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阅文系统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83776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阅文系统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电子阅文系统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电子阅文系统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电子阅文系统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电子阅文系统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阅文系统技术方案.docx

《电子阅文系统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阅文系统技术方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子阅文系统技术方案.docx

电子阅文系统技术方案

 

政府移动办公电子阅文系统

人大电子阅文系统建设

(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

1.项目背景

XXXXXX省人民代表大会是XXXXXX省地方国家权力机关,XXXXXX省人大常委会是XXXXXX省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主要职权是:

在省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制定和颁布本省地方性法规;监督省人民政府、省中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讨论、决定本省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等。

XXXXXX省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的最主要形式是召开常委会会议。

常委会会议和常委会主任会议需要印发大量文件和参阅材料,主要体现为:

会议召开前印送给各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府两院”等其他列席会议人员的会议文件和参阅材料;会议召开期间印发的大量待审议的报告、不同版本法规草案稿和分组讨论发言记录;会后印发给与会人员和相关单位的常委会决议、公告和会议简报等。

印刷环节多且需耗费大量纸张,印后通过邮寄等方式送达耗时长,有时还难于及时将文件、资料送到各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手上,不利于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和常委会组成人员高效地审阅文件,履行职责,行使权力。

近年来,省人大代表多次提出建议,要求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加快实现会议“无纸化”,减少会议纸质文件,带动我省建设“节约型”社会。

因此,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常委会会议电子阅文系统,实现常委会会议文件电子化、会议审议发言记录和展示电子化,以及会议简报电子化,通过提供检索、分类、统计、分析等服务,强化系统配套应用功效,实现常委会会议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及时审阅文件、充分准备审议意见、提高审议质量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和支持。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会议效率,减少用纸,节约资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2.建设目标

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常委会会议电子阅文系统,实现常委会会议文件电子化、会议审议发言记录和展示电子化,以及会议简报电子化,通过提供检索、分类、统计、分析等服务,强化系统配套应用功效,实现常委会会议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及时审阅文件、充分准备审议意见、提高审议质量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和支持。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会议效率,减少用纸,节约资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3.会议系统意义

Ø保密

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传统的纸张会议文件的传送中,由于每次会议的召开,需要会议主持人员将会议的议题和内容编辑好,在文件的打印、复印、装订等过程中,由于中间环节多,给保密会议带来了很多不可预见的风险。

我们的保密会议系统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传统方式下的带来的各种隐患。

Ø节省

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各企事业单位,每年各种会议较多,会议材料用纸量较大,印制等各种费用较高,人力及时间消耗较多,不仅增加成本,而且也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同时与建设一个高效,节能,环保的社会也不相称。

无纸化不仅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对环保节能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4.功能总体需求

在常委会会议和主任会议之前,通过网络将电子化的会议文件(材料)推送给与会人员提前审阅,会议期间

发送会议文件供与会人员浏览阅读、在线批注、意见建议在线提交。

4.1会议文件电子化

常委会会议和主任会议实现电子化文件的分发、更新、浏览、批阅、审议等功能,以节约纸张资源开销,以及相关联的印刷、装订、分发等环节的人力物力及时间开销,实现会议文件和参阅材料的及时推送,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4.2网络覆盖无缝隙

本系统应同时支持通信运营商4G网络和会议场所WLAN网络。

当出现网络无法覆盖时,要求提供一套完善的本地存储方案,通过数据缓存和同步更新技术,暂时将信息储存于移动终端设备上,重新连接上网络时,能自动或辅助手动完成数据同步及断点续传。

4.3终端设备软件支持

电子阅文系统应支持主流手持终端设备操作系统,支持屏幕自适应、软件自动升级等功能。

4.4保障数据安全性

保证重要数据的完整性,文件操作的不可抵赖性;保障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利用先进的加密技术、用户验证、存取控制等安全机制,使用户只能看到和自己有关的文件;终端设备意外丢失,安装和保存在终端设备上的系统软件、相关文件等数据可远程控制进行彻底销毁。

5.会议系统方案

5.1系统设计原则

5.1.1开放性和标准化原则

要求采用C/S架构,结合C/S客户端程序辅助功能实现的应用系统结构,采用应用服务器和中间件开发技术,并融入XML技术、文档操作和安全管理技术、安全存储技术等技术与规范,确保系统建设的开放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灵活性。

