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12204掘进作业规程87.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4120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1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有12204掘进作业规程8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现有12204掘进作业规程8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现有12204掘进作业规程8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现有12204掘进作业规程8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现有12204掘进作业规程8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有12204掘进作业规程87.docx

《现有12204掘进作业规程8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有12204掘进作业规程87.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有12204掘进作业规程87.docx

现有12204掘进作业规程87

第1章概况

第一节概述

一、巷道基本状况

巷道基本情况表表1-1

巷道名称

12204综掘工作面运输巷、辅运巷

用途

回采时运输、辅助运输、行人、避险

设计工程量

运输巷2285m、辅运巷2359m、联巷计110m,合计工程量4754m

坡度

0~4°

服务年限

2年

预计开工时间

2020年8月10日

预计竣工时间

2021年9月20日

第二节编写依据

一、经过审批的设计及批准时间

巷道施工依据《鸿锋煤矿二盘区设计方案》及《二盘区综采工作面布置方案图》(1:

5000)。

2、地质资料依据

(1)、《陕西省府谷县鸿锋煤矿(整合区)勘探地质报告》。

(2)、《建井地质报告》。

(3)、一盘区11201、11203、11205、11207、11209综采工作面采后总结,二盘区12203工作面巷道掘后原始地质资料。

(5)、2017年6月委托荣岩地质勘探有限公司编制的生产地质报告。

(6)、《12204工作面设计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7)、《12204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及水文地质预报》。

第二章地面位置及地质情况

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表2-1

盘区

二盘区

工程名称

12204运输巷、辅运巷

井下标高/m

+1232m~+1244.3m

地面相对位置、建筑物及其它

地表位于井田北部榆树圪塔东北侧,其西部为亿源井田,地面标高:

+1272m~1361.0m。

地表无建筑物、无耕地、林地。

井下相对位置对掘进巷道的影响

12204工作面位于二盘区南部,南邻12203综采工作面(待安装),北邻12205待掘工作面(实区),西邻采空区保安煤柱,东邻二盘区运输大巷。

邻近采掘情况对本次掘进巷道的影响

西部采空区已留保安煤柱;掘进接近采面开切巷位置及边界时需探明。

第二节煤(岩)层赋存特征

煤岩层赋存特征表表2—2

指标

参数

备注

煤层厚度(最大~最小/平均)m

1.56-2.10

1.80

煤层倾角(最大~最小/平均)度

0—4

2

煤层结构

简单

局部20mm厚夹肝。

煤层层理(发育程度)

较发育

煤层节理(发育程度)

不发育

煤层稳定程度

稳定

绝对瓦斯涌出量m³/min

0.34

根据《2018-2019年度矿井瓦斯鉴定》通知

相对瓦斯涌出量m³/t

0.18

煤尘爆炸指数/%

10

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

地温/℃

随季节变化

无异常

一、该工作面煤厚规律为:

南北厚西薄,工作面最小煤厚1.56m,最大煤厚2.10m,平均煤厚1.80m;巷道底板含一层夹矸(位于煤层最下部)为200m,局部夹矸下部煤层厚度100mm。

二、煤层埋深

因受冲沟切割,二盘区运输大巷向西1574.71m段,煤层埋深最小31.65m,宽度6.5m;1713.38m处,煤层埋深较小35m,宽度12.45m,比最小埋深多3.35m。

煤层最大埋深127.6m,宽度10.47m。

三、煤质

1、宏观煤岩组分及类型

本工作面煤层为延安组2-2煤层,煤层厚度变化小,结构较简单,煤的灰份、硫份变化小,属稳定性煤层,颜色均呈黑、褐黑色,条痕色为棕色、棕黑色,煤层以中、细条带状结构为主;具弱沥青光泽,裂隙较发育。

宏观煤岩成分:

暗煤、亮煤,宏观煤岩类型为半暗煤—暗淡型煤。

2、微观煤岩组分及类型

显微煤岩组分以中、细条带状结构为主;结构较简单,煤的灰份、硫份变化小,属稳定性煤层,2-2煤层中部分含菱铁质或钙泥质结核,煤层容重1.31t/m3,硬度2.38,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Mad)为8.74~11.47%,一般为9.87%。

