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考微专题精练25二十五土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4692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0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选考微专题精练25二十五土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选考微专题精练25二十五土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选考微专题精练25二十五土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选考微专题精练25二十五土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选考微专题精练25二十五土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选考微专题精练25二十五土壤.docx

《高中选考微专题精练25二十五土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选考微专题精练25二十五土壤.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选考微专题精练25二十五土壤.docx

高中选考微专题精练25二十五土壤

高中选考微专题精练(二十五):

土壤

下图中a、b、c分别表示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①②③④表示四种土壤,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理想土壤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④土壤

A.是植物生长最为旺盛的土壤

B.缺水、干旱,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C.水分过多,植物缺氧,不能正常生长

D.有机质过多,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

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成土母质B.气候

C.生物D.地形

4.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A.赤红壤B.砖红壤

C.红壤D.黄壤

衡山被称为“南岳”,位于湖南省。

读衡山祝融峰垂直自然带及土壤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从山下到山上,祝融峰的自然带及土壤出现变化的影响因素是  

A.热量B.降水C.水热D.光照

6.图中山地红壤肥力较低,形成的原因是  

①坡度较陡,地表物质迁移快 

②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快 

③风化作用弱,成土母质薄 

④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我国某地推广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蔬菜大棚农业。

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

下图示意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PH值小于7为酸性,大于7为碱性。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7.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A.土壤沙化B.土壤酸化C.土壤盐碱化D.土壤有机质减少

8.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A.采用滴灌技术B.及时深耕土壤

C.适量掺沙改造D.增施速效肥料

土壤湿度表示一定深度土层的土壤干湿程度,又称土壤含水量。

土壤湿度的高低受农田水分平衡各个分量制约,(在不受人类活动干预的情况下,土壤湿度的高低与当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平衡密切相关)。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0-50cm深度土壤湿度季节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该地区最可能为我国

A.云贵高原B.华北平原

C.江淮地区D.青藏高原

10.关于该地区土壤湿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降水量大的季节土壤的湿度最高

B.深层土壤湿度大于表层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丰富

C.12月土壤湿度明显增加是由于冬季降雪多

D.3、4月份土壤湿度明显下降主要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增大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见下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东北黑土比南方红壤 

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B.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

C.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D.气温使土壤的增黏作用强

12.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水分条件变化B.热量条件变化

C.农业类型差异D.地势高低差异

植物根系的吸收利用、根系分泌物、细根分解及养分归还与土壤含氮量的分布具有相关性,下面左图示意向海湿地(吉林省通榆县)不同植物群落表层土壤(0~15cm)氮的分布特征,右图示意向海湿地不同植物群落亚表层土壤(15~30cm)氮的分布特征。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注:

铵态氮是以铵离子(NH)形态存在于土壤、植物和肥料中的氮元素。

硝态氮指硝酸盐中所含有的氮元素,水和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生成铵盐,被氧化后变为硝态氮。

1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下列植物群落根系分布较浅的是

A.沼柳B.香蒲C.辣蓼D.碱蓬

14.香蒲群落、芦苇群落和芦苇—沼柳群落下亚表层土氮含量高于表层土,表明三种群落下

A.土壤水分较差B.土壤存在较强的氮淋溶过程

C.土壤较为致密D.土壤全氮分解较快

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5.图甲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  

A.相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增加

B.土壤总的储水能力显著提高

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

D.地表径流量明显减少

16.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①缓坡 ②陡坡 ③阳坡 ④阴坡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下图是华北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7.从成因上看,④所在地区属

A.断层谷B.背斜谷

C.向斜谷D.地堑谷

18.关于图中各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地土壤多长棕榈

B.②地土壤质地较细

C.③地土壤分层明显

D.④地土壤多呈酸性

下图为辽宁阜新煤矿区五种不同样地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图,其中两种自然样地:

自然耕地和自然林地,三种矿区样地:

排土场自然风化平台、排土场覆土平台和矸石山坡地。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注:

排土场,又称废石场,是指矿山采矿排弃物集中排放的场所。

19.图中显示0—100cm土层

A.自然样地土壤水分变化大B.耕地的涵养水源能力强于林地

C.排土场土壤水分变化最大D.土壤含水量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

20.与矸石山坡地土壤含水量小无关的是

A.地形坡度大B.地表矸石多

C.缺乏植被覆盖D.地下暗河、裂隙多

 