同时,系统设计要考虑遵从人大已建的信息化平台的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并与已建的系统做较好的融合,并且具备较好的灵活性,以便系统将来可以方便地和其他相关系统互连互通。

5.1.2可靠性原则

作为提供核心技术服务的关键系统,需要提供长期连续不断的可靠运行,因此必须配备完善的可靠性措施。

包括网络、服务器、应用系统等,保证物理层的高度可靠。

充分考虑项目关键应用的可靠性要求,在关键环节配备多种高可用性方案,杜绝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因素存在。

同时在制度上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定期检测,详细记录。

为确保系统的不间断运行,需做双机备份。

5.1.3安全保密原则

本系统应该具有数据的全方位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数据被非法篡改,保证应用系统的数据安全和网络传输的安全。

系统有良好的安全措施,易于用户身份验证和统一管理控制。

支持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AccessControl)。

5.1.4可扩充性原则

要求系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做扩容,以满足终端用户一段时间内增至2000的规模(省人代会期间),要求系统具备较强的并发处理能力。

5.1.5兼容性原则

本系统应该能够提供与目前省人大内建的原有应用系统数据交换和共享的接口。

在保证原有各应用系统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易于与各系统之间的进行数据交换和应用整合。

5.2系统技术特点

无纸化会议主要有以下特点:

Ø易管理

会议终端机上没有任何存储设备,所有程序的运行都是在服务器上,所有用户端的权限也都由服务器端控制,会议终端无法更改服务器的配置。

Ø易维护

通过网络获取资源,是网络计算环境下的终端设备,不会出现客户机系统崩溃等现象,而且安装操作系统时很方便,会议结束后,彻底清除垃圾文件。

Ø便操作

使用人员无须任何计算机应用知识即可熟练使用。

使用者所需要做的事只有一件:

打开电源;开关计算机同家电一样简单。

对于会议室这样一个公用的场所是非常适用的。

在多功能无纸化保密会议中,结合会议软件,可以实现更多,更全的功能。

5.3系统采用技术路线

5.3.1整体架构路线

ØB/S介绍

本系统采用B/S为主技术路线,B/S结构(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

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

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TCO)。

以目前的技术看,局域网建立B/S结构的网络应用,并通过Internet/Intranet模式下数据库应用,相对易于把握、成本也是较低的。

它是一次性到位的开发,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WAN,Internet/Intranet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它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库也很安全。

特别是在JAVA这样的跨平台语言出现之后,B/S架构管理软件更是方便、速度快、效果优。

在整个系统的建设中,要综合考虑了多方面行业领先技术和流行的趋势,保证整个系统具有非常好的开放、可集成性,支持大的负载能力,同时具有技术的前瞻性,符合行业流行发展趋势。

本系统的基本技术路线是B/S结构,DOTNET、系统三层架构和XML数据支持,功能实现基于关系型数据库、会议管理、电子文档安全、统一身份认证、全文检索系统等,其他功能可以在相应层次上进行开发和扩展。

Ø三层体系架构

随着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发展,其存在的弊端也促进显现,现代的企业级应用体系结构-分布式三层结构的出现,提供了开发应用程序的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表现层就是人机交互界面,与传统的应用程序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该层中的业务逻辑减少了。

业务层也叫事务逻辑层或中间层。

这一层主要用于大批量事务处理、事务支持、大型配置、信息传送和网络通信。

在这一层,把复杂的业务关系细分为多项功能单一的服务,每项服务都执行一项特殊任务,这些服务可以用相对独立的服务组件来实现其功能。

通过分布这些组件,可以平衡数据处理负载,协调逻辑关系,调整业务规模和业务规则。

这一层可部署在网络的任何地方,通常称之为应用服务器。

数据层就是传统的数据库服务器。

在这种体系结构下,传统的表现层和数据层的业务逻辑,都将集中到业务层管理,这样增加了客户端应用程序的通用性、独立性,也避免了数据层臃肿的存储过程和触发器。

另外,也减少了软件配置和版本更新的困难。

只需要配置和更新业务层就够了。

采用这种架构,系统的二次开发将在中间的业务逻辑层中实现。

系统功能的实现将以数据库为基础,采用通用的技术加以实现,该技术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实践证明者该技术是安全可靠的。

