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测试题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5449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测试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自测试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自测试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自测试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自测试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测试题答案.docx

《自测试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测试题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测试题答案.docx

自测试题答案

自测试题答案

第一章动物疫病的传染与流行

一、名词解释

1、通常是指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过程称为感染。

2、具有传播、扩散特点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统称为疫病。

3、是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4、是指入侵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时,感染动物可在一定时期内带毒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不表现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症状的一种感染状态。

5、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终以死亡为转归的感染过程。

6、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开始,直到该病临床症状开始出现时的一段时间。

7、又称恢复期,指疫病发展的最后阶段。

8、指具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病原体污染的地区。

9、在一定地区或动物群中,疫病流行范围较小并具有局限性传播的特性。

10、在局部范围的一定动物群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病例的现象,是流行的特殊形式。

二、填空题

1、潜伏期、转归期

2、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3、急性、慢性感染

4、败血症、脓毒血症

5、隐性感染、慢病毒感染

6、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7、爆发、大流行

三、判断题

1、×(差异很大)2、√3、×(属于继发性感染)4、×(疫源地含义比传染源广泛)5、√6、√7、√8、×(猪气喘病的主要传播渠道是飞沫传播)9、×(只流行于每年的6-10月)10、√

四、选择题

1、C2、C3、A4、B5、A

五、问答题

1、疫病的共同特征有:

①由病原体引起的,每种疫病都有特定的病原体。

②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③感染动物机体可出现特异性的免疫学反应。

④被感染动物有一定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⑤疫病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

⑥传染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流行规律。

2、动物疫病的发展阶段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

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开始,直到临床症状开始出现的一段时间。

不同动物、不同疫病的潜伏期差异很大,但仍有相对规律性。

如口蹄疫潜伏期为1-14天,猪瘟为2-20天等。

前驱期是指疫病临床症状开始出现后,直到该病典型症状显露的那段时间。

发病期是指疫病典型症状充分表现出来的一段时间。

转归期是指疫病发展的最后阶段。

表现为动物抵抗力增强,机体恢复健康或动物抵抗力减弱,动物以死亡终。

3、动物疫点是指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有时也将某个比较孤立的养殖场或养殖村称为疫点;疫区是指多个疫源地存在、相互连接成片而且范围较大的区域,一般指某种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疫区的范围包括患病动物所在的养殖场、养殖村镇以及发病前后该动物放牧、饮水、使疫、活动过的地区;受威胁区是指在疫区周围的一定区域,一般是指疫区外延5千米的区域。

4、在经过一个相对恒定的时间间隔后,某些疫病如牛流行热和口蹄疫等可以再次发生较大规模流行的现象。

牛马等大动物每年群体更新的比例不大,几年后易感个体的数量才达到引起再度流行的比例,这类动物的某些疾病常有周期性流行的特点,而繁殖率高、群体更新快的猪和禽等较少出现周期性流行的现象。

第二章多种动物共患病

一、名词解释

1、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所列的报告疫病,主要发生于绵羊。

临床症状为发热,白细胞减少,口、鼻、唇和胃黏膜的糜烂性炎症,蹄叶炎及心肌炎。

因舌、齿龈黏膜充血肿胀、瘀血呈青紫色而得名。

2、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和动物的一种共患性传染病,家畜中牛、羊、猪常发生,临床特征是生殖系统受到严重侵害,雌性动物表现为流产和不孕,雄性动物表现为睾丸炎。

3、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和动物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4、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5、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

6、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二、填空题

1、肺炭疽、肠炭疽

2、弯曲的卷发状

3、库蠓

4、地区性、季节性

5、南非3、亚洲1

6、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

7、持续性腹泻、进行性消瘦

8、嗜酸性包涵体(内基小体)

9、钉螺

三、判断题

1、×(炭疽杆菌的繁殖体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但芽孢的抵抗力很强)2、√3、×(一般在昆虫开始活动前1个月注射疫苗)4、√5、√6、×(疫苗接种是控制布氏杆菌病的有效措施)7、×(无明显的季节性,牛口蹄疫在牧区多从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基本平息)8、√9、×(病牛和隐性感染牛可通过乳汁、粪便和尿排出大量病源菌)10、√

