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培养方法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5411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docx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藻培养方法汇总.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docx

微藻培养方法汇总

微藻的培养方式,有多种类型,现介绍一些主要的培养方式。

(一)纯培养与单种培养

纯培养与单种培养是按培养的纯度来划分的。

纯培养:

是指排除了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纯培养要求有无菌室、超净工作台等设备条件,容器、工具、培养液等必须严格灭菌。

纯培养是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技术。

单种培养:

生产性的培养中,是不排除细菌存在的,为了区别于纯培养而称之为单种培养。

 

(二)一次培养、连续培养和半连续培养

 

该类培养是按采收方式划分的。

 

一次培养:

又称有限培养,是在一定的容器中,根据藻类需要加入无机和有机营养,配成培养液,把少量的藻种接种进去,然后在适宜于藻类生长的环境条件(温度、盐度、光照、PH值等)下培养,待藻液达到一定的密度后,便一次性采收或作进一步扩大培养。

 

连续培养:

一般在室内进行,采用自动控温、人工光源、封闭式通气培养。

在培养容器内,新的培养液不断流入,达到一定密度的培养液不断流出。

培养液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可根据微藻的生长情况及需要进行人不控制,并保持平衡。

在培养过程中,营养物质浓度和藻类细胞相对稳定,产量高,在国外应用较多,我国目前生产上很少采用。

 

半连续培养:

是指在一次培养的基础上,当藻类细胞达到一定密度后,每天收获一部分浓藻液,并加入新的营养液继续培养。

半连续培养是生产中常用的方法,每天的收获量根据育苗的需要及藻液的生长情况确定。

 

(三)藻种培养、中继培养和生产性培养

 

该类培养是按培养的规模和目的来划分的。

 

藻种培养:

在室内进行,一般采用一次性培养法。

培养容器为100-3000毫升的三角烧瓶,瓶口用消毒的纸或纱布包扎。

目的是培养和供应藻种。

 

中继培养:

目的在于培养较大量的高密度纯种藻液,供应生产性培养接种使用。

中继培养一般在室内用大的玻璃容器或塑料大袋中进行。

根据需要可分为一级中继培养和二级中继培养。

一级中继培养的容器为10升的大口玻璃缸(南方各省多用)、10-20升的细口瓶或鱼苗袋,以封闭式不通气培养为主。

二级中继培养的容器为0.2-0.4立方米的水族箱、0.5-1.0立方米的玻璃钢水槽、0.5-1.0立方米的小型水泥池等,以开放式通气一次性培养为主;利用塑料大袋进行二级中继培养也是新兴的、有效的好方法(见图2-13)。

生产性培养:

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有封闭式培养和开放式培养两种类型。

目的是供给育苗中的饵料。

培养容器为大型水泥池、大型玻璃钢水槽的塑料大袋;也有用土池培养的情况。

(四)封闭式培养与开放式培养

是按照藻液与外界的接触程度划分的。

封闭式培养:

是把培养液密封在透明的容器中,与外界隔离。

培养容器多为管状,用有机玻璃或透明的聚乙烯塑料做成管道,水平、直立或斜立于地上,暴露在阳光中(或用日光灯光源),二氧化碳完全采用人工供给的办法,并利用水泵使培养液不断循环。

完全封闭式培养所用的设备主要包括培养槽、气体交换塔和控制系统三部分,其优点是容易控制,产量稳定,但设备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采用的玻璃柱和塑料袋培养,效果很好。

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培养的藻细胞密度大、不易被污染、生产周期短等优点。

开放式培养:

是把微藻培养在敞开的容器中。

二氧化碳采用人工供给或依靠与空气的自然交换,如常见的广口玻璃缸、水族箱、玻璃钢水槽、水泥池培养等。

开放式培养设备简单,成本低,是目前培养微藻的主要形式。

开放式培养由于光照充足,通风较好,藻细胞生长繁殖迅速,但因藻液与外界接触面大,容易受敌害生物污染。

二、培养方法

微藻培养的一般方法为:

