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产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5245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羊产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羊产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羊产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羊产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羊产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羊产业建设方案.docx

《羊产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羊产业建设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羊产业建设方案.docx

羊产业建设方案

宁夏灵武市秸秆养殖示范区项目

建设方案

第一章概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宁夏灵武市秸秆养殖示范区建设项目

1.1.2项目主管部门: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

1.1.3项目主管单位:

宁夏灵武市发展和改革局

1.1.4项目建设单位:

宁夏灵武市畜牧局

1.1.5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

牛忠(宁夏灵武市畜牧局局长)

1.1.6项目建设地点:

灵武市郝家桥镇狼皮子梁村。

1.1.7项目建设期限: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项目建设期两年。

1.1.8项目总体目标

该项目立足于保护西北生态环境,面向国内外牛羊肉需求持续增长的市场潜力,充分利用当地牛羊多、秸秆多、基础好的优势,确定清真牛羊肉产业的主导地位,引进推广提高牛羊产量、质量的优良品种及饲养管理技术,建立肉牛、肉羊基地,新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完善养殖技术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传统散养为圈养的方式,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宁夏地区乃至西北地区养殖产业的发展,解决封山禁牧后续产业顺利实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1.9项目主要推广示范内容与规模

建设标准化圈棚平方米,年出栏肉牛3000头;标准化羊舍1000平方米,年出栏羊3000只;青贮池30000立方米,饲料加工车间3间,购置草料运输车1辆,打机井1眼;建成优质秸秆、牧草种植基地300亩。

1.1.10项目总投资与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38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50万元,占总投资的39%;自治区及地方配套资金50万元,占总投资的13.2%;建设单位自筹180万元,占总投资的47.3%。

1.2建设方案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

(2)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3)《自治区2009年推进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4)银川市人民政府《银川市2006-2010年农业产业化发展纲要》。

(5)灵武市人民政府《灵武市2009-2012年羊产业发展规划》。

(6)灵武市人民政府《灵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发展纲要》。

(7)中共灵武市委、市政府关于羊产业铸龙系统工程实施意见

(8)参照区内外同类企业情况和基本数据。

(9)按照国家有关建设规定的要求,本着合理、经济的原则。

(10)《灵武市农业资源年度报告》

(11)灵武市气象局气候资料

(12)灵武市2009年度统计年报。

1.3 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1.3.1综合评价: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技术的先进性,经济合理性,环境评价等方面切实可行。

1.3.2论证结论:

项目建成达产后,既可以为周边市区提供优质肉牛、羔羊,推动当地养殖产业的发展。

同时,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社会稳定具有现实的意义。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依据及必要性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灵武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属银川市代管,是宁夏传统的农牧区,引黄灌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黄河冲积平原沟渠纵横,沃野千里,宛如镶嵌在“塞上江南”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是中国回族聚居地区,是黄河流域的精华地带,是银川市重要的肉类生产基地。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畜牧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养殖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商品率最高,农民受益最大的支柱产业,而肉牛产业作为灵武养殖业中的优势产业,目前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

“十一五”期间,灵武市坚持把草畜产业作为发展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措施,加快发展,使草畜产业基本构筑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初级形态,养殖产业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

养殖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

养殖业开始由粗放经营、分散饲养向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转变,由饲料单一向配合饲料转变,良种化、程序化饲养、秸秆青贮氨化、配合饲料饲喂等先进适用技术全面得到推广应用。

目前,全市形成了万户饲养、千户规模经营、百户科技示范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畜产品加工及流通体系发展迅速。

全市皮革加工企业4个,年加工处理牛、羊皮100万张以上。

同时紧靠西北最大的涝河桥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它为牛羊等畜产品走向全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该市场设有数十吨的冷库,动检站、工商所、税务所、公安派出所等管理机构健全。

随着全市养殖产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秸秆养殖示范区项目的建设将为社会提供优质牛羊肉的作用逐步强大。

2.2项目提出的依据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畜牧业的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在2001年全区加快畜牧业发展会议上指出,要开拓思路,把畜牧业建设成为强区富民的重要产业。

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中也强调指出,要加大科技兴牧力度,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努力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把畜牧业作为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