四、选择题

1、C2、A3、A4、C5、A6、A

五、问答

1、①草食动物对炭疽杆菌最易感,其次是肉食动物。

其中,绵羊和牛最易感;山羊、驴、马、水牛、骆驼和鹿等次之;猪的易感性较低;犬和猫则有较强的抵抗力;家禽一般不感染;多种野生动物和人易感。

②患病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排泄物、分泌物及血液、脏器、尸体中带有的大量的菌体,可形成芽孢,污染周围环境、动物圈舍、用具、运动场、河流、牧场和草场,难以根除,成为长久疫源地。

多种吸血昆虫也可传播本病。

③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也可通过呼吸道以及皮肤创伤接触感染。

发布于世界各国,多位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雨季、吸血昆虫多时更为常见。

也可因从疫区输入患病动物产品,如肉类、血粉、骨粉等而引起。

2、①潜伏期一般1~5天,最长15天。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败血症,其特征为天然孔出血,进行死亡,脾脏高度肿大、皮下和浆膜下有出血性胶冻样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尸体极易腐败等。

若通过破损的皮肤伤口感染则可能形成炭疽痈,本病可严重影响从事动物产品生产和加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②最急性型,多见于牛、绵羊和鹿。

突然昏迷、全身痉挛、很快倒地死亡,病程稍缓者,死前体温升高达42℃。

死后血液凝固不良,病程短者几小时,长者1~2天。

③急性型,见于牛、马等动物。

在喉部、颈部、直肠或口腔等处出现局限性炎性水肿,可痊愈亦可恶化死亡。

④亚急性型,多见于家养或野生的猪、犬、猫等动物。

猪常在摄入芽孢后,咽部杆菌寄生造成局部组织严重水肿,窒息死亡。

通常表现为严重的胃肠炎和咽炎等症状,多数可康复,很少死亡。

3、①为防止疾病的传入,严禁从有该病的地区和国家购买牛、羊,对需引进的牛羊要严格进行检疫,阳性羊予以扑杀,以杜绝传染源的引入。

②加强国内疫情监测,做好冷冻精液及胚胎的管理和检疫,是控制本病传入的有效措施。

③有本病发生的地区,可避免在昆虫活动较多的晚间和低洼带放牧,以减少感染机会。

定期对牛羊进行药浴,每年在库蠓活动之前,做好灭虫工作,消灭传播媒介。

④流行地区的牛羊可接种鸡胚化弱毒蓝舌病单价和多价疫苗。

⑤养羊场一旦检出抗体阳性或可疑病羊,应立即予以扑杀,以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4、生殖系统受到严重侵害,雌性动物表现为流产和不孕,雄性动物则出现睾丸炎。

人也可感染,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神经痛及肝脾肿大等症状。

5、诊断方法: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

实验室确诊包括病毒分离与鉴定、乳鼠中和试验、病毒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技术以及间接血凝试验鉴定到血清型。

防控技术:

①该病发生时,必须立即上报疫情,确切诊断,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地区,并分别进行封锁和监督,禁止人、动物和物品的流动。

②在严格封锁的基础上,扑杀患病动物及其同群动物。

并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剩余的饲料、饮水、场地及患病动物污染的物品进行全面严格的消毒。

③疫点内最后一头动物扑杀后3个月内不出现新病例时,报上级机关批准,经终末彻底大消毒后,方可解除封锁。

④2%烧碱、10%石灰乳及2%甲醛喷洒可用于畜舍、场地和用具消毒;毛、皮张可用环氧乙烷、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肉品用2%乳酸处理。

⑤对易感牛羊猪进行灭活疫苗免疫接种。

6、①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包括马、驴、骡、猪、牛、羊、骆驼、犬猫等多种野生动物和鸟类,感染后可出现病毒血症。

除人、猪、马外,其他均为隐性感染。

②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在病毒血症期间可作为传染源。

猪是该病毒最主要的扩散宿主。

③本病毒在蝙蝠和苍鹭等动物体内长期增殖而不引起动物发病,在越冬蚊子体内长期存活并可传递给后代,则可能是该病毒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