容器、工具的洗涤和消毒,培养液的制备,接种,培养管理。

(一)容器、工具的洗涤和消毒

培养用容器、工具的洗涤和消毒是微藻培养中最基本的一项,稍有疏忽就会引起藻种间的混杂和敌害生物的污染,造成整个培养工作失败,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有培养用容器、工具都必须在用前用去污粉、洗液或肥皂粉等刷洗并冲洗干净,如果玻璃瓶壁上有白色菌膜或碳酸钙等物粘附,不易刷洗,可用1%浓度左右的稀盐酸浸泡去除,然后用水冲洗。

容器、工具洗刷干净后,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消毒。

1、加热消毒法

加热消毒法是利用高温杀死微生物的方法。

不耐高温的容器、工具,如塑料和橡胶制品等不能用此法消毒。

 

(1)直接灼烧消毒:

接种环、镊子等金属小工具,试管口,瓶口等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短暂灼烧消毒。

载玻片、小刀等则最好先蘸酒精,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等器具上的酒精烧光,也就完成了消毒操作。

直接灼烧消毒可以直接把微生物烧死,灭菌彻底。

优点是简单、方便、快速、效果好。

但只适用于小型金属或玻璃工具。

 

(2)煮沸消毒:

把容器、工具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消毒。

一般在水中煮沸10-20分钟。

对大型锥形瓶消毒时,可在锥形瓶口放一只培养皿,然后在锥形瓶中加少量淡水,加热煮沸完毕即用消毒纸或纱布蒙上备用。

 

煮沸消毒法的作用是杀死全部营养体的部分芽孢。

如果在水中加1%碳酸钠效果更好,此法只适用于小型的容器、工具。

 

(3)烘箱干燥消毒

将玻璃容器、金属工具等洗涤清洁,待干燥后放入烘箱(亦称恒温干燥箱)中,关闭烘箱,打开通气孔,接通电源,加热。

当温度达到120摄氏度时,关闭通气孔,停止加热,维持2小时,然后关闭电源。

此时切不可打开烘箱门,必须等烘箱内温度逐渐下降到60摄氏度以下才能打开烘箱门。

在消毒过程中,温度上升或下降都不能过急,否则玻璃器皿容易炸裂。

 

2、化学药品消毒法

 

在大规模培养微藻的生产中,大型容器、工具及培养池一般用化学药品消毒,常用的消毒药品有漂白粉(或漂白液)、酒精、高锰酸钾等。

 

(1)漂白粉[Ca(ClO)2]或漂白液:

漂白粉又称氯石灰,为白色粉末状物质,是氯与氢氧化钙作用的产物。

在空气中因受二氧化碳作用,逐渐放出次氯酸而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工业上用的漂白烩一般含有效氯为30%-35%,消毒时按万分之一到三的含量配成水溶液,把容器、工具在溶液中浸泡半小时,再用消毒水(经过煮沸或沉淀过滤的水)冲洗三四次即可。

白瓷砖池、水泥池的消毒可配成高浓度浆糊状的漂白粉溶液淋洒池壁,半小时后用消毒水冲洗干净;为充分消毒培养池,也可用较低量的漂白粉进行全池浸泡后用消毒水冲洗干净。

因漂白粉有氯臭味,还需要停放12小时才能接种使用(一般下午消毒池子,明天早上接种),以免抑制微藻生长。

 

使用漂白粉消毒需长时间浸泡,同时氯臭味较难除去。

漂白粉暴露于空气中易分解,遇水或乙醇也分解,应密封储存。

 

也可用漂白精进行消毒,漂白精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一般含有效氯70%左右,用漂白精消毒,用量应减半。

 

漂白液含有一定量的NaClO,是化工厂的副产物,有效氯的含量一般在5%左右。

由于漂白液具有价格低廉、无大型杂质、不产生沉淀物及便于储藏和用法简单等优点,被育苗场广泛地用于容器、工具和培养池的消毒。

使用时可参照漂白粉的用量进行具体的调整。

 