灵武市委、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快畜牧产业化的进程,确立了大力发展牛羊,稳步发展猪鸡,适度发展特种养殖,积极开拓畜产品市场,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把灵武建成全区存量最大的畜产品基地。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1该项目的建设是符合银川市及宁夏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政策。

随着我区封山禁牧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牛、羊、草产业在畜牧业中优势地位更加突出,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战略性结构调整,是实现畜牧业的持续稳步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最有活力的支柱产业,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区现代畜牧业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

灵武市提出加快农业大市向畜牧业大市转变,并落实了具体措施,逐步形成规模户、示范区养殖的良好局面,本项目的建设融入灵武市及银川大市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从而有效地提升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2.3.2该项目建设符合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优势在畜牧业,竞争在畜牧业,发展以现代畜牧业“为养而种、为牧而农、舍饲栈养、集约经营数量、质量并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的现代畜牧业。

而牛产业是现代畜牧业主导产业,合理化布局,重点区域重点建设,改良品种提高质量、培育名牌产品,发展龙头企业是草畜产业发展的必径之路。

2.3.3该项目建设是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成果的重要保障。

生态工程的逐年建设,已经硕果累累,如果没有好的防范措施,出现乱垦滥牧、乱采滥挖等现象,将会前功尽弃。

通过沿山草畜产业项目建设,使种草养畜走上产业化、规范化之路,杜绝了乱垦、滥挖禁牧反弹现象的发生,确保了生态工程成果。

2.3.4该项目建设是封山禁牧后续产业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随着本市全面封山禁牧,羊只下山进行舍饲,如何实现由放牧到舍饲的平稳过渡,是当前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会挫伤农牧民的养殖积极性,影响本市畜牧业快速发展,甚至造成新的社会不安定。

大力推广连片种植优质饲草,为农牧民发展牛羊业提供宽松发展环境,确保周边牛羊产业充足的饲草,同时提高农民种植收入,从而实现放牧到舍饲的平稳过渡,保持了社会稳定,为封山禁牧后续产业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3.5项目建设是推广科学养畜、优草优畜等科学新技术的重要途径。

封山禁牧后,分散的圈舍养殖,结构的不合理,良种化程度低,产羔率、产肉率低下,成为制约我市草畜产业发展的“瓶颈”。

发展连片种植优质秸秆、牧草,有利于推广优质牧草新品种和科学栽培技术。

通过大力推广科技创新,使我市畜牧业科技含量大幅度提升。

 

第三章项目区概况及项目保证条件

3.1项目区概况(见表1)

3.1.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灵武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东经106°11′-106°51′,北纬37°30′—38°38′。

东与盐池县相连,南与同心县、利通区接壤,西依黄河与银川市、永宁县、青铜峡市相望;北与陶乐县、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毗邻。

灵武属河套灌区,西部引黄河水灌溉,粮食稳产丰产,东部为荒漠化草原。

全市东西宽54公里,南北长98公里,总面积3567平方公里。

平均海拨1377米。

项目实施范围以本市沿山公路为轴心的临河、梧桐树、东塔、崇兴、郝桥、白土岗、宁东七乡镇进行实施。

3.1.2气候资源

项目区地处西北内陆,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具有冬长夏短、雨雪较少、气候干燥、光照充足、风沙较多等特点,年平均日照时数3012小时,日照率67.9%,为全国日照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太阳总辐射量为145.2千卡/cm2,项目区最高月平均温度28℃,最低月平均温度-8℃,年平均气温8.8℃,全年>0℃的有效积温1780℃,>10℃的有效积温3150℃;年降水量为216毫米,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年蒸发量1930.2毫米,是降水量的8.9倍,无霜期156天。

项目的气候资源适宜于小麦、水稻、玉米、饲草等作物的生长。

3.1.3水资源

灵武市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黄河引水和地下水,共计18.6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贮藏6.82亿立方米,黄河引水9.75亿立方米,大气降水2.07亿立方米,虽然灵武市地处内陆,年平均降雨量216毫米,但黄河穿越市境长45公里,年引水量9.75亿立方米,平均每亩耕地用水量为3139.1立方米。

有了黄河的补给,为项目区用水提供有效的保障。

3.1.4土地资源

灵武市总土地面积35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0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7%,灌区总面积62.1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6%,耕地平稳,地块大,属于灌淤土,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1.2%左右,土层厚度约1米,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大于1.2米,盐碱化轻、土壤结构良好、宜耕期长、水肥、气候协调、产量高、潜力大。