④本病的传播途径以蚊虫叮咬为主。

其发生和流行具有严格的季节性。

7、患病动物表现极度兴奋、狂暴和意识障碍,最后全身麻痹而死。

该病潜伏期差异较大。

从一个月到数年不等。

人患狂犬病大多由于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所致。

潜伏期较长,多数为2~6个月。

病初表现头疼、疲乏、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被咬伤部位发热、发痒和蚁走等感觉,随后出现呼吸困难,恐水等,通常在发病3~4天后,因全身麻痹,昏迷而死。

因此,人在被咬伤后,应立即用20%的肥皂水冲洗伤口,并用碘酒处理伤口,然后接种狂犬病疫苗。

8、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不同菌株引起的不同动物沙门氏菌病的总称。

人和各种动物以及多种野生动物对沙门氏菌都有易感性。

各种年龄的动物均能感染,其中以6月龄内的猪、2~6周龄的犊、断奶前后的羔羊、6月龄以内的幼驹以及2周龄内的雏鸡易感性最高。

妊娠动物感染后多数流产。

所引起的雏鸡白痢死亡率高达20%~30%。

仔猪副伤寒致死率高达25%~50%。

牛感染沙门氏菌后,病死率可达50%。

羊沙门氏菌病多表现为肠道症状和流产。

9、通过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怀疑本病。

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采用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大便沉淀孵化试验;免疫学检查,以皮内试验、尾蚴膜试验、环卵沉淀试验特异性较高;肠镜检查及肠粘膜活组织检查等均可用作诊断方法。

第三章牛病

一、名词解释

1、俗称疯牛病,是由痒病病原朊病毒引起的成年牛的一种致死性疾病。

2、又称牛传染性脓疱性外阴-阴道炎、“红鼻子病”和坏死性鼻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

3、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4、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牛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二、填空题

1、特征性肉芽肿、干酪样坏死和钙化的结节性

2、朊病毒,蛋白质

3、化学消毒剂、紫外线和离子射线照射

4、潜伏期长1

5、鼻腔、气管、眼睛以及流产胎儿和胎盘组织内

6、秋季冬季

7、热一般消毒药

8、肺、乳房和淋巴

三、判断题

1、×(经消化道传染)2、√3、√4、×(禁止添加)5、×(多见于育肥牛和奶牛)6、×(无特效药物,一旦发病要采取封锁、检疫和扑杀措施)

7、×(成年母牛最先发病)8、√9、×(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10、√

四、选择题

1、B2、C3、C

五、问答题

1、典型症状主要在上呼吸道,表现为化脓性鼻气管炎、结膜炎。

有时有脑膜脑炎,生殖道感染则导致疱疹性外阴-阴道炎、流产等。

多数牛感染呈亚临床经过,常因继发感染出现更严重的呼吸道症状。

根据患病动物感染器官的不同可分为多种临床类型,较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伴有结膜炎、流产和脑膜脑炎,其次是脓疱性外阴-阴道炎或龟头-包皮炎。

2、本病主要侵害牛,以奶牛和黄牛最易感。

羚羊和绵羊也感染并产生中和抗体。

3~5岁牛多发,1~2岁牛及6~8岁牛次之,犊牛和9岁以上牛很少发生。

膘情较好的牛发病时病情较严重,母牛尤以怀孕牛的发病率略高于公牛,产奶量高的奶牛发病率明显高于低产奶牛。

该病可通过蚊、蠓、蝇等吸血昆虫叮咬而传播。

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传播快,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

呈跳跃式传播,有明显的周期性,约3~6年流行1次。

临床症状表现突发高热、流泪、流涎、鼻漏,呼吸迫促,后躯僵硬或跛行。

妊娠母牛可发生流产、死胎。

多数为良性经过,发病高,死亡低,2~3天即可恢复。

3、该病的综合性防疫措施包括,加强引进动物的检疫,防止引进带菌动物,净化污染群,培育健康动物群。

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增强动物抗病能力,消灭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等。