(2)酒精(C2H5OH):

酒精即乙醇。

酒精能使生物蛋白质脱水变性凝固,故有杀菌作用。

70%酒精杀菌能力最强,常用于小、中型容器、工具的消毒。

方法是用纱布蘸酒精在容器、工具的表面涂抹即达到消毒目的。

操作时应注意容器、工具的表面必须全部抹到,不能遗漏。

如果容器水洗后还未干燥即进行消毒,则酒精的浓度应提高,可用90%-95%浓度的酒精,以防容器表面的酒精浓度被水分冲淡而降低杀菌能力。

酒精涂抹后五分钟,用消毒水冲洗两次即可。

 

使用酒精消毒,简单方便,效果好。

酒精是一种较理想的消毒药品。

 

(3)高锰酸钾(KMnO4):

高锰酸钾又叫灰锰氧,为紫色针状结晶。

可溶于水,是一种强氧化剂,能使蛋白质变性,杀菌能力很强。

消毒时按5*10-6的比例配成高锰酸钾溶液。

把洗涤清洁的容器、工具放在溶液中浸泡5分钟,取出用消毒水冲洗两三次即成。

白瓷砖池、水泥培养池的消毒,可用高锰酸钾溶液由池壁淋洒几遍,并泼洒池底,10分钟后再用消毒水冲洗干净。

注意用高锰酸钾浸泡的时间不能过长,如果超过1小时,容器、工具上常有棕褐色沉淀附着,很难洗去。

 

(4)石炭酸:

其主要破坏生长细胞膜,使蛋白质变性。

消毒时按3%-5%的比例配成溶液,把洗涤清洁的容器、工具在石炭酸溶液中浸泡半小时,再用消毒水冲洗两三次即成。

 

(5)盐酸:

取工业用盐酸1份加淡水9份配成10%的盐酸溶液,把清洗干净的容器、工具放入盐酸溶液中浸泡5分钟,再用消毒水冲洗2次即可。

水泥池的消毒与使用高锰酸钾消毒方法相同。

 

(二)培养液的制备

 

微藻培养液(液体培养基)是在消毒海水中加入营养盐配制而成。

 

1、海水的消毒

 

为了防止敌害生物污染,配制培养液的海水必须经过消毒,杀死其中的敌害生物。

 

培养用水常用的消毒方法有过滤、加热、化学消毒剂和紫外线消毒等几种。

选用消毒方法应考虑下列三方面的情况:

第一,能够达到杀灭敌害生物的目的;第二,经消毒处理后的海水必须无毒,对培养藻类的生长、繁殖无不良影响或影响不大;第三,水消毒方法必须经济、简单、易行,并能够供应大量培养的需要。

 

目前在微藻培养中常用的水消毒方法有以下几种:

 

(1)加热消毒法:

把经沉淀的或沉淀后再经砂滤的海水于烧瓶或铝锅中煮沸消毒。

海水加热消毒,冷却后须经充分搅拌或震荡,使其恢复溶解气体量。

通常保种培养用水多用加热消毒法进行消毒。

 

(2)过滤除菌法:

把经沉淀的海水,经砂过滤装置(砂滤池或砂滤罐)过滤,把大型的生物的非生物杂质除去,再经陶瓷过滤罐过滤,除去微小生物。

还有双过滤装置,使海水经过两次过滤,除菌更有保证。

砂滤装置,滤水迅速、滤水量大,在微藻的大量培养中使用,能满足大量用水的需要。

但是微小生物不能完全隔除,除菌不彻底是砂滤的缺点。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采用两次砂滤、陶瓷过滤罐过滤或进行水的再消毒处理。

 

(3)酸处理消毒:

