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精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3377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1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精品.docx

《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精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精品.docx

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精品

水稻插秧机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1.水稻插秧机设计要求

水稻插秧机是用于栽植水稻秧苗的机具。

结构简单、体积小,使用寿命长。

它主要包括送秧机构、传动机构、分插机构、机架和船体等组成。

本设计主要完成分插机构和送秧机构的设计。

设计要求:

1)水稻插秧机应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

2)插秧频率120次/min。

3)插秧深度10~25mm之间。

4)发动机功率2.42kw,转速2600r/min,传动机构始末传动比i=26。

5)对移箱机构(送秧机构)的设计要求:

a.每次移箱距离应与秧爪每次取秧宽度相配合,要求保证取秧准确、均匀。

b.移箱的时间应与秧爪的运动相配合。

c.传动平稳,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必须使用可靠、耐久。

2.工作原理及其动作分解

分插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主要工作部件,由取秧器(栽植臂和秧爪),驱动机构和轨迹控制机构组成。

取秧器在驱动机构的驱动和轨迹控制机构的控制下,按照一定的轨迹从秧箱中分取一定数量的秧苗并将其插入土中,然后返回原始位置,开始下一次循环动作。

秧爪在栽植臂的带动下完成取秧和插秧工作,图1中虚线给出秧爪的静轨迹图,h为插秧深度。

图1

送秧机构的作用是按时、定量地把秧苗送到秧门处,使秧爪每次获得需要的秧苗。

按照送秧方向的不同,送秧机构分为纵向送秧机构和横向送秧机构。

横向送秧机构,其送秧方向同机器行进方向垂直,采用的是移动秧箱法。

因此,又称移箱机构。

本设计采用横向送秧箱机构。

工艺动作分解:

1)秧爪按照特定静轨迹(如图1所示)做往复运动。

2)秧箱做横向直线往复运动。

(在秧爪取秧过程中,秧箱需保持连续不断的匀速运动;在移至两端极限位置后,秧箱自动换向。

3.分插机构,送秧机构运动方案设计及确定

1)分插机构的设计方案

方案甲:

评价:

采用曲柄摇杆机构,主动件为曲柄,使秧爪按照特定轨迹运动。

此机构设计简单,传动准确,快速。

方案乙:

评价:

本机构采用连杆机构,利用油缸作为主动件,来实现秧爪的特定轨迹运动。

此机构设计简单,但是需要额外的液压油路。

结论:

方案甲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符合设计要求,故分插机构选用方案甲。

2)送秧机构的方案设计

方案A:

评价:

采用凸轮机构,通过凸轮的回转运动,实现从动件(秧箱)的横向直线往复运动。

本机构结构简单,传力小,传动准确,运动灵活。

但凸轮廓线的设计较复杂。

方案B:

评价:

此系统以电动机为驱动元件,通过PLC控制系统,来控制齿轮的转动,从而影响齿条的运动,使齿条进行直线往复运动。

此机构设计简单,传动平稳,效率高,传动比准确,可靠。

但此方案需要PLC控制设备,成本较高。

结论:

方案A采用凸轮机构,结构简单,传动平稳,成本较低,故送秧机构选择方案A。

3)方案设计的确定

综上所述,考虑到插秧机的设计要求(水稻插秧机应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送秧机构传动平稳,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必须使用可靠、耐久。

)以及自身所学知识,本设计的分插机构选择方案甲,送秧机构选择方案A。

如图:

运动仿真图:

4.机构尺寸的设计

1)送秧机构

在设计要求中,电动机的转速为2600r/min。

由于传动机构始末传动比i=26,

故皮带轮与齿轮1的转速为100r/min。

在设计要求中,

插秧频率为120次/min,

故齿轮2的转速为120r/min,

即齿轮1与齿轮2的传动比为5:

6。

两齿轮的设计如下:

名称

齿轮1

齿轮2

模数m

3

齿数

36

30

分度圆直径d

108

90

齿顶高ha

6

6

齿根高hf

7.5

7.5

基圆直径db

100

84

传动比i

5:

6

啮合角α

22.19°

22.19°

 

齿轮1与齿轮2之间的中心距为99mm。

齿轮传动如图:

连杆机构:

杆AB为曲柄,杆CD为摇杆,BE与连杆BC固结。

本设计的要求中,点E的轨迹如图1中所示。

假设AB长为10mm,BC长为30mm,CD长为20mm,AD长为30mm,BE长为55mm,

以A为原点,AD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10*cosθ1+30*cosθ2=30+20*cosθ3,

10*sinθ1+30*sinθ2=20*sinθ3,得,

θ2=2*arctan﹛2*sinθ1—[16—(2*cosθ1+1)²]½﹜/(4*cosθ1—11)

点E的轨迹方程如下:

x=10*cosθ1+55*cos(θ2+θ)

y=10*sinθ1+55*sin(θ2+θ)

利用MATLAB软件,通过改变角θ的大小(θ的值依次取10°,15°,20°,25°,30°,35°,40°,45°,50°),来获得点E的9个轨迹图。

在MATLAB编译器中输入以下语言:

fori=1:

9

theta1=0:

pi/100:

2*pi;

theta2=2*atan((2*sin(theta1)-sqrt(16-(2*cos(theta1)+1).^2))./(4*cos(theta1)-11));

x=10*cos(theta1)+55*cos((i-1)*3.75*pi/180+pi/12+theta2);

y=10*sin(theta1)+55*sin((i-1)*3.75*pi/180+pi/12+theta2);

subplot(3,3,i);

plot(x,y);

end

得出轨迹图:

(第一行,θ的值依次为10°,15°,20°,

第二行,θ的值依次为25°,30°,35°,

第三行,θ的值依次为40°,45°,50°。

经过比较这9个轨迹图,发现第二行第二列的轨迹图(θ=30°)中的轨迹与图1中的轨迹近似,故选择第二行第二列的轨迹图(θ=30°)。

考虑到设计要求插秧深度在10~25mm之间,而通过观察此轨迹图,发现点E轨迹最右端点的x坐标(略小于40)与点D的x坐标(等于30)之差小于10mm且大于5mm,所以需改进方案尺寸:

将各杆的长度增加一倍,即

AB=20mm,BC=60mm,CD=40mm,AD=60mm,BE=110mm,

θ=30°

在此情况下,点E轨迹最右端点的x坐标与点D的x坐标之差必大于10mm且小于20mm,即方案可以满足插秧深度在10~25mm之间的要求。

2)送秧机构

从动件(秧箱)运动线图的设计,采用摆线运动修正等速运动规律的加速度曲线(从动件无柔性冲击,运行平稳),如下所示:

从动件的运动线图分为6个阶段,

各阶段运动方程式如下:

1)0≤ψ≤φ1(秧箱做加速运动)

S=S1[ψ/φ1—sin(πψ/φ1)/π]

v=S1ω[1—cos(πψ/φ1)]/φ1

a=πS1ω²sin(πψ/φ1)/φ1²

2)φ1<ψ<φ2(秧箱做匀速运动)

S=S1+(S2-S1)(ψ-φ1)/(φ2-φ1)

v=2S1ω/φ1

a=0

3)φ2≤ψ<π(秧箱做减速运动)

S=S1﹛(ψ-φ2)/φ1—sin[π(ψ-φ2+φ1)/φ1]/π﹜+S2

v=S1ω﹛1—cos[π(ψ-φ2+φ1)/φ1]﹜/φ1

a=πS1ω²sin[π(ψ-φ2+φ1)/φ1]/φ1²

4)π≤ψ≤π+φ1(秧箱做加速运动)

S=S1﹛(2φ1+φ2—ψ)/φ1—sin[π(3φ1+φ2-ψ)/φ1]/π﹜

v=S1ω﹛[cos[π(ψ—φ2—φ1)/φ1]—1﹜/φ1

a=—πS1ω²sin[π(ψ—φ2—φ1)/φ1]/φ1²

5)π+φ1<ψ<π+φ2(秧箱做匀速运动)

S=S1+(S2-S1)(2φ2+φ1-ψ)/(φ2-φ1)

v=—2S1ω/φ1

a=0

6)π+φ2≤ψ≤2π(秧箱做减速运动)

S=S1﹛(2φ2+2φ1—ψ)/φ1—sin[π(2φ2+2φ1—ψ)/φ1]/π﹜

v=S1ω﹛cos[π(ψ+2φ1)/φ1]—1﹜/φ1

a=πS1ω²sin[π(ψ-2φ2-φ1)/φ1]/φ1²

 

设计要求“每次移箱距离应与秧爪每次取秧宽度相配合”,

取秧宽度/点E的往复运动周期=从动件(秧箱)的匀速运动速度

点E的往复运动周期已知,周期大小为0.5s。

设取秧宽度为10mm,

则v=2×S1×ω/φ1=20mm/s,

即从动件(秧箱)的匀速运动速度的大小为20mm/s。

根据实际需要,设定φ1,φ2,S1,S2的值,

且满足

2*S1*ω/φ1=20mm/s。

φ1,S1应尽量小些,

以减小从动件从启动达到稳定速度所经过的时间和位移。

取φ1=π/6,φ2=5π/6,S1=10mm,S2=110mm,

将φ1,φ2,S1,S2的值代入行程S的表达式,得

S=60ψ/π-10sin(6ψ)/π,(0≤ψ≤π/6)

S=150ψ/π-15,(π/6<ψ<5π/6)

S=60ψ/π-10sin(6ψ)/π+60,(5π/6≤ψ<π)

S=70-60ψ/π+10sin(6ψ)/π,(π≤ψ≤7π/6)

S=285-150ψ/π,(7π/6<ψ<11π/6)

S=120-60ψ/π+10sin(6ψ)/π.(11π/6≤ψ≤2π)

由2*S1*ω/φ1=20mm/s,S1=10mm,φ1=π/6,得

ω=π/6rad/s,

即凸轮转速为5r/min。

根据已求出的从动件的行程S的表达式,

则对心从动件凸轮机构的凸轮廓线方程式为可写:

X=(rb+S)*sinψ

Y=(rb+S)*cosψ

(rb为凸轮基圆的半径值)

取rb=20mm,滚子半径为10mm,在制作运动仿真过程中,得到理论廓线和实际廓线,如下图所示:

凸轮机构的运动仿真图:

5.心得体会:

本课程设计考察了我们所学的机械原理知识。

在设计过程中,要综合多方面的要求和需要来进行合理的选择,这是一个并不简单的过程。

由此可以了解到,自己的能力远不能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我们还应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在对水稻插秧机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查找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尽管对现实生活中的水稻插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些资料对其工作的描述仍不够详细和清晰。

我们未能对水稻插秧机的工作流程和原理完全清楚,比如秧箱的具体结构和工作方式。

这是设计过程中一个比较大的遗憾。

设计尺寸的部分是其中最难的步骤,我们只能在做出一个自我感觉合理的尺寸假设的前提下,继续以后的设计,而且应用了一个之前我们完全陌生的软件MATLAB。

因为不懂得如何使用该软件,所以寻求朋友的帮助,我们顺利得出了点E(秧爪)的与要求轨迹近似的静轨迹图。

接下来的步骤水到渠成,花费较多时间是一些繁杂的运算。

通过本次设计,积累了经验,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表面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其复杂。

在以后的学习中,应避免犯眼高手低的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