①引种时,应严格隔离检疫。

确认阴性方可解除隔离、混群饲养。

②每年对牛群进行反复多次的普检,淘汰变态反应阳性牛。

牛群通常每隔3个月进行1次检疫。

③每年定期进行2~4次的环境彻底消毒,常用消毒剂为20%的石灰水或漂白粉。

④患病牛应及时淘汰处理,不提倡治疗。

4、潜伏期长,一般超过一年,通常为数年,呈渐进性发展和致死性经过,病程持续数周或数月后病牛死亡。

表现为精神失常、共济失调、后肢瘫痪和感觉过敏,病牛恐惧或狂暴。

发病缓慢造成奶牛体重下降,产奶量减少,最终死亡。

5、①禁止从有疫病的国家和地区进口易感动物和肉骨粉。

②为控制本病,欧盟各国颁布了有关法令和条例,包括疫情报告,强制性扑杀和焚烧患病动物和可疑动物,禁止可疑病牛的内脏销售和食用,禁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来源于反刍动物的蛋白饲料。

③禁止从英国进口牛、牛精液、胚胎和任何肉骨粉。

第四章绵羊和山羊病

一、名词解释

1、由慢病毒感染引起山羊的一种病程缓慢的进行性传染病。

2、是由痒病病毒引起的成年绵羊和山羊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的神经系统疾病。

二、填空题

1、脑脊髓炎,多发性关节炎以及间质性肺炎和乳房炎

2、脑和脊髓灰质部分的神经元变性与空泡形成

3、皮肤和粘膜上出现特征性痘疹

三、判断题

1、×(是由慢病毒引起山羊的一种病程缓慢的进行性传染病)2、√3、×(山羊关节炎脑炎的发生没有年龄、性别与品种的差异,以成年山羊发病较多)4、×(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5、√6、×(是由痘病毒引起的急性和热性传染病)

四、选择题

1、D2、A

五、问答题

1、根据①该病的病史。

②流行特点:

山羊易感,绵羊不感染,经消化道传播。

多表现隐性感染状态,气候、圈舍环境、营养不良、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可诱发疾病发生。

③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四种病型,脑脊髓炎型、关节炎型、肺炎型及硬结性乳房炎型。

④病理变化:

脑脊髓切面有一不对称的褐色-棕红色肿胀病灶,脑膜充血。

关节明显肿大,按压有波动感。

关节囊增厚。

肺呈灰色,伴有间质性肺炎,质地硬。

乳腺间质性坏死灶。

⑤确诊需采取病羊的肺脏、滑膜、乳腺等组织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或琼脂扩散试验、ELISA等血清学试验综合判定。

2、本病的特征是潜伏期长,病程缓慢,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通常为1~3年或更长时间。

进行性消瘦并伴有致死性间质性肺炎(呼吸型)和脑炎(神经型),有的还表现出关节炎和间质性乳房炎症状。

感染绵羊可终生带毒,但多呈亚临床经过而不表现临床症状和病变。

可致病羊消瘦,病死率高。

呼吸型病羊出现进行性缓慢加剧的咳嗽、呼吸困难和腹式呼吸,在气候突然变化、劳累或驱赶时症状加剧。

神经型病羊可见病初后肢跛行,发软,嘴唇运动失调,后期行走困难,后肢麻痹。

3、不同品种、性别的绵羊和山羊均可发病。

以2~4岁羊多发,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性感染,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本病在羊群中传播缓慢,发病率4%~30%,致死率100%。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临床特征为潜伏期长、剧痒、精神萎顿、肌肉震颤、运动失调、衰弱、瘫痪至最终死亡。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1~4年,人工感染为半年到1年。

病初可见病羊不安、感觉过敏,1~2月后,表现共济失调、后肢软弱、伸颈低头,驱赶时呈“驴跑”或“雄鸡步”姿势,常跌倒。

病羊不能跳跃,站立时关节屈曲或用膝跪地,后期后躯麻痹、卧地不起、消瘦和虚弱,但食欲正常。

多数羊在出现神经症状时,表现奇痒。

最终因全身衰竭而死亡,病程数周或数月,母羊可能流产。

4、在自然条件下,绵羊痘主要感染绵羊;山羊痘则可感染山羊和绵羊,引起恶性痘病,以细毛羊、羔羊最易感,病死率高,妊娠母羊感染可致流产。

不同地区的流行是由不同毒株所引起。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粘膜侵入机体,饲养管理人员、护理用具、皮毛产品、饲料、垫草以及吸血昆虫等都可称为该病的传播媒介。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特点可作出初步判断。