3.1.5生产现状

灵武市是河套灌区商品粮基地市之一。

以夏粮小麦、秋粮水稻为主,玉米、大豆、高梁质优量丰。

二OO九年,全市年产粮食18.3万吨,其中小麦、水稻产量占68.6%,饲用玉米种植面积达12万亩,产量达6万吨。

其它为高梁、大豆、葵花等秋杂粮。

二OO九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6.51亿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2.8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5.7%,农民人均纯收入2837元。

灵武市有山有川,东部山区属荒漠化草原,面积达420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386万亩。

灵武市回族聚居,俗有养牛养羊的习惯和经验。

九七年以来,市委、政府对畜牧业工作十分重视,以项目的争取和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抓繁殖、抓秸秆、抓品种、抓规模、抓效益”的五抓措施,使本市养殖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2项目实施保证条件

3.2.1领导重视,组织和服务体系健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产业化养殖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来抓,成立了“养殖业督查领导小组”,对全市养殖业的发展做出指导性规划,同时在政策、财政和信贷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了倾斜。

对已建立的养牛、养羊小区,组成了由畜牧局、农学院的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服务组,常年驻扎小区,进行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饲料加工等技术服务,使养殖小区的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满足了养羊生产的技术需求,促进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3.1.2牛羊肉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加入WTO给我国养羊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我国牛羊肉生产的成本低,目前国内牛羊肉价格是国际市场价格的70%,如能进一步提高品质,在国际市场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开拓国际市场的潜力大。

牛羊肉是我国人民喜食的畜产品,目前,我国人均牛羊肉占有量不足4公斤,因此,国内市场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投资及实施进度

4.1项目建设内容

建设标准化圈棚平方米,年出栏肉牛3000头;标准化羊舍1000平方米,年出栏羊3000只;青贮池30000立方米,饲料加工车间3间,购置草料运输车1辆,打机井1眼;建成优质秸秆、牧草种植基地300亩。

4.2.项目总投资与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38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50万元,占总投资的39%;自治区及地方配套资金50万元,占总投资的13.2%;建设单位自筹180万元,占总投资的47.3%。

4.2.1投资估算依据

工程投资估算依据

1、农业部《农业项目建设投资估算内容和方法》;

2、200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筑工程预算定额》;

3、200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

4、2000年《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宁夏单位估算表》;

5、《宁夏工程造价》2009第一期、第二期;

6、银川地区建材市场价格;

7、设备费用:

设备购置费参考同类厂家实际进货价格。

 

第五章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年度计划

5.1项目实施分年度计划

该项目的建设期为2年(2010年1月—2011年12月),项目的实施将在总体规划的原则要求下,结合资金筹措计划和项目间的配套关系分阶段进行。

 

第六章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评价

6.1社会效益评价

6.1.1就业贡献

本项目通过全体技术的推广示范,促进灵武市养殖产业上档升级,形成了高效农牧结合型生产模式,拓宽了产业链条,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渠道。

据初步测算,仅示范区区就可安排100多个劳动力就业。

6.2生态效益评价

本项目的实施始终坚持把国家治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该项目建设是封山禁牧后续产业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对改善山区草原生态环境,再造宁夏,特别是灵武秀美山川有积极作用。

2、变废为宝,综合利用。

养牛、养羊把秸秆、青饲料、精饲料搭配饲用,过腹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减少了因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因此,本项目实施后,将对灵武市草原、土壤、大气环境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

6.3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了秸秆资源过腹还田,农牧结合,互相促进,为“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同时项目区优良牧草种植技术的推广,通过植物的光和作用,增加了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因此,本项目建成后,将对项目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第七章结论

该项目充分利用了灵武市的自然、地理、资源人文优势,在现有草畜产业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整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加速秸秆养殖产业规模升级,质量提高,成为灵武市的主导产业,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项目的建设非常及时和必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符合国家行业产业政策要求。

项目建设目标明确,投资规模适宜,结构合理,项目管理系统健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明显,项目可行应尽快立项实施。

由于宁夏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少,因此,项目建设主要依靠中央扶持资金的推动。

迫切希望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在政策资金、法律环境、社会氛围等多方面形成合力,加快发展草畜产业这一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于一身的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