学习量而定,学习量太大,超过学生负荷,即使是他喜欢的科目,他也达不到所要的学习效果,成效不佳,兴趣便会降低,甚至排斥学习,当学习成为痛苦的经验,结果是当他能自由选择时,绝对不会选择再次痛苦,所以很多参加才艺班的孩子,长大后绝对不碰当时的才艺课程,丧失了终生学习的乐趣。

适时教育:

因材施教的第三层意义是『时机』的问题。

<礼记学记>:

『时过然后学,则艰苦而难成。

』说明了抓对时机学习的重要性,问题是什么时候才是学习的正确时机呢?

学生的成熟度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太早学习常造成揠苗助长的后果,以语文学习为例,便不是愈早愈好,语文学习的绝不只是语言本身,还牵涉到思考模式的建立,因此只有母语才可说是越早学习越好,所谓的母语,指的是出生后第一个接触到的语言,黑人出生时如果首先听到的是客家话,则客家话就是他的母语,这是不因人种而有差异的;又例如小学就教微积分,则即使他有数学天份也不一定适合。

高度竞争的社会,常可听到『不要输在起跑点上』这句话,慎始的重要性古有明训,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问题是,赢在起点是否就是慎始或不失误?

或者就能赢在终点?

实在没有多大关联。

父母或教师过度强迫学童学习已经让他厌烦的东西,虽然起步比人早,几乎都会半途而废,跑不到终点,赢在起跑点有什么意义?

学习不是百米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越是急于『赢在起点』,越可能『输在终点』,应该三思。

相对的,太晚学习也有事倍功半,效率不好的缺点,所谓老狗学不会新把戏,虽然不是所有的把戏都要小狗才能学,但正说明了学习太晚则艰苦而难成的古训,若要比较,还是过早学习的害处大于过慢学习。

『适性教育』、『适量教育』与『适时教育』三者合一才是『因材施教』的真义。

三适连环,威力无穷,一个称职的教师在施教时,配合三适教育,则有三不得如下:

丢不得:

既然学生有个别差异的存在,则每一个学生必然有其擅长的能力,中国大陆唐式症指挥家舟舟便是最好的例子,所以,教学时绝不能放弃任何一位学生,你可能因此埋没了大好人才,能不慎乎?

比不得:

教育不能做没有意义的评比。

每个学生材质不同,如何比较?

也不应该公布名次,让学生维持『神秘平衡』,就没有一个人尊严扫地,家长及教师该关心的不应该是『分数』、『考几分』这种没有多大教育意义的问题,在国民中小学阶段,各学科的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分数高低与未来人生能否有良好发展并无必然的相关,尤其与未来人生能否获得幸福更无关联,我们应该自问:

在国民中小学九年里所学各科知识,现在重新出题考一次,我有把握考及格否?

我们现在的谋生知识有几成是在国民中小学时候学到的?

将心比心,你觉得国民中小学时代所学,哪一类对日后较有帮助?

认知学习(各科知识与分数)?

技能学习(技术能力)?

还是情意学习(价值观、同情、欣赏、待人接物等等EQ有关事项)?

以最近教育部「仅以国际期刊论文篇数做评比」,提供国内大学排名一事为例,政大抨其单一标准不公平不是没有理由;同样的,只用考试成绩评比中小学生或学校,又岂能称为允当?

评比的结果,常是使落后者丧失学习意愿,一门课如果当掉30%以上的学生,则就算学生材质原来是适合学习这门课的,也会没有了学习乐趣,因为学习已经过量。

急不得:

『活到老,学到老』,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认真学习,但学习的目标每个阶段不同,在国民中小学时代学习目标是广泛地接触各种东西,不可集中精力在学习一、两样东西,以免断送寻找最佳发展的可能性,不必急于学习专门科目,什么都急得,就是教育急不得。

◎我的感想

何福田教授所提教育的三适与三不得,对当天在场的老师相信有很大的震撼,至少我是如此!

老实说,我也怀疑过,这些会不会只是不切实际的教育理论?

会不会只是教授学者们不食人间烟火的空泛理想?

不过,这样的疑惑,有很大的问题,首先,坚持教育理想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