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8421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8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8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8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8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

《8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docx

8成语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

8、成语故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

8、成语故事)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

(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

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

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

说大话。

戳穿:

刺穿。

(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

腮。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

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俸”左窄右宽。

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教学内容:

8、成语故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盾画龙点()()()充数张口()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

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

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

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

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

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

”(“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

(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

(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

(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

(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

(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

(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张僧繇说点什么?

五、创编故事,挑战自我。

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

《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板书设计:

8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夸口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充数得俸禄逃走了

画龙点睛点睛飞走了

教后记: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

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性显然是不可靠的。

故事的情节已经简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数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丰满但是有发人反思的力量。

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点拨便可呼之欲出。

那么课堂上怎么让这四十分钟更有价值,更有听头,收获更多呢?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

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

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

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说服力吗?

于是课堂以叙事和议论的形式展开了教学。

 

教学内容:

9、推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重点:

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引导看图。

师述:

夜深人静,月光皎洁。

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

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出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板书:

唐朝贾岛)

4、指名背诵《题李凝幽居》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

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

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理解词的意思:

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

推敲)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

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皎洁幽居即兴妥帖吟哦簇拥斟酌宽恕莽撞推敲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皎洁妥帖朝愈簇拥宽恕门闩莽撞避让响亮沉睡推敲家境贫寒夜深人静

2、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斟、酌:

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内容:

9、推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即使……也……”造句。

2、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皎洁推敲斟酌妥帖

2、填空:

()有个诗人叫(),早年因(),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1、引导看图,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

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

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

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出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出示:

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

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示词语:

夜深人静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小结:

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

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

发生深夜访友以诗相赠

(二)第三自然段

1、引导看图,说说图意:

图上画了谁?

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

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分别用“--”和“”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

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

(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

(合适适宜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

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

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

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三)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

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

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

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

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

故事进入了高潮。

板书:

高潮冲闯仪仗请求宽恕

(四)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

这主要写了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