海水的PH值呈稳定碱性,长期生活于海水环境中的海洋生物对PH值变化的适应力和对酸性的耐力都较弱。

根据这个原理,可使用酸处理方法消毒海水。

海水经沉淀及砂过滤装置过滤后流入海水消毒池,用酸处理方法消毒。

具体做法如下:

 

酸碱溶液的配制:

1)量取浓盐酸84毫升,加蒸馏水(或用淡水代替)916毫升,配成一个摩尔浓度的盐酸溶液。

2)称取氢氧化钠40克,溶解于1000毫升蒸馏水(或用淡水代替)中,配成一个摩尔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

 

酸处理:

根据所需处理水量的多少,按每1000毫升海水加一个摩尔浓度的盐酸溶液3毫升的比例,加酸充分搅拌。

加酸后海水的PH值可降到3左右(PH值2.9-3.1)。

酸处理12小时以上,一般下午开始酸处理到次日上午止。

处理完毕,再按每1000毫升海水加入一个摩尔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3毫升的比例,加碱中和,使海水的PH值恢复到7.5-8.0左右。

然后立即施肥,接种培养。

 

(4)漂白粉或漂白液消毒:

海水经沉淀及砂过滤装置过滤后流入海水消毒池,使用漂白粉或漂白液消毒。

目前生产上最常用的是漂白粉[Ca(ClO)2]和漂白液(NaClO)。

漂白粉起消毒作用的成分是其中所含的有效氯。

市面上出售的漂白粉,其有效氯含量一般为30%-35%,漂白精的有效氯含量一般为60%-70%,比漂白粉高一倍。

但这种氯含量极不稳定,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化合而不断消失,同时也容易从空气中吸收水分而潮解成半流动体,并很快分解产生次氯酸而散逸。

如果产品出厂后经过的时间较长,储藏又不严密,就很容易失去消毒作用。

因此在使用时,若不预先测定其有效氯含量,而仅以出厂时标明的氯含量来计算漂白粉使用量,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消毒时,直接向水中加入漂白粉或漂白液,使有效氯含量达到25×10-6左右,停放6-7小时,可将水中的细菌、杂藻、原生动物等杀死。

 

使用前,需要用硫代硫酸钠(Na2S2O3)进行中和。

在生产上用硫酸——碘化钾——淀粉试剂作为指示剂,先计算出理论上所需硫代硫酸钠的量,将此数据作为参考,逐渐往里加,边加边搅动,加到一大半时,用指示剂测定,若变成蓝色,则说明还有余氯需要继续中和;当滴加指示剂无兰色出现时,说明中和彻底。

有些生产单位用碘化钾溶液作为指示剂,若溶液变黄,则说明还有余氯需要中和,这种方法虽然在理论上成立,但容易在视觉上产生误差,造成水的中和不彻底,影响微藻的培养效果,不应提倡。

 

关于消毒海水时漂白粉或漂白液的用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用25×10-6有效氯的漂白粉或漂白液消毒海水,可以杀死大部分敌害生物,但对危害严重的大型变形虫无法杀灭。

用100×10-6有效氯的高浓度漂白粉或漂白液消毒,可以杀死包括大型变形虫在内的一切敌害生物。

敌害生物的出现具有季节性,一般以6-9月份为敌害生物危害严重季节,可以在些季节内用较高浓度的漂白粉或漂白液消毒海水。

而在冬季和初春(敌害生物较少出现),可用较低浓度的漂白粉或漂白液消毒,力求降低生产成本。

 

漂白粉消毒海水(或淡水)是生产上最常用的方法,成本较低,消毒也比较彻底。

(5)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消毒水的原理,系海水经一定量煞费苦心的照射产生臭氧,而臭氧产生的原子态氧具有较强的氧化作用,从而杀死海水中的部分微生物和某些藻类。

 

这种消毒方法经济、残余的有害物质少。

但设备较为昂贵,水流量不易控制,须有专人看管;否则,易烧坏紫外线灯管。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使用。

 