煤质主要为不粘煤BN31号。

2-2煤层属于特低硫、磷,低灰,高发热量优质煤层。

三、煤层顶底板情况表表2—3

顶底板名称

岩石类别

厚度m

岩性

顶板

老顶

细砂岩

>10.0

浅灰色中细粒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泥质胶结。

直接顶

中砂岩

3.0

深或浅灰色,厚层状,夹薄层砂岩。

伪顶

泥岩

0.5

灰色泥岩,富含碳屑和植物茎化石,滑动镜面发育。

底板

直接底

泥质砂岩

2.1

浅灰色、砂质泥岩,近水平层理,局部遇水易崩塌、泥化。

第三节地质构造

从府谷县鸿锋煤矿地质报告、二盘区三条集中大巷、12203工作面掘进后总结,掘进工作面掘到860m处,遇F12正断层,H=1.2m,走向186º,倾角:

88º,辅运巷断层向西北方向延伸147m,运输巷向东北方向延伸113m;1292m遇F13正断层,H=2-4m,走向10º,倾角:

83º,辅运巷向西北方向延伸153m,运输巷向东北方向延伸117m,工作面煤层底板标+1232m~+1244.0m。

以上两条断层均在煤中,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大,在回采过程中,加强支护。

二盘区2-2煤层整体为东北高西南低的单斜构造。

12204工作面东段有以近似南北为轴的箕状向斜构造,中西段为宽缓的背斜构造,坡度0~4°。

工作面煤层底板标高:

+1232m~+1244.00m。

预测掘进时局部会遇见顶部冲刷透镜体、软弱(未固结成岩)顶板或局部底鼓构造。

预计掘进中,遇到落差大于2-5m之正断层,无逆断层。

本区域陷落柱不发育。

第四节水文地质

一、主要水文地质特征:

地表位于新窑沟、张三沟煤矿南,本区范围内水系不发育,新窑沟属于季节性河流,流向东北。

距本工作面北端100m以远。

在每年的枯水季节基本处于断流状态,在丰水期才形成径流,暴雨季节是本区的泄洪渠道。

丰、枯水季节流量悬殊很大。

预计巷道正常掘进过程中局部会出现微量的煤层及其淋涌底板水现象。

预计涌水量小于0.6立方米/小时,今年雨季期间掘进时涌水量未有变化。

1、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1)新近系上新统保德组红土相对隔水层

主要出露于羊路沟沟谷东侧及地形切割较深的地段。

钻孔揭露厚度0~27.88m。

岩性为棕红色粉质粘土及亚粘土,密实,硬塑,夹似层状钙质结核层,底部局部发育一层厚度1~3m的楔状砾石层,不稳定,砾石成分为砂岩、烧变岩等岩块,砂质充填,泥质胶结。

该层红土致密坚硬,且厚度较厚,孔隙裂隙均不发育,含水性极差,是区内的主要隔水层。

(2)侏罗系中统延安组裂隙含水层

煤矿范围内延安组第Ⅲ、Ⅳ、Ⅴ段,这三段在煤矿范围不同程度遭受剥蚀,其中第Ⅴ段完全被剥蚀。

该区地表冲沟发育及地层平缓,延安组均广泛出露于沟谷中,钻孔揭露厚度71.49~110.25m,平均95.54m。

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细、中、粗粒砂岩,垂向上与粉砂岩、泥岩及砂质泥岩交替分布,总体岩体完整,结构致密,裂隙发育微弱,地下水极为贫乏。

二、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1、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地下水、地表水动态变化受气象等因素影响,每年7、8、9三个月为雨季,降水量相对集中,同时气温最高,蒸发量最大。

以后致使地表水及泉的流量也相应减少,从12月开始到翌年1、2月为流量相对稳定的冰冻时期。

3、4、5月因解冻,地表水、地下水水量均有增大现象。

因此,区域内地下水动态以气象型为主。

2、地下水补给、迳流及排泄条件

此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显示了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

其次为局部地段地表水就地补给基岩风化带潜水。

因隔水层存在,补给甚微。

局部地段,因黄土层与新近系保德红土接触,可形成上层滞水。

本区域不存在承压水。

3、充水强度分析

从二盘区12203工作面巷道掘后地质资料分析,预计在12204运输巷掘进至1574..71m---1713.38m时,煤体会有少量水渗出,水量甚微。

该区段涌水量初期小于0.6m3/h。

附图:

12204掘进工作面面综合预想柱状图(NO.01)