对非典型病例,可通过病料样品的分离培养,荧光抗体检测或电镜观察进行病原学检测,或通过鸡红细胞吸附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进行血清学诊断。

第五章猪病

一、名词解释

1、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又称“猪蓝耳病”。

以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为特征。

2、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肠道疾病。

3、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包括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繁殖障碍、肺炎、肠炎和先天性震颤等。

4、病毒囊膜表面上突出的糖蛋白。

5、是由多种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包括猪淋巴结脓肿和猪败血性链球菌病。

6、是由旋毛虫寄生于猪、犬、猫、鼠和人引起的一种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7、是由有钩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和其它器官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又称猪囊虫病。

二、填空题

1、黄病毒,瘟病毒

2、强毒,坏死

3、单股正链RNA,动脉炎病毒

4、疱疹病毒,疱疹病毒甲亚

5、排水样稀粪、呕吐、脱水

6、环状的单股DNA

7、血凝素,神经氨酸酶

8、抗原结构,溶血能力

9、淋巴结脓肿

三、判断题

1、×(腌制或熏制病猪肉中的病毒可存活6个月以上)2、√3、×(常采用猪瘟疫苗进行免疫接种)4、×(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猪蓝耳病)

5、√6、√7、√8、×(抗原相同)9、√10、×(表现为病毒性肺炎,主要集中在呼吸器官)11、×(猪链球菌Ⅱ型可导致人类脑膜炎、败血症和心内膜炎,严重时可致人死亡)12、×(猪链球菌弱毒活疫苗预防猪链球菌Ⅱ型效果不佳,应采用灭活疫苗)13、×(一年四季均可发生)14、×(发病率高,死亡率低)15、×(幼虫寄生于猪的肌肉纤维内,成虫阶段寄生于猪的小肠中)16、√

四、选择题

1、B2、A3、A4、C5、D6、B7、B8、D9、B

五、问答题

1、猪瘟的潜伏期为2~21天,一般5~7天,依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非典型性五种。

最急性型多见于新疫区发病初期。

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体温可升至41~42℃。

病程1~2天,死亡率极高。

急性型病例病程1~3周,死亡率达60~80%。

不食、精神差、喜卧、弓背、寒战、衰弱等,体温亦可升至41~42℃。

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病初便秘,病后期腹泻。

亚急性型一般较缓和,病程3~4周,症状似急性型。

慢性型病猪症状不规则,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病猪明显消瘦,贫血,全身衰弱,步态不稳,有的皮肤有紫斑或坏死斑,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终归死亡。

非典型性猪瘟病势缓和,病程长,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不典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

先天感染猪瘟病毒时,母猪表现为流产,胎儿木乃伊化,畸形、死产、弱仔或产出部分外表健康的带毒猪。

这类仔猪生后几个月可见轻度厌食、沉郁、结膜炎、皮炎、腹泻、共济失调和后躯麻痹,最终死亡。

2、猪瘟病最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的病理变化;急性猪瘟呈典型的败血症病变,皮肤和皮下脂肪有出血斑点,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周边出血,呈大理石样。

肾脏不肿大,皮质散在或密集出血点,肾盂和肾乳头出血。

脾脏不肿大,有小丘状出血及暗红色梗死。

喉头黏膜、会厌软骨、膀胱粘膜、心外膜、肺、肠浆膜、腹膜等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出血斑点;病程稍长的病例,特征变化为盲肠、结肠及回盲口黏膜发生纤维素样坏死性肠炎,病灶为圆形扣状溃疡。

3、预防猪瘟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①做好猪瘟的免疫预防接种,是目前我国控制猪瘟的主要措施。