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可以定量的表示和衡量某区域土壤侵蚀数量的多少。

下图示意2004、2006、2008年我国某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及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图示地区阔叶林林下地被物稀少,其水土保持功能较弱,主要是因为

A.图示地区的阔叶林比较单调矮小B.降水在叶面形成的雨滴对地表击溅较强

C.阔叶林林冠层对降雨没有截留作用D.图示地区阔叶林生长区地表土壤疏松

22.图中农用地土壤侵蚀强度指数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高B.地形坡度小C.降水强度小D.耕地面积小

我国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带,蕴藏着丰富的晚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的地质信息。

下图为距今2.3—1万年期间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剖面示意图,其中黑垆土是发育于黄土母质上的一种土壤。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3.根据材料推测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可能是

A.气候暖湿,湿地增加B.气候干热,沙漠扩张

C.气候湿热,出现雨林D.气候干冷,出现针叶林

24.地层剖面示意图中甲时期的大气环流特点是

A.西北季风影响增强B.东南季风影响增强

C.东南信风影响增强D.河陆风影响增强

 

参考答案

1.C2.B

【解析】

1.

(1)土壤由四种物质组成,即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这四种物质分别为固、液、气三相,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壤这种独特的自然体。

理想土壤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见下图。

正是这种独特构成,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看至关重要的作用。

理想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如下图所示。

然后读好三角坐标图便可解题。

④空气指标太高,水分比重太低,故D排除;②空气指标太高,水分指标太低,故B可排除,③各项指标都符合,C正确;①的空气指标太低,水分指标太高,有机质和矿物质的指标太低,故A排除。

故选C。

2.由上题分析可知④水分比重低,空气指标高,有机质比重高,故不是理想的土壤,A错;C错;缺水、干旱,植物不能正常生长,故B正确。

有机质过多是优点,故D错。

故选B。

3.B4.B

【解析】

3.土壤母质影响土壤类型经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但不是富铝土最主要成因,A错。

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故B正确。

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故C错。

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因,故D错。

4.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

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故AC错。

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故选B。

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故D错。

5.C6.A

【解析】

5.从山下到山上,祝融峰的自然带及土壤出现变化属于山地垂直地带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状况会发生变化,自然带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故影响山地垂直地带性的因素是水热条件,C正确。

据此选C。

6.山地红壤肥力较低,形成的原因是坡度较陡,在流水等外力作用下,地表物质迁移快,①正确;该地地处亚热带,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快,②正确;气温较高,降水多,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强,成土母质较厚,③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是土壤肥力高的原因,④错误。

据此选A。

【点睛】

垂直地带性差异,是由于海拔的高低而导致的热量的差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能得到热量也越少。

因此,垂直地带性差异的表现与从赤道到两极分异相类似。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山地区由山麓向山地自然环境随着高度发生变化。

非地带性规律是指因地形起伏、海陆分布等因素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7.B8.B

【解析】

7.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类型的分布和大棚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读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0-20cm土壤的PH值减小到小于7,使土壤呈酸性,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故选B。

8.读图可知,连作使大棚内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PH值变化不大,故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措施中和土壤酸碱度,以致减缓大棚内土壤酸化及退化速度,故选B。

9.B10.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气候。

9.3、4月份土壤湿度明显下降说明春季降水少;7月份土壤湿度上升,说明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我国12月各地降水都少,但土壤湿度明显增加说明该地农作物需水量减少,农业生产少,冬季气温低,故可以判断为华北地区,B正确。

10.据上题分析可知,华北平原降水量大的季节是夏季,土壤的湿度不是最高,A错误。

深层土壤湿度大于表层主要是由于蒸发少,B错误。

12月土壤湿度明显增加是由于农作物需水量减少,C错误。

3、4月份土壤湿度明显下降主要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增大,D正确。

11.B12.A

【解析】

11.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温度低,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弱,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故A、D项错,B项正确;东北地区比南方地区降水少,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弱,C项错误。

12.从青到黄再到白的分布规律,符合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导致植被的差异,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故选A。

热量条件变化、地势高低差异和农业类型差异不是主要原因,B、C、D错。

【点睛】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它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由青到黄再到白,体现了我国由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说明地表植被逐渐减少,根据我国降水特点可知,东中西部的差异主要是水分条件变化。