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第一节巷道布置

1、12204运输、辅运巷沿顶板煤层270°方位布置;在二盘区运输大巷向西,开口处与二盘区运输大巷平面相交。

辅运巷反向延伸至二盘区回风大巷。

反向延伸时与二盘区运输巷、辅运巷立交,需施工两个风桥;两巷道均沿2-2#煤层顶板及中心线向西掘进,其中运输巷需要掘进全煤巷道整体完毕后二次起底,掘进岩石部分达到断面设计高度。

2、12204辅运巷、运输巷同时掘进,两巷道每隔200m设一个联巷。

联巷长度为10m。

两巷道掘进至设计长度后确定开切巷位置进行贯通。

3、12204运输巷和辅运巷开口处均在二盘区运输大巷,经由综掘二队开口并向里掘进至回撤通道前15m,(总计分别掘进约45m)两巷道在回撤通道处贯通相联。

附图:

12204综掘工作面巷道布置图(NO.2)

第二节矿压观测

一、观测对象:

12204运输巷和辅运巷。

二、观测内容:

用ZKBY-2型顶板离层仪观察顶板位移量;在顶帮标注观察点,用钢尺实测巷道表面位移,即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

具体观测内容见下表3-1。

观测内容3-1

序号

观测内容

观测目的

观测仪器

1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

顶板伪顶位移

Φ32×Φ32PVC-U型

顶板离层仪

2

巷道顶板深部位移

顶板老顶离层位移

Φ32×Φ32PVC-U型

顶板离层仪

3

锚杆、索载荷

顶锚杆、锚索承载

LDZ—200型锚杆测力计

4

锚杆锚固力、锚索预紧力

顶锚杆(索)预应力

LDZ—300型锚杆拉力计和KZB0.63/63型涨拉泵及配套千斤

5

顶底和两帮相对移近量

巷道断面收缩及支护破坏情况

钢卷尺、宏观观测

三、观测方法

1、测点设置:

正常情况下在交岔口设一组,巷道每200m设一观测站,位置设在每个联巷口向北2.0米段的运输巷内,前后断面保持一致,顶板破碎地段每50m设一观测站,两端各一组,中间一组;每个观测站设1个观测断面并挂牌管理。

2、观测办法:

安装顶板离层仪即日起开始观测记录,当日观测为初始读数,按观测内容3-1表,每7天观测一次,将观测结果记录在牌版上及上台账并存档。

四、顶板离层仪的安装规范

1、顶板离层仪的安装,当工作面掘进至离层仪设计安装地点后,由技术科专人负责顶板离层仪安装,顶板离层仪安装紧跟掘进位置,不得滞后设计位置15m。

2、队组技术员必须全程指导技术要点,依照正确的安装方法和步骤进行安装,并挂设管理牌版。

管理牌板要有离层仪编号、巷道名称、深浅基点的初始读数、安装日期、观测日期(观测日期可随观测时间修改)和测筒颜色状态等信息,便于对比观测和记录。

3、顶板离层仪必须安装在被观测巷道的顶板中部相对完整的地点;

4、顶板离层仪必须测站孔必须竖直打设。

离层仪安装后,测绳要自然下垂,网片、网丝等因素不得影响离层仪的数据显示;

5、顶板离层仪安装时应尽量使深、浅部测筒初始读数为零,误差不应大于5mm,初始读数如实填写;

6、顶板离层仪安装完成后,管理牌版悬挂于巷道前进左帮上,正对顶板离层仪,距巷道底板高度2m。

顶板离层仪管理牌数据填写清晰工整,固定端正;

7、顶板离层仪安装完毕后,严禁任何人随意调整初始读数,破坏离层仪的完好状态。

五、顶板离层仪的安装步骤

1、用锚杆钻机Φ28mm钻头打7m~8m深的孔。

深部基点:

用安装杆将深部基点锚固器推入孔中,直至孔底,抽出安装杆后,手拉一下钢丝绳,确认锚固器已卡住,深部基应固定顶板以上7m~8m处;

浅部基点:

用安装杆推入浅部基点锚固器至3m处,抽出安装杆后用手拉一下钢丝绳,确认锚固器已固定住。

2、两端固定螺丝对准刻度:

记下浅部、深部的初始读数,用螺丝卡死,并截去多余钢丝绳。

六、掘进过程中锚杆力矩、锚索支护预应力的观测

队组对巷道内的锚杆全部要进行二次紧固,矿生产部门下属的矿压观测组,定期对掘进过程中的锚杆扭矩、锚索支护预应力进行观测,掘进过程中每300根顶、顶锚杆抽样一次,每组(共3根)进行检测,不足300根时,按300根进行,锚杆扭力矩不低于设计预紧力矩的90%为合格,达不到合格率的重新进行二次紧固并进行处罚。

监测过程中发现失效支护,及时安排进行补打。

巷道掘进过程中,还要对顶板岩性观测,岩性变化较大或遇构造顶板破碎时,应及时补设观测站进行观测。

七、数据分析处理:

施工队组技术员对当天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围岩观测发现异常及时上报生产技术科,顶板离层仪共有三种颜色读数,蓝色为稳定,黄色为警示,红色为危险,当读数为黄色时,技术负责人组织技术科有关人员一起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预报,然后报总工程师,由总工程师主持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整改措施,并进行整改落实。

当读数为红色时,总工程师要进入现场直接观测,结合巷道两帮变形情况,提出整改措施,加强支护,顶板离层超过150mm时,必须处理完毕才能行人,总工程师每月对顶板离层仪的监测数据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队组接到整改通知书时要及时按标准整改。

第三节支护设计

一、确定巷道支护形式

根据顶板岩性和掘进工艺,结合设计院原设计和本矿区支护经验,确定巷道采用锚杆(索)+钢筋网联合支护。

二、支护参数设计

采用类比法合理选择支护参数。

三、巷道断面选择

巷道断面尺寸表3-2

巷道名称

断面

形状

毛断面尺寸(m)

净断面尺寸(m)

毛断面/㎡

净断面/㎡

运输巷

矩形

5.2

2.4

5.0

2.3

12.48

11.5

辅运巷

矩形

4.2

2.4

4.0

2.3

10.08

9.2

四、支护形式及支护材料选择

1、12204运输巷支护形式

采用“锚杆+钢筋网+锚索”联合支护

顶锚杆每排6根,间距950mm,排距900mm;锚索沿巷中“1-1”布置,间距3000mm。

网片搭接处联网用16#铁丝双股每300mm在搭接处两端各拧一扣。

每个联巷口增加两根锚索,间距3000mm。

2、12204辅运巷、联巷支护形式

采用“锚杆+钢筋网”联合支护

顶锚杆每排5根,间距950mm,排距900mm。

网片搭接处联网用16#铁丝双股每300mm在搭接处两端各拧一扣。

3、帮部支护:

当运输、辅运巷帮部为易片帮状态时,应及时增加全断面锚网支护,布置形式为每帮3根锚杆,间排距为950×900mm。

4、三岔口支护形式

根据现场抹角根据实际情况,三岔口及其前后5m范围内在原有支护形式基础上,增加锚网索支护,规格同运输巷。

附图:

12204综掘工作面运输巷,辅运巷、联巷永久支护平面图(NO.03-1、03-2、03-3)

四、掘进遇构造出现重大安全隐患时,另报单项措施。

支护材料表表3-3

材料名称

型号及规格

材质

备注

运输巷锚索

Φ15.24×L5000mm

钢绞线

所有支护材料必须检验合格,并具有合格证。

每种支护材料第一批次报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办公室备案。

锚索托板

300×300×12mm

钢板

锚索锚固剂

MSCK23/60

树脂胶泥固化剂

锚具

KM16

左旋螺纹钢锚杆

Φ18×L1800mm

左旋螺纹钢锚杆屈服强度大于235Mpa

顶锚杆托板

120×120×10mm

A3钢

锚杆锚固剂

MSCK23/50

树脂胶泥固化剂

钢筋网

Φ6×100×100mm

Φ6.0热镀锌低碳钢丝

第四节支护工艺

一、临时支护工艺

根据12204工作面设计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掘进过程中因空顶可能产生冒顶或片帮而造成的二级风险,产生这种风险的时段主要是在临时支护期间,所以在进行临时支护前,需要进行安全风险辨识,确认顶板是否为断层或节理等异常地质状况,针对辨识结果及规程相关规定,按以下支护工艺及后附的安全技术措施执行。

