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重点总结.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78412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doc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重点总结.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doc

 

  第一章  绪  论

一、定义

1.流行病学  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和评价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  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任务的三个层次,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1.基本原理  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②疾病的发病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⑤病因推断的原则;⑥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⑦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2.实际应用  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流行病学观察  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其特点是在观察时不施加任何人为因素,也不改变体内外环境的任何条件。

2.流行病学实验  又称现场流行病学实验,主要是在人群中进行。

可分为人群现场实验、临床实验和社区实验三种。

其特征是需要人为地控制某些处理因素,故又称为干预性研究。

3.理论流行病学研究  又称数学流行病学。

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即用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公式,显示疾病流行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进行流行病学理论研究。

四、流行病学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对比的特征

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4.社会医学特征

5.预防为主的特征

6.发展的特征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疾病分布的概念:

流行病学研究可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分布。

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

为阐明病因以及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机理提供线索;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和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一)发病指标

1.发病率  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2.罹患率  疾病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频率,也是人群新病例数出现频率的指标。

3.患病率  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被调查人口中某病现有病例(包括新旧病例)的频率。

4.续发率  表示在原发病例出现后,家庭或单位成员中易感者受传染而发生二代病例的频率,又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或接触者发病率。

5.感染率  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6.病残率  在一定期间内人群中实际存在的病残人数的比率。

(二)死亡指标

1.死亡率  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2.病死率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二、疾病流行强度

1.散发  发病率呈现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称为散发。

2.爆发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

3.流行  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称为流行。

4.大流行  在一定时间内,某病的发病率大大超过流行的水平,而且迅速蔓延,可以涉及全国,甚至超过国界涉及数国、数洲。

三、疾病分布的形式

(一)人群分布特征

1.年龄  一般可分为儿童多发、青壮年多发、老年人多发以及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别四种情况。

年龄分布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

宿主免疫力;感染机会;疾病潜伏期;预防措施。

2.性别  一般分为男性多见、女性多见、二者无明显差别三种。

与其分布有关的因素主要为男女性本身遗传和生理因素,以及接触病因的机会。

3.职业  主要与接触致病因子的机会多少有关,反映了劳动条件、劳动者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卫生文化水平,以及劳动强度和精神紧张程度。

4.民族  反映了不同民族、种族的遗传因素、社会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医疗卫生质量和水平。

(二)时间分布特征

1.短期波动  含义与爆发相似,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短期波动多是因为人群中大多数人在短时间内接触或暴露于同一致病因素所致。

2.季节性  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可分为三种情况:

严格季节性、明显季节性、无明显季节性。

导致季节性升高的原因可从几个方面讨论:

病原体情况、野生动物生活习性、人类易感性、劳动、生活情况,接触病原因子的机会。

3.周期性  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

常见原因:

存在传染源和足够数量的易感人群的大中城市;传播机制容易实现;病后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易感者积累的速度;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4.长期趋势(长期变异、长期变动)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为几年或几十年),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长期变异的原因主要有:

病因发生变化;抗原变异;诊治条件和能力的改变;人口资料的变化;登记报告制度改变。

(三)地区分布特征 

1.疾病在国家间分布  只发生于世界某些地区,或全世界均可发生,但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一,各有特点。

2.国家内的分布  疾病在国内的分布也有差别,主要与各地区不同的气候、地理特征,以及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3.疾病的城乡分布  城市多见:

呼吸道疾病和某些传染病;农村多见:

肠道传染病、地方病、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4.地方性分布  某些疾病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无需从外地输入。

 

⑴分类:

①自然地方性疾病,指某些传染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仅存在于一定地区,而不见于其他地区。

②自然疫源性疾病,在自然地方性疾病中有些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无需人类参与,而能在特定的节肢动物和野生动物宿主之间长期生存繁殖,世代延续,偶可涉及于人。

③地方病,指非传染病中有些疾病由于其致病因子等因素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区性而呈现严格的地方性。

⑵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①该病在当地居住各人群组中的发病率均高,并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组,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于不发病;

③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相似;

④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趋向;

⑤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可能发生类似疾病。

   

 

      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包括现况研究、筛检、生态学研究等。

其中现况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现况研究的概念和目的

1.概念  它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对一定人群或人群样本在某一短时间内的患病或健康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所进行的调查