砂滤海水以一定的流速经过紫外线消毒器,即可完成海水的消毒;或向消毒池海水充以经紫外线照射的空气,也可实现海水的消毒。

 

(6)磁化水:

磁化水是指以一定速度垂直流过适当磁场强度的水。

用磁化水培养单胞藻,可以增加单胞藻对光和营养盐的吸收,加快单胞藻的生长速度,效果良好。

青岛海洋大学用磁化水培养小新月菱形藻的试验结果表明,用磁化水培养60小时,平均密度可达到916万个/毫升,而肜非磁化水培养60小时,平均密度只有401万个/毫升。

 

水产养殖上常使用人工制作的电磁场让水流通过,或专门制造的磁化水器,安装在进水口的周围,磁场强度在7000高斯以下。

 

2、加营养盐(施肥)

 

根据不同藻类选用不同的营养盐配方(参考微藻的培养部分)。

 

(三)接种

 

培养液配好后,即进行接种培养。

接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藻种质量

 

藻种质量,对培养效果影响很大,一般要求选取生活力强,生长旺盛的藻种。

藻种好坏的标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外观:

第一看颜色是否正常,正常情况下,绿藻类呈鲜绿色,硅藻类呈黄褐色,金藻类呈金褐色;第二看水中分布情况,有运动能力的种类上浮活泼运动;无运动能力的种类均匀悬浮于水中;第三看附壁和沉淀情况,好的藻种无明显附壁,无大量沉淀。

 

(2)镜检:

好的藻种细胞颜色鲜艳,运动种类运动活泼,无杂藻和敌害生物存在。

 

2、接种比例

 

选好藻种后,进行细胞计数确定投入量。

用量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N2V2=N1V1

 

其中:

N1为藻种细胞密度;

 

V1为藻种用量;

 

N2为接种后培养液的藻种密度;

 

V2为接种后培养液的体积。

 

微藻接种一般采用(1:

2)-(1:

5)的比例,大量生产特别是室外培养应适当提高比例,常采用(1:

1)-(1:

3)比例接种。

亚心形扁藻的藻种密度要达到30-40万细胞/毫升;三角褐指藻和新月菱形藻的藻种密度,要达到300万细胞/毫升;球等鞭金藻的藻种密度,要达到250万细胞/毫升。

 

接种的比例大,可使培养液中的藻类一开始就占据优势,利用生物间的拮抗作用对其他可能污染的生物起抑制作用。

另一方面又缩短了培养周期,这是培养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

特别是在环境因子不很适合,藻类生长不良,敌害生物有大量出现的可能时,高比例的接种量尤其重要。

 

由于接种比例高,需要的藻种量大,藻种不足时,可以采用分次加培养液的方法。

例如:

一个20立方米水容量的培养池,如果一次按1:

1的高比例接种,需要藻种10立方米,而采取两次加培养液的方法,只要藻种5立方米就可以了。

第一次先配培养液5立方米,接种5立方米藻种,总水量为10立方米,为培养池容量的一半。

培养两三天后,再加培养液10立方米,再培养三四天达收获密度。

这样始终保持了1:

1的高比例接种量。

另一方面,分次加培养液,对藻类的细胞生长繁殖效果很好。

 

3、接种时间

 

接种时间最好选择上午8-10点时进行,而不宜在晚上接种。

因为晚上不少藻类细胞沉在底部,而白天藻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有趋光上浮的习性,特别是具有运动能力的种类更明显。

早上8-10点一般是藻类细胞吸出做藻种,弃去底部沉淀的藻类细胞(这些藻类细胞的生活力往往较弱),起到选种的作用。

 

(四)培养工艺程序

 

一般生产上采用一次性培养和循环生产法。

一次性培养,就是一次性施肥、接种培养,最后达到收获。

在生产池中加入消毒海水和营养盐,接入适量的藻种后,在适宜的条件下,4-5天即可达到最高细胞密度。

此时池内的藻液可作为饵料输入育苗池。

然后将池子清洗后再进行新的培养。

如果以5天为一个培养周期,则可将生产池分为五组,每天接种一组,连续五天将所有生产池接满,然后循环地按次序进行收获。

 