每循环截割完毕后,在跟班队长的指挥下,站在永久支护下,先进行敲帮问顶及围岩观测,用长柄工具将顶板松散的煤、矸挑落,确认安全后,进行临时支护作业。

1、临时支护采用3根单体DW22-300/100,配合100×800mmΠ型铰接梁支护,液压支柱(备用1根),由外向里进行采用临时支柱,临时支柱必须垂直顶底板夯实。

临时支护支柱必须设在实底上。

2、空顶处第一排支柱柱距迎头最近一排锚杆为500mm,往里够1000mm再打一排,每排不少于3根,间距1000mm,均匀布置,但不得占据锚杆布孔位置。

打设临时支护时,同时将钢筋网铺设到顶板合适位置,并搭接联网,等待下一流程--永久支护。

3、若顶板完好循环进尺为2000mm,若遇地质构造或五尺渣等不完好顶板,循环进尺为1000mm。

掘进机一次割出一个循环进度后,使截割头落地,闭锁截割部电机,断开掘进机的电源和磁力启动器的隔离开关,然后再进行支护及检修作业。

当顶板压力过大、顶板破碎、顶板离层或顶板有响声等情况要立即停止掘进并对顶板进行永久支护,待顶板稳定后继续掘进。

附图:

12204综掘工作面辅运巷、运输巷、联巷永久支护断面图。

(NO.05-1、05-2、05-3)

二、永久支护工艺

12204运输、辅运巷顶板采用左旋螺纹钢锚杆、锚索、金属网进行联合支护,辅运巷顶板采用左旋螺纹钢锚杆、金属网联合支护。

掘进过程中,若顶板完好,如够一个循环进度(2000mm),则先必须进行临时支护,在临时支护下进行永久支护,严禁空顶作业。

工作面永久支护最大控顶距为3000mm。

1、顶锚杆安装工艺

危险源辨识:

确认临时支护可靠,观察顶板稳定无变化后进行操作,操作时严禁人员用手抓钎杆。

(1)、施工顶板锚杆孔

采用MQT-130/3.4型气动锚杆钻机(钻头规格:

Φ28mm,树脂药卷(MSCK2350)与孔径配套各2卷(直径23mm,长度500mm),钻杆为Φ19mm的六楞空心钻杆),锚杆钻机按孔位由巷道中间向两帮施工锚杆眼。

(2)、送树脂药卷

在杆体上套上托板,用紧固螺母套筒连接锚杆与钻机,操作锚杆钻机慢慢将树脂锚固剂送入眼底。

(3)、搅拌树脂锚固剂

当锚杆钻机升到托板接触顶板岩面时,停止升钻机,搅拌15s后停机。

(4)、紧固锚杆

15s后再次启动锚杆钻机,直接将螺母拧紧,锚固安装一步到位。

2、锚索安装工艺

采用锚索钻机钻孔,钻杆为1m长的Φ19mm的六楞空心钻杆多根套接使用,钻头为Φ28mm的专用岩石钻头。

施工锚索眼:

按设计部位施工,深度为运输巷4800mm,切巷5800mm(特殊情况下根据顶板岩性探测情况确定)。

锚索施工需两人配合,一人操作钻机,一人拆换钻杆。

送树脂药卷:

用锚索钢绞线顶端顶住药卷推入眼底。

搅拌锚固剂:

用专用连接套将钢绞线与钻机连接,然后缓慢升起钻机,推进钢绞线,边搅拌边推进,直至推入孔底,锚索药卷搅拌时间为15~25s。

停止搅拌后保持钻机推力90~180s后方可撤下钻机,上好托板和锚具。

涨拉钢绞线:

30min后进行涨拉(使用快速药卷可立即涨拉)。

涨拉时,油泵压力表缓慢上升,若发现突然非人为上升或下降,千斤顶活塞伸出量超过150mm时,立即停止涨拉,检查张拉泵,修好重新涨拉,两次超过规定行程仍不达设计预紧力时必须在附近200mm处重新补打一根。

3、支护强度验算

按加固拱原理确定锚杆参数

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锚杆参数的经验数据和规定,对于跨度小于10米的巷道、硐室,可按下面经验公式确定锚杆参数。

1)、锚杆长度L=N(1.1+W/10)

=1.0×(1.1+5.2/10)=1.62m。

根据现场经验实际选用2.0m.符合要求。

2)、锚杆间(排)距D≤0.5L=0.5×2.0=1.0m。

实际选用(950×900mm),符合要求。

3)、锚杆直径d=1/110×L=1/110×1800=18.18mm。

实际选用¢18mm。

锚杆。

符合要求。

式中W-巷道或硐室跨度,米;取5.2;

