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典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5063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孔子的典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孔子的典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孔子的典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孔子的典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孔子的典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孔子的典故.docx

《关于孔子的典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孔子的典故.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孔子的典故.docx

关于孔子的典故

孔子学琴

众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

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

他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些死读书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发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

”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

“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

”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

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

“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也可说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

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

“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孔子改错

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学生周游各地,讲学传道。

一天,他们来到朐阳山下.师生们下了马车,子贡在前,孔子随后,子路、颜渊等几个学生也都跟着登山。

孔子一鼓作气攀到山顶,向东一看,只见天连水,水连天,一望无边,好大的海哟!

这时,天空中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迎面扑了过来。

子路大声叫道:

"糟了糟了,到哪儿躲雨呀!

"只见一个老渔民,左手提着渔网,右手拿着渔叉,肩后背着渔篓,腰间系着葫芦,迎着他们走过来,边走边说:

"不要慌,跟我来!

"

老渔民把孔子和他的学生领进了一个山洞。

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民藏渔落脚的地方。

孔子觉得洞里有点儿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诗兴大发,不由地吟诵起来:

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民听了这两句诗,忙道:

"先生,你说的不对呀!

"孔子问:

"怎么不对呢?

"老渔民说:

"'千层浪','万点坑',都不妥当。

难道海水波浪滔滔只有千层,沙滩不多不少正好万点?

先生你数过吗?

"孔子有心听听高见,急忙问道:

"老兄弟,你看怎么改呢?

"老渔民说:

"最好改成这样:

'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

'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对不?

"

孔子一听,心服口服,正想赞叹几句,不料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民说:

"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

"老渔民也火了,厉声问道:

"谁是圣人?

"子路指着孔子说: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这就是孔夫子、孔圣人!

"孔子阻止道:

"子路,不可傲慢!

不可无礼!

"老渔民拍着子路的肩膀说:

"小伙子,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事事都比别人高明啊!

"孔子把学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

"我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话错啦!

大家要记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完,顺口吟出小诗一首:

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

从这以后,山里人就把朐(qu)阳山改名叫孔望山了。

后生可畏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

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

“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

孔子忍不住又问:

‘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

”“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

”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

“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却回答说:

“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叹他说:

“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欲速则不达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

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升堂入室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

子路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

还读书干什么。

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

子路听孔子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

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仗一样充满着杀气。

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

“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

”孔子的弟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

孔子知道后,就对大家解释说:

“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

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尽善尽美:

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

"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

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

光阴一去不复返啊!

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

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

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

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

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

"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

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

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

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

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

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

你为什么不说:

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

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

"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

"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

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

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

你的朋友多吗?

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

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

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

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

■东家之丘:

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

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韦编三绝释义:

韦:

熟牛皮;韦编:

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

概数,表示多次;绝:

断。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多次。

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

“读《易》,韦编三绝。

”曰: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示例:

元·耶律楚材《过天德和王辅之》:

“~耽羲《易》,萧散风神真隐人。

典故: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

“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

《史记·孔子世家》载: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传统说法,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

韦,熟牛皮。

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

三,指多次。

绝,断。

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

他还说:

"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

"《论语·述而》载:

"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加与假意近。

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宋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提出许多疑问,认为"十翼"、"皆非圣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

以后,对十《易经》和《易传》的写作年代和作者的问题,成为学术界持久华沦的问题。

许多人否定孔子与《易传》的关系,进而否定孔子与《周易》的关系。

一般学者认为《易经》作于殷末周初,而《易传》则成于战国时代。

《十翼》虽非孔子一人手笔,《易经》、《易传》与孔子的密切关系却难以否定。

《左传》、《国语》记载,春秋时期的人引《易》占卜论事,就有二十余条,通《易》学的人分布于周、鲁、卫、郑、晋、齐、秦各国,说明当时流行《易》学,学习者甚多,可能还是一种时髦。

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作为周游列国的大学者孔子怎么会不学《易》、不谈《易》呢?

《史记·儒林列传》还记载孔子的传《易》系统。

孔子传《易》给鲁国商瞿,商瞿六世传到齐人田何。

田何传东武人王子仲,王子仲传葘川人杨何,杨何又传给齐人即墨成、广川人孟但、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葘人主父偃。

《汉书》把《史记》省略掉的中间四世补齐,他们分别是:

东鲁桥庇子庸、江东{马干}臂子弓、燕周丑子家、东武孙虞子乘(又作淳于人光羽子乘)。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残卷附录《易传》六篇,分别是《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

据廖名春考证,这些应为战国中、后期的作品,不会晚于《吕氏春秋》和《韩非子》。

在《二三子问》中,记载孔子与子贡等学生讨论《周易》的对话。

从以上资料可见,孔子晚年确实喜读《周易》,而认真钻研《周易》,以致韦编三绝。

还向学生传授过《周易》。

传统说法,孔子作《十翼》,后人对《十翼》进行研究,发现与传统说法不一致之处,例如《十翼》中常有"子曰",孔子自己著书,不可能写"子曰"。

可以作这样的推测,开始,孔子口讲,经几代传授,到战国中期,传《易》者写于竹帛,才真正成书。

传《易》者采纳了孔子以来历代传《易》者的说法,整理成系统的《易传》,称孔子所传,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中包含历代传《易》者的研究成果,也是很自然的。

因为有的提法、思想不是孔子所写,就认为《易传》孔子无关,是不妥当的;相反,如果认为它是孔子所传,其中每一句话必定是孔子所写,也未必妥当。

■尽善尽美:

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

"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

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

光阴一去不复返啊!

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

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

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

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

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

"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

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

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

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

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

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

你为什么不说:

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

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

"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

"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

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

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

你的朋友多吗?

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

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

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

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

■东家之丘:

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

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WelcomeTo

Download!

!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