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83331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

《《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docx

《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

《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疏”这种文体的特点,学习比喻的论证方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国家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道理。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国家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道理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少年出家。

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

后入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

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

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

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2、题解

谏:

谏言,进谏。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3、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4、评价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

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

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道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

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簿并传。

二、预习检测

1、字音

浚jùn其泉源虑壅yōng蔽正身黜chù恶miù谬赏垂拱gǒng而治

2、成语积累

居安思危:

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

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载舟覆舟:

覆,颠覆。

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

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择善而从:

从,追随,引申为学习。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垂拱而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

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

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三、逐段细读,分析讲解

1、第一段

文言知识点:

长(zhǎng):

生长。

固其根本:

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浚(jùn):

疏通水道。

下愚:

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

明哲:

聪明睿智(的人)。

这里指唐太宗。

当神器之重:

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域中:

指天地之间。

休:

喜庆,福禄。

内容分析:

第一段从开头至“塞源而欲流长也”,先正说,后反说。

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来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

这是正说。

接着以比喻的手法来反说,“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是万万不可能的。

正说和反说,归结到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那将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葬送李唐的天下。

2、第二段

文言知识点:

凡百元首:

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承天景命:

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

景,大。

殷忧:

深忧。

实:

的确。

克终者盖寡:

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

克,能。

盖,表推测语气。

傲物:

傲视别人。

物,这里指人。

行路:

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董:

督察。

振:

通“震”,威吓。

载舟覆舟:

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内容分析:

第二段从“凡百元首”至“所宜深慎”,分别从“在殷忧”和“既得志”等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正反论述。

君主“在殷忧”时,一定能竭尽诚意对待手下的人;而君主如果能对部下竭尽诚意,就能使君臣契合,上下一心。

君主在“既得志”时,往往为所欲为,傲视他人;而君主如果傲视他人,即使亲属也会变得如同行路人那样互不相认。

这样分别从“在殷龙”和“既得志”等不同情况下正说反说,归结到守业的君主容易失去人心,从而,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结怨。

因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与众人结怨,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众人能保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3、第三段

文言知识点:

将有作:

将要兴建某建筑物。

作,兴作,建筑。

安人:

安民,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

想到帝位高高在上。

危,高。

冲,谦虚。

牧,养。

满溢:

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

江海下而百川:

江海处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比喻有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下,居……之下。

盘游:

打猎取乐。

三驱:

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敬终:

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壅:

堵塞。

谗邪: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黜:

排斥,罢免。

弘:

弘扬光大。

简:

选拔。

效:

献出。

惠:

仁爱,宽厚。

信者:

诚信的人。

松乔:

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垂拱:

垂衣拱手。

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役:

役使。

亏:

减损。

无为:

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内容分析:

第三段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至结尾,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这“十思”,好象是魏征提醒唐太宗从多侧面进行观照,多侧面地照一照“积德义”的镜子。

人以铜为镜,唐太宗则以魏征为镜,魏征又给唐太宗以“十思”之镜。

可以说,“十思”之镜是一个多棱镜。

之所以说“十思”是多棱镜,是因为它从多侧面反映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从多方面开拓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从多方面开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四、问题探究

1、从全文看,魏征心中最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明确:

魏征心中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即有才能的人各司其职,君王可以无为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核心内容:

居安思危、正己安人

意义:

达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理想政治境界。

3、本文所用到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举例说明。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

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

通过比喻,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

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

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4、你还知道历史上的哪些谏臣?

分享其劝谏故事。

明确:

忠谏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臣子以忠君、爱国为出发点,向君王直言时弊、指陈君过,以此匡正帝王谬误,使帝王遵行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

忠谏在帝王家天下的社会里,君权至高无上的情况下,客观上起到过稳定整个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大作用。

虽然部分臣子因为以国家利益为重,直谏行为会受到某些帝王的尊重,但是更多的臣子因为“批龙鳞”、“逆圣听”,会遭遇斥责、贬职、刑法乃至丧命的处罚,可以说忠谏文化是我国古代社会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我国阶级社会延续数千年的重要保障。

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

屈原、比干、触龙、邹忌、海瑞等。

感兴趣可以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阅读。

 

《15.1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疏”这种文体的特点,学习比喻的论证方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国家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少年出家。

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

后入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

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

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

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2、题解

谏:

谏言,进谏。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3、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二、预习积累

1、字音

浚()其泉源虑壅()蔽正身黜()恶

()谬赏垂拱()而治

2、成语积累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

垂拱而治:

三、问题探究

1、从全文看,魏征心中最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3、本文所用到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举例说明。

4、你还知道历史上的哪些谏臣?