N-围岩稳定量影响系数,取1.0,规定如下:

Ⅱ类(稳定性较好)围岩,N=0.9;

Ⅲ类(中等稳定)围岩,N=1.0;

Ⅳ类(稳定性较差)围岩,N=1.1;

Ⅴ类(不稳定)围岩,N=1.2;

通过计算,,巷道顶部Φ18×1800mm左旋螺纹钢锚杆满足设计要求,间排距900×950mm满足设计要求。

4、悬吊理论校核锚索间(排)距

为防止巷道顶板岩层发生大面积整体垮落,用Φ15.24mm,L=5000mm的钢绞线,校核锚索间(排)距,冒落方式按最严重的冒落高度大于锚杆长度的整体冒落考虑,此时,靠巷道两帮锚杆和锚索一起发挥悬吊作用,在忽略岩体粘结力和内摩擦力的条件下,取垂直方向力的平衡,可用下式计算锚索间(排)距。

L=nF2/[BHγ-(2F1sinθ)/L1]

式中L-—锚索间(排)距,m;

B-—巷道最大冒落宽度,取5.2m;

H-—巷道冒落高度,按最严重冒落高度取1.3m;

Γ——岩体容重,24KN/m3;

L1——锚杆排距,900m;

F1——锚杆锚固力(以最小锚固力计算),50kN;

F2——锚索极限承载力(以最小锚固力计算),取230kN;

θ——锚杆与巷道顶板夹角,75°;

N——锚索每排根数,取1;

L=1×230÷[(5.2×1.3×24-2×50×sin75°)÷0.9]

=230÷[﹙162.2-96.6﹚÷0.9]=3.2m。

根据上式计算得出锚索间排距为3.2m,实际所选排距3.0m,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2-2煤层顶板岩性柱状图,顶板有0.5m伪顶(碳质泥岩),直接顶为3.0m中粒砂岩,再向上为大于10m厚中粗粒砂岩,锚索长度选5.0米可以打设在老顶上。

掘进过程中遇到顶板破碎需要缩小排距加大支护密度时,另行补充安全技术措施。

三、施工质量技术标准

施工质量标准表表3-8

检查项目

质量要求及允许误差/mm

保证项目1

1、锚杆、锚索、锚固剂、等材料的材质、规格、结构、强度

符合设计、作业规程及规范规定

2、锚杆锚索施工质量

安装牢固、托板紧贴岩体无松动

3、铺网质量

符合作业规程规定

保证项目2

1、巷道净宽(中线至任一帮距离)

0~+100

2、巷道净高

-50~+200

3、抗拔力(锚杆)

不小于设计值的90%

4、锚索预紧力

不小于设计值的90%

保证项目3

1、锚杆(索)间排距mm

-100~+100

2、锚杆、锚索孔深mm

0~+30

3、锚杆角度(˚)

≥75

4、锚杆外露长度mm

露出螺扣10~50

5、锚索外露长度mm

露出锚具下平面150~250

四、锚杆、锚索施工技术要求

1、钢筋网片、锚杆托板、锚索托板等必须相互压紧贴实煤(岩)面体。

2、顶锚杆(索)的托盘贴紧钢筋网。

3、锚杆锚固力、扭矩力及锚索预紧力都必须达到设计要求。

详见以下规定:

锚杆锚固力、扭矩及锚索预紧力表表3-9

巷道

类型

项目

12204运输、辅运

顶锚杆

帮锚杆

锚索

锚固力KN

≥50

≥30

扭矩N·m

≥100

≥60

预紧力KN(Mpa)

Φ15.24㎜锚索预紧力为120KN,使用YCD-200型涨拉千斤涨拉时,压力表读数为30Mpa),最大承载力应在230KN。

4、锚索要逐根检查,不合格的锚索必须重新补打。

5、巷道使用的锚杆、锚索等材料的质量严格按《生产矿井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及矿制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6、当顶板破碎或遇地质变化带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缩小锚杆、锚索支护间排距,提高支护强度。

五、质量保证措施

1、建立班组验收、技术部门组织中间验收、月末验收制度,严把质

量关。

班组验收做到每班掘进、支护完毕自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