从上述的三层结构中,可以看到:

最终用户是不能直接操作系统的数据层,因此,数据层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

ØDOTNET——应用系统开发技术平台

在应用系统架构上将采用DOTNET架构进行设计,能支持N-tier服务模式,使系统具有很好的框架和灵活性。

分层设计的好处在于,表现层与业务处理层和数据通讯层分隔,在增加一个新的访问渠道时,仅增加渠道驱动,改变内容展示格式,而交易处理和与后台的数据通讯及处理不作任何修改。

业务层与数据通讯层的分隔,可以在业务处理不作大量的改动的情况下,连接到不同的后台。

因此,分层设计可以使得系统更加灵活、易于维护。

ØXML数据支持

目前,网站普遍采用的还是HTML技术,随着应用的发展,数据库的数据格式与表达方式的差异,使得各自内部的数据不能友好地相互交流合并、资源成为一大难题,结构化数据一个标准——XML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快速途径,不论是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资料,XML都能以最高的效率、最少的资源,实现跨平台、跨系统的信息交换,特别是XML在支持新的通讯手段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目前,很多知名大公司,包括Microsoft、IBM、Sun、Netscape、SAP等都已相继宣布支持XML,这已经成为继HTML之后,一个新的网络语言发展方向。

遵循统一的XML数据规范,可以支持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数据交换等方面的问题,为系统的数据处理以及和其它系统进行互动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Ø技术路线特点

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TCO)。

以目前的技术看,局域网建立B/S结构的网络应用,并通过Internet/Intranet模式下数据库应用,相对易于把握、成本也是较低的。

它是一次性到位的开发,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WAN,Internet/Intranet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它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

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TCO)。

以目前的技术看,局域网建立B/S结构的网络应用,并通过Internet/Intranet模式下数据库应用,相对易于把握、成本也是较低的。

它是一次性到位的开发,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WAN,Internet/Intranet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它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

ØB/S结构的优点

  

(1)、具有分布性特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

  

(2)、业务扩展简单方便,通过增加网页即可增加服务器功能。

  (3)、维护简单方便,只需要改变网页,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

  (4)、开发简单,共享性强。

随着Internet和WWW的流行,以往的主机/终端和C/S都无法满足当前的全球网络开放、互连、信息随处可见和信息共享的新要求,于是就出现了B/S型模式,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B/S模式最大特点是:

用户可以通过WWW浏览器去访问Internet上的文本、数据、图像、动画、视频点播和声音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许许多多的Web服务器产生的,而每一个Web服务器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数据库服务器连接,大量的数据实际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中。

客户端除了WWW浏览器,一般无须任何用户程序,只需从Web服务器上下载程序到本地来执行,在下载过程中若遇到与数据库有关的指令,由Web服务器交给数据库服务器来解释执行,并返回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又返回给用户。

在这种结构中,将许许多多的网连接到一块,形成一个巨大的网,即全球网。

而各个企业可以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Internet。

Ø系统的性能

在系统的性能方面,B/S占有优势的是其异地浏览和信息采集的灵活性。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系统,只要可以使用浏览器上网,就可以使用B/S系统的终端。

不过,采用B/S结构,客户端只能完成浏览、查询、数据输入等简单功能,绝大部分工作由服务器承担,这使得服务器的负担很重。

采用C/S结构时,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能够处理任务,这虽然对客户机的要求较高,但因此可以减轻服务器的压力。

而且,由于客户端使用浏览器,使得网上发布的信息必须是以HTML格式为主,其它格式文件多半是以附件的形式存放。

而HTML格式文件(也就是Web页面)不便于编辑修改,给文件管理带来了许多不便。

比如说很多人每天上“新浪”网,只要安装了浏览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了解“新浪”的服务器用的是什么操作系统,而事实上大部分网站确实没有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但用户的电脑本身安装的大部分是windows操作系统。

Ø系统的开发

C/S结构是建立在中间件产品基础之上的,要求应用开发者自己去处理事务管理、消息队列、数据的复制和同步、通信安全等系统级的问题。

这对应用开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迫使应用开发者投入很多精力来解决应用程序以外的问题。