分享其劝谏故事。

参考答案

二、

1、浚jùn其泉源虑壅yōng蔽正身黜chù恶miù谬赏垂拱gǒng而治

2、居安思危:

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

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载舟覆舟:

覆,颠覆。

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

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择善而从:

从,追随,引申为学习。

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垂拱而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

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

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三、1、魏征心中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即有才能的人各司其职,君王可以无为而治。

2、核心内容:

居安思危、正己安人

意义:

达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理想政治境界。

3、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

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

通过比喻,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

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

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4、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

屈原、比干、触龙、邹忌、海瑞等。

感兴趣可以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阅读。

 

《15.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浚(jùn)其泉源B.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C.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D.勇者竭其力,仁者播(buō)其惠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

安定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

崇敬

C.虽董之以严刑董:

督察

D.简能而任之简:

选择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闻求木之长者则修文德以来之

B.虽在下愚,知其不可吾其还也

C.振之以威怒以其无礼于晋

D.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二、探究提升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

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

“汝离间我兄弟,何也?

”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

“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来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

“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

深谋远虑,多所弘益。

太宗尝谓曰:

“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

”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

长孙无忌曰:

“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

”太宗曰:

“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

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征再拜曰:

“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

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

太宗曰:

“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

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

”征乃止。

5、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③喜逢知己之主

④但其尽心所事⑤从容对曰    ⑥征慷慨自若⑦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③④⑤⑥⑦

6、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谋:

打算,谋划。

      B.雅:

雅致,高雅。

C.劳:

犒劳,慰劳。

      D.擢:

提拔,提升。

7、对下列“之”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早为之谋”,之,指代太宗。

B.“召征责之曰”,之,指代魏征劝建成太子对付太宗这件事。

C.“太宗为之敛容”,之,指代魏征所说的话。

D.“臣见之若仇”,之,指代王硅、魏征。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

”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委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15.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浚(jùn)其泉源B.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C.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D.勇者竭其力,仁者播(buō)其惠

【答案】D

【解析】应为bō。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不厚而望国之治治:

安定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

崇敬

C.虽董之以严刑董:

督察

D.简能而任之简:

选择

【答案】B

【解析】景:

大。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闻求木之长者则修文德以来之

B.虽在下愚,知其不可吾其还也

C.振之以威怒以其无礼于晋

D.鸣琴垂拱,不言而化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答案】D

【解析】表转折。

A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

B项,代词;副词。

C项,介词;连词。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答案】B

【解析】是指能开始的人很多,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二、探究提升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

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

“汝离间我兄弟,何也?

”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

“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来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

“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

深谋远虑,多所弘益。

太宗尝谓曰:

“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

”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

长孙无忌曰:

“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

”太宗曰:

“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

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征再拜曰:

“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

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

太宗曰:

“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

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

”征乃止。

5、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③喜逢知己之主

④但其尽心所事⑤从容对曰    ⑥征慷慨自若⑦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③④⑤⑥⑦

【答案】C

【解析】洗马,古官名;所以,凭着。

6、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谋:

打算,谋划。

      B.雅:

雅致,高雅。

C.劳:

犒劳,慰劳。

      D.擢:

提拔,提升。

【答案】B

【解析】雅,敬词。

7、对下列“之”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早为之谋”,之,指代太宗。

B.“召征责之曰”,之,指代魏征劝建成太子对付太宗这件事。

C.“太宗为之敛容”,之,指代魏征所说的话。

D.“臣见之若仇”,之,指代王硅、魏征。

【答案】B

【解析】指代魏征。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

”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委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答案】A

【解析】三者是同一人。

 

《15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课后分层练习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      休:

喜庆、福禄。

B.夫在殷忧殷:

深。

C.则思谦冲以自牧冲:

前进,进取。

D.以膏泽斯民膏泽:

施加恩惠。

解析C项,冲:

谦虚。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C.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度义而后动

D.虽董之以严刑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解析A项,介词,因为/介词,依照;B项,代词,它(他)的;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D项,介词,用/连词,来。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

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②必固其根本 ③则思知止以安人 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⑤则思江海下百川 ⑥则思虚心以纳下 ⑦貌恭而不心服 ⑧弘兹九德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⑤⑦⑧D.④⑤⑧

解析①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③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④事,名词用作动词,办事。

⑤下,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⑥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谦虚。

⑦貌,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