东部地区均为季风区,雨热同期,出现红、黄、黑的差异,是因为不同纬度地区热量不同,微生物分解腐殖质的速度不同,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不同,导致土壤的性状出现差异。

13.D14.B

【解析】

13.植物根系分布越深,越有利于深层养分在表层土壤的富集。

根据含氮量的分布可知,碱蓬的根系分布较浅。

所以选D。

14.香蒲群落、芦苇群落和芦苇—沼柳群落下亚表层土含氮量高于表层土,表明三种群落下土壤存在较强的氮淋溶过程,故下层土壤中养分积累较多。

所以选B。

15.C16.D

【解析】

【分析】

15.从甲图中看随深度的增加坡度35°的土壤含水量大部分深度都小于坡度为10°的土壤,A错误;土壤总的储水能力下降,B错误;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C正确;地表径流量从图中读不出来,D错误。

故选C。

16.从图中看缓坡和阴坡土壤含水量大于陡坡和阳坡,因此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缓坡和阴坡,D正确,故选D。

17.D18.C

【解析】

17.读图可知,石灰岩岩层断裂,且在④处下沉,左右两侧上升,为地堑谷,故D项正确。

18.由题干可知,图示为华北平原,而棕榈为热带、亚热带树种,A错;②地为坡积物,土壤质地较粗,B错;③地为洪积物,是由洪水堆积的物质,因每次洪水堆积物有差异,故土壤分层明显,C对;该地位于华北地区,土壤为盐碱土,D错。

19.C20.D

【解析】

【分析】

本题辽宁阜新煤矿区五种不同样地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图为例,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19.读图可知,0--100cm土层,自然样地(自然林地、自然耕地)的土壤水分变化较小,矿区样地中的排土场自然风化平台、排土场覆土平台土壤水分变化最大,A错C对;自然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大于自然耕地,因此林地的涵养水源能力强于耕地,B错;自然样地与矿区样地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层深度的变化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尤其是三种矿区样地土壤含水变化各不相同,D错。

故选C。

20.2图中显示,矸石山坡地土壤含水量多在10%以下,含水量小。

由图可知,矸石山坡度达37°,坡度较大,再加上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地表径流流速快,下渗少;另外,地表矸石多,存蓄水能力差,故ABC三项均相关。

若地下裂隙多,则该地的五种样地的土壤含水量都较低,显然矸石山坡地土壤含水量小与D无关。

故选D。

21.B22.B

【解析】

21.根据材料分析,图示地区为我国某喀斯特地区,降水较多,因阔叶林林下地被物稀少,降雨会在叶面形成较大的雨滴,就会对地表产生较强的击溅作用,从而导致表土被冲走,水土保持的功能较弱,故B正确;喀斯特地区的阔叶林一般比较高大,故A错误;阔叶林林冠层对降雨有明显的截留作用,且阔叶林林冠层的截留作用大于针叶林,故C错误;阔叶林生长区地表土壤疏松没有依据,故D错误。

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2.土壤侵蚀强度的大小一般受降水、地形、植被覆盖度等因素影响。

根据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原则,农用地(耕地)一般布局在地形坡度较小的地区,地形坡度较小有利于减小土壤侵蚀强度。

与其他用地相比,农用地植被覆盖度高低无法判断;同一地区降水强度差别不大,而土壤侵蚀强度与耕地面积大小无关。

综上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3.A24.B

【解析】

23.根据图示,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层为湖沼相,且湖沼相十分宽厚,据此可推知,距今1.9万年时期该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湖泊、沼泽等湿地面积广,水生动植物大量繁衍生息,造就了宽厚的湖沼相。

故A正确。

故选A

24.据图可知,甲地层为河流相,其底下一层为古流动沙丘,说明河流相形成之前,该地气候干热,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沙漠不断扩张。

之后河流相形成,且其厚度较其他年代更为宽厚,可以推测甲时期东南季风影响增强,降水变得丰富,河流径流量增大,流水的沉积作用显著增强,形成宽厚河流沉积相,故B正确;我国的西北季风性质干冷,降水较少,对河流相的形成不利,故A错误;我国受东南信风影响较小,C错误;河陆风是河流与陆地之间由于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空气局部小规模环流系统,与河流相的形成关系不大,D错误;

故选B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