这使得应用程序的维护、移植和互操作变得复杂。

如果客户端是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C/S结构的软件需要开发不同版本的客户端软件。

但是,与B/S结构相比,C/S技术发展历史更为“悠久”。

从技术成熟度及软件设计、开发人员的掌握水平来看,C/S技术应是更成熟、更可靠的。

5.3.2阅读端实施同步技术

Ø消息、信息和信号

通信的目的是传递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

消息是通信系统传输的对象。

消息是由信源产生的,它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用文字、符号、数据、语言、音符、图片、图像、声音等能够被人们的感觉器官所能感知的形式,把客观物质运动和主观思维活动的状态表达出来就成为消息(message)。

消息是随机变化的、不确定的。

消息中包含信息(information),信息是消息中包含的待知的、有意义的内容。

信息是一个含义广泛、抽象的概念,各种随机变化的消息都会有一定量的信息。

消息是信息的载体,一则消息可以载荷不同的信息,通过得到消息从而获得信息。

消息不能直接传输,为了传输消息,需要将待传的消息先通过各种传感器转换为电压或电流信号(电信号),才能通过信道传输。

信号随消息变化,由于消息是随机变化的,因此信号也是随机的,即信源输出的是随机信号。

人们要正确地获取,有效地传递并可靠地交换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经济等各种信息,就必须通过信号来实现。

信号携带着信息,信号(signal)是消息的运载工具,或者说传输手段。

同一消息可用不同的信号来表示,同一信号也可表示不同的消息。

Ø信息量

通信的本质是随机的。

随机性在通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与信息密切相关。

通信理论假定:

发送端发送的消息是随机的,对接收端来说是无法预知的。

消息中包含的信息的多少用信息量来量度,消息中所含的信息量的大小与消息发生的概率有密切关系。

概率论告诉我们,事件的不确定性可用事件出现的概率来描述。

可能性越小,概率就越小;反之,概率就越大。

若用概率来描述信息量,则消息所表达的事件出现的概率越小,消息中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

如果事件是必然的,其发生概率等于1,则消息的信息量等于0。

即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与消息出现的概率的倒数成比例。

5.3.3阅读端实施批注技术

Ø基于HTML批注的原理分析

我们提出的批注技术,其中批注数据相对于原始文章是外挂的、独立的。

批注与显示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图1批注原理流程图

当我们对网页上的文章进行批注时,产生的批注数据将单独存储在独立的数据库中,对原始的文章并不修改。

当我们查看批注的时候,我们采用合成技术,即在原始文件下根据批注信息进行二次叠加,产生显示文件。

通过对以上原理的研究,我们总结出本研究的关键技术有:

批注的数据结构设计,批注的显示技术,批注的插入、修改技术,批注的删除技术。

下面分别对以上关键技术作详细的介绍。

Ø基于HTML批注的实现

批注的数据结构设计

批注数据结构是基于HTML批注的核心基础内容,对Web页面中要批注的一段元素进行批注时,在批注数据库会增加一个批注记录。

批注数据结构如表1如示。

表1中批注ID代表自身编号,文章ID代表所需批注的文章ID号,起始点代表所批元素标签在原始批注文章HTML字符位置的起始点,结束点代表所批的元素标签在原始批注文章HTML字符位置结束点,批注内容即批注者的批注意见内容,批注者即批注者姓名。

Ø批注的显示技术

当批注者完成批注后,其他人员想查看任意一个或多个批注者对这篇文章批注时,需要搜索存储在批注文件(批注数据库)中的符合条件的批注,并与原始文章进行合成显示。

批注合成显示流程如图2所示。

图2批注合成显示流程图

批注显示流程首先读取原始文章形成拷贝版的临时文件,根据原始文章的ID读取其批注数据库中所有符合条件(所有批注者或某个批注者)的相应批注节点,合并节点到拷贝版的临时文件,使其能达到批注的位置有特殊颜色标识,当鼠标置于其上,能显示相应的批注节点信息。

具体的合成算法,如图3所示。

图3批注合成算法

合成算法具体描述为:

(1)首先读取某一个批注的“起始点”属性,转化为当前拷贝版临时文件的插入批注显示的开始位置,其转换算法如下:

PBi=pbi+(j-1)×offset

(1)PBi表示第i个批注在当前拷贝版临时文件中的插入HTML字符起始位置,pbi表示批注在原始文件中的插入点HTML字符起始位置,j表示在当前拷贝版临时文件中该批注位置之前已经插入的批注个数,由于批注提示HTML代码是“……”(xxx代表批注ID,一般采用固定宽度),这段批注插入HTML的代码长度是固定的,所以每合并一个批注,拷贝版临时文件的HTML字符长度都会增加常量offset。

(2)在拷贝版临时文件的PBi插入点插入该批注开始提示字符“”。

(3)读取该批注的结束属性,转化为当前拷贝版临时文件的结束位置。

结束位置转换算法如下:

PEi=pei+(j-1)×offset+preoffset

(2)PEi表示第i个批注在当前拷贝版临时文件中的插入点结束位置,pei表示批注在原始文件中的插入点结束位置,j表示在当前拷贝版临时文件中该批注位置之前已经插入的批注个数,offset同式

(1),preoffset是的HTML代码的长度,同于当前批注已在

(2)步骤插入“”所以结束位置要再偏移preoffset。

(4)PEi点插入该批注结束字符“”。

(5)插入该批注提示隐藏层(该层显示批注内容)。

(6)添加hover触发函数,hover函数的作用是批注提示点与批注提示隐藏层建onmouseover事件关联。

Ø批注的插入、修改技术

当批注者对原始文件进行批注时,只需选中所需批注的HTML元素,点击批注按钮就可以加入相应的批注内容,插入、修改技术流程如图4所示。

图4批注插入、修改流程

其基本算法如下:

(1)选取被批注内容文字。

(2)点击批注功能按钮。

(3)向外扩展寻找标签,如果有且能顺利读出批注ID,则判断为修改操作,算法转到(6),如果无,则判断为新增操作,算法转到(4)。

(4)新增操作:

创建批注节点,该节点的起始位置计算方法如式(3),即:

pi=Pi-(j-1)×offset(3)Pi表示批注在当前拷贝版临时文件中的插入点起始位置,pi

表示批注在原始文件中的插入点起始位置,j表示在当前拷贝版临时文件中该批注位置之前已经插入的批注个数。

该节点的结束位置即为起始位置加上当前选中内容的字符长度。

其他节点直接由系统变量获取。

(5)更新数据库。

(6)修改操作:

根据步骤三读出的批注ID从数据库中重构该节点,利用插入的批注内容,更新该节点。

Ø批注的删除技术

批注删除技术,其基本算法如下:

(1)选取已批注的内容文字。

(2)点击删除功能按钮。

(3)向外扩展寻找标签,读出批注ID,根据该ID从数据库中删除该节点。

5.4系统物理结构

5.5软件逻辑流程示意图

5.6软件功能实现

5.6.1系统会议基本流程图

5.6.2会议基础信息管理

会议基础设置可以根据不同会议,不同人员信息,不同议题进行初次设置管理。

5.6.1.1系统登录

Ø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只要拥有互联网,和一台可上网终端,在浏览器上输入http:

//系统域名

Ø进入管理页面输入用户名管理员默认用户admin

Ø单击密码输入框,输入密码,默认密码123456按确定后登录系统。

Ø用户登录后初始密码为123456,进入页面后系统出现友好界面提示密码过于简单请及时更改,如不修改系统没进入页面一次都会提醒用户进行更改。

5.6.1.2会议基本信息管理

对会议类型进行设置和管理,会议类目分常委会议,主任会议,以及自定义会议,默认是常委会会议,可以设置默认会议类型。

操作方法在操作栏下方进行修改操作。

5.6.1.3会议分组信息管理

对会议届次,分组讨论时间,地点,人员进行分组信息管理

5.6.1.4会议日程管理

功能描述:

各会议的会议日程安排

操作

描述:

会议日程的增删改功能

Ø日程管理,不分页

选择会议

会议类型1

会议11

会议12

会议13

会议类型2

会议21

会议22

……..

会议类型N

会议N1

会议N2

当前:

会议11

选择

时间

内容

会议地点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