有条件的猪场应根据抗体监测结果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可采用超前免疫,60-65日龄再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后备种猪在配种前再作第三次免疫,猪瘟强毒污染场,存在母猪带毒、哺乳仔猪猪瘟多发的猪场可用此程序;也可采用仔猪20日龄左右进行第一次免疫接种,60-65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后备种猪在配种前再作第三次免疫。

②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

对哺乳母猪应给予充足的营养和高质量的母猪料。

③加强检疫工作,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猪肉或未经充分消毒的猪肉制品。

引进种猪应进行隔离观察,无病时方可引入猪场。

如果发生猪瘟,要采取封锁、隔离,禁止猪只流动,病猪应急宰,对猪场彻底消毒等措施。

④做好兽医卫生、消毒工作,对猪场周围环境和猪舍、垫草、饲养用具等可用5~10%漂白粉液等定期进行严格消毒。

⑤猪瘟的净化,在做好疫苗免疫接种的同时,应对种猪群和后备种猪群进行活体采样,经组织切片用免疫荧光抗体进行检测,淘汰阳性带毒猪和后备种猪。

4、猪蓝耳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流行性。

病毒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仔猪最易感,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以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感染猪的流动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持续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免疫抑制和易继发感染是流行病学的重要特征。

5、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控制已是世界养猪业的一大难题。

目前,该病主要以持续感染、亚临床感染、免疫抑制和易继发感染为流行特点,为本病的防制带来困难。

坚持自养自繁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引种。

进行血清学检测,坚决禁止引入阳性带毒猪。

建立适当的隔离区,做好监测工作。

规模化猪场应彻底实现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

建立健全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定期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猪舍、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

做好各阶段猪群的饲养管理,用好料,保证猪群的营养水平,以提高猪群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对发病猪场要严密封锁,对流产的胎衣、死胎和死猪做好无害化处理,产房彻底消毒,隔离病猪,对症治疗,改善饲喂条件等,还可以适当使用药物控制猪群的感染。

6、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的临床表现与毒株的毒力、感染病毒的数量和易感猪的日龄有关,潜伏期一般为3~6天。

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感染后,主要表现神经症状,而育肥猪和成年猪感染后,多为隐性感染,有时可见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

新疫区症状严重,老疫区常呈隐性感染,仔猪以神经症状为主,还伴有消化功能紊乱,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可高达100%。

猪群感染伪狂犬病后典型临床表现为初期妊娠母猪流产,育肥猪咳嗽,精神沉郁,厌食,哺乳仔猪被毛蓬乱无光,精神沉郁、厌食,24小时内共济失调、痉挛。

7、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可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剖检变化、血清学技术和病毒分离即可诊断本病。

有流产病史及临床症状,肝、脾、肺、扁桃体有散在坏死灶即可怀疑本病。

①病毒分离与检测,脑、肺、脾及鼻拭子可作为病毒分离材料。

可采用PCR方法,直接检测病料中的伪狂犬病毒。

②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法,采用病料为扁桃体、脑和喉。

③血清学诊断法,包括病毒中和试验,ELISA、乳胶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补体结合试验、琼扩试验和对流免疫电泳。

④生物学诊断法,取可疑病猪的脑组织,制成10%的组织悬液,给家兔后腿皮下注射,注射后48~96小时内出现神经症状,24~36小时后死亡。

8、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的潜伏期为18小时至3天。

其临床特征为剧烈水样腹泻和呕吐,数日即可波及全群。

哺乳仔猪突然一过性呕吐后,可见频繁地喷射状水样腹泻,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腥臭。

粪便初期呈灰白色,后呈黄绿色,末期黏稠。

病猪严重脱水、萎顿、消瘦和被毛粗乱。

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耐过仔猪因生长发育受阻而成僵猪。

青年猪几乎全部发病,水样腹泻,个别猪呕吐、厌食。

哺乳母猪呕吐、腹泻、泌乳减少,加速哺乳仔猪的死亡。

妊娠母猪偶尔可见流产。

老疫区病情轻缓。

9、猪流行性腹泻病发生于冬末春初寒冷季节,以11月至来年3月间发生较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