培养程序是:

3000毫升三角烧瓶——20升细口玻璃瓶——保种池——生产池——育苗池。

 

接种用量是:

一只3000毫升三角烧瓶接种1只20升细口玻璃瓶,三只细口玻璃瓶接种一个1吨级的保种池,一个1吨级的保种池可接种两个5吨级的生产池。

 

(五)培养管理

 

微藻培养过程中,管理工作包括日常的管理操作、生长情况的观察和检查、出现问题的分析处理等几个方面。

 

1、日常管理操作

 

(1)搅动和充气:

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增加水和空气的接触面,使空气中更多的二氧化碳溶解到水中,补充由于藻类细胞的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第二,防止水表面产生菌膜;第三,使藻类细胞均匀受光,使藻类细胞均匀分布,帮助沉淀的藻类细胞上浮而获得光照。

 

在培养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摇动、搅动和充气的方法。

小型培养采用摇动培养瓶的方法;大口玻璃缸开放式培养采用棒形工具搅动的方法;塑料薄膜袋封闭式培养、玻璃钢桶以及水泥池开放式培养采用充气方法。

摇动的搅动每天至少进行三次,定时进行,每次半分钟左右。

充气一般通入空气,用罗茨鼓风机、小型充气泵或无油的气体压缩机。

充气时要对空气进行过滤,使气体先通过空气过滤器,然后再通入藻类培养液中。

 

(2)调节光照:

光照适合与否,对藻类的生长关系很大。

常用的是太阳光和灯光,要根据不同藻类对光照的具体要求来进行调节。

但一般地讲,所有的藻类都不能忍受强烈的直射阳光。

一般饵料培养室的顶部都用玻璃钢瓦采光,中午自然光比较强时,可用白布进行遮光;自然光较弱时,需增加人工光源。

常用的人工光源有日光灯、碘钨灯、生物效应灯等。

 

(3)控温;每一种藻类都有其适应温度范围和最适温度范围。

如果能在控制温度的条件下培养,当然是最理想的。

在目前还不具备控温条件的情况下,在培养过程中也应该尽可能使温度适合于培养藻类的要求。

一般高温对培养藻类生长不利,在夏季室内培养时,须把门窗打开通风降温,必要时需增加换气扇或风扇等设备。

如果气温急降,须关闭门窗,防止温差过大。

在北方春季、冬季,气温较低,一般室外培养不能进行,在室内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室温,才能进行正常培养,可采取水暖、气暖等措施。

 

(4)其他管理:

防止雨水及泥土的进入和防止蚊子幼虫和其他昆虫的滋生等。

 

2、藻类生长情况的观察和检查

 

藻类培养情况的好坏是培养成败的标准。

因此,加强藻类生长情况的观察和检查十分重要。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每天上、下午必须定时各作一次全面观察,必要时配合显微镜检查,了解并掌握藻类的生长情况。

 

藻类生长情况,可以通过培养液呈现的颜色,藻类细胞运动情况,是否有沉淀、附壁现象,菌膜及敌害生物污染迹象的有无等几个方面进行观察了解大体情况。

 

肉眼检查比较直观,可以观察下列内容:

 

(1)颜色:

颜色的观察很重要,绿藻类的生长发育良好时,随着密度的增加,培养液由嫩绿到深绿色。

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正常生长时藻液呈现褐色。

藻体悬浮于水中呈云雾状水团,随着密度的增加,由浅褐色到深褐色。

球等鞭金藻生长良好时呈金褐色。

接种后,各种藻类的细胞浓度逐渐增加,正常情况颜色由浅变深。

若颜色由深变浅则可能是由于环境因子不适宜(如肥料不足、光线过强、温度过高等)引起的;若出现其他的颜色,如蓝色、黄色、乳白色等,说明被别的藻类污染。

 