2.目的:

描述疾病分布,探讨病因,确定高危人群,疾病预防控制效果的评价。

3.类型

⑴普查:

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于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所作的调查或检查。

⑵抽样检查:

通过对部分有代表性人群的调查,推测其全人群中患病或健康状况的调查方法。

二、设计与实施

1.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  。

2.样本含量  根据以下因素确定样本大小:

预计现患率或阳性率;对调查结果精确度的要求。

3.实施  设计调查表,进行问题调查、体查、现场调查。

4.数据分析  计算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某种分布特征与某种(些)因素的关联强度。

 

 第四章  队列研究

一、基本原理

选定暴露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组人群,随访观察一定的期间,比较两组人群某种疾病的结局(一般指发病率或死亡率),从而判断该因素与发病或死亡有无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这是一种由因到果的研究。

二、类型

⑴前瞻性队列研究

⑵历史性队列研究

⑶双向性队列研究

三.常用术语 

⑴结局:

研究者预期的结果事件,包括发病、死亡和各种化验指标。

⑵观察终点:

观察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

⑶观察终止时间:

整个研究工作可以得出结论的时间。

四、设计与实施

1.确定研究因素

2.确定研究结局

3.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来源 

①基本原则:

暴露组有较高的暴露率;具有可比性;研究人群稳定,能够满足需要。

②暴露人群的选择:

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③对照人群的选择:

内对照;外对照;一般人群对照。

3.样本含量   

(1)考虑因素:

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比例;失访率。

(2)样本计算的四个参数:

一般人群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水平;暴露人群的发病率水平;显著性水平(α);把握度(1-β)。

(3)研究的内容  暴露因素的剂量水平、暴露时间的长短、暴露的持续性;

五、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1.基线资料的收集;随访的期限、方法;观察的终点与终止时间。

随访方法、内容和观察终点的确定。

2.资料分析方法

①率的计算:

发病率,死亡率

②暴露因素与疾病联系的强度分析:

RR、RR的可信区间、AR、AR%、PAR、PAR%。

③病因的判断

六、偏倚及其控制

(1)常见偏倚  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2)偏倚控制  严格按规定的标准选择研究对象;尽可能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提高设计水平和调查质量,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七、优点和局限性

⑴优点:

可直接估计相对危险度;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某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较小。

⑵局限性:

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研究费时间、费人力、花费高、实施难度大;容易产生失访偏倚。

 

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

一.基本原理 

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他们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以研究该疾病与某个(些)因素的关系。

这是一种回顾性从果查因的研究方法。

二.类型

⑴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⑵病例与对照匹配

三.常用术语

⑴暴露:

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⑵比值:

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比。

⑶OR:

比值比,是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

四.设计与实施

1.研究对象的选择与来源

①基本原则:

有代表性;有可比性。

②基本来源:

医院的现患病人;医院、门诊的病案,及出院记录(医院为基础的);社区、社区的监测资料或普查、抽查的人群资料(社区为基础的)。

③病例的选择要求:

诊断可靠;有暴露于调查因素的可能性;尽量选择新确诊的病例。

④对照的选择要求:

能代表产生病例的人群;不患有与所研究的疾病有共同已知病因的疾病。

2.样本含量  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包括:

①研究因素在对照组中的暴露率;

②估计该因素引起的相对危险度RR或暴露的比值比OR;

③希望达到的检验显著性水平(α);

④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β)。

3.调查表的设计  一般可分为一般情况、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调查三部分;注意调查的项目要全而精,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含义,注意调查时的艺术。

五、数据的分析

1.描述性统计:

均衡性检验;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2.统计性推断:

计算χ2值、OR、OR的可信区间、病因分值。

六.偏倚及其控制

1.常见偏倚 

①选择偏倚:

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等。

②信息偏倚:

回忆偏倚、调查偏倚。

③混杂偏倚:

混杂所带来的偏倚。

2.偏倚控制 

①按照随机、多中心、新等原则选择病例;诊断方法统一、标准;收集病例时间可适当延长。

②注意指标选择,提高调查员技能,采用盲法调查。

③限制、配比、分层、多因素分析。

七、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

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相对更省力、省钱、省时间,易于组织实施;样本较小;一次调查可同时研究某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

2.局限性:

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容易出现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第六章  流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