(2)运动和沉淀:

具有运动能力的藻类,在水中有一定的分布特点。

当环境不适(如光线不足)时便下沉形成沉淀。

当环境变好(如光线变强)时则上浮,上浮的藻类细胞比例越大越好。

如果在天气正常时,藻类细胞白天也不上浮以及出现大量沉淀且经搅拌后又很快下沉,则属不正常现象。

培养时间较长时,底部可有少量沉淀,这是正常现象。

 

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没有鞭毛,但有管状的壳缝,由于细胞质能在管状壳缝内流动和外界水相磨擦,故藻体能作缓慢运动,生长良好时,悬浮在水中,形成趋光带。

 

沉淀藻体的颜色如果保持原色,说明还没有死亡,有可能恢复其正常生长。

如果沉淀藻体变成灰白颜色,表明已死亡、腐败。

如果底部沉淀出现团块状或条状空白区,是由于敌害生物吞食的结果。

 

造成藻类沉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环境不良或营养不足使生长受到抑制而产生沉淀。

许多藻类能形成保护性形态。

如金藻类形成的胶群体,它们也能产生沉淀,但可渡过不良环境。

敌害生物代谢产物的毒害也是引起沉淀的原因。

此外,当细菌大量繁殖时,藻类细胞可由菌膜互相粘连而形成团块状,引起沉淀,这在扁藻培养中是常见的。

 

(3)附壁:

生长良好的微藻不附壁,产生附壁,说明环境不适,生长不好。

 

(4)水面出现菌膜表明有真菌或细菌生长

 

除了日常观察了解大体情况外,还必须配合显微镜检查,才能彻底掌握。

因为藻类细胞及其敌害生物,个体都很小,只有借助显微镜考验观察清楚。

对培养的藻类要经常镜检,特别是肉眼观察发现不正常时,利用镜检帮助确定导致不正常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镜检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了解微藻的生长情况,主要是形成和运动情况;第二,检查鉴定敌害生物及杂藻,较大的敌害生物可用解剖镜镜检,小的敌害生物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第三,进行藻类细胞的计数,确定细胞浓度。

藻类细胞浓度亦可用肉眼观察颜色的深浅来估计。

 

3、出现问题的分析和处理

 

通过日常的观察和显微镜检查,了解藻类生长情况,结合当时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藻类生长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影响藻类生长的原因很多,从内因看,藻种本身的质量是否优良;从外因看,任何一种环境条件的不适合,都会对藻类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经常影响生长的因子主要是敌害生物、营养、温度和盐度几个因子。

 

三、微藻培养设施及设备

 

目前我国在微藻培养中普遍采用的是开放式通气培养方法。

生产上,培养设备包括工作室、培养室、沉淀池、水处理系统、培养容器、海水消毒池、饵料培养池等。

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工作室

 

在车间的一端,是饵料培养工作人员经常工作的地方,需配有显微镜、解剖镜及其他常用的仪器、工具、药品等。

紧靠工作室还需有保种间和清洗消毒间。

保种间面积视培养规模而定,一般为10-20平方米,配有空调、冰箱、具有人工光源的培养架等,工作人员在保种间可以进行藻种的分离、培养、保藏等工作。

清洗消毒间,面积10-15平方米,室内设有清洗水池、消毒池、高压蒸气灭菌锅、炉灶等,可以供少量海水及容器、工具消毒用。

 

(二)培养室

 

培养室的作用是进行藻种和中继培养和投喂性大规模培养。

 

培养室采用投光率80%左右的玻璃钢瓦覆顶,为进一步增加室内的光照强度,四周墙壁均开设大面积的玻璃窗。

为调整光照强度,房顶部设有白布用作天幕,池水面上方1米处安装日光灯、碘钨灯或生物效应灯等人工光源;为防止高温季节培养饵料的高温问题,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